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3 年 5 月 11 日,23:06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將他者當作自己,將自己視為他者。
如同視某人為無名之人。
讓任何人閱讀此人被寫下的故事時,會覺得寫的是自己的故事。
你是局外人(Outsider)嗎?還是局內人(Insider)?
不,我遊走於兩方。
真的不喜歡那種用左手伴奏,右手彈「優美」旋律的那種音樂。
不喜歡彈那種曲子,也不喜歡聽。
為什麼喜歡巴哈?曾經向舅舅解釋過。
那是因為巴哈的曲子中右手和左手扮演了「對等的角色」。
國中二年級。「超級遲來的邂逅」。小學六年級、國中一年級時,時間都花在貝多芬上。舅舅是唱片收藏家,手上有數百張莫札特的唱片。基本上喜歡古典,但也擁有不少近代音樂。聽到德布西的時候,「為什麼至今為止我沒聽過德布西?」他好後悔自己繞了遠路。skmt是話很少的小孩,也沒跟舅舅討論這件事,默默地帶了唱片回家一個人聽。
周圍的人都靜靜地聊著,他則像個開朗的鄰居般,宛如充滿熱情的歌曲,又像是呼喊政治口號般說話,意氣昂揚。
對你來說,武裝是?
防衛。
你想成為的「他人」是?
住在西藏的人。在蒙古的馬背上生活的人。
會潛水的人。登陸月球的人。女性。船夫。
作曲,是在樂譜上書寫或彈鋼琴等手指的動作。或許取消動作,純粹想像音樂來作曲就可以了。
是嗎?沒想到有人聽不到「聲音」。像我是被吵到受不了。
不是響著的聲音,是發出聲音前的抽象化的聲音組合。在那裡聲音尚未發出,但其深處有抽象化的世界。抽象世界因為是理論裝置,改變樂器的組合,音色就可以無限變化。像是數學因數一樣的東西,X值或Y值都可以改變,能產生各種排列組合。組合之後,那首曲子還是那首曲子。不過自己的曲子裡也有很多是不能隨意變換的。不僅是樂器的數目不夠,只作為取樣創作的曲子,發出來的聲音本身是音樂,那樣的曲子沒有抽象領域,只有「表面」,所以無法變換。因為響著本身就是音樂了,也沒辦法再排列組合或移動。三重奏的時候,把原創的曲子改寫成鋼琴、大提琴和小提琴的曲子,比起原曲,改編得更好的是〈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有些情況是,第一次表演時的X、Y的值並不是最好,第二次重試,發現比起原來的X、Y值,還有更好的X、Y的狀況。說不定,或許存在著無限個更好組合的可能。那深處如果有「抽象之物」的話,就可以無限地嘗試和修正錯誤。
單音無法成為音樂。一定要兩個以上的音,兩個以上的音才會形成旋律、樣式或者節拍。藉由音色的組合能在一瞬之間把人帶到他方。
彈兩個以上的音,就會知道「到達那裡了啊」。所以如果是即興彈奏,不論是葛利果聖歌或巴哈,都有可能在下個瞬間移動到峇里島、或者瞬移至流行和近代音樂,同時漸漸變化。所以,光是高明的演奏能力還不夠,演奏者也必須具備作曲能力、擁有多樣豐富的音樂涵養和知識才行。
受到「場所」的影響。是有生以來的全新經驗。到那時為止,還以為音樂就是音樂,在哪裡演奏都一樣。因為我是超理性主義者。但是在雅典的大理石圓形劇場演奏時,進到那個場所,聽著那裡的聲響,雙眼親見、用身體感受,知道能帶來無與倫比的快樂。場所本身的震盪確實傳導到身體,影響了音樂,是初次的體驗。
對你而言特別的場所是?
雅典、巴塞隆納、還有波多。
「反傳記」書寫體,呈現坂本龍一最真實、直接的話語&思緒。
10 年的光陰,1000+1000個問題。256段思想的樂句。

