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K 健康/醫療/社會

2024年12月9日 22:29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比爾.蓋茨提出今年耶誕節假期的四本推薦書單的時候,其中有一本是從他小時候一個習慣講起。
那個習慣就是當他感到不安或無聊,或者因為不乖而惹上麻煩的時候,就會躲進自己的房間,看書、整理自己的想法,常常好幾個小時不間斷。他說,「這種將閒暇時間轉化為深度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成為了我身份的一個基本部分。」
這個習慣一直跟著他走,到1990年代微軟光芒四射之際,比爾.蓋茨每年都會有一個與世隔絕的「思考周」。七天時間裡,除了和送餐的人有些互動之外,他連電子郵件都不收,全神閱讀、思考並寫作和未來有關的事情。
也因此,當他閱讀《失控的焦慮世代》的時候,他不由得開始思考:如果他是在今天的科技環境中長大,他還會養成這種習慣嗎?小時候當他一個人在房間裡的時候,當時如果有一個可以滑來滑去分散注意力的軟體呢?如果每次他坐下來寫程式的時候,都會彈出四條新消息呢?
也就是說,他在懷疑如果當時就有智慧型手機讓他上癮的話,他還會是今天的比爾.蓋茨嗎?
2.
讀《失控的焦慮世代》,也讓比爾.蓋茨想到了另一點。
他回顧了童年生活有多麼自由自在。「我父母一半時間不知道我在哪裡,那在當時是很正常的。雖然我在這些冒險中受過傷,也在許多其他冒險中惹過麻煩,但這些經歷的益處遠大於壞處。它們教會了我韌性、獨立和判斷力,這些是任何數量的監督和結構化活動都無法複製的。」
而《失控的焦慮世代》探索今天孩童心理問題的另一個焦點,正是從1980年代之後的父母太過愛護孩子,把孩子養成媽寶,失去了過去人類長期以來以遊戲為基礎的童年,而進入了以手機為主的童年。
而諷刺的是,如今的父母在現實世界中過於保護孩子,在手機和社媒世界裡,卻又異常放任孩子,讓他們幾近可以為所欲為。
其結果則是嚇人的。《失控的焦慮世代》裡說,不算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如今美國青少年光是進行各種屏幕娛樂活動,每天就要花六到八個小時。三分之一的青少年表示他們「幾乎一直」掛在社交媒體上。而這個情況顯然不只發生在美國。
這也就導致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在面對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的嚴重問題。
3.
比爾.蓋茨的推薦文裡很特別的一個角度是,他在文章後半指出,雖然所有這些問題都令人擔憂,「但我特別擔心對批判性思維和注意力集中的影響。我們的注意力跨度就像肌肉一樣,而社交媒體的不斷干擾和上癮性質使得它們的發育變得極其困難。如果沒有能力集中注意力並追隨一個想法,無論它帶你到哪裡,世界可能會錯過那些通過專注於某事並堅持下去而取得的突破,即使快速分心帶來的多巴胺刺激只需點擊一下就能獲得。」
這不僅在呼應他一開始說他小時候養成自己孤獨集中心力思考的好習慣,也說明了養不成這種好習慣不只是錯失了好習慣的機會而已,也會格外讓自己在面對手機多巴胺的時候毫無招架之力,只能任憑自己沉淪。
4.
《失控的焦慮世代》不只在世界各地引起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各方人物注意、推薦,從出書上市以來,才只有十天左右的時間,在臺灣也已經引發從政界、教育界、家長、老師、心理師等各界的熱烈討論。
12月13日星期五晚上7:30,在誠品松菸店有一場立法委員兼親職講師陳培瑜,和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的對談。他們會從更多角度,以及臺灣的現實情況,再和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觀點,以及討論。
歡迎參加。
#失控的焦慮世代
陳培瑜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2024年12月6日 10:25

