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5年4月19日19:23

G 政府與政治

今天下午去參加「為愛罷免,才能大安」的活動,在敦化南路忠孝東路口下車,有兩三位年輕妹妹帶著探詢的眼神問我:「要簽罷免嗎?」
我說:「我現在要過去。」她們就開心地笑起來:「那趕快去噢。」
我應古碧玲之邀,為現場來的人算了兩個半小時鑽石生命靈數。這是我第一次快打,連續幫完全陌生的人算,雖然原先預訂每個人兩分鐘,結果平均下來還是每個人要五分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女士,她說生平從沒給過任何人算她的什麼。而我很高興最後她在顯然極大的衝擊中說了她的體會。
祝大罷免大成功。感謝所有的志工,你們證明臺灣民間力量的偉大,證明這場行動不屬於任何黨派,而是公民的勝利。

2025年4月18日21:3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明天是世界讀書日,來介紹一本我們即將出版的書。
是一本圖畫故事書。
書名是《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
創作者是吳明益。
他是代替《海風酒店》裡的小鷗完成這部作品的。
請看他自己如何說明背景,
以及搭配這本書的出版,一日書店、一月藝廊、一年的巡迴活動 。
——————————
𓇠 乾季過去是雨季,遠方過去是遠方 𓇠

吳明益

《海風酒店》寫到長大之後的小鷗,成了家鄉的導覽員,參與焚化爐的抗爭外,她還成了繪本作家,把她小時候遇見巨人的往事,畫了下來。彼時我就決定,要代替小鷗,把這本圖畫故事書完成。

《海風酒店》在2023年中出版,出版後我同時開始畫草圖,直到2024年底完成四十二幅的圖畫,如果臺灣存在著乾雨季的話,那就是從雨季畫到雨季,終究拖延到乾季。而這本書的行銷企劃,則會在颱風季開始。

在我的構想中,這本書的行銷必須是立體的、和讀者接近的、自己有感的。在一次與紀錄片工作者黃邦銓和林君昵合作的會議之後,我把當時的草圖寄給他們兩位,詢問他們是否願意就這部圖畫故事書,拍一個短片。內容隨意、完全自主。他們完成影片後,又找了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和詩人蔡宛璇合作,行銷的第一個錨點因此得以釘著。

第二部分就是延續我和獨立書店合作的經驗。我跟編輯文君商量許久,最後完成了「一日書店、一月藝廊、一年巡迴」的計畫。簡單地說,就是在北、中、南、東各徵求四家書店,展出書裡的「四話」,大致以一個月為度。在這一個月中,我會找一天,在這些書店裡,暫時性地開設一家叫做「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的「書店中的書店」。這一天,我會帶著原稿(如果書店決定展出複製稿),至少停留六小時,在那間書店裡賣自己的書,和讀者討論、談天,並且有一個小時的「故事時間」(不一定要有,端看書店的需求)。除此之外,我也會在剩下的三季,陸續在不同書店進行名為「說故事挽救一個巨人」的計畫,報名的辦法,就請參考下方。

第三部分則是踏查,也許能和一些讀者,站在土地上,站在海風下。

關於臺灣的書市狀況,我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也想按自己的想法來做。這本圖畫故事書,依舊是全通路不折扣,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要感謝大塊文化協助協調經銷商與通路。在成書過程中,我們尋找可能降低售價的方法,期望不折扣的精神接近「名符其實」,而不是從讀者身上獲取更多利潤。

我當然也知道書市長期處於乾季,雨季苦盼不來。

幾個月前,丹麥詩人勞淑珍(Sidse Laugesen)來臺灣時,除了帶她去幾間台北跟花蓮的書店外,還一定要我帶她到花蓮的溪谷尋找蝴蝶,因為她正在翻譯《迷蝶誌》,她說感覺一定要看到我筆下的一些蝶種和景觀,才能完成這個她進行許久的工作。(事實上,上週她真的完成了。)

由於花蓮大地震後各地山況並不穩定,我只好忐忑地帶她去三棧溪谷走一小段路。由於地震後落石堵塞,水流看起來特別虛弱,她好像問了現在是乾季嗎?我說臺灣東部並沒有明顯的乾濕季,這附近常常早上晴空朗朗,下午就下起雨來。「早上乾季,下午雨季」,我在心底想,這可以做為一首詩的標題呢。

我多希望世事真的是循環可預測的:乾季過後是雨季,雨季過後是乾季,只要撐一下,雨季終究會來。但現實中,雨季是有可能久盼不來,或來了不走的。

我們走著走著,離出海口漸漸遠了,Sidse 說,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風景。是的,乾季過後不一定是雨季,但走向遠方之後,肯定是更遠的地方,只要足夠遠,多少會看見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的風景與物事。

這是創作一本我不擅長的圖畫故事書的緣故,也是這本書進行這樣折磨自己的行銷活動的緣故。

因此我想邀請你(書店、某些難以定義的空間,以及讀者),陪我走這麼一段,然後就像李格弟(夏宇)寫的那句歌詞「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我會繼續往下一個已經開始的小說計畫走,走進那些「我回憶中的群山」。

————————

吳明益首部圖畫故事書《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
꒰ 一日書店、一月藝廊、一年巡迴活動 ꒱
❝ ​ 即將開始 .ᐟ.ᐟ.ᐟ ​ ❞

⇲ 更多資訊,請點選留言處 #預覽表單 及 #新書網頁 ⇲
4/21 ㊀ 14:00 將會更新發布正式 #報名表單

2025年4月17日23:21

G 政府與政治

我問古碧玲:看大家這麼熱情地當志工,努力衝刺,請問我可以怎麼表達謝意?
她說:這個星期六,4月19日下午我們有活動!你來講一場吧!
我說:我說的不如用寫的。我來想個別的辦法…….我想到了,我去幫大家算鑽石生命靈數,來補充大家的能量如何?
她說:快來!我幫你做一面旗子!
———————
4月19日(六)下午兩點開始,在敦化南路和安和路交叉口附近,有一場「為愛罷免,才能大安」民主音樂宣講會。
下午2點到3點,我去幫大家算鑽石生命靈數補充能量。每人兩分鐘!
周六見!

