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在路上讀的書

P 隨筆

【三本在路上讀的書】

每次出國參加書展,反正都會看到許多書,還要帶回來,所以手邊帶出去的書很少,以免增加重量。

這次出國,我卻刻意挑了三本書隨身帶著看,先加重了行李。一本《移動在瘟疫蔓延時》,一本《極地》,一本《歐美隱藏記》。

一路讀的結果,也確實沒選錯。
今天回到台北,書展延期,就呼應鄭麗君部長說的網上貼書單,也談一下我這路上讀的三本書。

1.
《移動在瘟疫蔓延時》是我在2003年編輯、出版的書。
因為是十七年前的書了,所以這次我想帶在旅途上重讀,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觸和收穫。

就像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起自於從搖籃往外的攀爬、挪移,整體人類文明的進化也是伴隨移動方式的變化而發展。而人類移動得越便捷,各種疾病的傳播也就越快速。所以人類在移動中製造瘟疫,也必須在瘟疫中重新認識、思考移動。

這本書一秉Net and Books 主題書的特色,有中西歷史圖表解析,有名家從理性、感性不同角度書寫,也有推薦閱讀的五十本書。

這次重讀,我自己最先受吸引的是褚士瑩寫的<重拾對距離的敬意>。確實,人類把移動方式發展到無比便利的時候,容易從無處不可去之中產生自己無所不能的錯覺。

另外,看我當年寫那篇<傳染病和近代中國>,寫伍連德的故事,也是感觸萬千。
文章是這麼開頭的:

「我們對這場傳染病的最新了解起自於……當香港遭襲,從而接受細密的觀察。……香港的傳染源在廣東是幾乎不必懷疑的,廣東早在幾個月前就爆發過猛烈的疫情…..而廣東又是被最早據信是起自於雲南的一波傳染高峰所波及。……(感染案例的)報告很少…..中國人對疫情採取隱瞞政策…..隱瞞感染案例比隱瞞死亡案例來得容易很多。…….接下來….台灣也遭到傳染,疫情十分嚴重……

以上這段文字,並不是2003年有關SARS疫情的什麼新聞報導或分析,而是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就1894年爆發於香港,起自於中國大陸的一波鼠疫的紀錄。」

很意外地,看這本書的插圖也是驚喜。我想:這麼美妙的插圖,當年是找誰畫的啊?
是BO2!他的畫風真是十八變,封面這張圖尤其是極致了。

2.
《極地》,則是我們在2000年出版的。20年前了。今年一月正好重新出版。

會想到放在行李中,是因為我覺得在今天這種世事多變,很容易讓人覺得窒息的各種壓力中,很容易讓人覺得陷入黑洞看不到出路時,這本書的主人翁和他的夥伴們發生的事,一定可以帶來鼓舞和啟發。

1915年,英國一個探險隊出發去南極。在那個人類充滿著熱情和信心去征服世界各種極地,包括南北極和聖母峰等的時代,他們只剩下一個還沒有人突破的紀錄:穿越南極大陸。

然而他們才剛進入南極不久,就隨著名為「堅忍號」的探險船被冰塊所困,不得不棄船。那是沒有網路,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年代,沒有人知道他們被困在哪裡。包括水手、軍人、科學家等不同身分背景的二十八個人,就此只能自己在冰寒的極地求生。

他們在南極撐了多久才終於找到救援呢?
二十二個月。

也因此,「堅忍號」是一場失敗,但卻是比成功更光榮的一場失敗。

始終冷靜地率領這二十八個人脫困的領隊薛克頓(Ernest Shackleton),成為傳奇。最早征服聖母峰的希拉瑞(Edmund Hillary)說:「薛克頓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薛克頓不只有條不紊地讓他的隊員鍛練身體、求生覓食,還有娛樂節目調劑身心,在名符其實的絕境中,沒有被恐懼、慌亂擊垮,安渡了二十二個月。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船還有一名攝影家,用最精細的影像紀錄了極地之美,他們求生之尊嚴。

