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2 月 13 日,12:41

P 隨筆

有人問我地震的預測和預防該怎麼做。我不是地震的專家,但是用常識想到幾點回覆如下:

1. 地震的預測和預防是兩回事。但不論是哪一件,日本人做得都可稱典範,看看日本人的政府和民間都怎麼做,就該有個眉目了。

2. 預測是專家的事,預防是每個人的事。台灣處於地震帶上,政府不只要有預測地震的機構,不只要從法令、設施上做好防震的要求,更應該帶頭讓整個社會隨時有防震的準備,使人人都把預防地震當作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事來做。網上隨便找一下,都可以看到日本人是怎麼推動公共設施、住宅建築的防震措施,還有小學生如何接受防震教育。

3.台灣在九二一地震之後,不是沒有警覺要設立一個國家級的防災救災中心,但最後因為政府的認識不足,「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只成為科技部下的一個行政法人,這兩年也根本沒做什麼事。

4. 但是台灣仍然不是沒有單位在做地震的預測,像中央研究院去年4月就預測到去年11月到今年3月台灣可能發生強震。但是大家不認為防震是件大事,那就算有這個預測也沒有用。

5. 地震的預測固然很難,但是從日本的例子還可以學到一點是:如果一個社會平素就有防震的準備,那麼即使地震發生前十秒這麼短時間內的預警,也可以讓很多人及時逃避或找到掩護,減少傷亡。

6. 有關預防地震的常識還很多,大家自己搜尋即可。

7. 常識再多,比不上自己的行動。最少大家每個人在自己家裡都備一個地震包吧。

8. 還有,看報導,照中央研究院的預測,「這次南台地震規模6.4,能量未釋放完,只是前兆,還會發生規模7以上大地震」,請注意吧。而台北市已經是許多人公認萬一發生地震可能受災最慘重的地區,也請多準備吧。

2016 年 2 月 11 日,14:46

P 隨筆

國家級防救災中心或總署—-別再有「國家」之名,卻無「國家級」之實

2014高雄氣爆,2015八仙塵爆,已經連續兩年讓我們看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論在處理災變現場還是急救傷患上,都因為缺乏協調中樞而出現的混亂失措。現在加上2016的南部地震,如果再死傷這麼多人都還是沒法讓我們看清政府應對災變的失能,不做些緊急的調整,不但無法面對未來可能更大的災變,也實在太對不起那些在災難中傷亡的人了。

李鴻源說他每次災難發生都談到成立國家級防救災中心或總署的重要,但都不受重視,這次應該到了一個不能再拖延的地步了。

如果上網查查,其實可以發現,我們目前已經有一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這個中心是在921地震後著手成立的,開始的時候看來企圖不小,針對第五次全國科技會議之建議提出回應,以「加強防災科技研究及相關之基礎研究,特別是跨領域任務導向之整合研究,以國家型計畫推動之」。但是最後到2013年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後,成了一個冠著「國家」之名,卻不是「國家級」的單位,只是科技部之下的一個行政法人,並且只扮演提供「諮詢」的角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民國105年2月11日)看這個單位的網站,「歷年重要成果」,只列到民國102年6月;「年度工作」,只列到民國103年。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設一個國家級的救防災中心或總署,並不是不可行,也不是沒有被政府所想過,只是不真正了解其重要性,結果就限縮其位階和功能;不真正了解其價值,結果就任其散漫而失靈。

立法院新會期開始後,我建議就這次地震的救災及應變,有些事情要好好質詢一下行政院。這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這兩三年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正是其一。

而對於不論是要卸任的馬總統,還是未上任的蔡總統,實在應該再聽一下李鴻源的提醒。不要每次都是地震來了感覺痛,地震走了忘乾淨。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2016 年 2 月 10 日,21:35

P 隨筆

這兩天看南部地震的新聞攝影,端傳媒上一位叫林亦非的人所拍的,印象最深。再看緊接著的香港攤販街頭事件,幾張最引人注目的照片,也是林亦非所拍。
去搜尋一下,發現這是一位獨立攝影師,這裡有一篇他如何走上這條路的故事。

場邊故事

「很想去看他們的生活,聽他們的故事,拍下給人忽視的他們,讓人看到跟自己生活不同的人。」就這樣,林亦非辭別香港主流傳媒,選擇做自由人,走去溫州蒲歧拍獵鯊;偷渡緬甸拍難民;潛入烏坎村紀錄維權…林亦非曾在緬甸軍政府嚴密監視下,訪問被軟禁的昂山素姬;又曾闖越日本防核人員重重關卡,目睹地震後一片肅殺的福島。至於香港,在反國教科集會中,他拍下場邊故事曾刊出的孩子的鐵屋吶喊,以及絕食者的堅定眼神;在南丫島船難中,他紀錄了迥蕩於漆黑海面上死亡的呼喚。

 

星期日蘋果日報有一個不定期的專欄,叫「蘋果側影」。刋登過的照片有:薩拉熱窩五月飛霜的墓地、敘利亞自由軍一起翻越圍牆、江南Style大熱下被遺忘的貧民窟…這種高門檻的題材,在香港這個以消費者主導的媒體市場十分罕見。這些作品的攝影師林亦非,每次都是藉作品⋯⋯

更多

2016 年 2 月 9 日,21:32

P 隨筆

2月7日和9日,馬總統兩次表示「公安消防有進步 沒想到地震來破壞」之類的意思。如果發生的是雪災,他說「沒想到」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說沒想到地震的可能,則不當。
在台灣,不預防地震,和不預防颱風沒什麼不同。

所以也該注意李鴻源在一則報導裡所說的話:
「僵住的台灣,每個環節都出了問題,而地震只是讓我們看見冰山一角。我們看見所有單位在災區很辛苦卻像無頭蒼蠅,沒有節奏地在作戰,因為沒有後方支援。
「我們沒有『防災的頭腦』,沒有專責單位,沒有一次災害是知道該怎麼辦的。政府把防災分工出去,沒有協調、沒有整合、也就沒有人才,造成沒有一個專責部門有能力整合資源,面對災害。」

我去年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訪問李鴻源,談政府跨部會聯繫功能的失靈問題該如何改善,以及最緊迫的事是什麼。當時李鴻源就說是成立國家防災中心或總署。他認為:一方面,這是台灣實際就緊迫需要;另一方面,一個國家級防災中心的運作,也可以從實務面上當作改善政府跨部會聯繫功能失靈問題的操練。

馬總統一直說他在卸任前不要當看守政府。在此刻,他做別的事情會不免爭議,但是如果他真要亡羊補牢,現在就劍及履及著手國家防災中心或總署的準備,這大概不會有人說話。畢竟,沒有人能保證未來三個多月地震一定不會再發生。並且這才是真正可以彌補他歉疚之道。

當然,沒上任的蔡總統如果現在就聲明她要把此當作優先施政事項,也會是一件受歡迎的事。

相關閱讀:

僵住的台灣 李鴻源:我們沒有「防災的頭腦」
bit.ly/1V0uCMJ

地震公安待加強 馬總統:我感到相當歉疚
http://bit.ly/1SFLxa3

南台強震! 馬總統”公安消防有進步 沒想到地震來破壞 ”
http://bit.ly/1XfM3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