 

2025年4月16日07:45

G 政府與政治

<國民黨支持者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大罷免> (完整版)
很多支持藍營的人以為支持大罷免就是趁了民進黨的心,等同支持民進黨。其實他們錯了。這次支持藍營的人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大罷免。
六年前,我寫過一系列「減0 與 加0 」的文章。
我用了一個管理財富的比喻來談國家的治理。追求財富,除了要積極追求在財富數字後面加0而避免減0之外,還要小心不要在財富數字前面加0。財富數字前面多一個0,不管你擁有的財富有多少,就一律歸零。
我的論點是:蔡英文領軍的民進黨在完全執政之後,錯失積極改革國民黨執政時期留下的許多病灶,自己施政也產生許多爭議。但是,就在六年前蔡英文連任之戰還很辛苦,韓國瑜聲勢正如日中天的時候,我就指出他的問題是:不管韓國瑜誇口發什麼大財,當他成了香港中聯辦的傳聲筒,守不住國家主權與安全底線,等同把臺灣送給中共的時候,那就等同在國家財富數字前頭加了一個0,於是一切歸零。而那次選舉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包括再之後的總統大選,仍然是在重演這種狀況。國民黨把民進黨腐敗、要下架民進黨的口號喊得更大聲了,但是人民仍然選擇了民進黨。難道是臺灣的人盲目?不是。是臺灣人很聰明,知道民進黨執政有他們的問題是一回事,但是國民黨執政會把臺灣送給中共的風險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在這幾次地方選舉上,臺灣人都給民進黨教訓,讓國民黨有勝利的機會,但是遇上總統大選,再怎麼也不會讓國民黨有勝選的機會。
這次國會選舉,人民願意給國民黨比民進黨多一席立法委員,是雖然不敢給國民黨執政的機會,但希望給國民黨在立法院一個多數的機會來制衡民進黨。
國民黨如果當真期許自己將來還有執政的機會,應該先把握這個機會善加證明自己有能力當好一個負責任的在野黨,善盡監督的角色。
但國民黨不做此圖。他們反而是利用這個機會聯合民眾黨,就地以立法權來凌駕行政權,以草率到無以復加的態度破壞立法過程,並且假借刪預算之名來癱瘓自己政府的運作、弱化臺灣的自我防衛力量。
他們為什麼敢這麼做?
我看這些國民黨立法委員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他們看到藍營支持者裡有許多對民進黨的憤恨,既然沒法下架民進黨,就無所不用其極地「懲罰」民進黨政府來滿足洩憤的需求,進而鞏固自己的選票,毫不顧忌自己的言行已經逾越民主國家民意代表應有的底限。
第二類,是顯然認為有比選民更需要討好的「上級」。他們或者相信「上級」可以提供他們更多的好處;或者根本就已經和「上級」達成了利益交換,所以毫不遮掩地組團晉見,回來再為「上級」護航、美化,當代理人。
第三類,則雖然一時無法歸類為上述哪兩類,但是甘願配合他們一起行動。
隨著這些國民黨立法委員沆瀣一氣,他們的言行作為越來越遠離臺灣的主流民意;越來越遠離臺灣主流民意,就越來越覺得倚賴對岸和「上級」給予的資源才可靠。兩者相互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越是真正的國民黨支持者,越是相信也記得國民黨當年反共的理念和價值的人,越需要參與這次大罷免。
不要讓這些國民黨立委把你們想要「懲罰」民進黨政府的憤怒轉變成他們拿來向中共出賣利益的籌碼;不要讓他們用大刪特刪各種預算來滿足你們喊爽的心理,暗地卻隱藏、遮掩了他們私通外敵來破壞國家根基的陰謀。
支持大罷免,才可能讓國民黨清醒一些,回到思考他們政黨存在的最基本原則。
否則,不只臺灣處於被那些國民黨立法委員出賣的巨大風險之中,並且,當更多臺灣人看清國民黨在臺灣原來連在野黨角色都扮演不好的時候,這個政黨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當然,所有投機的政客也就更可以為所欲為了。
最後,無論如何我們需要再次彼此提醒的是:守不住國家主權與安全底線的時候,那就等同在財富數字前頭加了一個0,一切歸零。
—————————-
圖:古碧玲編的《四能報》用了這一篇文章的摘要版。

 

2025年4月13日12:0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

📺 追完影集《混沌少年時》,誠心推薦搭配《失控的焦慮世代》一起服用。
前者用一鏡到底的敘事,直擊青少年面對的社群霸凌、親子代溝、自我認同焦慮。
後者則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層層剖析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改善解方。
🎧 這集Podcast, 大塊文化 董事長 郝明義Rex How 分享:
✔️出版《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的動機,來自他對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惡化的擔憂。
✔️他點出,相較歐美社會,台灣孩子還承受著升學壓力、3C育兒的副作用,加劇手機成癮與親子溝通斷裂。
✔️最真實的是——他也坦承,曾在情緒脆弱的時期陷入手機無限滑動的循環。
那他是怎麼走出來的?
這個「自救法」,適用每一位家長與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FSHGnMhKj/?mibextid=WC7F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