G 政府與政治J 核電與能源K 健康/醫療/社會

致新北市民與北臺灣的朋友們:
大家好。
打擾大家,是因為有一件事現在唯一可能暫停它發生的人,就是各位了。
這件事就是今年十二月底台電核一廠的乾式貯存要啟用、核二廠乾式貯存要動工。
過去,當國民黨在中央執政的時候,民進黨曾經和反核團體一起反對核一廠的乾式貯存的啟用。
後來,八年前民進黨開始在中央執政,輪到國民黨籍的兩任新北市長反對其啟用。
反對的理由,朱立倫曾經指出兩點:
一是核安。台電拿出來的乾式貯存方案是室外而不是室內,位置有水土環境不安全的疑慮,卻又不按圖施工,也屢屢不照審查意見修正。
二是核廢料。乾式貯存只是「暫存」的方法,環評中必須載明未來永久的核廢去處,但台電卻是空白。這樣要在新北市放四十年,形同永遠。
到侯友宜接手後,也繼續堅持這個立場,他任內的新北市消防局副局長李清安接受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訪問時,說的一段話也很有代表性:
「新北的環境
它有山腳斷層
它有很多的坡地
它有很多的土石流
在極端氣候
這種狀況真的很危急
你要在我這塊土地
這麼危險暫時給你放
心驚膽跳的讓你放
但是請問你要放多久
你要不要告訴我
你如果不告訴我
我請問
暫時給你放 會不會變成永遠」
(請看留言區的影片 8’44” 到 9’13”)
然後,今年大選之後,前幾個月新北市卻終於放行了,所以到今年十二月底(再不到一個月),核一廠的乾式貯存就要啟用,核二廠的乾式貯存也要動工。
這到底是台電今年突然找出什麼樣的令人滿意的處理方法了?
起碼,就目前新聞所知,核一廠的乾式貯存仍然是在戶外。那怎麼會不論在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或在新北執政的國民黨對過去核一廠乾式貯存的質疑都消失了?
今年十月,山陀兒颱風來襲,給新北金山地區活生生上演前所未見的水患後,難道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那些山腳斷層、坡地、土石流在極端氣候下可能危急的因素,現在不是變得更危急了?
何況,台電的「暫時給你放 會不會變成永遠」?不是更需要有效、有實質內容的回答?
政治人物既然都不想直面這個問題,我唯一想到的就是請各位一起來呼籲請政府要求台電暫停現在這個核一廠乾式貯存的啟用,先經過充分的公聽會來討論。
我知道核一廠面臨法律上除役,實質上卻沒法除役的困境,需要就核廢料進行乾式貯存。但是我反對目前台電這種在山坡地的戶外,沒有任何掩蔽體的乾式貯存,遇到意外而外洩的危險太高;並且以現在的方案,等同永久貯存。
那有什麼解方?
我在2015年就去瑞士實地參觀過一個先進的室內核廢料乾式貯存場。他們也是一個小國,也沒有永久核廢料處理答案,但是他們在建乾式貯存的時候,把各種天災、戰爭、意外的考慮都納入,包括將來如何順暢運送到可能永久處理的地點,都有很清楚的處理方案。
核廢料是該進行乾式貯存,也可以進行安全的貯存。但是像台電這樣在戶外山坡地貯存,一旦貯存下去就難以運送出去,那是在給我們製造災難。
台灣這麼小,核一核二廠離台北這麼近,這件事不只影響北海岸的居民,影響新北市民、影響台北市民,也至少影響整個北台灣的人。事實上,一旦出事,是全台灣都逃不過的。
有關核一廠戶外乾式貯存危險的詳細原因,以及瑞士核廢料場對照的鏡子,我把九年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寫在圖說裡,也轉貼放在本文留言區。相關影片也放在留言區,請參考。
敬請大家一起發聲,分享給您北部的家人朋友及政治人物,請共同關注並呼籲暫停核一廠乾式貯存的啟用、核二廠乾式貯存的動工。公開討論與說明配套,給我們一個安全透明的核廢料貯存解方。

