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1 月 12 日,07:25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帶我看到海陸分界的年輕人】

1.
有人問:你已經六十多歲,怎麼看到海洋思維和陸地思維之別?那條三十五歲的年齡線又是怎麼得來的?

因為寫兩本書過程中,被那些我訪問的年輕人啟發。

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讓我開始看到海洋與陸地之別。

我因為想進一步看清海洋的波浪洶湧,所以進行了「年輕力量進國會」,訪問了27位代表年輕世代的立委候選人,後來再擴大訪問寫成《大航海時刻》。

但是我能看到海洋與陸地之別的三十五歲分界線,要特別感謝一個人。

2.
他是1982年次。
大學讀了兩所,一所讀到二一退學;換另一所,也沒畢業;後來去英國讀了行銷碩士學位。

他的職場也很放浪:做過可口可樂業務、調酒師,也做過婚禮企劃師。

2014年,他在當空中少爺。318那天,因為休假跟朋友去了立法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學運結束後,他繼續參加割䦨尾。割䦨尾之後,他和一群志工朋友一起吃喝玩樂加爬山,直到有一天想起大選快要到來,應該再做點事。

這群年輕人完全獨立於兩大黨之外,和新生的第三勢力也沒有關聯。本來四處尋找「明主」率他們參選,一直找不到人,於是把他推成參選人,自成一軍。

2015年冬天我認識他的時候,這些人選擇加入時代力量合作,他是時力六名「任務型立委候選人」之一。

「任務型立委候選人」,就是不必從事競選活動的區域立委候選人。

這種立委候選人的「任務」,不是當選,而是幫新生的政黨凑足十名區域立委候選人,以便有資格提名不分區立委。

林少馳,就是這樣一位「任務型立委候選人」。

3.
那段時間我訪問過的年輕世代,各自在不同的領域長期觀察台灣社會累積的問題,思索解決之道。

他們提供了我大量內容豐富的拼圖,讓我逐漸認清台灣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和思維,已經從量變出現了質變,有了「海洋思維」和「陸地思維」的分界。

本來,在我訪問的過程中,看到那個分界線應該從1987年解嚴那年出生的人算起,也就是大約30歲左右。

但是林少馳提供了我一片關鍵拼圖,讓我看到30歲到35之間還有個特別的區域。

我來摘一段他說的話,最方便大家了解:

「大概從68到75年次,也就是現在大約三十到三十五歲的人,可以算台灣最特殊的世代。我們這一代是3R 世代: Rage, Riot, Regeneration ,我會翻譯為『憤怒,暴民,重生』。我們上一代的開公司,大環境好,很容易成功;下一代有新創產業可以發揮,不開公司都有舞台。而我們卡在上下代之間,不傳統,也不那麼活躍。

「這個世代的悲哀是:聯考結束,是個世代的結束,也是國家設定的完美的結束。7年級頭,還注意一些『倫常』,8年級就完全不同。

「我們這一代卡在中間,所以剛出社會的時候,會被前輩用他們從更上一代學來的要求,工作被操得像豬像狗。但我們的下一代不同。你用過去的方法要求他們?他們就走人了。」

也因為林少馳正好處在陸地與海洋交會,前後夾擊之處,他對海洋世代的體會特別深刻。我再來摘一段他說的話,值得所有陸地世代的人,想不通今天年輕人在想些什麼的人參考:

「下一代和我們不同,他們有多元選擇,就像一綱多本,一個主題下,有多重解釋。我每次提到這一點,國高中生很受用。他們希望有規則可以跟隨,但又不要受限制。這種說法,聽起來矛盾,其實一點也不,也就是希望在前,各有做法。

「過去的人,對底層的人可能像是對女人那樣,希望『無才便是德』。但是過去大學生才思考的事情,現在到國中、國小就開始思考了。

「因此,有人怪現在的年輕人學習效率低很多。可他們不知道,那是因為今天的年輕人需要時間整理、消化自己的東西。他們碰上自己感興趣的議題,會找自己的『典範』( role model),會交朋友討論,所以也會比較浪費時間。」

