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11 月 6 日,20:49

P 隨筆

【38歲但心裡有個7歲女孩的讀者來信】

我是⼀位妝髮造型老師,教學的對象通常是超過15歲很多的⼤⼈,但是他們來到我⾯前的動⼒, 通常是15、20歲的⾃⼰。

「⼀直對美的事物很感興趣,覺得應該要給⾃⼰⼀次機會。」⼤多數來上專業班的學⽣,都已經在職場⼯作⼀段時間,但學⽣時期很喜歡妝髮造型、美術相關的事情。

「我之前就想進美容美髮學校,但台灣的美容美髮學校都不收男⽣。所以我讀了別的科系。我已經浪費了6年,我不想再做⾃⼰不想做的事。」⼀位26歲的男孩,來上妝髮專業課程,同時在做貨運的⼯作。但後來仍然因為學費和⼯作時間的關係,沒辦法繼續上課。

如果他們在15歲的時候有這本書,會不會有所改變?我不知道,實話是, 我覺得他們的⽗⺟、學校、整個教育體系都要讀這本書才有可能改變台灣15歲孩⼦的困境。

……….

我的「橋樑書」就是<交換⽇記>。

非常汗顏的說,在⼤學之前,我就是不愛閱讀⽂字的⼈。所以讀到圖像語⾔的那篇也是激動不已。

我就是圖像⼈,對於圖像可以幾乎過⽬不忘,唸書時期連背書都是先想起插圖照片,然後再去想旁邊的⽂字寫什麼。

試著讀過⽂字書,但「讀書習慣」讓我忍不住會在⼼裡畫重點,凡是有關年代、名字、專有名詞的都會浮上來,或是⾃動有螢光筆顏⾊在旁邊,閱讀對我來說很不快樂。即便是讀很有興趣的時尚史, 都只能看照片、讀不下字。

⼀直到<交換⽇記3>,因為1、2集是⼿寫字,沒有讀⽂字書的感覺。3的⼀開始我有明顯的不適(對於印刷字體有這麼敏感啊!),但因為非常喜歡交換,也就讀進去了。

不⼩⼼克服⼀本書之後,開始讓⾃⼰去讀輕鬆的⽂字書,然後漸漸地才愛上閱讀。

我是個從完全不讀「課外書」的⼈,變成喜愛閱讀。這個橋樑書對我來說非常的重要深刻。

如果有機會回到15歲,多希望當時能有⼈引導我真正的閱讀(⽽不是背書看課本)(課本都好醜⼜好無聊)。

然⽽我也沒有太遺憾就是了,我的閱讀經驗,和美學相關的⾝份, 剛好可以跟學⽣分享,⽂字帶給圖像⼯作更多更廣的⼒量。⽽且我是克服來的,學⽣⼀定也可以。

郝先⽣的<越讀者>也是我另⼀本「橋樑書」。

<如何閱讀⼀本書>是我⼤⼀必修電影概論的指定書籍,那年我只翻了⼤綱、選⽤了幾⾴內容,寫了⼼得就考試過關(就說我很會畫重點),沒有真正讀這本書。

後來因為妙如的圖和推薦,知道並對<越讀者>感興趣。整本書的輕鬆可愛非常友善,讓⼈很容易就吃進明明是滿廣滿深的內容。並藉由讀完<越讀者>的樂趣延伸,才好好讀了<如何閱讀⼀本書>。

…….

在私訊給郝先⽣報名試讀的時候,有提到⾃⼰的15歲是場惡夢。

簡單說就是書中也有形容的,像是監獄般的考試⽣活,另外, 國⾼中的「女⽣班」簡直是少女版花系列(或是現在的延禧攻略?)天天上演,每天活在各種⼼機和少女玻璃⼼裡,對於⼀個7歲的孩⼦來說非常非常的辛苦。

是的,我⼀直覺得我7歲 :D

這也是<如果我15歲>很吸引我的原因,原來郝先⽣15歲啊~

7歲就是剛上⼩⼀的年紀,保有天真卻也開始明⽩江湖是怎麼⼀回事。

15歲的我不知道⾃⼰其實還停在7歲的單純, ⽽實際上因為我的兄姊⼤我很多(最⼩的姊姊⼤我13歲),所以對江湖的了解⼜比同儕早熟許多。

⼼靈單純幼稚,常識與應對早熟,
那樣的⽭盾,讓15歲的我非常孤單。

很長⼀段時間,都記不起來國⾼中的事情,只有很細碎的片段。(但其他時期的各種⼩事我都記得 鉅細彌遺)

讀這本書的時候,⼤概只有關於對數學的喜愛(和愛情萌芽),有呼應到我的15歲,其他關於⾳樂、閱讀、興趣的發展和對未來⽬標的想像,我全部都是在⼤學追趕跟上。

⼤概因為這樣,才想知道郝先⽣是⾃⼰衝撞體制來的,還是環境有這樣的氛圍?

