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3 月 25 日,20:55
P 隨筆
雖然中國發生什麼事都不令人訝異,但這件事情仍然令人會多想幾秒鐘。

雖然中國發生什麼事都不令人訝異,但這件事情仍然令人會多想幾秒鐘。
啊,太太太太遺憾了,昨天晚上這麼大的盛會。我因為另外有事沒能去聽 川貝母 和 徐至宏談《皮諾丘前傳》與《山中》。
看 Croter Illustration & Design Studio 和 角斯角斯等人也一起在現場的這張留影,真是酷。
「在設計與視覺系統逐漸被提倡的年代,圖像閱讀能力成為這個時代的另一項集體課題。
「同為插畫家的兩人,不僅畫圖也同時進行文字創作,圖與文的關係,一直都是繪本創作上難分難解的課題,然而正因為繪本透過紙頁的翻動所產生節奏與韻律,而在這由科技及數位主宰的時代,似乎很難逃脫快速、即時、社群往來的束縛與依賴,而正是這樣的時刻,閱讀成為與自我連結的重要方式。而除此之外,與自然的接觸,面向一座山,朝向一片海,以身體的感知重新經歷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正是這兩本書也是兩位主講人所帶給我們的感動。
「徐至宏在分享中提到,《皮諾丘前傳》中『自我』(ego)的覺察,似乎體現在一個角色的誕生,火的意象,並透過各種角色與符號的串連,更逐漸連結起『我』與『他人』的關聯,畫面看似簡單,但構成實為縝密,在這本書中卻著細微的光影、濃淡紋理、與原著《木偶奇遇記》的呼應等。而川貝母在提及此書時,也特別分享了這個故事中,在無字的安靜中,卻是一種生命的輪迴,宛若曼陀羅圖像的精神,那是宇宙落下的一道雷,從最遠的地方穿透到最深的地方,展開自我的追尋。」
【2800個飯糰的共同典範】
「我在西雅圖水手隊大本營要比賽前,都會吃妻子做的飯糰,總計大約吃了2800個。妻子希望能做到3000個給我吃,我原本也想讓她做到3000個飯糰的。⋯⋯我曾說過退休後自己的生活步調不會放慢,但我希望妻子的生活步調能放慢。」
【給史丹利叔叔的祝願】
《女人要帶刺》的原著出版於1994年,大塊是在1997年出版了中文版。中間有一陣子斷版,最近和同事郁文談起,她也覺得有重出的必要,所以就有新版再度面世。
這是本什麼樣的書,我來摘一段何穎怡在譯後記裡的文字:
『《女人要帶刺》是女性地下漫畫先驅蘿貝塔.葛萊莉歷年作品的精華 選集,主角麥姬出生於美國白人中產階級、天主教家庭,成長於民權、 自由主義氛圍瀰漫的六○嬉皮年代,在雅痞世代回憶她的成長經驗, 包含最痛苦的童年性侵害、少女時代非法墮胎經驗等等。
『此書涵蓋了女憐主義者最感興趣的幾個議題:成長經驗的女性角色型 塑(不懈地維持美麗淑女的形貌舉止)、性別從屬地位(麥姬母親的 煮飯、逛街、對丈夫低聲下氣的家庭主婦角色扮演)、身體自主權的 喪失(宗教對女性生育權的控制)、辦公室文化(女性是以瑣碎嚼舌 為樂的花瓶)。
『本書的地下文化表現形式對讀者來說將下一大挑戰,殘酷、粗硬的線 條表現,惡劣、粗鄙的男性語法,在在挑戰我們對「女主角」的既有 形象。麥姬不是一個娓娓道來的自由主義派女性主義者,相對的,她 的策略強硬,逼迫所有的女性在面對「生活之惡」時,毫無轉圜餘地。 她左批「壓迫女人的男人」,右批「幫助男人壓迫女人的女人」,連 小孩也不放過,善用狐媚策略的小女生,粗暴對待弱者的小男孩,統統是她的敵人!』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讀這本書仍然覺得衝擊力十足。因為直到今天,為「#MeToo」運動而奮戰的女人,遭遇的困境仍然是相同的。
不過今天重讀,注意到一個過去沒上心的亮點。
史丹利叔叔曾經在麥姬小時候侵犯過她。麥姬的媽媽不知道,要她陪同一起去醫院探望重病的史丹利叔叔。所以麥姬到了他病床前,無聲地給了他一個祝願。
這個祝願實在畫得太精彩了。可以推薦給所有 #MeToo 受害者拿來當祝願的內容。
我本來把那個點截下來當作主題圖,但後來想想還是讓大家自己自己找找看。就在第二張附圖裡。
給史丹利叔叔的祝願就在這幅圖裡。 @女人要帶刺 A Bitch is Born by Roberta Gregory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