林少馳對年輕世代的解讀影響我很大。
他不只帶我看到了陸海交界的35歲年齡線,讓我看到台灣30歲與35歲世代有別,也讓我後來又看到30歲之下也又有新的不同層次。

4.
林少馳雖然說他自己是在陸海交界之處,但是我從他身上充分感受到海洋的遼濶與翻騰。

他說話一點也不「暴民、憤怒」,隨時帶著笑容,嘻嘻哈哈的。可是在嘻嘻哈哈中,有很清楚的堅持。

林少馳雖然是「任務型候選人」,但還是要配合時代力量在內湖、南港區進行競選活動,只是不戴佩條,穿的背心雖然有自己名字但沒有號碼。

因此說他主要是輔選也不為過。

儘管如此,林少馳十分認真地做每一樣自己該做的事,絲毫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花瓶看待。

他跟我說:身為所謂的「任務型候選人」,沒錯,的確不以當選為目的。「但是,這是人家講的。對我來說,要選就要好好選,很認真的選。」

他不只是像其他參選人一樣站街頭,他的夥伴拍下選舉期間一些畫面,有些是他在撿垃圾--競選活動結束後的垃圾。

「我有個撿垃圾的專長,看到就隨手撿一下。選舉製造很多垃圾。選民收下你的衛生紙包,就會把釘在一起的文宣當垃圾丟了。我看到,能撿就趕快撿起來。」林少馳說。

最特別的是,林少馳在選舉期間從不說「請投我一票」這句話。

他有他堅持的立場:

「太久以來台灣人民的投票傾向,過於『懶惰』。不願意自己做功課來了解候選人的特質,政見或是政治傾向。總是以政黨政治協商後的結果來投票。這,是我很不同意的。

「我想玩一個不一樣的選舉。我有我的政見,選民是因為認同我的政見,而把權力轉移給我。這樣選民和候選人才是平行關係,也才能監督當選人。

「所以,我不期望選民見我一面握了手,就把票投給我。我不說,也說不出『請投我一票』這種話。我希望選民聽了我政見,能回家想一想我的訴求、我的主張再決定。你得自己做判斷。

「也因為這樣,我不排斥別人的政見,我甚至還幫他們的宣傳,我在街頭短講,也推崇了其他候選人的長照、育兒等政見。」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最後選票開出來,這個不戴佩條,背心上沒有自己號碼,也不說「請投我一票」的「任務型候選人」,卻有很令人意外的戰果。

林少馳拿到了一萬兩千多票,雖然沒當選,但是比同一選區很多其他參選人都多。

6.
當然,林少馳從開始就知道自己當選的希望不大。他也對台灣選舉的種種病態現象有深刻的觀察。但是明知當選機會不大,卻又如此認真投入,是因為林少馳有不同的角度。

他是這麼說的:

「選舉的目標,不應該只有當選一項。我認為,這次選舉會影響目前還沒有投票權的人,他們十八歲念大學、打工,參與了社會活動,自然會有更深的體會。他們的見解、主張也自然發芽。……..

「傳統政治人物總是只看到『現在』,而很少時間,也沒有空間思考太遠的事情。因為選舉就是要贏。」

但是,林少馳認為參政權的行使不只是為了要贏。每個人行使參政權的理由超簡單,就只是因為「可以透過選舉,讓平常大家不太關注的議題也能被關心:轉型正義、原民議題、土地、農業、環保、教育、勞動權利義務、國際事務、兩岸關係、性別問題、性產業議題, 等等等等。」

所以他認為:

「給小黨或是個人多一點空間發聲,可以鼓勵多元價值的健康成長 。選舉,應該也必須要有這個正面的教育意義。 不 是 只 有 輸 贏!

「我希望,這些觀念能夠讓更年輕一點的世代,也就是我說到的『小學生族群』(今天18歲以下的台灣人)了解到。這樣,年輕世代才有機會看到,才會明白,現在這些挑戰不可能的候選人的勇氣是什麼。」

7.
林少馳還非常大方。

訪問林少馳的那一天,我是上了車才發現他原來是時代力量在內湖南港區的「任務型立委候選人」。當時因為綠社盟在南湖、南港區已經有區域候選人,不想在這兩個政黨之間造成誤會,有些為難。

訪問結束後,我找了個機會向林少馳說明,並請他諒解我不會把他的訪問放進「年輕力量進國會」系列,但將來會另找機會把他的故事介紹給大家。林少馳完全理解我的顧慮,馬上說他同意,沒有問題。