2023 年 5 月 11 日,19:51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今天早上,我們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
本書共同主編,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Stephen Kennedy Smith)以跨國連線出席,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與前監察院院長錢復特別錄製影片致詞,美國在臺協會政治組組長饒昌明,台南市長同時為哈佛校友身分的黃偉哲市長,亦到場支持此出版外交創舉,而參與過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菁英領導班,最近又以「林月真總統」走紅的賴佩霞也出席,有一段精彩致詞。
2.
我開場的時候,先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從《甘迺迪:美國願景》這個書名說起,在2023年今天,台灣人為什麼需要閱讀一本六十年前美國總統和他的願景的書。
我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今天動盪的世局和甘迺迪置身的時代相仿,我們面對諸多挑戰,不論是如何捍衛民主、如何面對政黨之爭、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如何務實地邁向美好的未來,都可以參考甘迺迪總統當年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候所堅持並實踐的信念。」
另一個則是,甘迺迪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觀點,尤其值得今天台灣的讀者參考。我選了甘迺迪談和平的三篇演講來談。其中最精彩的是他認為「真正的和平一定是很多國家的產物、很多行動的總和。它一定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隨著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斷變化。因為和平是一個過程,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3.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是催生這本書中文版的關鍵人物。他今天也擔任主持人引言。他說:「狄更斯曾說,有些時代既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醜惡的時代。甘迺迪所處的美國六○年代,正是如此。今日的台灣,何嘗又不是處在一個美好又醜惡的時代呢?
「面對這樣的時代,是最困難的事情。我們既不能因為時代的美好而盲目樂觀,也不能因為時代的醜惡懷憂喪志。甘迺迪總統不僅是美國自由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沒有理想,我們就會被時代的醜惡蒙蔽、陷入絕望;沒有務實,我們就會被時代的美好所麻痺,無法面對挑戰。」
4.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跨國連線致詞時,介紹甘迺迪總統曾在年輕時參戰,自己也受了嚴重的傷。他做為總統時期面臨嚴重的核武戰爭,所處的世界幾乎在崩潰邊緣。但也因為這些過程與經歷,讓他成為一名堅毅有決心的樂觀主義者,所以引用他說的話,「沒有什麼問題是人類無法解決的。過去的人類總能解決不可能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再次做到。」
他說如果大家去參觀甘迺迪圖書館,會看到一句話:「人總有一死,國家也會興衰,但是一個思想卻會永久不滅。」所以無論是戰役或政治經歷的勝利或是失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對於人類精神的貢獻。
也因此,他希望台灣讀者能從甘迺迪總統這本書裡的這些話語感受一些啟發,也很實用,希望能夠協助應對台灣現今面臨的困難。
5.
美國在臺協會政治組組長饒昌明說:他個人之所以加入國務院,報效國家,是受到甘迺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一句話的激勵。「甘迺迪總統因為他激勵了幾代美國人追求夢想並實現更遠大的目標,包括登上月球,而被人們所銘記….這本書讓我們明白領導力及做出艱難決定的能力多麼重要。不只美國,甚至可說甘迺迪為全世界留下了重要遺產。」
6.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影片致詞表示:36年前他在台大就讀,發起自由之愛運動;今天為保衛台灣的自由民主而努力。所以他「向甘迺迪前美國總統所開創的美國願景,自由平等的精神表達最高的致意,相信臺灣也能用甘迺迪精神勇敢向前,捍衛民主!」
7.
前監察院院長錢復影片致詞表示:「我想很多人也許不一定記得甘迺迪,但是他這一句名言,相信沒有人會不記得:『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甘迺迪在那個美國遭遇各種挑戰的年代,「提出來new frontier『新邊界』政策,改善人民的生活,讓窮人生病有醫療的服務,年紀大的可以有安養的等等,到今天還是被大家稱道。」
8.
黃偉哲市長呼應甘迺迪總統提醒大家需要深入思考「和平」是什麼,並表示:「很謝謝大塊能出這樣一本書,能在年輕人對甘迺迪的印象漸漸淡去時,提醒大家在六十年前有這樣一位世界領袖,不管對美國或是世界局勢有著極大影響。他治國的智慧也深深影響後人,並讓六十年後的我們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和現在的局勢及所要面對的狀況有所共鳴、得到啟示。」
9.
賴佩霞致詞表示:「在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研究領導力時,我對此有很深的體會。我在台灣的教課基本概念就是甘迺迪的一句話:”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我希望學生在課業之間要瞭解,『理想』對一個人的一生規劃有多麼重要。『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這句話不只是對美國人說,我認為更是對全球的人說。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懂得領導力的重要與珍貴。不只是傾聽、溝通,而且要理性,要有愛心,還要有能共同達到目標的行動力。」」
10.
《甘迺迪:美國願景》是甘迺迪家族在他百年誕辰的時候主編的書。
他們按甘迺迪生命各個階段,以及相關重要事件和議題,邀請以卡特總統、伊麗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參議員為代表的美國及世界各國重要人士撰文,包括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為藝文界代表之一,共四十四位執筆。
這些作者不只各自評述甘迺迪在各個領域的事蹟,並且以互不重複的角度串連起一部甘迺迪的傳記。
這樣再搭配精選的三十一篇甘迺迪總統關鍵時刻的精彩演講,加上重現當年時空的大事年表,還有六百張珍貴的紀實照片和歷史文件,完整呈現甘迺迪總統的傳奇一生,以及他的美國願景,可視為甘迺迪紀念出版中最完整全面之作,甘迺迪家族並特別邀請達賴喇嘛為本書著序。《甘迺迪:美國願景》是甘迺迪家族授權大塊文化以唯一的繁體字版和中文世界的讀者見面。
11.
最後,我問了史蒂芬當這本書的主編的一個問題:在44篇文章之中,為什麼選擇Conan O’brien的<喜劇世界觀>這篇 文章做為第一篇呢?
史蒂芬回答:美國歷史上兩名大家公認最幽默的總統是林肯與甘迺迪。但這兩個人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經歷過許多悲劇與不幸,因此,幽默就是他們能夠面對、處理這些悲劇的方式。所以,他希望這本書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要用幽默來看待這個世界。甘迺迪一生不斷倡議和平,但他也說,「你可以原諒你的敵人,但別忘記他們的名字。」
感謝所有支持、協助這本書出版的人。也感謝今天的發表會能得到許多人的幫助而進行。饒昌明組長、鄭文燦副院長、錢復先生、黃偉哲市長、賴佩霞女士到場致詞,洪奇昌委員、何志偉委員的協助,以及林濁水先生、于北辰議員、鄭秀玲教授及其他許多朋友到場支持,以及介紹我認識尹麗喬博士的閻紀宇,還有尹麗喬開始工作之後始終的支持,都在此深深致謝。
銀幕上方為Stephen Kennedy Smith. 左起:林濁水前立法委員、于北辰議員、賴佩霞女士、尹麗喬博士、黃偉哲市長、洪奇昌委員、饒昌明組長、引介我認識尹麗喬的風傳媒前副總編輯閻紀宇。

