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5 年 12 月 31 日,14:52

P 隨筆

邱顯智:為弱勢者燃燒

「我選擇幫助弱勢者的戰場。我看過太多社會底層的弱勢者,他們的困境、心聲、訴求完全無法在現行的代議制度中被反映,被重視。」

‪#‎時代力量‬ ‪#‎新竹市選區立委候選人‬

@郝明義看到的這個人

如果要我在這次立委選戰裡挑一個戲劇性最高,最值得觀察的選區,那就是邱顯智所在的新竹市。

因為時代力量的邱顯智,挑戰的是民進黨的柯建銘。

這件事情有三重意義:

第一,這也是一場典型的小蝦米挑戰大鯨魚戲碼。但是主角變了。

在這個選區,新生而資源單薄的政治力量所要挑戰的,不再是傳統壟斷資源的國民黨,而是即將執政,資源大爆發的民進黨 。

第二,因為時代力量在一些選區和民進黨在資源和人力有密切合作,所以一直有人質疑時代力量是民進黨的「側翼」。

邱顯智在新竹是否決心挑戰柯建銘、如何挑戰柯建銘,成了時代力量如何區隔與民進黨不同,證實自我主體性的試金石。

邱顯智這把戰旗吹起的衝鋒號角到底有多麼嘹亮,眾所注目。

而民進黨的國會龍頭柯建銘在這個選區,不論就面子或裡子,都有輸不起的壓力,正在舉全黨之力,動員壓倒性的資源和人脈火力,要擊潰這支想要在最敏感地帶攻上灘頭堡的新生力量。

第三,國民黨在這次大選的一連串作為和表現,勢必難以再像過往,使他們傳統的支持者「含淚支持」。

新竹市這個有四十六個眷村的選區,過去國民黨佔60%支持的選區,到幾個月前他們的候選人還可以維持40%的支持度,但是在王如玄的軍宅案事件爆發後,跌到20%。

這麼多對國民黨投不下去的票,到底會就此成為廢票?還是會看到律師出身的邱顯智,從兩年前開始,就因為梨山老兵被政府收回租地而無處可歸,幫這些老兵跟林務局打官司,屢敗屢戰的熱情,願意改個方向支持這個年輕人,因而改變戰局?

我和邱顯智只見過兩面。

第一次,是今年十月底,我第一次去他競選服務處訪問他。

第二次,是十二月,我去交大演講之後,臨時順道去看看他。

兩次的印象大不相同。

第一次,是早上,是個晴天。

當時許多民調都顯示,柯建銘遭到這個年輕人挑戰的巨大壓力。一面很快地吞著早餐,一面跟我說明情況的邱顯智,神情輕鬆。

他跟我解釋,雖然民進黨傳統在這個選區有40%的支持度,雖然柯建銘個人在立法院已經呼風喚雨二十多年,擁有深厚的各方人脈,但是「喬事之王」、「密室協商」的標籤也成為他的包袱,他個人的支持度反而遠遠落後於民進黨的支持度,只有20幾%, 形成和邱顯智當時18%的拉鋸戰。
邱顯智當時提起一個路口的競選看板廣告。柯建銘的大到和邱顯智的形成懸殊對比。但是邱顯智仍然輕鬆笑談,談支持他的律師團,談他的競選團隊,談志工裡有七十幾歲的海外黑名單上的人,談在竹科工作的工程師下班後還來幫他掃街。

當時我問他,因為柯建銘是不可能退的,所以如果他不接受協調,繼續堅持選,不擔心和柯建銘相爭,被國民黨候選人漁翁得利嗎?邱顯智很有信心地說不會。

因為從1129大選新竹市的結果就可以看得出,林智堅即使有蔡仁堅的參選,仍然可以擊敗國民黨事前民調大幅領先的對手。

「我期待和柯建銘辯論。」邱顯智說。「我最好的機會點,就是新竹市民年輕,年輕的父母希望改變。」

第二次見他,是在晚上,下雨。

他從樓上下來的時候,經過一天忙碌的奔波,他講話的聲音不像上次那麼高,但是更結實。

在那前一天,王如玄開過記者會說明她的十二筆軍宅交易;在那前幾個小時,眷村促進會去按鈴控告王如玄,因為取得軍宅有可能涉及偽造文書或其他刑事責任,要撤銷她的律師資格。我們從這件事聊到各地國民黨選情的嚴重受挫。

「國民黨在新竹市的支持度,從傳統的60%,降到前兩個月我告訴你的40%,到這兩個星期,已經跌到不到20%了。」邱顯智說。「現在應該沒有那個漁翁得利的問題了。經歷過軍宅案之後,國民黨的立委候選人已經沒機會了。」

邱顯智看自己的支持度,來到了二十幾%,超越了國民黨的候選人,終於形成和柯建銘對決之局。但是他也看到柯建銘現在的支持度上升到接近30% ,雖然仍然不如民進黨本身, 但是比兩個月前好。

我問他是怎麼發生的。

「他們的資源戰發揮力量。」他簡單地說。

和兩個月前不同,邱顯智這次談起柯建銘的廣告看板比他大那麼多,語氣嚴肅得多:「他現在是每個路口,四個街角每個街角都有那麼大的看板,全新竹市有兩百多個大看板。」

而邱顯智,小小的看板只有二十幾個。算看板面積的話,更只有柯建銘的幾分之幾。

邱顯智也算給我聽:柯建銘共發動了十三波無址投遞的廣告派送,他只做得起一次;至於媒體上的置入性行銷,當然就不必提。
我問他接下來怎麼打。
「我還是相信第三力量在台灣發展的空間就在新竹。」他說。

