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9 月 10 日,22:02
P 隨筆
十位顏面有傷的朋友,想要出版一本書,展現自己最美麗的時刻。
我不想只是出版一本「勵志」書,或是這些朋友自己互相取暖的書。因此給了我的美術編輯 Eden 一個任務:「請你設計出可以超越 Vogue 的時尚感。」
他做到了。
《破繭重生的美麗》:一本今年我十分引以為傲的出版品。

十位顏面有傷的朋友,想要出版一本書,展現自己最美麗的時刻。
我不想只是出版一本「勵志」書,或是這些朋友自己互相取暖的書。因此給了我的美術編輯 Eden 一個任務:「請你設計出可以超越 Vogue 的時尚感。」
他做到了。
《破繭重生的美麗》:一本今年我十分引以為傲的出版品。
端傳媒的報導:『9月8日,挪威報章 Aftenposten 在頭版刊登公開信,譴責 Facebook 對一張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越戰照片「燒夷彈女孩」(Napalm Girl)進行審查。撰寫公開信的 Aftenposten 主編 Espen Egil Hansen 批評,事件反映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濫用權力。至今,Facebook 方面還未作出任何回應。……..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 Facebook 第一次被指摘進行內容審查。今年5月,科技新聞網站 Gizmodo 披露 Facebook 一直透過人工篩選的方式將保守派新聞排斥在「熱門話題」(Trending)以外,此前擔任 Facebook「新聞監護人」(news curators)的受訪者也透露,他們曾被指示在「熱門話題」中加入特定的新聞,即便這些新聞的熱門程度實際上沒有達到標準。』
昨天太忙,本來要推介馬維敏這篇文章都沒來得及,現在補一下:
『張景森一直是蔡總統倚重的核心智囊,彼此的默契與信任,高過執政團隊大多數成員,過去捅過些紕漏,都無事過關,然而最近有關陸客的發言,已升高到最敏感的兩岸議題,而且非但長對手志氣,甚至可以上綱到通敵之嫌,不得不令人好奇,聰明如張景森,為什麼挑這個最大馬蜂窩來捅? …….
『張景森事件再次暴露新政府在內部溝通協調以及團隊紀律上,出了很大的問題,以致於不同的人、不同的議題不斷爆出令人難以置信、啼笑皆非的紕漏,政府傳達給人民的訊息常是混亂甚至是矛盾的,每一次的危機處理,往往暗藏著另一次更大的危機。
『這個政府很有酒駕fu,車子明明已經開得東歪西扭,開車的人卻不停說:「放心,我沒醉!我沒醉!」
『沒有領導人會存心要把事情做壞做錯,但是當情勢走樣,事情出錯了,就要拿出辦法解決,防止類似錯誤再犯。不要一天到晚只會告訴人民生氣可以拍桌子,這樣下去,再多的桌子也拍壞拍垮了。 』
今天下午辦《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新書發表會,陶曉清、李志成、趙少康、蔡詩萍、鄭開來、楊嘉、黃韻玲、龔懷主、賴佩霞、方致怡、周易等人來參加。
出版這本眾家DJ 的書,本來感到光是文字還不夠,所以我本來想把他們當年在青春網的節目找出來,另外做個l數位版,但很可惜的是,他們當年因為是Live的節目,所以都沒有留下錄音。
啊~~~真是可惜啊!
不過,也因為如此,現在要了解這個重要的節目,只有這本書了。彌足珍貴。會後我一一找大家幫我簽名。
最後和Robin夫婦合照。Robin的太太說,當年是高中生的時候,考試讀書的時候聽Robin節目中的聲音,就決定要嫁給他。而果真她的願望實現了。光憑聲音,就能把伴侶吸引而來,聲音的魅力及威力,真領教了。:)
今年二月,我剛忙完「年輕力量進國會」,也把自己這幾年對年輕世代參與社會及政治動運的一些觀察寫進《大航海時刻》。有天阿茉跟我說,有三位年輕人想寫一本和政治、選舉有關的書,問我要不要討論。
我當然很好奇,就約了他們。那是我第一次見吳沛憶、黃守達和張慧慈三位。
知道了他們都在民進黨工作後,我問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本書是代表民進黨來做的嗎?他們說:不是。這完全是他們個人的想法。
第二個問題是:他們願意邀請其他政黨背景的年輕世代一起來寫嗎?他們說:就是要。並且希望是從開頭就一起共同企劃。
這樣,我們開始了《政治工作在幹嘛》這本書的討論,一次次會議,把書的主題、方向、內容逐漸浮現清楚。共同企劃並寫作的人,也從三個人增加到十五人,跨越了民進黨、時代力量、社民黨、綠黨四個黨派。
他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回頭找一下開始階段跟大家開會之後,把他們意見整理出來的筆記。他們是這麼說的:「對政治除魅,對權力除魅。讓大家知道:做政治的人,不見得長得像電視上那些人的樣子。用年輕世代,跨越黨派的視角,縫合台灣人對政治現實與想像的落差。」
