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 13 日,21:46

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而我有幸,在這些生命隕落之前,成為接住他們最後一張網子的一條絲線,在他們行過人生的死蔭幽谷時,提供或多或少的幫助。』
1.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這本書有兩個軸線。
一條是一個自認為暫時把自己寄放在地球的人,在等待回母星的時候生了三個小孩,披上了公務員和詩人兩張外皮的故事。
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李夏苹,『初入職場時,根本沒搞清楚職場的狀況。把自我放得太大,不在意職場的規則,依照一路走來的自我訓練,天真地想著要與眾不同,導致找工作時處處碰壁。』
這樣,在無數沒有下文的投履歷和挫敗的面試之後,她先是進了殯葬業,後來賣過線上遊戲寶物、做過房地產廣告文案和翻譯機中文編輯,但都待不久,兩次遭遇收到『妳就做到今天,下週不用來上班了』通知的惡夢情境。
李夏苹痛下決心報考了文化行政的普考,也幸運地考上,加入了全國第一個成立『文化課』的區公所團隊,雖然忙碌,假日不斷辦活動成了日常工作,但她以為自己從此可以在『文化行政』的工作中得其所哉。
只不過,因為她依然無法把自己變成一個善於執行命令的屬下,幾次衝突下來,成為長官眼中的麻煩人物,終於有一天接到雖然不是解聘,但要被調到社會課的衝擊。
從此,她從事社會救助的業務 ,櫃台上主要服務的人是生活困頓,來尋求社會救助的老人。

『六十五歲算是人生的一個大考,之前所有累積的事物,無論是關係、財富、負債、健康、病痛,都會成為在轉職成「老人」這個身分之時,無以迴避的重量。我承辦的業務中有許多項目,是在救助掉在貧窮線以下的老人;他們的人生岌岌可危,需要政府的救濟金之外,常伴隨著病痛、失能、居無定所、欠債、被子女拋棄等人生課題。』
在這個過程中,新生涯帶給她的成就感是認識了五十名以上的百歲人瑞。
不過,她也開始面對那些『「本市某某某,於某年某日某時去世,遺體暫放於OO殯儀館,目前無家屬處理喪葬事宜。倘公告期滿無人認領,本公所將依規定辦理後續事宜,家屬不得異議」的遺體。』
2.
另一條軸線,是李夏苹從她怎麼協助孤苦老人的經歷和觀察,從另類觀點來寫不婚、少子或無子、高齡社會三重影響之下,越來越多人都將面對的『孤獨死』課題。
『無人能保證離世之時不是一個人』,她說。
有一天她被交辦處理一項『點交獨居老人遺產』的工作,讓她心中生起莫名恐懼,且冒出許多執行流程的疑問,『如果第一線的我們都不知道要怎麼做,那麼,一般人應該更難清楚國家是怎麼處理獨居老人的遺體和遺產?』
從這個出發點,她透過訪談、研究,並添入職場實際案例及個人反思,試圖勾勒出老死大事在國家機器下可能的面貌,以及人們可以如何安排老後生活的誠摰建議。
所以,她沿著這條軸線在提醒每個人問自己兩個問題:
第一,與『一個人在家孤獨死』概念相對的死亡,就是號稱醫療發達之後,家屬要求醫院必須『努力表現出急救的樣子』,結果給當事者造成許多額外折磨的『醫療死』。『孤獨死』是否當真比『醫療死』更不幸?
第二,『即使是有伴侶、有兒女的人,也難保不會是家人中最後一個離世的人。若你離開人世的時候,身邊沒有人可以幫你處理遺體和遺產,全然交給國家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你能確保國家會好好地幫你處理嗎?』
3.
『當我們開始面對孤獨死,正視這個議題,臺灣社會也將鋪陳屬於我們避免孤獨死的光明故事。』臺北教育大學洪士峰教授這麼寫他給這本書的推薦語。
謝謝這個暫時寄居地球的人,在她等待回母星之前多披了一張公務員的外皮,寫下《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Comments

Previous
2024 年 5 月 12 日,22:54
Next
2024 年 5 月 14 日,22:16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