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1 月 8 日,22:13
P 隨筆
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紐時做了希拉蕊和川普各自最後一天活動的攝影集。都很精彩。這一張特勤人員和媒體記者登上希拉蕊座機的影像特別豐富。

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紐時做了希拉蕊和川普各自最後一天活動的攝影集。都很精彩。這一張特勤人員和媒體記者登上希拉蕊座機的影像特別豐富。
紐約時報整理1852年以來共42屆總統選舉揭曉時候的頭版,再請一位研究總統選舉的歴史學者做簡要的註解,很好看,又把一個歴史悠久的大報的資源、風格做了完整的展現。
這樣回顧起來,1860年的林肯之勝簡直宛如昨日。1908年塔虎脫在老羅斯福的支持下當上總統,施政方向卻與老羅斯福大相逕庭,結果四年後要連任的時候老羅斯福重新披掛上馬。1912年形成威爾遜和前兩任總統老羅斯福及塔虎脫的三方大戰,最後威爾遜勝出。
因為些微差距而勝出的次數不少見,1968年尼克森贏韓福瑞的得票率只有萬分之四。
之前美國都能在選後彌平選舉期間的傷痕,祝他們這次也能儘快。
什麼樣的八字會如此孤苦?
懂八字的人看朴槿惠的命盤,不知會怎麼說。今天看一些報導,實在感慨怎麼有人可以有如此之貴命,又如此孤苦。
前兩天朴槿惠的公開道歉裡,有一句話大意是她早已經是斷絕人際往來的人,今後更會連私人的任何關係都切斷。可以印證她這句話的,其實是她弟弟朴志晚。出事後,朴志晚說,他姐姐當上總統後,不要說去過青瓦台看她,連通個電話都很困難。所以朴槿惠真的想避開親近之人弄權,只是避來避去好處都讓崔順實享有了。
大家會好奇她怎麼如此識人不明。但是看韓國日報這一篇分析,也不足為怪。她才剛入中學,父親當上總統,從此住進青瓦台,與一般人的少年生活切斷。她本來想學音樂,當鋼琴家,但是朴正熙說要建設工業,大學就讀了電子工學。大學畢業,才去法國留學,又因為母親被刺,而回來代理第一夫人的角色。幾年後朴正熙被刺,她帶著弟弟和妹妹回到民間隱姓埋名,仍然沒有像一般人生活的機會。然後,就是十八年時間過去,她決定重出江湖要選國會議員。而韓國沒什麼人知道她這十八年時間裡到底是怎麼過的。
這樣的背景下,她當上總統之後顯然很不喜歡和新聞界來往。金大中和盧武鉉總統任內舉行的記者會各有150次左右;李明博差很多,只有20來次。而朴槿惠就任三年來只有4次。而這4次還都是要求記者事先提出書面問題,然後照安排的順序來進行。
朴槿惠就任總統前一天,有一位前政府相當於我們衛福部部長的官員接受電台訪問,最近大紅。這位姓柳的部長當時就指出朴槿惠當總總統之後,一來令人害怕,二來令人擔心。令人害怕的是她對敵對力量會秋後算帳;令人擔心的是,她「不是個理智清明的領導者」,也缺乏一些常識的判斷能力,所以容易被屬下欺矇,「狐假虎威」,將來會導致「宦官政治」。
看最近被翻出來的朴槿惠種種過去講話穿梆的新聞,最有意思的是2012年她決定要出馬選總統的時候,在發表會上說的話。當時她說要辭去國會議員一職,卻說成她要辭去總統一職。希望不要是一語成纖。
我看過她寫的《我是朴槿惠》一書。書中有一段寫她為什麼會從隱居中決定出馬從政。她說那是因為1997年韓國被金融風暴襲擊的時候,她眼看那麼多先人努力建立的國家動搖(當然因她父親感慨的可能更大),所以決心為國家做些事。
最近看各方說她能力不夠、識人不明的先見與後見之明越多,越覺得她真是孤苦之人。如果她真是不適合從政之人,但是她卻一再因為母親、父親的遭遇走上自己不適合的路,甚至連隱居十八年後也再次因為父親足跡的召喚而走上一條終於會使自己更加孤苦之路,繼無父、無夫、無子之後,連全國人都要背棄她,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命運?
祝朴槿惠能走出這個命運的枷鎖。
出門覓食之前,補一下前天星期五在高雄的活動。
那天下午我和 李瑾倫 / Chinlun Lee 見了三位繪本創作者,給了他們建議。之後就是晚上 Meiyi Hsu 徐玫怡的「南方故事」。她和我們會合的時間晚了很多,因為她從台南開車來,半途引擎出了問題。聽她講正好在一個紅綠燈口出了問題,而車子剛好可以支持到開過紅綠燈又剛好路邊有個停車位讓她把車停好,再改搭計程車過來,我們都恭喜她運氣太好了。
當天來了好多人,把會場塞得滿滿的。我請現場有看過交換日記的人舉手,結果有七成吧。她和張妙如的這部作品從1998年畫起,已經快二十年了。今年大塊20周年,所以她們還特別多畫了一集,在十二月份會一起出第19和20集。
玫怡講她的創作SOP就是「閒」「清」「定」。她每天從早上起來就是在想這三件事,但是每天忙孩子忙家務,真正等到可以「定」下來創作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八點以後,所以不能不睡晚一點。然後第二天早上,她說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隨手拿起手機,看看張妙如傳來的交換日記是什麼內容,一面思考要怎麼回,一面準備起床….
這次玫怡講了一點我以前都沒注意到,很動人的一點。她說:交換日記是沒法回頭或修改的作品,因為一旦她發出去了給妙如,妙如已經據以又創作,所以她想到什麼要修改的也不能了。然後她為交換日記的創作說了一句很棒的話。那天下午聽她說的時候,沒有馬上記下來,不知怎麼後來怎麼想都想不起來,再問玫怡,她雖然說了,但是比下午的說法也總少了點什麼。
剛才我一直回想還是想不起,就用我的話說:那是一種熱血的創作。熱血是沒有回頭的。而兩個人一寫寫了二十年,不是熱血是什麼?
那天快分手的時候,才知道我們在台南有共同的朋友。我本來就一直想介紹那人給玫怡,沒想到她認識。所以已經開始計劃最近就去台南一趟,和她們一起聚一下。
玫怡和我們當晚的講座錄影,請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locuspublish/videos/10153786628536895/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