尤其有趣的,是他們還特別點出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台灣歷經民主發展的各個階段之後,今天的年輕人參與社運已經不在少數,但是參與政治則還少。而社運和政治之間,差異甚大。所以他們要縫合政治現實與想像的落差這件事,有一塊也是針對那些參與過社運但還沒參與過政治的年輕人。
因此,在最早階段,我們在內部社群把這本書的書名暫定為「從0到100」。
這是在對比「社運」和「政治」。因為社運強調也堅持理想的純粹,所以你對一些事情只有不是「0」就是「100」這兩個極端的選擇。然而政治不是。政治是你必須在現實中找出從「0」往「100」妥協也逐步推進的中間數字。到成書的階段,他們終於決定了書名《政治工作在幹嘛》,想傳達的,仍然包含這個訊息。
這本書分三個部份。
第一部,是講他們各自的成長背景,以及為什麼會走上政治這條路;第二部,是各人說明自己在政治和(至少一次)選舉過程中的位置、角色和工作秘笈;第三部,則是他們彼此討論年輕世代對未來台灣政治的想像。
也因此,這本書的副書名是「一群年輕世代的(政治)歷險告白」。
我相信這本書是寫給台灣所有大學讀政治、社會等科系的學生看的;也是寫給雖然不直接參與政治,但是關心政治的人(包括志工及潛在的支持者),以及已經參政,但是因為資源、人力、經驗不足,而在選舉中辛苦掙扎的人看的。
這是一本前所未有,最貼近時代脈博,最血肉真實的政治及選戰解剖指南。打開來看看,這十五個人涵蓋了戰選的哪些位置和角色:
詹晉鑒 (里長候選人)
黃守達 (青年組織)
苗博雅 (立委參選人)
吳沛憶 (文宣)
曾柏瑜 (立委參選人)
范綱皓 (文稿)
張慧慈 (地方輔選)
呂欣潔 (立委參選人)
陳廷豪 (黨部)
撒丰安・瓦林吉那(原民部選舉組織)
吳 崢 (總幹事)
陳為廷 (總幹事)
吳哲希 (地方選舉)
許韋婷 (黨部經營)
楊緬因 (網路)
我雖然因為近幾年來參與一些公民行動,而比較多些機會和年輕世代接觸,也比較了解其中一些從政者的心路歷程;也因為從頭參與了這本書的發想與企劃,所以對內容及方向都有想像及心理準備,但是等到最後成書,打開書,一頁頁讀他們寫出來的故事和秘笈的時候,仍然有著嶄新的感動和震撼。
他們是在真誠地寫這本書。
且不說工作秘笈的部份,即使不免有些必須保密的地方,他們仍然是在傾囊相授;更重要的是,從他們自剖成長的經歷到解說自己的工作到暢談對未來的想像,他們不只是為了傳達自己想分享的那些訊息而寫這本書,他們根本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徹底地敞開,把原來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細節、波動都攤了出來。
聆聽著他們如此說話的聲音,一方面可以不斷地感受到他們想要解釋「政治工作在幹嘛」的真切,想要為政治工作除魅的真切,但其實在聲音的最底層,一直也同時迴響著催促你共同思考「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我們到底可以如何改變」的急切。
談到出版計劃的時候,作者(們)可能都對交稿日期是能多些時間就多些時間。這十五位作者各自的工作量如此之大,理當更是如此。但這本書很奇特地不是。大家一開始就很快達成共識:就是不能晚過今年十月出版。
理由?
很簡單:他們大多仍然有自己的政黨工作要做。到年底,大家就要為下一場選戰而開始忙碌了。所以今年到年底前的時間,是他們唯一「西線無戰事」的檔期。出完這本書,他們也就要準備各自新的任務,甚至在其他場合代表自己的政黨交手了。
我們約好了在那之前,起碼一起卡拉OK一次。
謝謝阿茉,身為編輯,她面對十五位活力充沛、各自忙碌的作者要追東逐西催稿的過程,精彩(我沒說壓力)可以想像。
最後也謝謝昨天民進黨徐佳青、時代力量邱顯智,以及吳律德、周江杰、王浩宇三位綠黨代表,還有王丹的出席,感謝大家對這些年輕世代的鼓勵。
又及:昨天,9月6日新書發表會,我們有網路直播錄影,可以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locuspublish/videos/10153639562411895/
// 《#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
✒ 大 塊:http://smarturl.it/4p89pq
✒ 誠 品:http://smarturl.it/cc1cmo
✒ 讀 冊:http://smarturl.it/glhkhd
✒ 博客來:http://smarturl.it/ae1ich
✒ 金石堂:http://smarturl.it/pgkcj8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