這樣,後來我把對他的訪問寫進了《大航海時刻》。他的那一章,接在二十七名立委候選人的訪問之後,標題是〈未亮相的第二十八人〉。

8.
選舉結束之後,林少馳就為了謀生,去一家麵攤工作了。我們約了幾次,都沒能再碰上面。

後來,林少馳離開政治,也不在台灣。

在兩年後的今天,在同樣寒濕的冬天,看著最近民進黨又像國民黨時代一般激起年輕世代的嘶吼,想到勞權正是林少馳特別注意的議題,很想念他。

很多年長的人不明白這次為什麼連沒出社會工作的大學生也呼應勞工,如此激烈反對勞基法的修法。如果林少馳在,我相信兩年前就在關注當時「小學生族群」的他,應該會解釋得比較清楚。

但是回想他所說的和做的,還是很溫暖。
林少馳不只是啟發了我對海洋思維有許多新的體會,也讓我看到台灣政治不只第三勢力,甚至可以說是未來第四勢力存在的希望。

9.
感謝讓我看到海洋與陸地之別的許多年輕人,以及那條分界線的林少馳。

也期待他們的海洋思維繼續沖擊出更大的力量。

———-

相關閱讀:

時代力量接下民進黨送的四個禮物之後 http://bit.ly/2DanhZt

年輕的力量進國會 http://bit.ly/2AHcjrv

大航海時刻 http://bit.ly/2F7eojP

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http://bit.ly/2CHJooK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大家站著、鞋子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狗和戶外

圖像裡可能有1 人、戶外和特寫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2018 年 1 月 11 日,19:40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台灣就是民粹才迷信核能】

今天聯合報這篇報導和下的標題都很好。

這篇報導裡提到兩件事。一件事是今天1月11日行政院會通過「再生能源條例」修正草案,正式把再生能源發電占發電總量目標20%入法。

也同時引用網友cpf0119去歐洲參觀過的感想,感嘆說:台灣的科技業跟世界嚴重脫軌,而且是用蠢方法做事情。「台灣就是民粹,才一直迷信核能,科技思維根本跟不上國際,唉~」

另一件事情則是昨天1月10日,日本小泉純一郎與細川護熙兩名前首相「也共同舉行記者會,發表廢核法案大綱構想,主張日本走向零核電、2050年為止全面轉換為綠能。」

這件事情很值得我們重視,聯合報另有一篇報導寫的比較詳細:

「法案由兩人擔任顧問的『零核電、自然能源推進聯盟』所擬訂。法案大綱總說明指出,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顯示核能發電具高度危險,且對人民產生太大的負擔,主張全面廢除核電,改為導入太陽能等自然能源,希望將2050年全面綠能訂為國家基本方針。」

今天台灣因為空污的問題,一些對核電不死心的人,努力企圖把核電說是解方,卻不知自己在落後的思維裡轉不出來。

把核電至上是傳統思維,是因為國民黨長期執政的時期,因為迷信核電,把核電抬到上位。只有對過去活在火力發電時代的人,才以為核電是解方。劉黎兒跟我說,311之後,日本一路在往廢核的路上走,目前唯一不肯全面停機是因為他們政府還有發展核武的僥倖之心。

現在看看日本兩位前首相昨天發起的廢核運動,那些拿日本來說嘴的人就別再硬拗了。

相關閱讀:

小泉前日相:2050日本全面綠能 http://bit.ly/2D1HQcN

台灣的科技業真的很落後… http://bit.ly/2D2L7s8

近日國內外有不少能源議題持續讓各界高度關注,包括德國於今年元旦清晨六點左右,創下全國用電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的紀錄,可是因為燃媒、核能…
UDN.COM

2018 年 1 月 10 日,22:05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台鐵與華航算不算極端的例子?】

台鐵37歲的列車長張銘元在去年底猝死,現在根據台鐵公布去年12月工作情況及今年1、2月班表,「可看出張銘元有多次休息時間『未滿6小時』」。

賴院長要大家客觀討論勞基法,不要舉極端的例子。不知台鐵這種排班算不算極端情況?

政府說要推廣工會的設立,那華航可是已經有工會的,華航的工會也不算小的。連華航的工會成員都會被秋後算帳,不知這是做什麼示範?

台鐵和華航可都是交通部的。在勞基法修法三讀通過的今天,不知賴院長會怎麼說?