邱顯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是天然獨。「台灣今天真正的議題,不在統獨之爭,而在階級之爭。」

邱顯智說,「 除了年輕人渴望改變,那些弱勢、那些勞工、那些老榮民,誰來代表他們?誰來照顧他們?國民黨固然不會 ,民進黨會部會? 我不知道,但第三勢力應該扮演這個角色。」

我想起前頭他談王如玄事件的時候,提過他曾經為梨山老兵被收回租地而無處可歸,跟政府打官司的事,就問他這是怎麼個經過。

於是他跟我說了一個梨山老兵的故事。

那天下雨的晚上很陰冷,容易讓人低沉。但是講那個故事的邱顯智,卻讓我看到連上一次見他的時候都沒看到的熱情。

真的是燃燒的熱情。

@邱顯智自己說的話

兩年前,我會接梨山老兵的案子,是因為有一位榮民的晚輩親戚看我幫關廠工人打官司,所以就想到也許我可以幫他們,就來找我。我聽了之後,也就決定接了。

梨山老兵的事情是這樣的。

五十年前,蔣經國靠一批屆齡退伍的軍人打通中部橫貫公路。

打通後,國民黨政府擔心大量的退伍老兵進入城市會產生事端,就用了個「就地安置」的政策。由林務局在梨山找地來「租」給這些老兵,再由退輔會來移轉些種植高冷蔬菜的技術,讓他們在梨山住下來。

這些老榮民相信這是政府對他們的「德政」,完全沒想到這些「租地」每九年續租一次的契約,有一天會生變。

十多年前,林務局開始就以國有地要收回的理由,不跟這些老榮民續租,要他們拆房還地。這些老兵,蓽路藍縷,有的結婚生子,好不容易有個家,這下子要怎麼辦?

有的始終孤身 ,不願意被送進台中的養老院,就寧可去梨山其他單身同僚那裡擠,但最後連那裡也還是不免被拆。
我第一次被人開車開了七個小時進梨山,見到那些遠從湖南、山東等地漂流到台灣,一輩子從沒見過律師,操著濃重鄉音的老兵,唯一比較有把握聽得懂的,是他們說的一句「不知道國家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我幫他們打這個官司的根據,和我幫關廠工人打官司的根據是一樣的。那就是:政府不應該把實質上是公法上的給付,混淆為一般民事的消費借貸。

關廠工人案,是因為當時那些企業老闆落跑,失業工人要臥軌,所以政府為了免除社會問題,要代替那些落跑老闆支付一些資遣費和退休金,但又因為政府沒有立場做這種支付,所以就改用借貸契約的形式把錢給了工人。

但是十五年後,政府反悔,要大家還錢,王如玄當勞委會主委任內,不惜花兩千萬聘八十多位律師來告這些關廠工人。

我跟關廠工人案的義務律師團打那個官司的時候,就是主張當初的借貸契約,不是一般的民間消費借貸契約,是政府實質的社會補償給付,不能事後再要求還款。

所以我幫梨山老兵打他們的官司,也是如此主張。

政府當初在梨山「租地」給他們,根本就是本來要給他們的退休金的替代品,以便讓他們有個棲身之處。

所以那是一種「公法給付」,是一種退休金的替代,而不是一般民法上的租賃關係,不能在幾十年後要求他們還地。
何況,梨山在兩蔣時期也是一個看板。攤開歷史的長河,看這麼多老兵被國民黨帶著大江大海地漂流到這裡,被榨乾最後價值不說,最後再如此始亂終棄,說不過去。

而我幫他們提的要求也很卑微:就讓他們在原地住到往生,在原地可以渡過他的晚年生活。
然而,儘管要求如此卑微,儘管我幫關廠工人的官司打贏, 但是在梨山老兵的案子上,我打了五、六件,都打輸了,非常挫折。

所以我說:台灣今天真正的議題,在階級之爭。在那些弱勢、那些勞工、那些老榮民,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

國民黨做不到這些事,民進黨會不會? 我不知道,但第三勢力應該來做這些事。

而台灣這個多元社會裡,太多戰場,我就是決定選擇幫助這些比較弱勢者的戰場。

也正因為如此,「奪回人民的立法院」,是我參選以來最堅定的信念。

我會有這樣的信念,是因為我從德國回來之後,實際參與的許多的運動,包括洪仲丘案,包括全國關廠工人案,包括像鄭性澤案等許多的冤錯案,包括梨山老兵案,我看過太多社會底層的弱勢者,他們的困境、心聲、訴求完全無法在現行的代議制度中被反映,被重視。

之所以會有去年的三一八事件,之所以會有太陽花運動,問題的癥結就在於我們的代議制度幾乎失去了代表人民的功能,純粹淪為政黨鬥爭的棋子。

明年的大選,可能是台灣有史以來,首次有非國民黨勢力在國會過半的歷史時刻。接下來四年也必將是啟動第三波國會改革、徹底翻修代議制度的最好時機。

在台灣民主發展的路程上,歷經解嚴、國會改選、總統直選、政權一再輪替,現在的國會改革是最後一哩路。

然而當前台灣主要兩大政黨雖然都高喊「國會改革」,但是看王金平、柯建銘都在閃避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黨團協商制度改革,我認為都無法回應當前台灣代議制度傾頹的困境。

有人說,國會改革比較遙遠。但事實上這最也容易讓人感受到比較有誠意,真心想推動一些改革。

我的對手們資源如此豐富,我們選戰打得當然很辛苦,但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是因為看到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而看到希望。