今年十月,山陀兒颱風來襲,給新北金山地區活生生上演前所未見的水患後,難道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那些山腳斷層、坡地、土石流在極端氣候下可能危急的因素,現在不是變得更危急了?
何況,台電的「暫時給你放 會不會變成永遠」?不是更需要有效、有實質內容的回答?
幾年前新北市消防局副局長李清安接受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訪問時,說的一段話也很有代表性:
「新北的環境
它有山腳斷層
它有很多的坡地
它有很多的土石流
在極端氣候
這種狀況真的很危急
你要在我這塊土地
這麼危險暫時給你放
心驚膽跳的讓你放
但是請問你要放多久
你要不要告訴我
你如果不告訴我
你要不要告訴我
我請問 暫時給你放 會不會變成永遠」 (請看留言區的影片 8’44” 到 9’13”)
2015年十月我去瑞士拜訪了一家專門處理核廢料的公司 Zwilag。他們的乾式貯存方式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台電的作法深感駭然。
台電核一或核二的乾式貯存桶都在露天的山坡下,但 Zwilag 的桶子都集中放在一棟地面的掩蔽體裡。
他們這麼做的理由是:第一防地震;第二防飛機或飛彈轟炸。台電的乾式貯存桶都在山坡下,質疑受地震或土石流影響的人很多;台灣遭受戰爭的危險,也不知道比瑞士大了多少。但人家能設想到的顧慮,我們卻統統沒有,令人不解。
第二,Zwilag 這些桶子放在室內的另一個理由,是裡面的燃料棒仍然需要散溫,所以周遭溫度需要控制在攝氏23度左右,最高不超過35度。又為了避免停電的影響,所以建築物完全不用空調設備,只使用空氣的對流及氣囪效果。
相形之下,台電的乾式貯存桶放在戶外,核能專家賀立維早就質疑過,北台灣夏天,光水泥地面溫度就可能在攝氏50度,而水泥桶表面達80度,更不說貯存桶裡面的溫度。
現場目擊他們為了防止停電,所以乾脆不用空調備,只用空氣對流及氣囪效果就能達到保持室內23度的溫效果,印象深刻。
並月,儘管他們乾式貯存桶有重重防漏保護,但是為防萬一,廠房的地板都上了一層特別的塗料,避免任何外洩物滲出,進入地下造成污染,也方便清理。相形之下,我們的乾式貯存桶就在戶外的水泥地上,完全慮不及此。
相形之下,我們的乾式貯存桶就在戶外的水泥地上,完全慮不及此。
第三,Zwilag的(使用過但未處理過燃料棒的)乾式貯存桶設計,有兩層特殊金屬材質護罩(各厚15及25公分),再加一層外有防爆(Anti Crash)並有特殊塗料的鋼筋混凝土(厚20公分),其中並有二十四小時監測輻射外漏的裝置,需要的時候可以打開,桶子重量總共118噸。(註1)
台電的乾式貯存桶,最裡層的不銹鋼桶大約17 噸,先用焊接方式封閉頂蓋,然後移送到戶外再套上混凝土及水泥兩層外箱,最後每個重約210噸。反核人士就質疑:乾式貯存桶本來就是暫存,需要再處理,可是像台電這樣把桶子重重封住,將來要處理,或者萬一有問題要打開的時候要怎麼辦?Zwilag的設計,可以對比出台電的設計有多不合理。
Zwilag的乾式貯存廠,為了緊急疏散,廠房外都隨時停放著特別設計的運送車。不論是桶子或車,都經過特別的運送承載測試。
相對地,台電在這方面做了什麼準備呢?以核一廠來說,台電在廠區內,把17噸的不銹鋼桶從冷池移送到戶外乾貯地點,是使用「多軸油壓板車」。這種車的行駛速度是每小時 400多公尺,那段1.6公里的路要開4個多小時。那請問加了混凝土和水泥護套之後,總重210噸的乾式貯存桶,如果要運送到廠外,又要使用什麼車輛,以什麼速度行駛在什麼樣的馬路上?許多反核人士抨擊台電的乾式貯存根本不是暫時貯存,而是企圖就地永久貯存,從這裡可以看出佐證。

2024年12月3日 22:0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2.
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中,將身邊手機成癮的孩童個案與訪談資料彙整,加上詳盡明確的圖表問卷數據,歸納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是因為兩條軸線的雙重影響所導致:一條是從1980年代開始,父母為了保護兒童免於受傷害,導致「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條是從2010年代開始,因為智慧型手機流行,導致「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這兩條軸線交互影響,第一條是大人把孩子推向手機,第二條是手機本身的功能把孩子吸入手機,所以產生干擾兒童社交和神經發育的「童年大重塑」,也因而導致孩子「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等一系列癥狀普遍流行。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身上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越來越多孩子的精神狀態出現問題?為什麼對自我的評價越來越低?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手機成癮又對男孩造成了什麼驚悚的變化?
在本書的後半段,海德特更提出極具說服力的建言,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政府、科技公司、學校、父母分別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以及我們自己?如何將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回現實世界?這是關心教育、孩子成長、身心健康、社會現象的每個人都該閱讀的一本書。
3.
《失控的焦慮世代》推出中文版的消息曝光,立刻引起熱烈迴響。今天下午我們辦了新書發表及記者會,有各界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成長、教育等各界貴賓出席,並發表各自重要觀察和回應。整理如下: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4,
這是一本站在時代關口,提醒我們要對未來世代付出更多關心與行動的書。
我們不要只是糾結於問題的果上,而更要看清、處理問題的因。
並且,這也不只是要幫助孩子的課題,也是幫助我們大人的課題。
因為畢竟是我們大人形成了所有這些問題。
我們一起努力!
也因此,我們在準備一個新的網站 FutureTogether.
啟動後再向大家奉報。
再次感謝今天所有到場的貴賓、媒體朋友,以及我們的同事。
陳培瑜 張雅琳 Ngalim Tiunn 何琦瑜 @李昆樺 兒福聯盟 – 我好,你好! 親子共好空間 @劉安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家在婆娑美麗處:小熊部落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12月3日下午的發表會及記者會。
現場另一角。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2024年11月27日 07:2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