年僅37歲即猝死的台鐵列車長張銘元,為什麼覺得累?班表有沒有違法?乘…
TWREPORTER.ORG

2018 年 1 月 7 日,11:15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時代力量接下民進黨送的四個禮物之後】

0.
星期五忙了整天,晚上我約了兩位朋友小聚。濕冷的冬夜,熱湯熱食,加上朋友講了些有意思的故事,身體和心情都很放鬆。
快結束的時候,我滑了下手機,看到下午時代力量在立法院反鎖的過程,以及後來五位立委走上凱道禁食,而民進黨的立院總召也說任何的阻撓都是徒勞無功。

在接下來的一天裡,我一直在想到底該說些什麼,最後想到了寫這篇文章。

1.
兩年前的此時,同樣是冬雨寒濕的時刻,正是大選前夕。

當時我發起一個叫「年輕力量進國會」的活動。因為我相信:「2016大選的意義,不僅在於執政的政黨可能輪替,而更在於立法院所代表的國會可能如何改革。對於國會改革,許多人都相信:國民黨需要教訓、民進黨需要制衡、代表年輕世代的第三力量要展現。」

也因此,我們支持時代力量和綠社盟的候選人,也一一進行了採訪。

當時,和綠社盟相較,時代力量和民進黨跟蔡英文密切聯手,因此獲得民進黨許多資源的挹注,聲勢看好。

也因為如此,不少人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擔心,時代力量現在就形同民進黨的側翼,將來又要如何制衡民進黨?

我在採訪黃國昌的時候也問了他這個問題。他的回覆很簡要:「未來,蔡英文要做的事,如果理念符合,我們會支持。如果他們濫用行政權力,我們就理性監督。」

他的話說得四平八穩。

但到底什麼是理性監督?有什麼界限?如果過了那個界限又會有什麼行動呢?這些問題在我心底迴盪著,只是在選舉還在進行的當時,我覺得也不適合再追問。

2.
時代力量進入國會之後,以勞基法第一次修法,及前瞻條例與前瞻計畫立法為例,我觀察到他們在許多事情上對民進黨是有保持著「理性監督」的方向,但是聲量和力道閃爍不定。

這裡面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相信「委員會中心主義」,想走政策辯論之路,因此不想跟國民黨立委名為武鬥實際只淪為鬧場,名為抵制結果卻實際放水的行為起哄。

第二,因為國民黨是站在民進黨對面的主角,他們擔心原來支持民進黨的人認為他們是跟國民黨起舞,成了國民黨的同路人。

也因此,老舊思維製造出來的前瞻計畫明明對年輕世代的負面影響最大,時代力量最有立場發聲,但也在不少地方給人自縛手腳之感。
也因此,當前瞻條例被民進黨強行過關時,他們說是國民黨從發言到衝突要負起最大的責任,不免令人覺得突兀。

前瞻計畫過關之後,有個民調說時代力量的支持度大幅下跌,有走上台聯後塵,泡沫化的危機。我自己的解讀是:如果民調屬實,這可能正是他們左右為難的結果。

我自己的看法是:時代力量終歸要走自己的路,要做和民進黨有別的市場定位區隔。他們有得天獨厚的市場定位機會,不加善用,實在太可惜。

但即使我和黃國昌很熟,也從沒有和他說過我的看法。因為畢竟,機會大風險也大,事涉他們政黨發展或存亡的抉擇,加上我相信他們有條件比我更看得清狀況,因此從沒多言。

3.
我說時代力量有得天獨厚的機會,以及他們有條件比我更看得清狀況,是因為他們代表的就是海洋世代。

近幾年,我一直說台灣社會的核心問題,不在政黨之爭,而在(一條大致以三十五歲為界的年齡線畫出的)不同世代的「陸地思維」對「海洋思維」之爭。

這是因為:今天台灣所面臨的問題,不論政治、經濟、環境、教育、兩岸等,每個領域都積累到了一個臨界點。而三十五歲年齡線所畫分的不同世代,對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有著明顯不同的立場和思維。(請參考附圖。)