 

我開場的時候,先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從《甘迺迪:美國願景》這個書名說起,在2023年今天,台灣人為什麼需要閱讀一本六十年前美國總統和他的願景的書。 我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今天動盪的世局和甘迺迪置身的時代相仿,我們面對諸多挑戰,不論是如何捍衛民主、如何面對政黨之爭、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如何務實地邁向美好的未來,都可以參考甘迺迪總統當年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候所堅持並實踐的信念。」 另一個則是,甘迺迪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觀點,尤其值得今天台灣的讀者參考。我選了甘迺迪談和平的三篇演講來談。其中最精彩的是他認為「真正的和平一定是很多國家的產物、很多行動的總和。它一定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隨著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斷變化。因為和平是一個過程,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尹麗喬,是催生這本書中文版的關鍵人物。他今天也擔任主持人引言。他說:「狄更斯曾說,有些時代既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醜惡的時代。甘迺迪所處的美國六○年代,正是如此。今日的台灣,何嘗又不是處在一個美好又醜惡的時代呢? 「面對這樣的時代,是最困難的事情。我們既不能因為時代的美好而盲目樂觀,也不能因為時代的醜惡懷憂喪志。甘迺迪總統不僅是美國自由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沒有理想,我們就會被時代的醜惡蒙蔽、陷入絕望;沒有務實,我們就會被時代的美好所麻痺,無法面對挑戰。」

 

