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9 月 30 日,10:02

P 隨筆

「要等多久才能恢復自己的名譽?」

有人重視自己的名譽,為之奮戰,不死不休。但也有人從另一個不同的方向。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敗象畢露,盟軍關切的重點,是英國的蒙哥馬利還是美國的巴頓能先打下柏林。

在政治考量下,盟軍統帥艾森豪決定採取蒙哥馬利所提出的「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這個方案是二戰最大的空降作戰,要投下35,000傘兵到荷蘭仍為德軍佔領的敵後區域。方案做簡報的時候,受到一些質疑。包括運輸機是否足夠,降落地區太空曠等。

索沙保斯基(Stanisław Sosabowski)是質疑方的代表。他是波蘭流亡政府的將軍,也是波蘭第一傘兵旅的指揮官。他甚至挑戰簡報的英方代表說,他不知道這是否為德軍擬出的方案。

最後「市場花園行動」還是啟動了,也成為二戰期間盟軍慘敗戰役中的代表。後來有一部電影《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索沙保斯基身為軍人,事前雖然對作戰方案提出質疑,真正開打,還是全力以赴。他的波蘭傘兵旅奮勇作戰,死傷慘重,但索沙保斯基也看出有扭轉的機會而另提出建議,只是沒有被接受。最後他的傘兵旅有百分之四十陣亡。

戰役結束後,戲劇化的發展才開始。當時新聞報導,都顯著地稱讚波蘭軍隊的英勇犧牲。索沙保斯基也先是收到蒙哥馬利一封信,誇讚波蘭軍人的英勇,並頒獎給十名士兵。但是不到十天,蒙哥馬利寫信給英軍其他將領,則把「市場花園行動」的失敗歸咎於索沙保斯基。再接下來,波蘭流亡政府受到英國的壓力,說索沙保斯基批評蒙哥馬利,因而把他免職了。

蒙哥馬利為什麼會這麼做,看維基百科的描述,是因為就在那段時間,邱吉爾正在莫斯科和史達林會談。英國為了取得蘇聯的合作,早日結束戰爭,希望壓迫波蘭接受史達林的許多條件。而蒙哥馬利指責索沙保斯基要為「市場花園行動」慘敗而負責的信,傳到莫斯科交到邱吉爾手上,成為讓波蘭流亡政府不得不低頭的原因之一。而索沙保斯基在「市場花園行動」中的角色和責任,從此為英國官方定調。

二戰結束後,波蘭成為蘇聯的附庸國,索沙保斯基帶著妻子和獨子離開,還是選擇了去英國居住。他隱姓埋名,在倫敦附近一家電子零件組裝工廠找了份工作,當起工人。直到1967年他去世,他大部份的朋友和工廠裡的同事,到參加他的喪禮之前都不知道他是何許人。

兩年後,他被允許歸葬波蘭。但他的名譽恢復,則要再過將近四十年。

2006年,荷蘭女王終於把他們歷史最悠久,也象徵最高榮譽的Military William Order 頒給了波蘭第一傘兵旅,感謝他們在二戰的犧牲,也不顧英國的外交壓力,給索沙保斯基頒了「銅獅獎」(Bronze Lion)。 「銅獅獎」是荷蘭頒給戰爭英雄的獎,通常只給本國人,少有給外國人的。索沙保斯基終於得到他應有的肯定。

我多年前看過《奪橋遺恨》,只記得盟軍實在敗得太慘,其他印象不深。最近在查找一些資料時,無意看到索沙保斯基的故事,深受撼動。

我一直在試圖想像:二戰結束後,索沙保斯基必須逃離成為蘇聯衛星國的波蘭,屈辱地選擇抹黑他名譽的英國居住,那到底是什麼心情?看著抹黑他的人成為舉世稱讚的英雄、偉人,而他只在電子組裝工廠裡找個工作上下班,那是個什麼畫面?

在他或是看著車窗外的黃昏,或是踽踽獨行在細雨之中的路上,他的心底會迴盪些什麼?或者,夜深人靜,對他最親近的人,他會怎麼透露一或兩句什麼樣的話?

他會不會問:要等多久才能恢復自己的名譽?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特寫

2016 年 9 月 29 日,18:35

P 隨筆

「長榮怎麼引誘我找死啊?」

中午請一位北京來的朋友吃飯,他說:「真沒想到這次來台灣在生死關頭走了一趟。」

原來他搭的是前天颱風夜長榮航空那一班。這兩天看許多媒體報導了長榮航班造成的驚險狀況,但是聽他親口描述,覺得真是驚心動魄。⋯⋯

更多

梅姬颱風襲台,長榮航空秀實力? 我以一個飛機迷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這只是當晚的其中一部份而已… 但是後來看到一份新聞稿之後,我受不了了…
YOUTUBE.COM

2016 年 9 月 29 日,14:50

P 隨筆

一方面擇要回應 Ying-Kai Liao ,一方面也為了說明一些和「開放政府」有關的背景信念,今天在端傳媒發表一文。摘結語如下:

『我對「開放台電」到底能留下什麼,可能還不如廖文所寫的那麼樂觀。

『正如廖文所說,要「推動資訊揭露、開放資料,與開放政府願景」,還有重重迷霧與障礙。廖舉例說,他自己身為「經濟部政府開放資料諮詢小組的民間委員」,向能源局索取一份與過往核能政策有關,六月以前還可以在網路取得的資料,現在卻被拒絕。這個例子說明,「開放政府」不但往前有障礙,還可能隨時會倒退。⋯⋯

更多

過去的遊戲規則被打破,過去的資產變負債;在這麼大的變局中,民主社會裏的人,不能光想依賴自己選出來的政治人物解決所有問題。
THEINITIUM.COM

2016 年 9 月 28 日,21:09

P 隨筆

「南方故事」的開始

從前年開始,我搭高鐵來往南部的次數多起來。去年因為演講多,尤其下半年,更密集。
也就在來來往往中,我比對在紐約的生活,有些感觸。
住紐約的人,上下班搭地鐵、轉火車,單趟一個小時之內都是近的。一個半小時,會吭聲。兩個小時的,才比較夠得上抱怨的資格。

我想,兩個小時,不就是高鐵台北到高雄的距離嗎?這麼說,台灣全島也不過這麼大,就距離來說,哪該分什麼南北,根本全都在一日生活圈之內。

我總喜歡想到什麼就去嘗試一下。所以這個想法的本身,就刺激了我想要來高雄設一個辦公室看看。

去年有一天我到高雄演講,晚上回家後被衣領的污漬嚇了一跳,貼了篇文章感嘆中南部的空污,高雄人這樣怎麼活。有一位網友回應,大意是說你們台北人講風涼話,把空污都留南部。我說冤枉,北部兩座核電廠的核廢料爆滿,我們的苦惱一點也不少。但這樣又多一個誘因,使我想再多了解高雄和南部人的生活是怎樣。

當然,再來一個刺激是李瑾倫。她是大塊的作者,以前認識的她,就是安安靜靜地在創作,在照顧她動物。但是瑾倫到高雄這些年,風生水起,從只是自印自銷一些畫作卡片,而蛻變成擁有七家商店,橫跨繪畫、製造、貿易、零售、連鎖商店運營的企業經營者。並且還持續做她的動物照護,把動物照護也延伸出了新的範圍。去過她駁二的本東倉庫的人,都該知道我在說什麼。

高雄的水土,到底讓瑾倫這個北部來的人發生了什麼神奇的變化?我本來就在好奇,加上瑾倫看到我去高雄,就熱情地邀我也一起來,所以又多了一個讓我想去高雄的原因。

最後,這些年,我除了一直在做傳統的出版之外,也一直在做數位及國際化的出版嘗試。並且我又相信:今天的國際化與在地化必須並行。而如前所述,以台灣今天有高鐵等方便的交通工具而言,雖然不必分什麼南北,但實際上各地各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樣貌,有不同的在地特色,有不同的「分眾」。在出版本來就要面對分眾需求的今天,我需要去實地了解不同地方的分眾需求。

所以,經過一年多的思考後,我決定從今年八月起,在高雄設立第一個台北以外的辦公室,每個月我自己至少在那裡工作一天,親身做一些過去一直只在想,卻沒有嘗試的事情。

我寫出了這個計劃後,很快就收到許多熱情的回應。有本來認識,但不知道是高雄人的朋友,來給我指引;還有素昧平生,聽說了之後就堅持要見我,帶我了解南部,提供一些資源的人。當然,瑾倫就不必說,在她的協助下,我們高雄辦公室就設在她的撥撥橘工作室樓上。

我本來只是想去南部,但是去了之後到底要什麼並不清楚,只是想總要先跨出一步看看。而真跨出了之後,發現果然有些事情必須是你要實際去動一下,才會有感覺。

經過這兩個月的接觸和消化,我想做的事比較明朗了。

首先,我們的辦公室名稱確定為大塊文化的「南方創作中心」。這裡說的「南方」,指的是以高雄為據點,但包含台南、屏東、台東,以及澎湖。

初期想做的事情裡,有一件是這樣的:每個月有一天,我和李瑾倫會把整個下午的時間空出來,和一些如果需要我們建議的創作者見面。創作的領域初期以插畫、繪本等圖像為主,視情況再加入其他領域。瑾倫從創作的角度,我從編輯和出版的角度。

那天晚上,我們會在一個地方辦一個現場+網路直播的活動,邀請(不限於插畫、繪本的)各領域創作者與文化工作者,就不同的主題來對談,活動名稱就叫「南方故事」。現在我們選擇高雄的MLD 台鋁 書店來共同主辦前六個月第一期的活動。

10月1日星期六晚上7:30 ,我們會先辦一個暖場座談,主題訂為「創作就從南方開始!」,先由我和瑾倫兩個人談,講我們感受到的南方魅力,以及為什麼我們想做這件事,計劃怎麼進行這件事講得更清楚,好方便有興趣的人準備參加。

歡迎大家出席,並且大家告訴大家。
時間:10/1 Sat. 19:30-21:00
地點:MLD台鋁 Reading Forum(高雄市前鎮區忠勤路8號)
報名: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84471618323104/

(奇怪,剛才貼一則,所有的圖片都一下子不見了。重貼一次)
(結果第二次貼的圖又都不見了)

10 月1日

週六 19:30 · 高雄市
172 人有興趣 · 68 人會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