❝ 如果我們能夠一起行動,改變是可能的。❞
1.
NYU大學教授Jonathan Hadit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的前言,描述了一個過去二十多年間,發生在全世界許多地方的現象。那就是孩童、青少年都在從「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過渡到「以手機為主的童年」。
這導因於兩個趨勢:一個是父母在現實世界裡過度保護孩童,並限制他們的自主權;一個是在虛擬世界卻是保護不足,過度縱容他們使用手機,打開口袋裡通往虛擬世界的門戶。
而Jonathan Hadit 說明了這兩個趨勢合起來的影響,以及為什麼越演越烈:
「以玩耍為主的童年漸漸過渡到以手機為主的童年,這讓許多兒童和青少年樂得待在室內上網玩遊戲,卻也因此失去接觸各種體能挑戰,以及面對面社交的機會,而所有年幼的哺乳動物都需要這些經驗,來協助發展基本能力,並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與同儕的虛擬互動,不能完全代償這些『體』驗。因此,儘管家長在努力消滅實體世界的風險並限縮小孩的自由,卻多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放任小孩在虛擬世界完全獨立自主,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多數父母難以理解虛擬世界是怎麼回事,更不用說知道該限制小孩哪些行為或該怎麼限制才好。」
2.
《失控的焦慮世代》讓我們看到問題的全面根源,看到正在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包括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而這本書也提出了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以及我們自己?
其中,包括科技公司可以做些什麼、學校可以做些什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換句話說,這本書揭開了一個席捲全球的話題,也打開各方討論對策的機會。
在臺灣,這本書即日開始預購,11月29日上市,也已經有以下社會各個層面的人士的回應推薦,也請大家共同加入:
(按姓名筆劃序)
• 何琦瑜 《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 李昆樺 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 李儀婷 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 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
• 張美蘭(小熊媽) 親職/繪本作家
• 張修修 自我成長型YouTuber
•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 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 陳培瑜 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 陳鳳馨 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 陳學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廖元豪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 碧安朵 「信誼好好育兒」Podcast主持人
• 劉安婷 「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 劉軒 正向心理學作家
• 歐陽立中 「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 凌性傑 作家
• 鄭英耀 教育部部長
• 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教授、作家
•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 如果我們能夠一起行動,改變是可能的。❞
#焦慮世代
#失控的焦慮世代
#AnxiousGeneration

2024年8月20日,20:20

K 健康/醫療/社會M 漫畫與小說

一群小偷作賊,偷了人家一筆錢。知道警察發現他們作案之後,趁著警察還在查,還沒動手抓他們的時候,就每天開記者會宣布他們發現自己是不小心從別人家拿了東一筆錢、西一筆錢。
他們希望將來警察查清楚的時候,自己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我們早就開記者會說過這些錢是不小心拿的。」
小偷哪裡都有。一群小偷作賊也很多。作賊的小偷會想方設法脫罪的也很多。
但是作賊的小偷會臉不紅氣不喘地每天開記者會,想到預告犯罪事實來為自己脫罪,真是要285的智商,加上不知羞恥的下限穿透地球到另一邊才辦得到。
台灣的詐騙集團能力高強,世界著名,但他們每天看著記者會,一定都跪在地上焚香叩首:「祖師爺、祖師奶奶,讚歎你們、頂禮你們,我們小的望塵莫及,甘拜下風,請一定要繼續啓示我們,指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