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6 年 4 月 10 日,13:23

P 隨筆

我的密宗師父

大約在皈依禪宗師父的同時,我也皈依了密宗師父:諾那華藏精舍的智敏與慧華上師。

皈依密宗師父,一方面是為了禪密並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聽了許多密宗修行可以「使用」的力量,所以深感好奇。因此也是在慧心齋主的介紹下,去了諾那華藏精舍。

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智敏與慧華兩位上師每月主持的法會,真是盛況。而兩位師父傳的法不但十分精微,又正派,不涉日常玄奇,非尋常以密宗為名號者所能望其項背。

我對智敏師父印象最深的,是他跟我說,每次在法會開始前,他會清理會場的椅子,清理每一張的同時,他都會默念祝坐這張椅子的人即身成佛。

慧華師父則是她傳法時眼神似乎望向虛空,永遠帶著微笑的神情。

密宗修行和禪宗不同,每個法都有儀軌。我這個總覺工作時間不夠用,又不耐細心練習的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個不合格的弟子。但因為貪圖參加每次法會後,能有機會得到師父灌頂加持,所以在皈依之初,有一段時間還是努力參加。

但後來想,既然我都無法認真修持師父所傳的密法,每次去也是浪費師父的時間,所以就乾脆不去了。

我雖然沒有認真修持過兩位師父傳授的密法,但他們對我的修行也是影響深遠。

在我皈依的那天,排隊輪到我見智敏上師的時候,他看看我,說了一句:「你應該注意一下你的脊椎。」拿了個小冊子給我。

我以前從沒想過我的脊椎會有什麼問題。因為智敏師父的提醒,我決定去醫院看看。奇怪的是,我之前也照過多次X光片,但從沒有醫生指出過,我自己也沒注意過自己的脊椎因為小兒痲痺的後遺症而嚴重扭曲到那種程度。

我在《工作DNA》裡寫醫生講我只有兩年時間的嚴重性,就是這個經過。

更重要的是,兩位師父傳法雖然精微又正派,不談玄奇,但我自己有天晚上參加完法會,回家之後實際體驗過一次極其奇異的經歷。

這次經歷對我最大的影響有兩點:第一,讓我切身地體會到宇宙神祕之不可言說;第二,我自己雖然因為愚頑、懶惰而沒有選擇修持密法,但是我完全相信如果能皈依像智敏、慧華這樣正派的上師,修持密法可以是一件多麼壯麗不可形容的路途。

智敏與慧華兩位上師均早已圓寂。我在他們圓寂之前就多年沒有去見他們,連圓寂的消息也都是事後很久才知道。但多年來,每天早上做早課,向諸佛菩薩祈禱的時候,我都會感念這兩位師父。在我剛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智敏與慧華師父就給我打下了「信」的基礎。我沒能做到「禪密並修」,但是在我後來的修行之路上落入黑暗、迷茫的時刻,他們兩位讓我體會到的「信」,不時像一個指引的座標在閃亮著。

密宗不對外言說。所以之前我也從沒公開談過我的兩位師父。在此為記。對兩位師父想多些了解的人,仍然可以去南京東路的諾那華藏精舍。

我的密宗師父

D 佛法

大約在皈依禪宗師父的同時,我也皈依了密宗師父:諾那華藏精舍的智敏與慧華上師。

皈依密宗師父,一方面是為了禪密並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聽了許多密宗修行可以「使用」的力量,所以深感好奇。因此也是在慧心齋主的介紹下,去了諾那華藏精舍。

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智敏與慧華兩位上師每月主持的法會,真是盛況。而兩位師父傳的法不但十分精微,又正派,不涉日常玄奇,非尋常以密宗為名號者所能望其項背。