這次重新出版之後,我想仔細體會薛克頓的領袖特質與力量,所以就帶在身邊看。而事實上,閱讀的收穫也實在太大了。我只怕我的體會還不及萬一。

3.
會帶《張妙如手記:歐美隱藏版》,是因為我要來法國。

又是2000年,20年前的事。我在出版《交換日記》系列第三集的時候,想到請張妙如和徐玫怡來法國住一段時間,寫了《請問法國在哪裡》。

此後,張妙如和徐玫怡兩位各自的人生都有新的篇章。而近年來,我和玫怡相見的時間和機會都比較多,但是和張妙如則因為她日益「隱士」化而越來越少。

到去年,我都是在她每年過春節回台灣的時候找個機會碰一下,但是今年春節則在年前寫信給她沒見到回音,春節期間我又要去安古蘭漫畫展,所以看來是沒有機會看到她。

因此就想帶著這本新出的書出門,看她的書,當作聽這位老朋友跟我聊天。

她還真是滿足了我不只聊天的期待。太多驚喜了。
竟然有一篇「口罩風波」!竟然有一篇「民生之亂」!
看來張妙如近年當隱士當得也修成了巫女或仙女之法!

這本書一如張妙如堅持《交換日記》手寫字圖文的風格,每個字都是她的墨寶,每張圖都結合了版型設計。她描述自己定居在美國西雅圖,及旅遊歐洲體驗的文化衝突。

不只讓人跟著一個台灣「歐巴桑」(她常跟我說的自稱)用放大鏡來檢視台灣和歐美文化、生活中的差異,不時讓人哈哈大笑,也可以體會她近年隱修中的沉思。譬如這一段話:「美國教育將『道德(ethic)』定義為『事實/真相』。人不必立下什麼豐功偉業來追求道德,單單認清並陳述事實就是道德。」

和她合寫了二十年《交換日記》的徐玫怡說:「感受上,我不應該去回答『你覺得妙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只會說她在走自己的道路。此外,什麼說法都覺得有點膚淺。」

我也確實覺得如此。
也因此,這就是她寫這本書,並且把書名定為《歐美隱藏版》的意思,或者目的了吧。

Miao,很想念你。

 

每次出國參加書展,反正都會看到許多書,還要帶回來,所以手邊帶出去的書很少,以免增加重量。   這次出國,我卻刻意挑了三本書隨身帶著看,先加重了行李。 今天回到台北,書展延期,就呼應鄭麗君部長說的網上貼書單,也談一下這三本書。

 

《移動在瘟疫蔓延時》是我在2003年編輯、出版的書。 因為是十七年前的書了,所以這次我想帶在旅途上重讀,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觸和收穫。   就像每個人的成長都是起自於從搖籃往外的攀爬、挪移,整體人類文明的進化也是伴隨移動方式的變化而發展。而人類移動得越便捷,各種疾病的傳播也就越快速。所以人類在移動中製造瘟疫,也必須在瘟疫中重新認識、思考移動。   這本書一秉Net and Books 主題書的特色,有中西歷史圖表解析,有名家從理性、感性不同角度書寫,也有推薦閱讀的五十本書。   這次重讀,我自己最先受吸引的是褚士瑩寫的<重拾對距離的敬意>。確實,人類把移動方式發展到無比便利的時候,容易從無處不可去之中產生自己無所不能的錯覺。   另外,看我當年寫那篇<傳染病和近代中國>,寫伍連德的故事,也是感觸萬千。 文章是這麼開頭的:   「我們對這場傳染病的最新了解起自於……當香港遭襲,從而接受細密的觀察。……香港的傳染源在廣東是幾乎不必懷疑的,廣東早在幾個月前就爆發過猛烈的疫情…..而廣東又是被最早據信是起自於雲南的一波傳染高峰所波及。……(感染案例的)報告很少…..中國人對疫情採取隱瞞政策…..隱瞞感染案例比隱瞞死亡案例來得容易很多。…….接下來….台灣也遭到傳染,疫情十分嚴重……   以上這段文字,並不是2003年有關SARS疫情的什麼新聞報導或分析,而是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就1894年爆發於香港,起自於中國大陸的一波鼠疫的紀錄。」   很意外地,看這本書的插圖也是驚喜。我想:這麼美妙的插圖,當年是找誰畫的啊? 是BO2!他的畫風真是十八變,封面這張圖尤其是極致了。

