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3 月 8 日,21:09

P 隨筆

【第64又二分之一貼文,呼叫 IG 達人 】

image3 的IG 帳戶,出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
有一則貼文,一直沒顯示出來,但卻一直被按讚。換句話說,如果去看按讚的頁面,可以看到這一則到今晚有403人按讚的貼文,但是去我們的IG 首頁,卻看不到這一則貼文。

我們的IG到此刻共有65則貼文,這一則神奇的貼文的順序,應該在目前的第64和第65則貼文之間。

怎麼出現了這一則第64又二分之一貼文,又可以怎麼找到它?

呼叫IG達人,請指點。

https://www.instagram.com/image3creative/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8 年 3 月 7 日,07:43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請亮亮相】

聽說陳曼麗立法委員是以環保、反核立場當上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的。

這次行政院硬要在核二廠2號機爆炸停機600多天之後重啟,有環保人士按鈴控告,有國民黨吳主席跟著說話,有黃國昌委員提出他的立場,怎麼一直沒聽到陳委員說說話?

現在這件事情進立法院了。請陳委員亮亮相吧。

希望我不是聽錯了。

相關新聞:

不滿核二廠2號機重啟 黃國昌要求:立院先舉行公聽會
http://bit.ly/2H9jEUo

核電廠靠強化水塔提升耐震?/徐光蓉
http://bit.ly/2I87n3H

原能會同意核二2號機再運轉 環團按鈴控告
http://bit.ly/2Fj1HC1

遭質疑「明明停役 竟可報修」
http://bit.ly/2Fs7sAK

吳敦義:政府能源政策左支右絀
http://bit.ly/2D6y5G8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8 年 3 月 5 日,22:32

P 隨筆
郝明義Rex How 分享了 image3 的貼文

不是每個人都會看漫畫。有些人就搞不清楚漫畫一頁裡許多分鏡鏡頭時,到底看的順序是什麼。

看繪本也是。只不過可能更多人並不自覺有看不懂的問題。

《圖像語言的秘密》這本書真是經典之作。作者用簡單的線條、顏色、形狀,以及位置的變化,來分解說明圖像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做些微細的調整,就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

所以這是一本讀繪本的入門書,也是一本創作繪本的基礎書。

很榮幸能出版這本書的25周年版本。並請參閱宋珮的引介:

「莫莉・班在書裡反覆說明圖畫的抽象元素與人類直覺反應間的關係,的確,我們對於形狀、色彩、線條等等的感受,大都來自真實的感官經驗和對形象的聯想。莫莉・班更提醒我們,其實這些元素也反映出生存本身的渴望與失落、滿足與憂慮、喜悅與恐懼⋯⋯。換句話說,圖畫裡的抽象元素一面勾起感官的直覺反應,一面也觸動人類情感與靈性中無法名狀的感受。如此想來,當年召喚我的,大概就是圖畫裡的這一股力量!」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image3 新增了 4 張相片

【 觸動感官與心靈的圖像語言 】
作者:宋珮(藝術工作者)

大一那年修英語語言學,老師是位穿著像英國紳士的神父,有一堂課,不記得什麼原因,可能是接近聖誕節期吧!他拿了許多西方名畫的幻燈片放給大家看,沒有多做解說。只記得在那間關了燈的教室裡,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接連出現,我深受吸引,彷彿感覺有一股力量在畫裡面召喚著我。

於是,我開始接觸藝術史,尤其是繪畫,漸漸學會欣賞主題與氣氛以外的抽象元素,包括線條、形狀、色彩⋯⋯和畫面佈局,從中得到極大的興味。我發現越是耐看的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結合越是緊密,即使一看再看,依然找得到新鮮的感受。等到自己當了老師,除了藝術史的教材外,我積極尋找容易理解的圖像理論,就在這時看到了Picture This當中「小紅帽」的圖例,如獲至寶;同時,我也在兒童圖畫書中發現各種圖像敘事的手法,兩相比對之下,更能解讀畫中訊息,學生和我都深受其益。

圖畫裡的抽象元素,就是圖畫賴以表情達意的語言,又稱為圖像語言,是視覺藝術不可或缺的形式。長久以來,東西方都有藝術家意識到圖像語言的重要,更有藝術家寫下心得,供後代參考,但是對大多數觀眾而言,圖像語言始終是個秘密,不容易參透。二十世紀,隨著抽象藝術和視覺心理學的發展,討論圖像語言的論述愈來愈多,其中有純粹藝術及心理學理論,也有清楚歸納出的抽象元素及其原理,供設計系學生學習運用。

