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5 月 4 日,21:53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瘟疫如戰爭。戰爭如瘟疫。
「戰爭竊竊私語,像飛速蔓延的疾病,撕毀日夜。」
也可以換過來說,「疾病竊竊私語,像飛速蔓延的戰爭,撕毀日夜。」
戰爭逼出恐懼的所有形狀。一如瘟疫逼出恐懼的所有形狀。
我們怕瘟疫,也要怕戰爭。
《戰爭》是葡萄牙詩人José Jorge Letria 和他的兒子 畫家André Letria共同的作品,文字和圖像都深沉、濃郁,令人直視恐懼的本質。
瘟疫如戰爭。戰爭如瘟疫。
「戰爭竊竊私語,像飛速蔓延的疾病,撕毀日夜。」
也可以換過來說,「疾病竊竊私語,像飛速蔓延的戰爭,撕毀日夜。」
戰爭逼出恐懼的所有形狀。一如瘟疫逼出恐懼的所有形狀。
我們怕瘟疫,也要怕戰爭。
《戰爭》是葡萄牙詩人José Jorge Letria 和他的兒子 畫家André Letria共同的作品,文字和圖像都深沉、濃郁,令人直視恐懼的本質。
【米奇在十多年後的實踐】
東西方文化雖然對一些美德有共通的價值觀,但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像收養孩子,起碼華人文化的傳統應該多會選健康樣貌好的,但是像美國就有人會特地收養身體有狀況而需要特別關愛的。
另外,東方文化又重視宗族姓氏,收養孩子,就要傳宗接代,而以美國為例,就有人會要收養孤兒卻要他們保留對自己原生父母的記憶。
1.
《尋找奇卡》是米奇.艾爾邦的新書。當年我因為讀他寫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感動而出版,後來一路是他的出版者,到他來台灣訪問之後也有些私交,但是讀《尋找奇卡》,以及讀完之後訪問他,讓我重新認識他。
2010年,海地大地震,當地一間收養孤兒的宣教院需要緊急救援,住在底特律的米奇接受一位牧師的呼救,去了海地。此後他每個月去一趟幫助那裡的人,然後就決定在底特律負責的原有幾間慈善機構之外,再多加了接手這間孤兒院的經營。
奇卡是在米奇經營孤兒院三年後進來的。她恰巧也是2010年海地大地震前三天出生的。
本來,奇卡是孤兒院五十二個孩子中的一位,但是在進入孤兒院大約兩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身體出現狀況,嘴和左眼皮下垂,走路有點歪,然後發現腦中有一塊組織,在海地沒有地方可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米奇把奇卡接去了美國,也在那裡得知奇卡長一種罕見的腫瘤,名叫「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簡稱DIPG),而她已經第四期了。
2.
《尋找奇卡》寫的就是其後兩年間,米奇和他太太潔寧與奇卡相處的過程,以及最後奇卡還是離開這個世界之後,米奇對她的思念,以及從這個孩子身上感受到的啟發。
米奇和潔寧因為工作的忙碌,一再延後生育的時間,等到最後他們決定要生孩子的時候,卻錯過了機會。所以他們把奇卡接回美國治療之後,就擔起了父母的所有責任。他們為米奇照顧生活上的一切,也奔波世界各地為奇卡尋找療方,最終雖然仍然沒能救回奇卡,但畢竟為奇卡留在海地只能活三、四個月的生命再延長了兩年,也完滿了米奇在人生過程中一直存在的許多空缺。
米奇跟我說:兩年前奇卡去世的時候,他本來想馬上動筆寫奇卡的故事,但是美國出版社擔心他的情緒太悲傷,所以不建議。因而米奇改為先寫《在天堂裡遇見的下一個人》,借由那本書先紓發了心中的許多悲恨,然後經過兩年後才寫這本《遇見奇卡》。
他說,墨瑞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教了他對於面對生死的態度,使他受益匪淺。多年來,米奇經常回去重讀,也幫他在面對許多年長的人過世的時候有所憑籍。
但是在奇卡死後,他也拿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來讀,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發,找到安慰,但沒有。墨瑞沒有失去過孩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主要是墨瑞對生死的體認。而現在他面對的是一個年幼生命的殞落,是他要自己面對生死,整理出自己對生死的體認,是完全不同的衝擊。《遇見奇卡》就是他的整理。
3.
為了要訪問米奇,我回頭把他的書都再讀了一遍。發現《遇見奇卡》幾乎在實踐他近二十年來寫作的許多構思。
十七年前的《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故事就是經由主角要去救一個八歲小女孩的命而展開。 當時他在寫作中設定的一個概念就是:照顧孩子,是生命的重要意義。而十多年後,他親身照顧奇卡,更讓他有了和當年構思一個故事主題不同,對「照顧孩子」這件事情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同樣也在《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裡,米奇還寫過一句話:「一個陌生人,造就一個家庭。」而十多年後他收養奇卡,真的是讓他原本遺憾的家庭完整了。
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對奇卡深愛到這種程度,卻還是堅持奇卡叫他們「米奇先生」、「潔寧小姐」。 米奇說:領養孤兒的時候,一定不能想自己要當他們的爸爸、媽媽。無論如何,他們有自己的父母。「你只是個大人,是很愛她們,可以幫助、引導他們的大人。『爸爸』、『媽媽』是他們自己一生的課題。」
至於他自己,米奇說:「即使我不是奇卡的爸爸,但她是我的女兒。她讓我覺得我像個父親,比任何小孩的爸爸都更像個父親。」
4.
