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6 月 24 日,20:49

P 隨筆

前兩天平均下來,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左右。本來想今天應該會很睏,白天會打盹。但是今天連續和四位作者討論新書,開一整天會下來,現在精神還很好。

可能是因為新增加的 OpenTaipower這個工作和責任,可能是因為寫下新紀錄的華航罷工,可能是沒想到可能發生的英國脫歐真的脫成功了。太多刺激了。

世界在變動。自己就在刺激中平靜地前進吧。

2016 年 6 月 23 日,23:10

P 隨筆

今天開會之前,我知道林全院長有邀其他環保人士,但不知是哪些人,以及題目會是什麼。因為童振源告訴我林院長只有一個半小時,所以我表示那為了節省大家時間,也為了會議效率,我先報告前半,再聽其他環保議題。

這份簡報文件的內容,是全體調查研究小組及監督團從前天開始,共同集中在兩天時間裡整理出來。陳謨星教授在德州,方儉在北京,劉黎兒在東京,李宗黎、李慕約、王塗發、徐光蓉,和陳季芳與我在台北,結合了Skype、Bluejeans、What’s App、Line、FaceTime、iMessage、電話、email,面對面會議等多種途徑進行。最後,昨晚我消化完,趕了出來的。真是一次通力合作。

簡報完,也聽完其他環保人士談完之後,本來行政院說他們準備籌組一個能源政策相關的平台,邀請民間也參與,希望我們能參加那個平台,定期開會。

我說這次我們不想參與能源政策那麼大題目的會議,有關核電等議題也不是我們關注的。我們只想集中全副精力調查研究台電。台電如果說有問題的話,我們就長、短期一起來,救急也治本。(詳情請看我的簡報文件。)

我說要在七、八兩個關鍵月裡做出一些關鍵的進展,現場有人認為太樂觀,還是逐漸進行,先短期再長期。我還是強調我們最大的寄望是透過網路能吸引來的公民參與者和監督者。我說政府單位推動事情,完全看上司的決心和意志,所以我希望林院長一定要親自參與,親自督導。如果政府能展示決心,加上民間的行動,可能會有想不到的力量。我自己從寫了給林院長的信之後,每天都至少收到一個志願加入的人。

很高興林院長最後的裁示是:那就從和能源政策相關的那個平台裡把我們的單獨列出來,當作他們平台的第一個計劃。

昨天晚上做簡報文件時,我想到要加一條,就是請林院長要每周一起開一次會,每次時間不用多,半小時就好。

我的理由是,他本來就說每天要看台電給他的報表。那每天至少總要十分鐘吧。一個星期就五十分。所以他每周花三十分鐘來開會是合理的。今天我簡報控制在三十分內結束,第一次花這個時間,以後每周追蹤進度的話,不用這麼長。會還有討論的時間。

我說:我知道他很忙,我一定沒有他忙,但我也不是不忙的人,我們的工作團隊也都忙,大家願意一起來做這件事情,都是感到緊迫感。

林全同意了。並要求台電全面開放原始數據。(詳情見陳季芳的新聞稿。)下次就是下周四開會。

快結束時,台電總經理朱文成發言,說台電會證明不必 Open Taipower, 台電可以證明自己是 Taipower Open。我會後特別和他握手致謝。

這真是個特別的時刻。謝謝林院長的決心和支持。

七、八兩個月,大家努力!

感謝所有團隊夥伴。

感謝已經在網上表示要協助、加入的各方朋友。

我們就擺脫過去的泥淖束縛, 快步向前吧。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2016 年 6 月 23 日,20:40

P 隨筆

我昨天晚上已經新開了一個 「開放台電 」OpenTaipower 的粉絲頁。

有關「台灣電力供需情況公民調查研究」計劃的相關新聞,以後就以這裡為主要發佈地。歡迎光臨。

剛才把今天下午向林全院長簡報的slide 內容貼出來了。相關新聞稿,陳季芳很快會完成。

開放台電 Opentaipower

郝明義發佈 · 6月23日 ·

6月23日下午四點半的簡報檔文件,先傳上。新聞稿即送。

6月23日下午四點半,郝明義在行政院向林全院長簡報內容。
SLIDESHARE.NET

2016 年 6 月 23 日,19:34

P 隨筆

前天行政院約我今天下午四點半和林全院長開會。因為是個內部的會議,所以他們事前不發採訪通知,事後也不發新聞。

我說尊重他們,因此也不在事前透露,但是基於公開、透明原則,事後必須向大家說明經過及結果。行政院同意。

今天開會到六點半結束,剛回到辦公室整理一下。至遲在八點半整理一份說明給大家。請稍候。

2016 年 6 月 23 日,08:01

P 隨筆

這幾天想的談的寫的都是和電力、台電有關的事,工作方式都是不斷的網上跨地聯絡的skype、Bluejeans、What’sApp 等工具,實在需要清靜一下。
打開這個月出版的《靈魂的場所》,真好。很感謝李清志教授願意讓我們出版這本書。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是極簡主義現代建築大師密斯的名言。

『然而網路時代資訊紛雜,台灣人又習慣喧囂、誇張、充滿裝飾的表現形式,使得人們幾乎很難靜下心來思索。

『建築人文學者李清志多年來走遍世界各地探訪經典建築,有些建築或場所不僅外觀特出或結構巧妙,更能產生奧妙的空間氛圍,讓身處其中的人內心獲得安慰、靈魂沉澱安定。』

其實,一本書也是一個建築。也是靈魂的場所。李清志想必也是想傳達這個訊息。打開這本書也就隨他找到靈魂的場所。

我知道他充滿以這本書和讀者分享的熱情,所以舉行了多場演講,也有讀者熱情的回應。這個月偏偏我的時間總是撞期。像這個周日六月二十六日他在紀伊國屋有一場,我本來要去,又正好要當關鍵評論網一個活動的評審。

之前我讀他一篇文章,講他每天早上在咖啡館裡寫作的情景,看來應該先努力設法在哪天碰上他去的那家咖啡館一見。:)

李清志本周日活動訊息請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07188382871335/

《靈魂的場所》書在這裡: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6753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