即便如此,多數畫家和插畫家仍憑直覺、經驗和技巧創作,並不接觸這些理論,而莫莉・班也是在畫插畫多年後,才潛心研究圖像語言,她利用剪紙做實驗,經過不斷嘗試,歸納出十種圖畫原理(之後擴充為十二種),對她的創作大有幫助。這些原理淺顯易懂,跟人類的本能與直覺有密切關係,因此連孩子都能透過示範的圖例一步一步了解圖像語言的功能,大大增進他們的視覺素養。至於喜愛藝術、從事創作或是研究藝術的成人,也必定能從中得到新的眼光。

我初次接觸的Picture This 是最早的版本,由Bulfinch/Little Brown 於1991年出版,完整的書名是 ”Picture This: Perception & Composition”, 2003年,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中文版《圖畫・話圖-知覺與構圖》,由楊茂秀老師翻譯。其實,2000年SeaStar Books曾將英文版改版重出,書名更動為”Picture This: How Pictures Work”,開本由橫長形改為較大的豎直形,並把左頁文、右頁圖的配置改為圖上文下,比例上圖大字小,版面顯得頭重腳輕,加上合併四頁的內容為兩頁,前後兩圖並列在一個跨頁上,破壞了翻頁間預測的趣味,為此毛毛蟲基金會特別徵求作者同意,依據舊的版本翻譯出版。

2016年,Chronicle Books 再次改版重出,作為二十五週年紀念版,就是大家手上的這個版本,書名沿用第二版的 ”Picture This: How Pictures Work”。新的開本接近正方形,改平裝為精裝,版面重新設計,保留初版一頁文、一頁圖的優點,圖片大小也和初版相仿,不過四周留框,以淺灰色鋪底。文字版面也鋪灰底,排版錯落有致,字體和字型都有變化,以突顯作者歸納的圖畫原理,以及解說的重點,方便讀者查閱。此外,印刷的紙張不反光,閱讀起來更覺舒適。

除了開本與版面的改變外,作者莫莉・班也為新版增訂內容,過去她以「小紅帽」為例,整理成十種圖畫原理,包括形狀、位置、色彩、對比、比例等等,現在增補了規律/不規律,及動感兩種原理。此外,在新增的〈從構思到執行〉單元,她把自己的圖畫書《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裡的四張圖拿來做例子,說明圖畫怎麼表達不同情緒。《菲菲生氣了》於1999年出版,是作者深入研究圖畫原理之後創作的,因此每個畫面的構成都經過縝密思考。之後,她又拿自己1983年作品《黎明》裡的一張圖為例,說明理解圖畫原理之前,畫家本身的直覺也能幫助她佈局,表達故事的情境,只是當時並不知其所以然。

莫莉・班在書裡反覆說明圖畫的抽象元素與人類直覺反應間的關係,的確,我們對於形狀、色彩、線條等等的感受,大都來自真實的感官經驗和對形象的聯想。莫莉・班更提醒我們,其實這些元素也反映出生存本身的渴望與失落、滿足與憂慮、喜悅與恐懼⋯⋯。換句話說,圖畫裡的抽象元素一面勾起感官的直覺反應,一面也觸動人類情感與靈性中無法名狀的感受。如此想來,當年召喚我的,大概就是圖畫裡的這一股力量!

 

2018 年 3 月 4 日,14:54

P 隨筆

【九十歲先生的建議】

今天為一位九十歲先生慶壽。好久不見,他酒興大發,喝高梁,一直要我乾杯。我根本招架不住。

他看看我,說:「我家住五樓,風景很好,就可惜沒有電梯,你上不來。這樣,你減一下肥,瘦到五十公斤以下,你來,我就把你揹上去。」

看九十歲的先生(我根本不敢稱「老」)這麼說,我當然只有說:「好,我減到五十以下就來找你。」

希望我九十歲時候也有他的精神和體力。生日快樂。

圖像裡可能有飲料

圖像裡可能有飲料

2018 年 3 月 3 日,22:48

P 隨筆

【意外】

看完電影,我往信義誠品的方向去,經過新光的樓群中間廣場時,看到一名少女在拆裝一台大相機。

在這個大家都用手機拍照的年代,看到她神情專注地調弄機身和鏡頭,實在很意外。我忍不住過去問她:「請問這是哈薩嗎?」

Hasselblad,現在好像都譯為哈蘇,可是我記得我剛出道的時候,大家簡稱的發音都是哈薩。

她說是。我問她是專業攝影師嗎?她說不是。

「就是家裡有什麼就拿來拍。」她說。

那父母是?她猶豫了一下,說也不是。

這麼一再追問人家,實在是當年哈薩代表的那種專業形象太強烈了。那時候大家圍在美術指導的燈箱附近,看哈薩拍出來的120正片,現在回想起來簡直莊重到有一種儀式的氛圍。

我問她:那可以拍她一張照片嗎?

她說好,然後就低頭拿起相機望向我。

離開後,才想到應該問她有沒有什麼拍過的作品可以看一下。

anyway, happy Saturday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