4. 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跨國連線致詞時,介紹甘迺迪總統曾在年輕時參戰,自己也受了嚴重的傷。他做為總統時期面臨嚴重的核武戰爭,所處的世界幾乎在崩潰邊緣。但也因為這些過程與經歷,讓他成為一名堅毅有決心的樂觀主義者,所以引用他說的話,「沒有什麼問題是人類無法解決的。過去的人類總能解決不可能的事情,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再次做到。」 他說如果大家去參觀甘迺迪圖書館,會看到一句話:「人總有一死,國家也會興衰,但是一個思想卻會永久不滅。」所以無論是戰役或政治經歷的勝利或是失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對於人類精神的貢獻。 也因此,他希望台灣讀者能從甘迺迪總統這本書裡的這些話語感受一些啟發,也很實用,希望能夠協助應對台灣現今面臨的困難。

 

美國在臺協會政治組組長饒昌明說:他個人之所以加入國務院,報效國家,是受到甘迺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麼」一句話的激勵。 「甘迺迪總統因為他激勵了幾代美國人追求夢想並實現更遠大的目標,包括登上月球,而被人們所銘記….這本書讓我們明白領導力及做出艱難決定的能力多麼重要。不只美國,甚至可說甘迺迪為全世界留下了重要遺產。」

 

前監察院院長錢復影片致詞表示: 「我想很多人也許不一定記得甘迺迪,但是他這一句名言,相信沒有人會不記得:『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甘迺迪在那個美國遭遇各種挑戰的年代,「提出來new frontier『新邊界』政策,改善人民的生活,讓窮人生病有醫療的服務,年紀大的可以有安養的等等,到今天還是被大家稱道。」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影片致詞表示:36年前他在台大就讀,發起自由之愛運動;今天為保衛台灣的自由民主而努力。所以他「向甘迺迪前美國總統所開創的美國願景,自由平等的精神表達最高的致意,相信臺灣也能用甘迺迪精神勇敢向前,捍衛民主!」

 

黃偉哲市長呼應甘迺迪總統提醒大家需要深入思考「和平」是什麼,並表示: 「很謝謝大塊能出這樣一本書,能在年輕人對甘迺迪的印象漸漸淡去時,提醒大家在六十年前有這樣一位世界領袖,不管對美國或是世界局勢有著極大影響。他治國的智慧也深深影響後人,並讓六十年後的我們看到這本書時,覺得和現在的局勢及所要面對的狀況有所共鳴、得到啟示。」

 

9. 賴佩霞致詞表示:「在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研究領導力時,我對此有很深的體會。我在台灣的教課基本概念就是甘迺迪的一句話:”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我希望學生在課業之間要瞭解,『理想』對一個人的一生規劃有多麼重要。『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麼。』這句話不只是對美國人說,我認為更是對全球的人說。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懂得領導力的重要與珍貴。不只是傾聽、溝通,而且要理性,要有愛心,還要有能共同達到目標的行動力。」

 

《甘迺迪:美國願景》是甘迺迪家族在他百年誕辰的時候主編的書。 他們按甘迺迪生命各個階段,以及相關重要事件和議題,邀請以卡特總統、伊麗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參議員為代表的美國及世界各國重要人士撰文,包括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為藝文界代表之一,共四十四位執筆。

 

這些作者不只各自評述甘迺迪在各個領域的事蹟,並且以互不重複的角度串連起一部甘迺迪的傳記。 這樣再搭配精選的三十一篇甘迺迪總統關鍵時刻的精彩演講

 

六百張珍貴的紀實照片和歷史文件。                                           這樣再搭配精選的三十一篇甘迺迪總統關鍵時刻的精彩演講,加上重現當年時空的大事年表,還有六百張珍貴的紀實照片和歷史文件,完整呈現甘迺迪總統的傳奇一生,以及他的美國願景,可視為甘迺迪紀念出版中最完整全面之作,甘迺迪家族並特別邀請達賴喇嘛為本書著序。《甘迺迪:美國願景》是甘迺迪家族授權大塊文化以唯一的繁體字版和中文世界的讀者見面。

 

會後的合照之一。

 

會後的合照之二。

 

會後的合照之三。

 

會後的合照之四。

 