現在是行政大於國會,國會大於人民,而國會改革後的未來,應該是人民大於國會,國會大於行政。

這是一群年輕人的政治夢想。我們相信這就像是社會運動,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才能看到希望。

@陳季芳的側記

邱顯智很黑,皮膚,競選跑黑的;講話時,動作很大,很激情,真敢。

他挑戰民進黨在立法院中,最灰色的地帶,最灰色的人。

他說,這無關藍綠,有關未來──不只是現在的未來,也是下一代的未來。

他和他的朋友,夢想未來,也政治夢想。他們在社會中,各司其職,默默推動公平與正義,而他──邱顯智,所扮演的角色,便是立委候選人。

他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信心,正是因為未來。

http://twunbound.github.io/view/LawyerHandyChiu

(註:第三張照片的攝影者/黃謙賢)

邱顯智 為人民辯護

‪#‎年輕的力量進國會‬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2015 年 12 月 31 日,12:57

P 隨筆

范雲:理論與實踐

「我們不只是第三路線,也是國家發展的路線。」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台北市大安區立委候選人‬

@郝明義看到的這個人

對范雲的訪問,是比較多的。

第一次,是我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的時候,就訪問過她一次。
其後問過她一次社民黨和綠黨合組「綠社盟」參選的經過。

最後一次,則是十一月底,她已經為綠社盟,也為她自己在大安區的選舉衝刺。

身為社民黨的黨主席 ,她一方面要參與全黨的競選事務,另一方面也要跑自己的大安區選區,蠟燭兩頭燒。

那天中午,我們約在台大附近一家快餐店,找了她前後兩個行程之間的一個空檔。

前後跨距半年的時間,范雲的神情一直沒變。雖然在競選中的工作負擔可以想像,但她總是帶著輕輕的笑容,以很快的講話速度解釋自己的想法。

「從開始,這次社民黨參與選舉,就不想靠名人,而是靠紮實地工作的人。比較想看未來,這是一個路線,而不只看一次結果。」她說,「所以這不只是第三路線,也是國家發展的路線。」

范雲拿德國的例子相比,來看台灣選舉對新進參政者的不公平待遇 。

「我們沒有免費的公共看板,沒有免費的頻道。連NGO會館,和台北市公營的蔡瑞月會館這種地方,都不准申請辦活動。」

范雲還說,「現在的選舉規則,一切都是要封鎖挑戰者,一切都對有財力支持的人有利。而我們社民黨因為關懷的是社會弱勢,尤其很難找到企業界來支持。」

她希望大家想一想這個問題:「台灣參選門檻這麼高,要靠派系,要靠財團,那你花了那麼大成本競選成功之後,要怎麼回報支持者?」

而從這裡再衍生出來的問題是:「在這種制度之下,會不會再有理想的人,從政之後也容易腐化?我們是不是在制度性地製造政治人物容易墮落的環境?」

因此,五月和她談的時候,就聽她說,除了要尋找網路上的小額募款之外,也要做窗台上可以掛的廣告等。

到十一月再談的時候,很高興聽她的「大安范雲旗」已經推出,很多人在掛了。尤其她提了一個我們共同認識的媒體界朋友,也在他家陽台上掛出來。

社民黨和時代力量當初沒能整合成功,終於分道揚鑣,曾經讓許多人感到可惜。他們的理念差異中,有一項是在這場選戰中,他們和民進黨的距離究竟要保持在哪裡。時代力量並不介意更近一些,而社民黨則有不同的堅持。

我和她最後一次見面的時候,范雲個人有和蔡英文共同出席過一次活動。她主動提到一些質疑的聲音,但很肯定地說,「 社民黨會保持彈性。 所謂彈性,就是不能調得太大。如果調得太大,大家為什麼要投給你,不投給別人?而相對地,只要有些調整並不大,那何不在手段上,方法上有些妥協?」

所以,范雲說,在一對一的區域選戰中,雖然會視情況和不同的政治力量有一些合作,但是也一定會注意社民黨,以及和綠黨合作組成的綠社盟所堅持的自主性。

那天最後我問她參選這幾個月的心得,和她過去參與社運有什麼不同。

「社運的理念,需要十分細緻的說明,很難在短時間內向一般人解釋清楚。但選舉必須向一般人解釋明白。」范雲幾乎在沒有思索的狀態下如此回答,「社運要影響的是關鍵的少數。而政治是要一人一票。」

我覺得她最後這兩句話簡明俐落,講到要點,要她再引伸一下。

這次她考慮得比較多,想了一會兒說道:「透過選舉,我們希望能將原本少數人才了解的複雜理念,轉化成可以被接受的政策主張,最後贏得選票來實踐。」

她這兩段不同的表達方法,很有意思。

前一段,一聽就知道是她從選戰的實踐中得來的結語;後一段,則是她從自己長期在大學裡教授的理論中整理出來的信念。

范雲的兩頭燃燒,不只是要兼顧黨主席和自己個人參選者的身分,也要兼顧她相信的理論與實踐。

在這場選舉,范雲能始終帶著笑容,是不容易的。

@范雲自己說的話

在明年的立委選戰裡,我們目前的目標就是讓國民黨不過半,而民進黨加進步力量過半。

我選的大安區,對手是國民黨的蔣乃辛。民進黨過去在這個選區就很少贏面,今天我來選當然也很辛苦,但至少我一定要把政黨理念講清楚。
社民黨的主張就是反對被併吞、民主參與,重視公平分配,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值得生活的地方。