我對智敏師父印象最深的,是他跟我說,每次在法會開始前,他會清理會場的椅子,清理每一張的同時,他都會默念祝坐這張椅子的人即身成佛。

慧華師父則是她傳法時眼神似乎望向虛空,永遠帶著微笑的神情。

密宗修行和禪宗不同,每個法都有儀軌。我這個總覺工作時間不夠用,又不耐細心練習的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個不合格的弟子。但因為貪圖參加每次法會後,能有機會得到師父灌頂加持,所以在皈依之初,有一段時間還是努力參加。

但後來想,既然我都無法認真修持師父所傳的密法,每次去也是浪費師父的時間,所以就乾脆不去了。

我雖然沒有認真修持過兩位師父傳授的密法,但他們對我的修行也是影響深遠。

在我皈依的那天,排隊輪到我見智敏上師的時候,他看看我,說了一句:「你應該注意一下你的脊椎。」拿了個小冊子給我。

我以前從沒想過我的脊椎會有什麼問題。因為智敏師父的提醒,我決定去醫院看看。奇怪的是,我之前也照過多次X光片,但從沒有醫生指出過,我自己也沒注意過自己的脊椎因為小兒痲痺的後遺症而嚴重扭曲到那種程度。

我在《工作DNA》裡寫醫生講我只有兩年時間的嚴重性,就是這個經過。

更重要的是,兩位師父傳法雖然精微又正派,不談玄奇,但我自己有天晚上參加完法會,回家之後實際體驗過一次極其奇異的經歷。

這次經歷對我最大的影響有兩點:第一,讓我切身地體會到宇宙神祕之不可言說;第二,我自己雖然因為愚頑、懶惰而沒有選擇修持密法,但是我完全相信如果能皈依像智敏、慧華這樣正派的上師,修持密法可以是一件多麼壯麗不可形容的路途。

智敏與慧華兩位上師均早已圓寂。我在他們圓寂之前就多年沒有去見他們,連圓寂的消息也都是事後很久才知道。但多年來,每天早上做早課,向諸佛菩薩祈禱的時候,我都會感念這兩位師父。在我剛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智敏與慧華師父就給我打下了「信」的基礎。我沒能做到「禪密並修」,但是在我後來的修行之路上落入黑暗、迷茫的時刻,他們兩位讓我體會到的「信」,不時像一個指引的座標在閃亮著。

密宗不對外言說。所以之前我也從沒公開談過我的兩位師父。在此為記。對兩位師父想多些了解的人,仍然可以去南京東路的諾那華藏精舍。

2016 年 4 月 9 日,08:31

P 隨筆

我二十幾年沒見的師父

1989年夏天,我無意間得讀<大悲咒>而有一次奇異的經驗後,對佛法大感興趣。在紫薇斗數名家慧心齋主的介紹下,跑了很多道場。直到皈依了一位禪宗師父、兩位密宗師父,才算走上依法修行之路。這段經驗,我寫在《那一百零八天》書裡的最後一章。

在那一章裡,我這麼記我的禪宗師父:

「禪宗師父那裡,開始的時候,我十分起勁地經常往寺廟裡跑,儘量抓住每一個和師父親近的機會,師父也都給了我很好的啟發。可是沒多久,我倒是刻意不去接近他了。

「一個原因是師父吸引來的人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後來去寺裡,時間大部份都要花在人擠人,如何尋找和師父親近的機會,而不像早日那樣,可以進門就跟他請教。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跟師父打了三次禪七後,受用很大。我想到『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那句話,決心以『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自勉,不需要佔據親近師父的機會。這麼一來,算起來我已經有十幾年沒去見我的師父了。」

我的禪宗師父就是惟覺老和尚。

1990年跟他打了第一次禪七之前,我比較經常去找他請益,打了禪七後,自覺受益巨大,不要再麻煩他,就十個月沒去;打第二次禪七後,撐得更久些,一年兩個月沒去見他;打第三次禪七後,寫《那一百零八天》的時候已經是十幾年沒再見惟覺師父,而到今天,就是二十幾年沒再見過他了。連這期間建起來的中台禪寺我也從來沒去過。