最後,我問了史蒂芬當這本書的主編的一個問題:在44篇文章之中,為什麼選擇Conan O’brien的<喜劇世界觀>這篇 文章做為第一篇呢? 史蒂芬回答:美國歷史上兩名大家公認最幽默的總統是林肯與甘迺迪。但這兩個人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經歷過許多悲劇與不幸,因此,幽默就是他們能夠面對、處理這些悲劇的方式。所以,他希望這本書最大的啟示就是:我們要用幽默來看待這個世界。甘迺迪一生不斷倡議和平,但他也說,「你可以原諒你的敵人,但別忘記他們的名字。」

 

 

2023 年 5 月 10 日,21:21

B 閱讀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有兩個女人,從中學開始,到大學,再到畢業之後,生命一直對照著走不同的路。
一個從海濱的家鄉走進了山;一個從山城的家鄉走向了海。
然後在漫長的遊歷之後,又各自再度見山是山,見海是海。
在思考5月14日女性生命力講座的人選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子山海》兩位作者張卉君和劉崇鳳。
我相信她們一山一海的路程,足以呈現女人兼有纖細又堅靱的生命力。
2.
而和她們討論之後,我發現她們在探索和思考的,遠比我想像的更遼闊也更深刻。
她們認為女人的生命力還需要有對外、對內的雙重定位。
對外,是在戰爭、疫情、氣候劇變之下,如何重新面對地球這個大地之母。
對內,是在新時代裡,重新思考母性的位置和角色,打破傳統框架,讓自己擁有新的女性力量。
至於女性力量怎麼展現,她們也提出兩個路徑。
一個是讓自己繁華盛開,一個是成為別人的山海花樹。
而卉君和崇鳳在這兩條路徑上,又對照著走了不同的方向和順序。
走進山中的崇鳳先讓自己繁華盛開,再成為別人生命的山海花樹。
走向海的卉君先惦念著成為別人的山海花樹,後來才想到盛開自己的繁華。
3.
讀《女子山海》的時候,我看到崇鳳在美濃辦一個「溪女」 的工作坊,很受感動。
二十個來自島嶼四面八方的女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背景、搭不同的交通工具而來。然後幾個晚上互相訴說彼此的故事,最後在溪邊圍著生起來的火,終於奔放。
我問她是否可能在台北的101大樓,最現代化的空間裡,設法大家體會「溪女」 工作坊的一些要素。
她說很難,因為那就是要在野地,也要好幾天時間的蘊釀。
「不過,」她說,「我可以設法帶大家體會一下如何喚醒內心力量的舞動。」
4.
5月14日母親節下午三點,歡迎大家來參加張卉君和劉崇鳳對談,我主持的女性生命力講座:「每個女人心中的山海花樹」。
可以聽她們的生命對談,並且體會劉崇鳳帶動的喚醒內在心力量的舞動練習。此外還可以免費體驗「花艷・花宴」沉浸式動畫。
為了向天下的女性致敬,當天凡是女性可以免費入場。請每個女人都給自己一個假期,連結大地母親,也盛開自己的山海花樹。
「每個女人心中的山海花樹—-認識女性的生命力」
▌講座日期:2023/5/14(日)15:00~17:00
▌票價:350元。母親節當日凡女性可免費入場。其他人用101大樓當日消費發票可折抵100元。亦可現場購票。網路購票資訊請見留言區。
▌地點:双融域AMBI SPACE ONE(台北101五樓 觀景台售票口旁-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7號5樓)
▌主辦單位:大塊文化、科文双融、双融域AMBI SPACE ONE
*歡迎企業、團體、旅行社洽談專屬優惠方案或團購需求,即刻電洽双融域:02-2700-2118分機305或307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