因此,社民黨每個候選人都有的共同政見是:大財團加稅、平民加薪、國會改革、多元民主。就國會改革而言,我們 的主張是席次增多、不分區增多、政黨門檻下降。就多元民主而言,就是希望能做好選舉的公共化,讓更多人能夠方便地參與政治。

我們和綠黨合作,在這次選舉組成「綠社盟」政黨 ,是因為彼此的互補 。

社會民主黨在年金、長照的領域裡很強,綠黨則在環保、食安等領域很強。而勞動、婦女、原住民、同志權益,則是我們的共同理念。將來,在選後,我們希望透過民主的程序進行組織和決策的整合。

就我個 人參選的大安區來說,這個選區關心的議題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年金改革(軍公教人員佔大安區四分之一)。

第二,是長期照護。

我們對年金改革的訴求本來就是理性,而長期照護本來也就是我們關切的基本政策,所以如果能有公平的競選機會,我相信大家會接受我。

只是在目前和國民黨資源不對等的情況下,競選的難度很高。

我感受到的情況,前後也有不同。在競選初期,我去拜訪里長,很多人熱情地歡迎,但也會悄聲地問我:「可否不要在本區選?」

我盡量要求他們可以比較公平地對待,譬如讓我參加他們舉辦的活動,譬如每個星期辦的,以及端午節包粽子等等。少數人,會提供線索,告訴我該去哪裡拜票,或者親自帶你去認識人。但是隨著選情的加溫,這些里長更注意保持距離了。

近兩個月來,更深刻的體會是:到了藍綠都組織化的地方,才真正體會到組織化的重要。可偏偏支持我們的人,年輕人,不在基層活動,也不喜歡組織。

但我也感受到有利點。儘管辛苦,但越來越多 人來支持。其中固然有過去在社運圈的朋友,但是讓我最高興的,是越來越多大安區當地的人來幫忙 ,中間的選民來支持。還有一群很草根,很愛政治,也很愛幫助選舉的人。有一個賣黑輪的人,就說他可以影響五百人。

這些人共同幫助我的話題,就是「這次大家要不要換一個年輕人?」

所以我對居民也進行我個人的人格特質訴求:

一,這次一定要給少年人來打拚。

二,這個少年人也很專業,在台大社會系任教,對老年長照有很深入的了解等。

三,她沒有傳統政黨的政治包袱。

此外,我也效法澳洲綠黨,進行政策的草根民主拓展工作。我們都是選擇傍晚在捷運站口做,通常會有幾位對政策較熟悉的志工來負責。目前作過兩個主題,一個是長照,另一個是打工族權益。

選前最後一個月,選情還在加溫。論知名度,我五成,對手九成。而不好感的,我很少,對手三到四成。所以有拚。

信義區,周末才有居民的遊覽車活動。而大安區是每天都有。所以我現在每天的行程,就是從早上六點跟隨遊覽車開始,晚上大約十點到十一點回家。

接下來一個任務,還是如何讓原來即使是藍色的選民也願意考慮支持我。

我希望他們能夠了解:新的第三力量,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事實上,因為在我們所形成的壓力下,這次民進黨推出和過去比較不同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就是一個例子。

而就國民黨來說,真正愛國民黨的人,應該讓國民黨好好大輸一次,他們才能徹底改革。

社運比的是理念的純粹,而政治是現實。

所以政治智慧就是如何堅持理念,做些適當的妥協,而能存活,並且有位子給想要參與的人,培養新的政治人才。

而藍綠政黨過去的路子又告訴我們:政治人物不被收買的重要。就這一點來說,相信只要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怎麼堅持的。

這不會是一條容易的路,也不會有快速的捷徑。面對這些挑戰,我知道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的限制。

但,我對台灣民間的智慧與能量,充滿信心。

我知道,只要我們願意付出,願意奮鬥,願意相信,我很確定的是,幾十年後,當我們回頭看,我們可以告訴子子孫孫,我們做了正確的決定:我們讓青年人可以擁有優質的工作環境與薪水,我們讓老年人可以有尊嚴地慢慢變老,我們讓被歧視的人,有了被平等對待的空間,我們讓青山綠水空氣恢復了原本的純淨。

這就是改變的時刻,這就是我們的時刻,讓我們不分族群、年齡、工作、性別、性取向、家庭背景,都站出來共同努力,改造我們的政治,讓我們的國家,讓我們的社會,能夠反映出我們最美好的價值。

@陳季芳的側記

1990野百合的范雲,和2015的選舉中范雲,不一樣。她認為,因訴求對象不一樣而不一樣了;我們認為,因位置不一樣而不一樣了。但她的意思和我們的意思,是一樣的。

野百合是社運,訴求的對象是菁英;如今是選舉,講究的是草根民主的宣傳。經過選戰的初期沖刷,她自己深深了解這一點不同。有了這點認識,她的柔軟度就不同了。

她不再是激昂的學生,不再是權威的教授,她不能千山獨行,她是候選人,她得走入群眾,她彎腰她鞠躬她拜託。

范雲講話很快,語氣裡有股「樂觀的興奮」,講選情很樂觀,說成果很興奮,好像一切都出乎她意料,前景一片大好。

她說,大安區選民的藍綠比為6.5:3.5,一個月來,她的支持度,往上跳了10趴,這可是她用時間用體力,從早到晚的奔波換來的,她感覺知識界支持的力量大了,理性的軍公教也相信她這個重視分配與永續的改革者。這讓她像25年前的野百合戰將一樣有信心。

