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8 月 30 日,21:47
P 隨筆
【漢字的華麗轉身】
我們和臺北市文化局合作,策劃、工作了一年多時間的《漢字的華麗轉身》,出版了。
感謝三十一位參與這個計劃的作者。也在此談一下我寫在書裡的前言。
※※※
漢字是人類文明中很特殊的一種力量。
數千年來,它是人類各種古老文字中,唯一持續存留並活用的文字,並且以一個個方塊 「字」為單位而各自存在自己的意義。其他的拼音文字都難免要和語言結合為一體,但是主 要表意的漢字卻可以和語言相結合使用,也可以分離使用。
因此,這種文字不只是在時間切面上傳遞了華夏文化,凝聚了漢族的概念;在空間切面 上,它也成為聚合不同民族、治理國家的工具,甚至很早就普及亞洲,成為包含日本、韓國 各地通用的國際文字。
漢字為什麼會不同於其他文字和語言,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我們想要透過這本書來回答的是:因為在歷史長河中,漢字有持續不斷的轉身機會。
一方面,這些轉身的本身就很華麗;另一方面,這些轉身也造就了漢字的華麗。
※※※
《漢字的華麗轉身》,架構共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主要是談漢字在呈現方法,「寫」、「刻」、「鑄」、「印」上的歷次轉身 。
漢字由符號轉化為文字、由只能定點呈現的文字轉化為方便傳播的文字、由生活與工作 上使用的文字轉化為與藝術結合的文字,都和書寫、呈現工具的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這個部分的各篇文章的焦點就集中在隨著「寫」、「刻」、「鑄」、「印」的各 種文字呈現與保存媒材的演進,漢字如何演化,如何越來越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擴大影響力。
第二部,談漢字走進民國的轉身。
經過數千年時間,到中華民國建立,漢字的發展進入一個劇變的時代。
一方面,是當時西方各種新式媒體、印刷科技、商業活動湧入門戶大開的中國,給社會 和個人的各種層面都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也因此,漢字在其中的應用,也呈現前所未有的 活潑與生機。
另一方面,從清朝末年就在西方衝擊下出現的救亡圖存的呼聲日益升高,許多急切的知 識分子認為國家積弱不振,甚至走向滅亡的病根,在於民智不開、教育不普及。而民智不開、 教育不普及的根源,則在於漢字的「三難」(難讀、難認、難寫),所以不但有各種改革漢 字之議,激烈的根本就主張廢除漢字。漢字存廢的各種不同立場,不但激化學界與文化界的 對立,也成為國共兩黨相爭的另一個陣線。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漢字走進民國之後面臨的生機與危機,以及正體字與簡體字相爭 的過程和背景。
第三部,談漢字走進亞洲的轉身。
漢字在亞洲是最早也是使用地域最廣的國際文字。韓國、日本等地,因為長期使用漢字, 即使使用不同的語言,仍然與華夏文化產生緊密的結合,形成漢字文化圈。
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日本因為最早開放門戶,所以成為漢字文化圈與西方文化接觸的最 前沿;也因為日本全面西化,沒有包袱與束縛,所以在使用漢字來詮釋、表現、結合西方文 化的概念和術語上,極為靈活,給漢字的應用帶來嶄新的生命力,回頭深刻影響整個漢字文化圈。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近代的日本對漢字在二十世紀的應用上做了哪些貢獻,如何為漢 字提供了另一次轉身的機會。
第四部,談漢字走進臺灣的轉身
1949 年之後,國民政府來臺。從早期一度曾經也要推行簡體字,到後來以堅持正體字為 反共堡壘,確立也堅持正體字的國語教育,中間有個過程。另一方面,隨著臺灣社會的民主 化發展,本土意識日益受到重視,臺語被列入母語教學當中的一環。而臺語和中古漢語的諸 多音韻與詞彙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也就成為越來越多人研究的重點。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漢字在臺灣有關教育、社會、生活各方面呈現的面向,以及引動 的影響。
第五部,談漢字走進資訊時代的轉身。
民國初年,主張廢除漢字的聲浪中,除了基於「三難」的理由之外,還有個理由就是在 當時的排版印刷科技、打字機的便利之對照下,漢字難以檢排,不方便傳播媒體的使用。其 後隨著電腦出現與逐漸普及,漢字之難以檢排,難以應用在這個重要的科技發展上的問題, 也顯得無比巨大。正在這個時候,由朱邦復發明的倉頡輸入法及中文字形產生器,解決了這 個難題,不但造就由臺灣出發的全球中文電腦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為漢字走進資訊革命提供 了轉身的機會。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這個過程,以及仍然有待努力的相關課題。
第六部,談漢字走進藝術與生活的轉身。
在二十一世紀,當漢字擺脫政治的牽絆、固有意識形態的束縛、呈現工具與科技的不便 之後,在網路時代與全球化環境中,漢字有機會和每個人的生活產生新的化學變化。