三十五歲以上的世代,前後輩之間雖然也有觀念的不同,但基本上只是「量變」,彼此有傳承的脈絡,因此我稱之為「陸地思維」。

而(主要)從解嚴那一年出生的新世代,他們生長、面對的世界和環境,和過去截然不同,因而立場和思維也截然不同,我稱之為「海洋思維」。

近十年來,國民黨一路喪失支持,正是因為看不清海洋思維的上升,繼續堅持僵化的陸地思維而垮台。民進黨因為在兩岸關係上的台灣主體意識,而和海洋思維相呼應,因此得到年輕世代的支持而上台。

年輕世代以為民進黨也是海洋思維,但他們上台只是短短一年半之間,從踐踏立法程序的粗暴,到前瞻計畫、勞基法、礦業法的立場,證明他們在政治、經濟、產業、環境、土地等等議題上沒有一樣不是陸地思維和價值觀,和過去的國民黨別無二致。

多年來,許多人一直以為台灣社會問題的解方在政黨,換了一個政黨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三次政黨輪替之後,大家都應該明白問題的核心不在政黨之爭,而在不同世代的思維之爭、價值觀之爭。

如果我們不在新舊思維中抉擇,而只在藍綠之間抉擇,那就好像海水漲潮,我們應該思考應該搭輪船還是汽車的時候,卻繼續在爭論到底該選用哪個廠牌的汽車。而任何廠牌的汽車都是沒法在海裡行走的。

兩年前,我因為看到時代力量和綠社盟裡許多參選者是海洋世代,希望他們進入國會,以新的思維為年輕世代發聲,並推動國家的改革。後來只有時代力量達標,擁有了相對而言比較豐厚的資源和發聲位置,因此我認為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機會。

也因為畢竟我是個六十多歲的人,自己也在陸地思維的世代中生長,所以我相信他們自己在海洋思維的環境生長,有條件比我更看得清年輕世代需要的是什麼,以及應該如何為之奮鬥。

4.
勞基法第二次修法,時代力量有了和第一次修法時不同的表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徐永明在發言台上一站十一個小時。

但也因為如此,有人說時代力量是作秀,質問他們從什麼時候開始關心起勞工。

上周五,他們在立法院反鎖自己,有人說他們鬧一場鎖不成的反鎖,根本只是搶戲。

這兩天,我也看到一些人說:時代力量在走左派路線,結果會加速台灣和中國的統合。

當然,我也看到有人說:為什麼要這麼早就抗爭?為什麼不回到立法院,在議場進行理性的辯論?

我認為藍綠之爭是個假議題,左右之爭是個虛議題。從左派右派之分,就知道講這些話的政治人物根本是陸地思維。穿透藍綠、左右的背後,是台灣三十五歲年齡線所區隔的前後世代的思維之爭,以及思維背後的價值觀之爭。

時代力量在他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的聲明裡,要求撤回勞基法修法的訴求裡,除了「聆聽勞工的聲音,踐行審慎的評估」的立場之外,最後提出了「我們應該給年輕的新世代,一個看得到的未來」。

他們正式代表年輕世代向蔡英文喊話,是躑躅再三之後,終於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至於他們是不是應該回到國會進行「理性的辯論」?

我看黃國昌昨天的回應很清楚:
如果理性,勞動部怎麼能看到自己做的民調都是大部份人不同意這次修法,卻還是硬要修?
如果理性,怎麼會在委員會討論的時候,八條才只討論了兩條,民進黨就要中斷,不惜破壞立法程序也要硬行送出委員會?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早就要上街抗爭,是否要搶國民黨準備夜宿立院兩晚的戲,我沒看到他們回答,但是我自己看到答案。

在這次反勞基法修法上,他們不能再讓還是老一輩把持的國民黨主導。因為國民黨不但是陸地思維的建立者,在失去政權之後也擺脫不了陸地思維,因此至少在經濟、產業政策上有著和民進黨千絲萬縷的共同利益,不免持續成為民進黨套、殺、養的對象。前瞻條例和前瞻計畫,國民黨會做出被人抨擊是看似抗爭,實則護航放水的許多行為,不是沒有原因。

不論是為年輕世代的未來發聲,還是為了避免接下來的行動進退失據,時代力量搶在周五行動,有策略面的必要。

5.
民進黨不愧是街頭運動出身。
時代力量五名立委在周五夜走到總統府禁食靜坐,並號召大家也去參加,遭到堅壁清野。他們的立院總召說得很好:「他們被孤立了。」

確實如此,總統府四周拉出了一個巨大的管制區。管制區由公園路到愛國西路到桃源街到衡陽路。這麼大一個區域只有五名立委和他們的助理,以及少數媒體可以進出,其他任何人都不放行。