選舉,知名度等於支持度,范雲的看板數量輸人家很多,整個選區沒有一塊公共看板,這是選舉不公平的地方,讓她有點激動。

「選舉公共化」也因為她的參選,成為未來改革的目標。金錢遊戲不是民主的精神。但她得打贏這一仗,才能做這個翻轉。這也讓她更堅信,這次選舉「不是推動議題,而是推動改革。」

范雲飯吃很少,咖啡喝很多。在匆忙密集的選情中,訪談倒成了她休息的空檔。

http://twunbound.github.io/view/daan4fanyun

大安推范雲

‪#‎年輕的力量進國會‬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2015 年 12 月 31 日,09:15

P 隨筆

楊智達:相信時間的人

「我不只想這次選舉,還要想選後,如何和選民持續互動,認真紮根,讓民眾的理念跟上來。」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台南第四選區立委候選人‬

@郝明義看到的這個人

因為這幾年在紐約生活,所以看到紐約的上班族在單趟車程一個小時內都是短的,一個半小時很一般,兩個小時也有人接受。

所以回頭比較一下有了高鐵之後的台灣,我就覺得:台灣這麼小的地方,根本就該當一個大都會來看,哪還分什麼南北,更不該有城鄉差距。

大概有了這種心理準備,近一年來我來往台南、高雄就很頻繁。光最近一個半月,我就跑了三趟台南,三趟高雄。

雖然跑的次數多,但是真正讓我看到南部另一種面貌的人,是楊智達。

楊智達也是一個走在街上的大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但是和曾柏瑜一樣,他也是這次綠黨的立委候選人。

「我比柏瑜大兩個月,所以是第二年輕的候選人。」

他是台南人,大學在高雄讀文藻。現在在台南競選立委,但是仍每週往返高雄兼課教日文。總之,台南、高雄就是他的生活和工作圈。

今天的南部,是所謂的「綠地」;長期以來,高雄、台南都有重要的民主活動紀錄。

所以,在這裡,看一個打著「綠黨」旗號的年輕人,要在這裡做他說的「深耕民主」的事情,有一種詭異的對比感。

但是楊智達的分析和結論,三言兩語就把他要如此行動的理由講清楚了。

「民進黨籍候選人躺著選也會選上,所以比起關心議題、彰顯理念,他們可能更注重的是選民服務。」

而他看到南部人對政治的參與,呈現三種世代三種不同的心態:「老人熱中,中年人保守,年輕人疏離。」

又因為他自己今年也才二十三歲,所以聽他談南北年輕人的種種差異,以及年輕人特別的冷漠,感受也特別深刻。

在談話過程裡,聽到他講自己小五的時候上過麥得機構的潛能開發班課程,就多問了他幾句。

「可以說是一種沒打宗教旗號的日月明功。」

智達說,每次上四、五天,他上過好幾次。他沒多談上那種特殊的課對自己心理有什麼影響,而只講了一句結語:「我因此開始注意所謂的『弱勢』。」

這次參選的年輕人普遍都有資源不足的問題。但是楊智達應該有特別深刻的感受。

到十一月中旬我見他的時候,他說總共只花了三十萬元。而為了節省經費,每一次來台北,他全都是搭最便宜的客運,盡可能把經費花在刀口上,留給文宣印製,盼能讓人讀了更加認識理念。

可是談起選舉,智達卻又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樂觀和信心。

他講去年(2014)高雄的市議員選舉,他們綠黨一位候選人花一百萬拿了近八千票,比民進黨另一位花上千萬的候選人只差二、三百票。

他講自己知道要讓南部人一下子改變是不可能的。

「也許要一二十年的時間,但,我是開始。」他說。

楊智達知道他自己最大的資源:他的年輕。

他是個相信時間的人。

@楊智達自己說的話

我是台南人,在東區出生、在安平當替代役、現在居住在南區,因為在高雄求學、工作了一段時間,也因此在高雄、台南都參與了綠黨的組織工作與社運倡議。

台灣南部的政治情況,跟台北人的南部想像,完全不一樣。

台南、高雄這一大塊民主聖地,太綠了。

民進黨籍候選人躺著選也會選上,所以比起關心議題、彰顯理念,他們可能更注重的是選民服務。

連最簡單的議題,譬如補正公投法、婚姻平權法案等,都不願意表態。也就是說,民主聖地越來越偏保守。

也許是因為南部人比較純樸,也許是因為天高皇帝遠,所以生活中極少涉入政治議題的談論或社會運動的參與。可能自己家被徵收了,才驚覺該關心土地正義的議題。

我發現這種狀況後,覺得不出來選不行,必須透過參選,實際投入政治,讓多元聲音發出來,做一些改變。

但年輕人更冷漠。

南部年輕人對政治的疏離,已經到可怕的地步;也許是因為南部的青年就業環境很差,使年輕人看不見未來,也不敢夢想什麼。

台南啊,大家說好居住,好美食,好退休,就是不好工作。當然,現在不好找工作,是南北皆然。但是起碼北部的人不必到外地找工作。

這幾年,台南移入人口多,拼觀光很成功,但是賺錢的大多不是在地人。再加上房價攀升,沒有人買得起房子,空屋率也飆漲。

工作難找,起薪偏低,整體環境不好,又有中國因素,包括成長、工作、政治的不確定性太高。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沒有聲音。好像被壓迫的抵抗力強了,其實是沒有意識去爭取自己的權利。