2023 年 5 月 9 日,23:15

P 隨筆
今晚回到家之後工作,怎麼都在打瞌睡,睜不開眼睛,腦袋像漿糊一樣。
剛才才想到早上四點多就起來。
要快也去睡了。

2023 年 5 月 8 日,23:00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在遇見這個男人之前,雍措對所有的男人都失去了信心。
這個男人是雍措的第九個男人。
雍措的第一個男人是個僧人。那年,雍措十八歲。也不知怎麼回事,雍措就糊里糊塗地和那個男人好上了。雍措在村裡算是個美人兒,是村裡的小伙子們大獻殷勤的對象。雍措和那個男人好上之後,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大惑不解,說這世上的事兒真是誰也說不清道不明啊。
那個男人比雍措大兩歲,但對男男女女的事卻沒有絲毫的經驗。雖然雍措比那個男人小兩歲,但她在村裡聽了不少關於男男女女的事,已經多多少少有了一些經驗,而且對這方面懷有一種懵懵懂懂的嚮往之情。
在雍措的幫助下,兩個人在滿天星光下的草地上戰戰兢兢地完成了各自的第一次。
完事之後,雍措有些失落,覺得整個過程有些倉促,沒有期望中或者傳說中的那麼神祕。
完事之後,那個男人卻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哭了起來,像一個孩子。
雍措很內疚,因為自己的衝動讓一個持戒的僧人失戒了。
雍措想安慰幾句,卻不知該說什麼。
最後就說:「我是個罪孽深重的女人,我應該下地獄。」
那個男人卻緊握住她的手說:「我不是因為失戒而哭泣,我是因為這麼晚才體驗到這麼美好的感覺而哭泣。妳讓我知道了人生的美好,妳不會下地獄的,妳應該進入天堂。妳太好了,我要是早點遇見妳就好了。」
雍措把自己跟第一個男人的故事毫不隱瞞地講給第九個男人聽時,第九個男人微笑著說:「這就是世間男歡女愛的魅力,擋也擋不住。我也是因為這個才找到妳的。」
2.
這是《嘛呢石,靜靜地敲》裡,<第九個男人>的開頭。
萬瑪才旦寫這個故事,是「其徐如林」。
雍措在她第九個男人面前,把前面八個男人逐一帶出來亮相。也像是馬可孛羅在忽必烈面前,講那一個個看不見的城市。
3.
今天得知萬瑪才旦過世了。才53歲。聽說是心臟病導致。
真是可惜。地球上又少了一個這麼會講故事的人。
萬瑪才旦 པད་མ་ཚེ་བརྟན།是藏族作家,也是電影導演、編劇。他的電影雖然也在一些國際影展上得過獎,但我相信他的小說才是最令人著迷的。不是那種炫目得讓你陷入旋渦,不由自主;而像是有人帶你走在林間,你聽著故事前行,手一路撫摸路過的花葉。
作家鍾文音在OPENBOOK的《嘛呢石,靜靜地敲》書評專文中,則是這麼說萬瑪才旦的寫作:
「身為寫作者,我非常羨慕萬瑪才旦的敘述能力。我在旅途也聽到不少藏地故事,但和土地長出來的作者所寫就有不同的味道。萬瑪的在地味太強大了,幾乎每個故事都是從根部長出來的花朵。……他對於故鄉景致與人物的心理透徹觀照如鏡,細緻悠遠的運鏡,節奏鬆緊調度的張力,布局與對白高潮迭起的鋪陳,使得小說精彩無比,且讓人心情悠悠悵然。彷彿高原的雲朵,藍天再怎麼藍,也不會忘了腳程,雲總能變化出無窮姿態。萬瑪才旦的小說語言靈動不拖沓,完全藉由情節與人物來帶動小說的節奏與動能。」
4.
請找一本《嘛呢石,靜靜地敲》看吧。
萬瑪才旦給臺灣版的序裡這麼說:
「這部小說集裡的十篇小說都是寫藏地的人,藏地的人的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 他們的生老病死,雖然虛構,卻來自真實的感受。
「說起藏地,對於許多人而言可能有一種陌生神祕的感覺,但對於一個生長在那裡的人而言,那裡的一切都是自然親切的。
「我在那裡自然地生長,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寫作,自然地拍電影。
「我希望這部小說集也能讓你自然地感受到那裡的人,感受到那裡的人的生存方式。」
而我要推薦的理由是:
因為「四周除了那些嘛呢石靜靜地躺著之外,什麼也沒有,連隻羊也沒有。」
也因為「有時候在月亮很大很圓很亮的夜晚…….偶爾還能聽到遠處有人敲嘛呢石的聲音,靜靜的像一首無字的人生歌謠。」
萬瑪才旦,祝解脫一切,入無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