某天參加一位大學校長招待的晚宴。座上有些企業界人士,其中一位在對岸經營有成。
當晚話題不免涉及兩岸政經情況的比較。那位台商很激動。一是激動於台灣的部長級政府官員連對岸一線城市的區長都比不上;二是激動於台灣的人為什麼如此關心政治,不去專心拚經濟。
「民主又不能當飯吃。」他講得語重心長。這也是當時常聽的一句話。
時間過去了兩年多。最近談前者的少了。但是說「民主又不能當飯吃」的人還是很多。這次選舉剛過去,就又有企業界的人出來說選舉結束,大家該收收心,好好拚經濟了。
他們不了解的是:台灣已經來到一個民主還真的必須當飯吃,每個人都不能不持續參與政治的時刻。
二○一六年發生在台灣的選舉,總統的第三度政黨輪替、立法院的首度換黨單獨過半,雖然都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我認為另一件事情才更值得重視。
過去,台灣都是由政黨來決定經濟發展的路子,以及社會價值觀的形成。然而從二○一六年起,我們卻看到台灣的年輕世代企圖以他們不同於過去的價值觀來形成政黨、形成經濟發展的政策、推動國家的改革,並鼓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政治。
這是因為大量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發現,他們看到的問題與過去的世代不同,他們想到的解方可能也與過去的世代不同。面對這個世界,他們不能再和比他們年長的人一樣,只是接受前一個世代交接下來的思維、習慣和方法。
過去大家都在陸地上生存的時候,一代接著一代的人都可以練鉛球。但是海水漲潮,已經置身海裡的人,卻不能再丟鉛球。仍然對鉛球執迷不悟的人,只能深墜海底。
這次選舉,我看到許多年輕的參政者以及他們組成的兩個政黨,在資源、人力、經驗都不足的狀況下,以不同於過去的思維、方式和節奏來傳達這些訊息。
而這次只是一個開端。
《大航海時刻》的內容,有三部。
第一部〈別在海裡丟鉛球〉,我寫的是台灣今天面對的結構性困境的由來、政治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這次選舉國民黨和民進黨勝負的根本原因,以及選後我們亟須解決的緊急課題。
第二部〈浪潮洶湧〉,我寫的是透過這次選舉所浮現的台灣新的政治浪潮、浪潮在訴求的方向、一些已經引人注目的新生代人物,還有一些尚未為人知但令人鼓舞的主張。
第三部〈風浪巨大〉,我寫的是配合新時代的到來,我們在產業、企業,甚至個人工作上可以創造的新可能,以及即使不直接參政,但每個人仍然應該也可以持續關心政治來改造未來的原因。
這本書是延續我的前一本書《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是拉大時間與空間的範圍來探索台灣的處境,再細看二十年內決定滅亡或新生的黑暗與光明的可能。《大航海時刻》則是聚焦於二○一六年的選舉,從選舉裡浮現的人物和事件,來思考台灣正在發生與尚未發生的變化,以及變化所可能帶來的機會。
可《大航海時刻》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規劃要寫的書。
很多人好奇我為什麼會在這次選舉投入心力,花了三個多月時間訪問時代力量和綠社盟二十八位立委候選人,甚至最後關頭還去當了其中一位的志工,一起街講。
一個原因是去年《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出版後,我想持續我的拼圖,追求一個問題的謎底:我們的國家到底怎麼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尋求解答?
尤其,書裡有一章是〈被遮住希望的年輕人〉。台灣今天從政府到社會各個層面都出現複雜而糾結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其實都指向一個焦點:年輕人沒有出路。政治上的、工作收入的、創業的、生存環境的、負擔上一代的年金與照護的、自己成家生子的,各種出路都沒有。
而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國家。
我相信這些年輕的參政者,不論是基於切身感受,還是有志於當「民意代表」,一定有他們對這些問題的觀察和思考。因此訪問他們,有助於我繼續探索問題的謎底。
這段時間下來,他們的確拓廣我對台灣更多問題的認知、提供他們各自思考答案的線索,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多充滿希望的想像。
另一個原因,應該說是和我的心理年齡有關。
我的生理年齡,今年滿六十歲。但是基於我十八歲那年來台灣,在一個雨夜出了松山機場的心理印記,我的心理年齡,就一直停在那一刻了。
十八歲的心理年齡,讓我不時惹上麻煩。譬如,容易激動,喜歡直白,經常在應該選擇退後一步比較安全的時刻,我卻選擇站前一步,不惜受傷。老成的人,講順勢而為,趨吉避凶,我卻經常拋在腦後。
但十八歲的心理年齡也讓我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寧可選擇懸崖險徑也不走安全的平路,讓我有機會享受蹤躍的快感,觀覽平地難見的瑰麗風景。並且,不論現實的風雪多麼猛烈,我可以讓自己瞇得睜不開的眼睛看到遠處溫暖的光亮——雖然其中很多是幻覺。
所以那個奔波訪問這些年輕世代參政者的人,當二十四歲立委參選人曾柏瑜的志工,跟她在雨中一起街頭短講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另一個才十八歲的小毛頭。
看著一群年輕人在資源、人才、經驗都付之厥如的狀態下,即使冒著風險,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地參選,一個同感激動的小毛頭。
所以,決定要把《大航海時刻》寫出來,是在選後的事。
我想把那個十八歲少年的筆記整理出來,一方面是為他所看到那麼多奮起於這次選舉的年輕人做個紀錄,一方面也是想為自己這兩年半時間的旅程告一個段落。
新的政府、代表新民意的國會,都已經誕生。一些為數雖然不多,但代表年輕力量的新生代參政人物嶄露頭角。許多這次雖然沒有當選的年輕人,也已經在選舉結束的第二天就開始行動,繼續耕耘未來。
新的政治,將由新的年輕世代推動改革。
這份筆記,雖然許多思索仍然缺漏不足,但還是有可能為其他也在思考台灣的未來而拼圖的人提供一些碎片。
而我,在這個段落之後,要繼續自己原先設定的大航海了。因此,寫這本書也是對我自己接下來航程的提醒。
感謝這段時間所有協助、指教我、幫助我看到台灣那麼多新希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