時代力量以為周末可以號召一起參加的人,以及網路上聲援要去參加的人,遠在幾條街之外就被封鎖。

能突破封鎖趕來陪伴的,只有寒冷的冬雨。

所以在星期天早上他們目前持續了三十六個小時的靜坐裡,我們再次看到一種魔幻寫實的場面:台灣最核心的交通要道一片清空,總統府前面的凱達格蘭大道,左右的重慶南路,宛若空城,只有寥寥無幾的人在寒風細雨的小棚子之下。

想出這樣對付時代力量的人一定很得意,可能更讓他們暗喜的是在這麼低溫的天氣下濕冷的雨不斷,因此昨天不時要問是否需要救護車送他們離去。

但聰明的民進黨可能不知道,時代力量已經接受了他們送來的四樣禮物:「旗幟」、「舞台」、「機會」、「時間」。

旗幟:時代力量終於有機會大方地樹起為年輕世代發聲的旗幟。

舞台:台灣有史以來空前巨大的管制區,不是把他們孤立了,而是把他們送上了任何政治人物都夢𥧌以求的超級大舞台。

機會:時代力量強調的國會改革,以及民進黨在選後食言,在國會裡一再破壞立法程序的問題,終於有機會透過這次勞基法修法,讓許多人有感。

時間:不論對年底的市議員選舉,或是兩年後的國會改選,時代力量因為提前行動,都節省了繼續躑躅猶豫的時間,而可以放手一博。

6.
進入國會一年半之後,時代力量終於真正走上了自己的路。

有人說時代力量完了。沒有民進黨的禮讓、支援的資源,下次完了。

確實,一如冬雨夜裡的氣溫,這條路會十分寒冷,甚至再冷十倍。

所以時代力量光靠民進黨送的四樣禮物還不夠。
只靠這四樣禮物,不但不夠,還可能稍瞬即逝。

他們必須自己創造出一樣給自己的禮物。

那就是清楚地為台灣的年輕世代講出大家的「夢想」。

要改變未來,需要新的夢想;台灣的年輕世代想要創造自己的未來,就得講出自己的夢想。

在陸地生長的人,只知道應對地震的變局;在海洋生長的人,必須自己思考如何面對巨浪滔天的變局。

在年輕世代裡,時代力量身為擁有最多資源的組織,有機會也有責任為大家說明年輕世代所看到的國家與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引領大家從結構上思索如何以新的生活觀、價值觀來面對巨大的浪濤,不只是不要繼續在海裡丟鉛球,還更要從風浪中航向新的未來。

一方面,年輕世代如此才會相信時代力量真心為他們考量、為他們發言,成為他們的後盾;另一方面,時代力量也需要年輕世代的支持與監督,才可能謙虛地聆聽,繼續邁出下一步,真正全面海洋思維。

譬如,我看到網路上有人說:他們要在這麼冷又下雨的天氣裡持續抗爭,怎麼要禁食呢?這怎麼有體力?

的確是。他們這次既然採取了行動,就不該禁食。透過禁食、絕食來企圖讓當權者聆聽,也是傳統的陸地思維。海洋世代,在寒風冷雨中行動,正該讓自己保持最充分的體力。

7.
有人說:革命像生產,有血有嬰兒。

時代力量不是在革命。但在這冬雨裡,他們應該相信自己在耕耘。所以,有雨有果實。

畢竟,未來是年輕人的,不是老人的。

————–
相關閱讀:

年輕力量進國會訪問黃國昌:http://bit.ly/2ABlrh2

管制區有多大
蘋果日報的版本:http://bit.ly/2m8iUXf

陸地思維與海洋思維的詳細說明,請看我寫的《大航海時刻》。http://bit.ly/2F7eojP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2018 年 1 月 4 日,20:15

P 隨筆

【沒看過他們兩個的按鈕吧】之二

今天還在想川普和金正恩的按鈕各長什麼樣子,剛才見到李瑾倫,就說我們來畫畫看吧。

我畫金正恩的button,瑾倫畫川普的button。

圖像裡可能有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