看不到未來,不曉得想要什麼,甚至連生涯規劃都沒有。結婚生小孩買房子,想都不敢想。

過去幾次選舉,我們掃街的時候,年輕人是最無感的一群,尤其冷飲店、服飾店的工讀生。

我們送文宣品,他們會露出怕怕的神色,然後微笑的呆在那裡。反而進了菜市場,長輩很熱情,對我們很有興趣,蠻意外的。

318,大家以為青年力量崛起,年輕人有了新的政治想像,但在南部,我還是感到局限。

有這種奮起的氛圍,只在幾所大學。那時我延畢先去服兵役,現在我在教書,技職校園裡仍然感受不到熱情,談論也少,和大家的想法明顯的有很大的落差。

再說南部的教育──尤其是技職教育──也太不多元。好像講究實務又不是,很不現實。我文藻的同學雖然是五專技職體系,卻有九成繼續升學,念完了書再念。

對於技職體系學生而言,參與社運的門檻很高。當然,去遊行走一走沒問題。但是想做一些事,策劃、執行,專業就不夠。性別、動保、核能這些議題,論述需要專業知識,又要兼顧政治正確,難度就很高了。

講到同志的LGBT,恐怕沒幾人曉得意涵,甚至聽都沒聽說過。

這是為什麼?學校裡少有社會學科系。從五專二技到研究所,幾乎沒有相關課程。學生無法接觸到現實面。

在高雄的異議性社團,除了中山放狗社、高師學潮較積極參與行動之外,其他學校要發展相關社團多不容易。公共議題的資源有限,同學難找、老師難找、空間難找,借教室很不容易。學校相對保守,不鼓勵這種活動。

社運對南部學生來說,很遙遠,全在凱道。因為交通的緣故,南部學生必須付出更大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才能夠跟北部人有同等的發聲權。

318算是例外,在成大廣場聚集了四、五千人,很難得,也影響到今年(2015)的反課綱,年輕人站出來了,也引起了注意。之前幾次零星的社運,沒有人潮,也沒讓人覺得是一回事。

所以整體來說,南部的政治氣氛呈現的是:老人熱中,中年人保守,年輕人疏離。

我當然知道這次選舉很困難。

在南台灣要挑戰民進黨,是格外嚴峻的挑戰。

但哪一次選舉是容易的?

要很努力衝刺。這是一個開始,讓人相信有這個可能。

我要翻轉舊體制和老結構,需要時間和選民對話。

台南的民意代表,太注重選民服務,講好處、說情、關說這一類。我得改變選舉觀念,讓大家曉得得用好政見來篩選候選人,了解候選人的理念,而不是利益交換。

政治與選民意識的關係,好像雞生蛋、蛋生雞。

追根究柢,什麼樣的公民,就會選出什麼樣的政治代理人。我不只想這次選舉,還要想選後,如何和選民持續互動,認真紮根,讓民眾的理念跟上來。

人民的選舉行為沒改變,理念沒改變,政治結構不會光是因為一個318而改變。

我就是得透過參選,把邊緣議題、少數議題、弱勢議題,突顯出來,把一些不同的選擇呈現給大家。

這對南部選民也許很突兀,但絕對必要。

我也要讓選民知道,選舉不必花太多錢。

上次選高雄市議員,我們綠黨候選人梁益誌,花一百萬拿了近八千票,和另一位花上千萬的候選人只差二、三百票。我們一樣去謝票,告訴大家,選舉不必有太多的利益考量。

而這一次,從六月到現在(十一月中旬)我自己更是只花了三十萬元。

綠黨錢少人少,但我們務實。

我的競選總部是鐵道東移自救會的辦公室,感謝他們情義相挺讓我便宜租用;門口的燈箱,則是上次立委候選人留下來的。

我們多用腦筋多跑腿,把文宣品設計得既實用又能宣傳政見。

我追垃圾車、街頭宣講,還到學校送著色紙,讓小朋友塗看看,政治人物除了藍綠之外,還可以是什麼顏色。

跑小學,是因為他們的家長比較年輕,所以設法透過小朋友把背後的政見傳達給父母。也辦南鐵沿線導遊,藉著解說,傳達理念。

要讓南部人一下子改變,看政見選人,是不可能的。

也許要一二十年的時間,但,我是開始。

@陳季芳的側記

楊智達是綠社盟是第二年青的立委候選人,只比最年青的曾柏瑜大兩個月,1991年次。但他還是不服氣,「我是同志裡最年青的啦。」

這次參選,楊智達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的敵手是民進黨的林俊憲,實力相差懸殊。

他所謂的競選總部在鐵道旁,一間沒場面的老屋;因為人力不多,所以智達除了跑行程之外,還要包辦政治獻金登帳等麻煩的會計事務乃至於臉書專頁管理。

他還是要選,他說,南部是台灣的民主聖地,卻越來越保守。民進黨籍候選人躺著選也會選上,所以比起關心議題、彰顯理念,他們可能更注重的是選民服務。

有意思的是,南部的大人對政治很熱衷,也很八卦,他跑行程,在老市場裡很哈拉得開。但是,反而和年青人距離很遠。

他批判,南部保守的教育環境(技職體系尤是)讓青年人少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也較缺乏論述能力。

他認為,社會運動不只是遊行而已,還得論述理念,這個門檻很高。而南部有限的就業市場,則讓青年人不敢想望未來。

他選舉,是為了重燃民主聖地的熱情,用論述帶動風潮,讓青少年注視自己的未來。

http://twunbound.github.io/view/zdayoung

楊智達

‪#‎年輕的力量進國會‬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2015 年 12 月 30 日,22:26