15歲的我只想趕快長⼤趕快上⼤學,除了逃離扭曲的教育體制, 也逃離不⾃然的純女⽣⽣活。

不知道現在台灣15歲的環境有沒有改變?改變了多少?
15歲的孩⼦讀了這本書,能為⾃⼰爭取多少?

所以我私⼼覺得,這本書應該要更打中⼤⼈,讓他們動搖,孩⼦才能得救。

我能渡過15歲,在⼤學順利長成⾃⼰喜歡的樣⼦,跟荳爸媽開放⾃由也很有關係。

他們不⿎勵我衝撞體制,但也不阻礙我的發展。國⾼中雖然孤單,但我可以⾃⼰關在房間綁頭髮不被打擾,爸媽贊助我跟同學逛街買漂亮衣服、⽀持我保有特立獨⾏的美感眼光,愛看電視也不會被阻擋(我因此如書中所講,很會時間管理)。⽗⺟的開明,對我脫離聯考體制後,⾺上能伸展翅膀很有幫助。

所以覺得打中⼤⼈很重要。

我有幸有這樣的⽗⺟做後盾,⾯對體制再辛苦,也能長成能做⾃⼰喜愛⼯作的⼈。因此期許⾃⼰也 要做別⼈的後盾,家⼈朋友、學⽣、客⼾、姪⼦女或未來我的孩⼦, 這本書裡的許許多多共鳴,讓我畫上星星還是愛⼼的註記都不夠,很想⾺上分享給⾝邊的(⼤)⼈。

<如果我⼗五歲>除了是⼀本給15歲讀者宏觀的⼈⽣指引, 更是給超過15歲很多的讀者,⼀個確認清單。

反正每天都是微型⼈⽣,⽽且每個⼈都該活得像個孩⼦。

———————

昨天收到《如果我十五歲》第一份試讀者的回饋意見後,我問她是否可以讓我摘錄一些和讀者分享。

她說「當然不介意,而且超級無敵榮幸:D」

所以我摘錄了以上。

我很受鼓舞,也會轉告張妙如和徐玫怡 Meiyi Hsu《交換日記》發揮的作用。尤其,第3集,唯一一本不是手寫而是排版的,竟然對這位讀者發生了如此奇妙的影響。

無以為報,我會把《如果我十五歲》好好修整。

謝謝小荳。(她說我也可以講她的名字。)

相關文章:

【如果我十五歲】http://bit.ly/2PD5TFi

 

2018 年 11 月 5 日,20:58

P 隨筆

【收到第一個回音】

《如果我十五歲》的試讀本,上個月本來在出差前快完成初稿,但是後來路上忙,又加上多寫了其他文章,所以一直到回國之後才完成,10月26日寄出。

我統計一下,17 名試讀者裡(加上國語日報推薦的兩位),按生理年齡來分:十幾歲的有10位,二十幾歲的有2位,三十幾歲的有2位,四十幾歲的有1位,五十幾歲的有1位。還有一位年齡層不明。

今天收到了第一位回音。是一位三十歲年齡層的讀者。有意思的是,她說自己的心理年齡一直是七歲。比我還小許多。

感謝這位讀者的回應。長長的一篇,有四千字左右,給了我許多她自己的成長故事,以及很實際的意見和建議。正是我當初決定讓生理年齡不只十五歲的人也參加試讀所期待的。

很受鼓舞。
也期待其他試讀者的回應。

相關文章:

【如果我十五歲】http://bit.ly/2PD5TFi

 

 

如何打破這麼聰明的三個設計(與上報同步發表)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有些事情的設計,你不能不說聰明。

國民黨威權時代,為了架空立法院的監督,把各個委員會設三個召集人(沿續到今天成兩個人)每星期輪值,這是讓每個人都沒法建立專業、權威的問政能力。

今天,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大黨在立法院讓小黨進委員會的時候,即使小黨的立法委員人數比委員會的數目還少,每年卻必須抽籤才能決定各自進哪個委員會。這是大黨給小黨穿小鞋,讓小黨難以發展專業、權威的問政能力。

兩者都是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從制度上設計有利於自己的優勢,不讓競爭者長大。

Keep reading

2018 年 11 月 4 日,20:39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遇見阿苗的父母+預告】

苗博雅 MiaoPoya 相信民主是令人快樂的事,所以今天下午辦了個「選個好的音樂會」,我因為有事,只能在傍晚快結束的時候才過去。

除了幫阿苗打一下氣,也很高興遇見許久不見的朱立熙、范雲等人之外,很意外地有機會認識了阿苗的父親。

阿苗的父親瘦削,相貌和聲音都很沉穩。但是敘述自己長期在外工作,以及他和阿苗從小的溝通,卻沒有保留。

我和他一面說話的時候一面在想:阿苗的母親呢?會是什麼樣子?