因此,這個部分就主要談漢字可以如何和身體、紙本、數位形式進行各種藝術與創意的 表現,產生再一次的華麗轉身。
※※※
因緣際會,臺灣今天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機會,為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的轉身提供最神奇 的可能。
在展現這種可能上,臺北又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2004 年,臺北市首開「漢字文化節」的舉辦,很有意識地探索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可以發 揮的角色和作用。當時全球掀起華文熱,臺北市自覺地肩負起「正體漢字之都」的文化傳承 重責。首屆「臺北漢字文化節」不僅是臺北市首度以正體字為核心議題舉辦的文化活動,也 是臺灣向全世界正名漢字的開始。「傳統、現代與科技」的活動規畫理念,也形成此後的主軸。
臺北漢字文化節舉辦數屆之後,我們團隊參與了 2012 年第八屆的籌辦。 也因為那一屆的工作經驗,我格外相信臺北市在這件事情上有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的事情要做。
對內,舉辦與臺北市文化資源做密切結合的多元活動,讓市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 正體漢字產生新的樂趣。如此,讓臺北人為自己是正體字的堡壘而自傲;讓臺北人快樂地從 日常生活中對漢字進行新的開發與創造,並且和全世界分享我們的自傲與快樂。
對外,提出具備國際視野的文化論述,在國際舞臺上建立影響力。臺北市漢字文化節要 連結全世界,一方面讓臺北的漢字文化資源為國際所注目,另一方面也讓臺北的漢字文化資 源轉化為產品走上國際。
再過六年後的今天,我們與臺北市文化局策畫《漢字的華麗轉身》這本主題書,也同樣 希望維持這些核心理念。我們希望經由這一本書的出版,不論是臺北市民,還是生活、工作, 甚至遊覽於臺北市的人,都能體會、欣賞漢字的傳承與發展一路來到臺北市的意義與價值。
讓我們共同使漢字更華麗,也因漢字而更華麗。
版型介紹之一
目錄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二
年表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三
六個部的部名頁。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四
從符號到文字/李宗焜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五
從「寫」到「刻」、「鑄」、「印」:漢字與資料保存 /游國慶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六A
造字時代的生活日常 /阿尼默、編輯部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六B
阿尼莫(續)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七
當漢字走進民國/ 李歐梵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八
簡體字與正體字之別:回顧歷史的背後 /郝明義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九
羅家倫在臺灣功敗垂成的漢字簡化案 /管仁健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
日本製的不是只有冷氣、冰箱──近代新漢詞在臺灣的傳入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一
臺語中的古語與漢字保存── 訪《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總編輯姚榮松 /邱鐘義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二
電影中的文字符號說了什麼?── 從《兒子的大玩偶》到《郊遊》,讀出臺灣的社會實景 /陳儒修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三
倉頡戰隊/筆頭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四
中文字體設計與漢字字型繪製/王明嘉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五
專訪紋身聯合會理事長李耀鳴和紋身師達達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六
新一代漢字是這樣練成的
內容與版型介紹之十七
專訪數位藝術家黃心健
後排左至右:王蔓霖、筆頭、姚榮松、鍾永豐、郝明義、王
漢字的華麗轉身
@博客來 https://goo.gl/SdA36b
@誠品 https://goo.gl/5QfGLo
@金石堂 https://goo.gl/cJeHTa
@讀冊 https://goo.gl/NazCHY
@大塊 http://smarturl.it/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