米奇說,他等了兩年才寫這本書,就是希望不要讓讀者讀一本會「肝腸寸斷」的書。
他的確做到了。
這是一本讓人感受到米奇的溫暖,以及他克制自己的悲傷與思念,分享他怎麼經由一個小女孩補足自己人生功課的書。
東方讀者,就像這篇貼文開頭所寫,還可以對照著有更多一些思索。
我訪問米奇的文章,會整理出來另外發表。今天先貼一些對這本書的介紹。
【遇見奇卡】
大 塊 ✦ https://bit.ly/2yH507C
博客來 ✦ https://bit.ly/2S2OoOq
誠 品 ✦ https://bit.ly/2KwiMg4
金石堂 ✦ https://bit.ly/3bCI3kS
讀 冊 ✦ https://bit.ly/2Vyl9Fx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小麥這幾年一直在投入籌備製作《鐵男孩》動畫,真是期待已久。現在他的漫畫版先出版了!
讀者除了可以支持小麥從紙書的完成再到動畫,阿和說鐵男孩還可以消滅corona,這也是請大家支持的理由。(這個 corona本來這次就受了無妄之災,有鐵男孩這樣來消滅它,才有生機!)
Aho Huang──和 Richard Metson 。
【當知識圖像化的時候】
在身邊滿是各種防疫新聞的今天,會遇上南丁格爾這個名字並不是意外的事。
畢竟,她不只是現代護理人員的象徵與起始,還因為她發現戰地的感染問題而推動了現代化的衛生觀念。像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勤「洗手」,就是她的功績之一。
但是我沒想到會在《樹之書》(Book of Trees)裡面遇到她。
這本書的焦點,是解釋知識和資訊視覺化、圖像化的歷史源流,以及各種不同的派別和型態。
而一百多年前的南丁格爾,原來也是一位數學和使用統計圖表的高手,今天我們習用為常的餅形圖(Pie Chart)雖然不是她最早發明,但因為她的使用而有了重要的推展。當時她用來呈現各種傷亡人數的統計,也因而讓大家注意到士兵死於感染和戰死在沙場上的對比,從而重視衞生。
人類的閱讀,一直需要文字與圖像並行。打個比喻,就是人要兩條腿走路,所以閱讀也要文字和圖像並行。也在這個意義上,如何把知識和資訊視覺化、圖像化,極關緊要。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大家都知道其意義和價值,以生命的演化開了多種學問領域的先河。
《物種起源》裡,只有一張圖。而這張圖是達爾文思索了多年,才在書即將付印之前完成,所以他親自寫信叮嚀出版社其重要性,並要求製版之後要讓他確認。(如圖)
這一張圖,把達爾文寫了整本書的物種演化理論給具象化,也總結了。用樹狀圖來呈現某些生命發展的歷程,早在達爾文之前就有。但是他引入了縱向座標一格就是一千年的概念,橫向則帶入不同生命型態的關聯,這就把迴然有異於生命來自於上帝的革命性理論濃縮又具象呈現於一張圖裡,讓人容易理解並接受,對他理論的推廣有莫大貢獻。
《樹之書》,是一直在研究知識、資訊視覺化的專家曼努埃爾.利馬(Manuel Lima)的著作。Wired雜誌稱譽他是「能將數據轉化為藝術的人」。他說自己原先一直在找一本這樣的書,卻發現從沒有人做過,因此就親自編了一本。
這是一本工具書,但是我今天早上就像是讀一本小說地先讀過了一遍。一方面是因為他像在講故事地敘述了脈絡,順流而下,讓人渴望把前後發展的關係盡收眼底;一方面也因為書裡使用他旁徵博引,大量收集並解說的精彩圖像、圖表。
書名《樹之書》,也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地球上體積最大壽命也最長的生物,就是樹,最長可以到3500年,而人類和樹有種特別的情感聯繫,基督教信仰裡亞當夏娃的伊甸園裡有棵樹是主角,佛教信仰裡釋迦牟尼坐悟得道之處也正是菩提樹下。
二,可能正因為這種情感聯繫,所以也產生了理性聯繫。因此人類很早開始整理自己手中的知識,就透過樹狀圖來呈現。不論西方或東方。
而這本書就披展開人類是怎麼從感性、理性兩個方向來發展各式各樣的樹狀圖。最早,由下而上的具形樹狀圖,再由上而下,再左右橫向展開,再多向展開,再展成圓形,再展成強調節點的圓形,再發展出內外皆方的矩形,再發展出內斜外方的矩形……
打開目錄的時候,本來還覺得十一種分類好像太多,但是看完一遍之後,閤上書,剛才上一段我憑記憶就寫下了八個分類。這麼容易讓人記住,可見作者整理的順序非常自然。
這是從事圖像創作、設計、資訊視覺化、文化研究、大數據研究等領域的人,都必須擁有的一本工具書。
這也是喜愛純文字閱讀,抽象思考的人也需要參閱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只讓我和南丁格爾巧遇,讓我看到達爾文的關鍵一圖,也激起今天下午要重新去找培根、笛卡兒的書來讀。因為許多圖把他們的理論詮釋得太有趣了。
全書有兩百多張圖,我挑了十張,請大家看一下。
【樹之書】
大 塊 ✦ https://bit.ly/2WwvUJk
博客來 ✦ https://bit.ly/3a6hhjL
誠 品 ✦ https://bit.ly/33xB49l
金石堂 ✦ https://bit.ly/2U4plfj
讀 冊 ✦ https://bit.ly/3bnJhQv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網路及實體各書店有售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