任何一個行業,自己有傳承的師父而可以二十幾年不見,都說不過去。但是我卻一直相信就一個信仰佛法的人來說,則不然。

佛教與任何宗教都不同之處,也是其最大特色與作用之處,就是佛法講「人人皆有佛性」,並且「不假外求」、「依法不依人」 。

翻譯成白話,佛就是「覺悟者」,覺悟到自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生命層次的人;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人人都有這種不為任何窠臼、困境、束縛所限,不斷提升生命層次的能力。至於「不假外求」,是強調這種能力的取得,不必透過膜拜,不必是別人賜給你的。上焉者,這種覺悟是一點就通的;下焉者,這種覺悟往往似通非通,但也可以自己走上一條自修自證的路。

在佛法裡,師父的角色,像是擺渡之人。對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來說,他在茫茫大地中摸索,有一天會來到一個渡口。師父,是引介他認識佛法的人,也是那個渡口的渡人,把前無去路後無可退的這個人,帶上小舟,划過江流,載到對岸。然而,「依法」,他才能逐漸離開渡口,參照佛法的地圖,繼續走自己的路;「依人」,他過了江還一直圍繞著那位渡人,反而可能形成對那位渡人的倚賴,永遠逗留在渡口,或者只跟著渡船在兩岸間來來往往。

我深信應該「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我知道自己是個下焉者,但也是個幸運的下焉者,跟惟覺師父打那三次禪七讓我覺得過了一個渡口,剩下的就是繼續走自修自證的路。所以我不只不覺得二十幾年不見我的師父有何不妥,並且覺得我越久不必再回去麻煩他越可以見證他當年的指引有多麼深遠的影響力。

但二十幾年沒有見惟覺師父,並不表示我忘了這個師父。每天早上我做早課,向諸佛菩薩祈禱的時候,都會感念我的師父。沒有惟覺師父的指引,沒有那三次禪七打下的基礎,也就沒有這二十五、六年的修行之路。

今早起來,新聞中看到惟覺師父於昨天四月八日晚上十點三十一分圓寂,寫這篇文章。

我二十幾年沒見的師父

D 佛法

1989年夏天,我無意間得讀<大悲咒>而有一次奇異的經驗後,對佛法大感興趣。在紫薇斗數名家慧心齋主的介紹下,跑了很多道場。直到皈依了一位禪宗師父、兩位密宗師父,才算走上依法修行之路。這段經驗,我寫在《那一百零八天》書裡的最後一章。

在那一章裡,我這麼記我的禪宗師父:

「禪宗師父那裡,開始的時候,我十分起勁地經常往寺廟裡跑,儘量抓住每一個和師父親近的機會,師父也都給了我很好的啟發。可是沒多 久,我倒是刻意不去接近他了。

「一個原因是師父吸引來的人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後來去寺裡,時間大部份都要花在人擠人,如何尋找和師父親近的機會,而不像早日那樣,可以進門就跟他請教。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跟師父打了三次禪七後,受用很大。我想到『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那句話,決心以『迷時師渡,悟時自渡』自勉,不需要佔據親近師父的機會。這麼一來,算起來我已經有十幾年沒去見我的師父了。」

我的禪宗師父就是惟覺老和尚。

1990年跟他打了第一次禪七之前,我比較經常去找他請益,打了禪七後,自覺受益巨大,不要再麻煩他,就十個月沒去;打第二次禪七後,撐得更久些,一年兩個月沒去見他;打第三次禪七後,寫《那一百零八天》的時候已經是十幾年沒再見惟覺師父,而到今天,就是二十幾年沒再見過他了。連這期間建起來的中台禪寺我也從來沒去過。