P 隨筆

黃國昌:策略與衝鋒

「讓我們在立法院裡多堅持一點,讓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平衡點,總是能往理想的方向多移動幾吋,就可以使台灣更進步一些。」

‪#‎時代力量‬ ‪#‎新北市第12選區立委候選人‬

@郝明義看到的這個人

這一次訪問的立委候選人裡,黃國昌是我認識最久的兩人之一。

我是在2013年夏天反黑箱服貿初起時認識他,之後就並肩作戰。

我辭國策顧問信在發表之前,唯一討論過的人是國昌。其後幾篇我比較重要的文章也是。他總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做出關鍵的回應。

馬王之爭後的半年時間裡,我和黃國昌(還有賴中強)更曾持續保持對反黑箱服貿的延長戰討論。直到張慶忠三十秒事件、太陽花學運爆發。

所以國昌也在比較早的時間就問過我對他參選立委的意見。後來他在參選的記者會上,也說受我《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我知道從太陽花學運,到這次參選立委,其實他最早都是想從旁協助,而不是自己站到台前的態度。

只是他的明星氣質終究還是比學者氣質更受人注目,因而兩次都不免在情勢的推波助瀾之下,最終親自披掛上陣,登上舞台的中央。

在這個過程裡,我看過他在中研院穩定的學術生活和不可預測的政治波濤之間的抉擇之難,也可以體會他最終選擇投入政治所需要的勇氣和決心。

時代力量和社民黨畢竟沒能整合成功,各走自己的路。

社運和政治,有根本的理想與務實之不同。因此參加社運的人一旦投身政治,也會有更多傾向於理想還是更多傾向於務實的不同路線。

黃國昌及他擔任黨主席的時代力量,顯然是更傾向於務實。他們更相信:盡全力先進國會,進了國會再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也因為這樣,在選舉過程裡,時代力量並不介意與民進黨在一些地方走得比較近。

也因為這樣,有些人看到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的諸多協調,還有洪慈庸的競選主任由林佳龍來擔任、黃國昌有蔡英文來站台這些事,擔心時代力量已經形同民進黨的側翼。

有 一天,我問一位民進黨大老的看法。他笑起來,說了一句大意如此的話:「他們是何等自負,怎麼可能甘願當民進黨的側翼。」

我是從另個角度看的。

以我和黃國昌交往中對他的認識,我看到他務實的一面,但是也看到他對理想的堅持有其先行的一面。

2014年3月10 日,當引爆太陽花的張慶忠事件還沒爆發時,我發表一篇文章,主張國會在逐條審查服貿協議之前,應該先通過兩岸人民協議監督條例。當時,且不說國民黨,連民進黨都不重視這件事情的時候,甚至連我自己在發表之後都曾擔心是否陳義過高,黃國昌是唯一始終支持,並和我討論該如何表達,如何發揮其作用的人。

我把對黃國昌的訪問,留到最後一天的幾個人裡頭。

之前,我們有好一陣子沒有一段時間比較完整的談話。那天我去內湖,找了他一個空檔,看他一面講話,一面狼吞虎嚥地吃完飯 ,再趕去下一個行程。

而聽著他陳述自己的理念,雖然有一些我之前就聽過,但還是不禁升起一個感觸:選舉的熔爐真是一個高熱高壓,有人一進去就要灰飛煙滅,有人則會升級轉型。

黃國昌在舞台上、鎂光燈前,講話就熱情四射,私下說話也是。

所以那天談到他相信的事情的時候,聲音也像過去一樣,不時會突然拉高。

這場選舉對黃國昌的鍛造過程,對時代力量如何結合理想與務實的鍛造過程,都已經啟動。

以往那個銳利的策略規劃者,在實戰中吹起衝鋒號角了。

@黃國昌自己說的話

這是個超級大選區,有七個區,五百七十二平方公里,佔新北市將近三分之一。

七個區裡,汐止有一部份地區都市化,都市化的原因是,一些人在台北買不起房子就搬來這裡。而其他六區,大多老舊、人口也老化。

傳統上,國民黨在這個選區有很大的優勢,有農會、漁會,民眾服務社、婦女會等。

所以這是國民黨從沒輸過的一個區。

當初很多人反對我來這裡參選,說我是都會人,沒有組織,而李慶華八連莊,基層動員強。

我這個選區和台北一些藍大於綠的選區還不同。在台北可以用空戰,在這裡只能地面戰。由於傳統,人與人的連結很重要。

但是我還是決定在這裡選。因為兩個理由:

第一,這是我的家鄉。我是汐止人,家族從日治時期開始就在汐止落地生根。

第二,我要打破國民黨在這裡以僵化的形態,使整個地方也都僵化的僵局。而這也和國會改革有關。否則,國民黨只會覺得,不管我做得多爛,只要到時候我能動員人就可以。

所以現在我花大量的時間與選民接觸。而我覺得這有雙重意義。

第一,讓選民知道我。

第二,我也透過這些接觸,對政治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體會。

以前,我比較多談國家大政;現在,我是看到日常生活的庶民生活需要,他們素朴的希望。他們那些看來很庸俗的活動,都是選民最真實的需要。

而我善長做的,是如何提出系統化的地方解決方案,回應他們的需求。

他們的需求是什麼?都很實際。

舉兩個例子。一,實質的薪水下跌,日子不好過。二,每天上下班的塞車之苦。

對塞車之苦,我有切身感受。為了避開塞車的問題,我自己就是每天六點就要出門,晚上回家則要越晚越好。這裡的人的生命,真是浪費在車陣之中。

也因為如此,我對朱立倫在2010年縣市長選舉時開的捷運三環三線的支票,特別有感受。其中汐止民生線,一直不見動靜。到2014年六都選舉的時候,朱立倫花了1,100萬元把馬路上一些樹移走,說是要動工了。