就在好奇的時候,她出現了。又完全出乎我意料。說話輕快,熱情洋溢,問我剛才的橘子好不好吃。

我跟他們說,三年前我訪問苗博雅的文章說他是冰下之火,看到他的父母,明白其來由了。

阿苗的父親說:他本來從來不碰政治的議題,也不使用臉書,因為阿苗的關係,現在都接觸了。他聲量沒有什麼高低起伏,但是不難體會到其中飽含著對孩子的關切和自豪。

我和他們一起比了個 苗博雅 在大安文山區競選 8 號的手勢合影。

前兩個星期,我寫了一篇〈如果我們再不注意縣市議員選舉〉,呼籲我們從自己手中的一票開始,支持願意改革的政黨和年輕世代進入縣市議會,讓目前還沒有被沾污的力量進入縣市議會,把其中的黑暗揭露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推動改革。

那篇文章,感謝很多人回應。只是發表之後,我循著自己納悶的一些線索再思考下去,整理出接續的一篇文章。

我取名為〈如何打破這麼聰明的三個設計〉。明天早上七點,也是上報發表。我會在七點半貼在自己臉書上。

讀過上一篇文章的朋友,請在看過這一篇之後再給我意見。

相關文章:

【他相信民主是令人快樂的事】http://bit.ly/2RwvYTN

【如果我們再不注意縣市議員選舉】 http://bit.ly/2PFLyvD

 

阿苗的父親瘦削,相貌和聲音都很沉穩。但是敘述自己長期在外工作,以及他和阿苗從小的溝通,卻沒有保留。   阿苗的母親說話輕快,熱情洋溢,問我剛才的橘子好不好吃。   我跟他們說,三年前我訪問苗博雅的文章說他是冰下之火,看到他的父母,明白其來由了。

 

 

2018 年 11 月 3 日,22:05

P 隨筆

【來自北國的背後】

1.
走在街上,看到迎面來一個人滿面春風,你會怎麼想?

倉本聰說:「肯定是剛看完一齣好戲,正在回家的路上。」

這位日本編劇大家的這個回答實在太妙了。

人生的確應該環繞著每個人相信的事情展開。

劇作家會相信所有美好的事是因為一齣好戲而發生的。畫家會相信是因為有美好的畫作,音樂家會相信是因為有美好的音樂。

昨天讀了柯波拉的書,今天又讀倉本聰的自傳:《先跳了再說:我的履歷書》。一位電影導演,一位電視劇作家,有不同也有相同角度滿足了我。

2.
倉本聰曾經說:寫劇本讓觀眾看到的是冰山的七分之一,但必須有底下的七分之六,才能拱出那最頂端的一角。

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他的一個實例。

《來自北國》劇裡,主角黑板五郎的兒子小純讓一個少女懷孕,他帶兒子去對方家裡賠罪,帶了一個南瓜。

五郎怎麼會帶一個南瓜去呢?

倉本聰說:他有一個五郎沒有公布的履歷。

原來五郎自己讀高中的時候就搞大過好幾個女孩子的肚子。當時他爸爸每次帶他去人家家去賠罪,就是帶一個南瓜。所以在五郎心裡留下了烙印,等到他帶自己的孩子去賠禮的時候,也帶南瓜去。

而五郎的這份履歷,是設定在劇作家腦中的背景,不會寫到劇本上。

真是學到了很重要的一招。

創作者做每一個動作,安排任何一個細節,都要想好背後的原因和故事。

3
之前我對倉本聰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我最喜愛的一部日本電影《驛》的編劇。

看這本書才知道那是他在高倉健五十歲的時候,為他量身打作,送給他當生日禮物的劇本。

他在書裡還提了高倉健一個小故事。

說他們雖然不時會在一起喝咖啡,但有時還是因為高倉健太沉默寡言而尷尬。

有天高倉健開車,他受不了無言的安靜,就問了高倉健「你對女人沒興趣嗎?」
高倉健一下子緊急停車,回答:「當然有。」
他又問了第二個問題:「那你喜歡女人的什麼地方?」
高倉健想了足足十五分鐘之後,回答:「應該是柔情吧。」

身為高倉健的粉絲,真感謝倉本聰這一段故事。

《驛》能寫得那麼迴氣盪腸,不知是他聽了高倉健這段話之前還是之後的事?

4
在書的卷首,寫著「先跳了再來想」。

倉本聰說他沒有時間三思而後行,「先跳了再慢慢思考,一路走來,我都是這樣的人生。」

他回顧了自己的人生,在NHK 正當紅之際,為了一口氣就決定離開東京出走到北海道,全家只剩七萬日幣的時候再峰迴路轉,結果不只編劇事業攀登頂峰,也因為他的戲劇之受歡迎,在北海道造就了一番文化事業。

倉本聰相信一個文明社會是因 經濟、環境、文化三足鼎立而穩定,所以他的反核立場也最堅定。

真是全力為自己相信的價值而活的人。

而這本書講的是《來自北國》背後的故事,也是他自己相信的這些價值的來由。

5.
看完書之後,我現在想的倒是:怎麼找「富良野三部曲」的電視劇來看呢?
找到了,又該什麼時候看呢?

挺傷腦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