任何一個行業,自己有傳承的師父而可以二十幾年不見,都說不過去。但是我卻一直相信就一個信仰佛法的人來說,則不然。

佛教與任何宗教都不同之處,也是其最大特色與作用之處,就是佛法講「人人皆有佛性」,並且「不假外求」、「依法不依人」 。

翻譯成白話,佛就是「覺悟者」,覺悟到自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生命層次的人;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人人都有這種不為任何窠臼、困境、束縛所限,不斷提升生命層次的能力。至於「不假外求」,是強調這種能力的取得,不必透過膜拜,不必是別人賜給你的。上焉者,這種覺悟是一點就通的;下焉者,這種覺悟往往似通非通,但也可以自己走上一條自修自證的路。

在佛法裡,師父的角色,像是擺渡之人。對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來說,他在茫茫大地中摸索,有一天會來到一個渡口。師父,是引介他認識佛法的人,也是那個渡口的渡人,把前無去路後無可退的這個人,帶上小舟,划過江流,載到對岸。然而,「依法」,他才能逐漸離開渡口,參照佛法的地圖,繼續走自己的路;「依人」,他過了江還一直圍繞著那位渡人,反而可能形成對那位渡人的倚賴,永遠逗留在渡口,或者只跟著渡船在兩岸間來來往往。

我深信應該「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我知道自己是個下焉者,但也是個幸運的下焉者,跟惟覺師父打那三次禪七讓我覺得過了一個渡口,剩下的就是繼續走自修自證的路。所以我不只不覺得二十幾年不見我的師父有何不妥,並且覺得我越久不必再回去麻煩他越可以見證他當年的指引有多麼深遠的影響力。

但二十幾年沒有見惟覺師父,並不表示我忘了這個師父。每天早上我做早課,向諸佛菩薩祈禱的時候,都會感念我的師父。沒有惟覺師父的指引,沒有那三次禪七打下的基礎,也就沒有這二十五、六年的修行之路。

今早起來,新聞中看到惟覺師父於昨天四月八日晚上十點三十一分圓寂,寫這篇文章。

我二十幾年沒見的師父 1989年夏天,我無意間得讀<大悲咒>而有一次奇異的經驗後,對佛法大感興趣。在紫薇斗數名家慧心齋主的介紹下,跑了很多道場。直到皈依了一位禪宗師父、兩位密宗師父,才算走上依法修行之路。這段經驗,我寫在《那一百零八天》…

郝明義Rex How 貼上了 2016年4月8日

2016 年 4 月 8 日,19:54

P 隨筆

那天我去拜訪基本集團

三月初,幫香港明報做特約採訪的賴雯琪來訪問我。和她聊天的過程,得知她也在幫一家同志出版社「基本書坊」做編輯。
知道「基本書坊」在台北、台中兩地都有辦公室,又有一個動畫公司「基本制作」,另有一家網站設計公司之後,我為他們這麼旺盛的活動力大感好奇,就請雯琪代為介紹,安排我去拜訪一次。

這樣,三月中旬我去參觀了「基本」集團的根據地。是的,是我稱他們集團,真是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集團。大企業資源多搞集團,小公司資源不足,需要多角尋找生存資源,也可以形成集團。

站在我身後的就是這個集團的關鍵人物橘子(邵祺邁)。他每周二從台中上台北來,那天見到他和他的夥伴受益很多。以他們的辦公室來說吧。就是一般的三房一廳的空間,他們隔出辦公空間、倉庫、動畫工作空間,還有中間一個空間可以兼做瑜伽教室、拉下背景紙成為攝影棚不說,再加一個吊架可以讓你享受綁縛之樂。:)

他們做的書也很有活力。橘子要送我書,我挑了一本「69」 。真是力量迸出紙面。我跟他們說,相形之下,我們的大辣都不夠辣了。

我也另買了他們出版的Mary Renault 亞歷山大三部曲的兩本。橘子說他們還在等待有能力的時候再出第三本。祝他們早日實現。

橘子和他夥伴的行動,不只讓人看到他們在推進同志出版與文化的前沿,還有台灣小企業在現實壓力的掙扎下仍然可以昂然前進的想像力,以及氣魄。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
郝明義Rex How 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