但事實上,台北市捷運局的綜合規劃報告根本還沒提出。

捷運在動工之前要有個流程,先得由台北捷運局提出綜合規劃報告,台北市政府通過了再到行政院,再進行都市計劃變更,再進行土地徵收。

到1129後,台北市捷運局終於提出綜合規劃報告給台北市長郝龍斌,結果當初和朱立倫一起風光動工的郝龍斌,竟然退回規劃報告,拒絕提交行政院核定,所以不僅當初的動工是騙人的,更是選輸翻臉。

過去,政治人物總是在競選時期大開政治支票,選完就放一邊成為芭樂票。上述就是一個例子。

但就算你跳票,也應該讓民眾知道事實的真相,誠實面對。而不是像朱立倫現在這樣,把皮球踢來踢去。

對李慶華的表現,不願意談什麼。選民有客觀的評價。選民自然會有自己的評價。

現在,我對自己的選情,是樂觀的審慎。主要關心兩件事:

第一,是國民黨的黨產。擔心他們在偏鄉地區買票的可能。

第二,是朱立倫的行政中立與否,對里長的操控有多少。

重陽節,我去一個區公所的活動,進不去。而李慶華可以進去,還可以上台講話。但我就等,在外頭等兩三個小時,等他們出來,再發放我的文宣政見。

我最感振奮的,就是看到有人說他們長期是國民黨的支持者,但這一次就是要來投我。

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我的家鄉汐止也需要改變。

至於時代力量的全黨的部份,我們有四名區域立委候選人。選區域立委,我們的邏輯就是要選就不僅僅是單純宣揚理念,而是要選贏進入國會。所以我們不避諱要和民進黨協調。

又因為政黨要提名不分區立委必須至少有十名區域立委候人,所以多推出八名「任務型候選人」。這些「任務型候選人」為了不給同區其他友黨候選人造成競選壓力,所以都不進行個人的競選活動,只爭取政黨票。

時代力量的立委候選人,都採取同一策略:

1. 以達成立法院國民黨不過半為目標。

2. 建立承載進步價值的新生代本土政黨。

兩大黨設定的競選門檻太高。時代力量做為新的政黨,現在的努力已經看到初步成果。

我自己預期的目標,是得票率超過百分之十,區域加不分區立委,總體希望有六到八席。這樣,未來我們就可以在國會發揮關鍵力量。

進了國會,我們要做的事有幾點:

第一,我們要有專業、透明的新國會。

我們要推動改革的時候,不會是喊口號。
和憲政民主改革有關的,我們的重點有「兩岸人民協議監督條例」、「公民投票法」、「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公職人員選罷法」。這些,可以先修法改的就先修法,要等修憲才可以改的就等修憲。

國會改革裡,黨團協商是個重點。

最近,突然王金平和柯建銘都談國會改革,但是兩人都避談改革黨團協商的問題。只是國民黨這些多年都抗拒國會改革,選舉到了才突然說要推動改革,這根本是在騙選票。

第二,是年金改革。

第三,是租稅改革。

在這兩點上,我們都強調要兼顧世代正義、分配正義、財政永續。所以主張採務實、穩健的改革。舉例,年金改革就不會一次到位。

總之,我們會倡導議題,也會跟隨民意調整速度。譬如,兩岸人民協議監督條例,在318之前民進黨是不理的。但318之後,民進黨全體立委,包括黨團全體都同意。

未來,蔡英文要做的事,如果理念符合,我們會支持。如果他們濫用行政權力,我們就理性監督。

我希望大家能讓我們進立法院,讓我們在立法院裡多堅持一點,讓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平衡點總是能往理想移動幾吋,這樣就可以使台灣更進步一些。

@陳季芳的側記

黃國昌與范雲,這兩位第三勢力兩黨的黨主席,在理念上,有共同的目標;在選戰中,也有共同的體會。

他們唯一不同的是,黃國昌吃得多,蒜泥白肉飯+咖啡,後來又跑到櫃台拿了一包餅乾。

「我在趕場,馬上要去瑞芳,選區。」黃國昌急匆匆的三口兩口把飯吃完,看得我目瞪口呆。他講話依舊高昂快速,熱情撲面而來。

這次參選,他也由雲端落入凡塵。他一改他戰神的位置,選舉不只是殺伐,還要聆聽。跑了選區一大圈,他說,他真正領悟了,政治就是要滿足人民生活上的需求。縱然這種生活上的需求是很小很瑣碎,但卻是大家共同的需求,就非同小可。

黃國昌的腦袋不一樣,他不會一個個去解決個案,這樣沒完沒了,問題還是存在,但他會把共同的個案變為政策;他說,訴求後面要跟著法案,才叫務實。

這就關係著國會結構的改變。他看不起建設支票,他看不起虛應的承諾,他說,國會要改變,用真誠的態度取代庸俗的空話,才能改革國會,才能落實政策,徹底執行。不然就像三環三線、社會住宅一樣,全成了泡沫。

真誠是黃國昌的特色。他說,2016,國會改變,才能改革。「我們多堅持一點,多往理想移動,國會就有了存在的意義。」壯哉斯言。

http://twunbound.github.io/view/kcfor2016

(註:第三張照片的攝影者/黃謙賢)

「黃國昌 從頭贏回台灣」

‪#‎年輕的力量進國會‬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