 

《極地》,則是我們在2000年出版的。20年前了。今年一月正好重新出版。   會想到放在行李中,是因為我覺得在今天這種世事多變,很容易讓人覺得窒息的各種壓力中,很容易讓人覺得陷入黑洞看不到出路時,這本書的主人翁和他的夥伴們發生的事,一定可以帶來鼓舞和啟發。   1915年,英國一個探險隊出發去南極。在那個人類充滿著熱情和信心去征服世界各種極地,包括南北極和聖母峰等的時代,他們只剩下一個還沒有人突破的紀錄:穿越南極大陸。   然而他們才剛進入南極不久,就隨著名為「堅忍號」的探險船被冰塊所困,不得不棄船。那是沒有網路,沒有現代通訊設備的年代,沒有人知道他們被困在哪裡。包括水手、軍人、科學家等不同身分背景的二十八個人,就此只能自己在冰寒的極地求生。   他們在南極撐了多久才終於找到救援呢? 二十二個月。   也因此,「堅忍號」是一場失敗,但卻是比成功更光榮的一場失敗。   始終冷靜地率領這二十八個人脫困的領隊薛克頓(Ernest Shackleton),成為傳奇。最早征服聖母峰的希拉瑞(Edmund Hillary)說:「薛克頓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薛克頓不只有條不紊地讓他的隊員鍛練身體、求生覓食,還有娛樂節目調劑身心,在名符其實的絕境中,沒有被恐懼、慌亂擊垮,安渡了二十二個月。   更難能可貴的是,隨船還有一名攝影家,用最精細的影像紀錄了極地之美,他們求生之尊嚴。   這次重新出版之後,我想仔細體會薛克頓的領袖特質與力量,所以就帶在身邊看。而事實上,閱讀的收穫也實在太大了。我只怕我的體會還不及萬一。

 

會帶《張妙如手記:歐美隱藏版》,是因為我要來法國。   又是2000年,20年前的事。我在出版《交換日記》系列第三集的時候,想到請張妙如和徐玫怡來法國住一段時間,寫了《請問法國在哪裡》。    此後,張妙如和徐玫怡兩位各自的人生都有新的篇章。而近年來,我和玫怡相見的時間和機會都比較多,但是和張妙如則因為她日益「隱士」化而越來越少。   到去年,我都是在她每年過春節回台灣的時候找個機會碰一下,但是今年春節則在年前寫信給她沒見到回音,春節期間我又要去安古蘭漫畫展,所以看來是沒有機會看到她。   因此就想帶著這本新出的書出門,看她的書,當作聽這位老朋友跟我聊天。   她還真是滿足了我不只聊天的期待。太多驚喜了。 竟然有一篇「口罩風波」!竟然有一篇「民生之亂」! 看來張妙如近年當隱士當得也修成了巫女或仙女之法!   這本書一如張妙如堅持《交換日記》手寫字圖文的風格,每個字都是她的墨寶,每張圖都結合了版型設計。她描述自己定居在美國西雅圖,及旅遊歐洲體驗的文化衝突。   不只讓人跟著一個台灣「歐巴桑」(她常跟我說的自稱)用放大鏡來檢視台灣和歐美文化、生活中的差異,不時讓人哈哈大笑,也可以體會她近年隱修中的沉思。譬如這一段話:「美國教育將『道德(ethic)』定義為『事實/真相』。人不必立下什麼豐功偉業來追求道德,單單認清並陳述事實就是道德。」   和她合寫了二十年《交換日記》的徐玫怡說:「感受上,我不應該去回答『你覺得妙如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只會說她在走自己的道路。此外,什麼說法都覺得有點膚淺。」   我也確實覺得如此。 也因此,這就是她寫這本書,並且把書名定為《歐美隱藏版》的意思,或者目的了吧。    Miao,很想念你。

 

Comments

Previous
過招:阿鼻劍前傳連載之第十八回 上篇
Next
這到底要大家怎麼看待他們?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