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 人物

2024年10月20日 20:05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M 漫畫與小說

今年法蘭克福書展主題國義大利,主視覺「未來之根」(Roots in the Future)海報,是請羅倫佐·馬托蒂(Lorenzo Mattoti)大師畫的。
那種顏色組合真是難以言說,我拍了多張,手機上都走調。這裡有一場他和另一位義大利畫家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對談的照片上的圖,比較沒有走調。
馬托蒂說他構想畫面時,人要坐在花上,那花不能是玫瑰。後來他想到了馬蹄蓮。用色的時候,他選的這種白色,受一位古典畫家的啓發。事實上,不只這種白色,天的藍色,女孩身上的色、花土壤的色,都是只有在義大利才看得到的顏色。他說之前他在義大利,人在福中不知福,沒當一回事,等他住在法國之後,對比回想起來才發現。他說莫內的畫裡也有光,但那種光和義大利畫家筆下的光是不一樣的。
他說得真切,全場鼓掌。
結束後,我很開心和我們兩位畫家合照。
我們出馬托蒂的作品有《神曲:但丁逝世七百週年精華圖像紀念版》、《漢塞爾與葛麗特》。
亞歷山卓·桑納有《白鯨記》、《如同此石》、《皮諾丘前傳》。

 

2024年10月15日 20:42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我很羨慕有些人總能把自己的資料整理得很細。
譬如,有人早在有電腦及網路之前,就把自己每次出國的航班、座位、住的飯店及房間號碼一路筆記得一清二楚。
邱近思和這種人有得一比。四十多年來她當記者出席過台灣、香港和世界各地各種會議的記者證,都一張不漏地收集齊全。
另外,她每次出國會用一種上下翻頁的筆記本。上頁記當天的活動,下頁記當天的所有花費。這樣的筆記本,也是一本本收集齊全。
也因此,她會把四十年來李怡寫給她的所有信件、紙條、禮物、共同的日記都保留得沒有遺漏,當然也不足為奇。
2.
1980年代,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黨外時代。那時黨外雜誌裡有一本很著名的《八十年代》。
而早在70年代,香港有一本政治雜誌叫《七十年代》。李怡就是那本雜誌的創辦人。
在《我與李怡》的新書分享會上,來自香港的才子作家陶傑講李怡其實有四個李怡。以《七十年代》為代表的那個階段,是所謂左派文人的李怡。
八十年代後期,尤其六四之後,是香港知識份子的李怡。
雨傘運動之後的李怡,是同情、支持年輕世代的李怡。
到前兩年來到台灣定居,是和中共對立的李怡。
前後半個多世紀,李怡一直以他對中國、香港深刻的洞察力加上他兼顧理性與感性的書寫,擁有廣大的讀者;也一直以他在港台、華人世界媒體、文化界的影響力而動見觀瞻。
從李怡去世後出版的自傳性質的《失敗者回憶錄》,可以看到李怡之所以形成李怡的許多背景和因素,以及對他深刻影響的一個女人:與他結褵半世紀,在2008年去世的太太梁麗怡。
但那本書在出版的時候有三章沒收錄。那三章裡,有另外一個和他難分難離四十年,也在他生命最後階段正式成為他妻子的女人:邱近思。
3.
邱近思來找我的時候,主要想以未收錄的那三章為基礎,寫一本書。
那三章之沒能收錄,主因在於李怡的女兒在他死後不肯接受父親又結了婚的事實。
所以邱近思想要自行另外補齊。
我看她的初稿,字裡行間不像是為了爭取社會同情來寫這本書。但是很不足。
她自己不會不明白內容還不足。不足還想出版,原因何在?
我到後來才比較看明白,是因為她當李怡助理當了快四十年,實在當太久了。她一切思慮都是以李怡為中心,心裡想的都是怎麼把李怡交待的事情完成。
譬如,李怡來台灣定居之後,曾經答應要對台灣新聞界一些老朋友談談他對中國與香港關係的觀察,給台灣一些借鏡。但可惜他染病去世,這個心願未能完成。光這一件事,邱近思就在李怡走後堅持非要向大家說明為什麼沒能辦成的原因不可。別人可能認為事情過去了就算了,但是邱近思認為不說明清楚的話李怡就成了失信之人,她對不起李怡。
同理,她要寫這本書的初衷也是。
因為李怡生前說要在書裡把這三章納入,自己的人生才算完整,所以儘管李怡女兒不肯放進書裡,邱近思還是要設法把這三章用另外一本書來出版。否則,她也對不起李怡。
4.
我說她書的初稿內容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她仍然是在為李怡寫這本書。寫李怡太多了,寫她自己太少了。
我和邱近思雖然來往不多,但認識很早,早在1980年代末,我還在余紀忠先生的中國時報集團的時候就認識。所以知道她在香港和台灣等地,一直與李怡在不同工作崗位上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協助李怡甚多,尤其在李怡來台之後、去世之前。
但是看了她的初稿,我才知道她和李怡有這麼長時間的戀人關係,並守到李怡生命的最後階段成為他的妻子。
而她把自己寫得太少了。她仍然把邱近思當作李怡的工作夥伴、助手在寫這本書,而不是把邱近思當自己在寫。
不論就讀者或出版者的角度來看,她這樣寫,書既不好看,也不完整。
邱近思跟我說她不知道該寫多少,甚至還有看過書稿的朋友建議她不要提他們過去相戀的那一段。
我跟她說,不要猶豫或擔心。這麼多年,他們的相戀並沒有傷及李怡的家人,她也一直盡了所有努力維護李怡所在乎的形象。現在是她應該好好回到她自己邱近思的立場,來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了。
她和李怡在一起四十年,她把這個邱近思的故事講得越完整,李怡也會跟著更完整。
更重要是的,她要給邱近思一個機會。
她應該讓那個在二十五歲因為收到李怡一張紙條而改變自己人生路程的女孩子講講她的故事。四十年來,那個女孩子雖然成為女人、中年女人,但沒有改變的一直是她點著火把要為自己心愛的男人照路,卻沒有照過自己的路。
現在,應該是她要給當年二十五歲的自己一個新的機會,也是給四十年之後的自己一個新的機會,看看邱近思是誰。
那個女人值得她好好地寫。
並且我相信,李怡知道她這麼做,也一定會同意。
5.
邱近思雖然看來是聽到我的建議,但是她跟我說很難改。
我跟她說這是自然的事。
一個四十年一心想著如何從自己心愛的人的視角裡看世界的人,要突然回到從自己的視角看自己,是很難的。
我說這是任何人都幫不上忙的事。只能等她自己想明白。
這樣,有好幾個月時間沒再接到邱近思的消息。本來,我想再等更久也是可能的。
但是讓我很意外的是,她在比我預期要早許多的時間裡,寄來了新改的版本。
前言的開頭這樣寫著:
「很多人知道,我是李怡的同事、夥伴、戰友。
很少人知道,在李怡人生的最後階段,我是他的妻子。
四十年來,我和他在工作、生活、愛情、婚姻上有太多絲縷纏繞,相互延展遮蔽,成了密不透風的藤蔓。在這藤蔓裡,我們再用絲縷織成了一個繭。………」
她真的從那個回了李怡一張紙條的二十五歲的邱近思講起,不只寫完整他們的故事,寫出了邱近思自己的所有掙扎和快樂,也寫了四十年後的邱近思如何望向她自己的前途。
「但他離開後,我心裡出現了另一段Wordsworth〈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詩中的文字:
Though nothing can bring back the hour
Of splendor in the grass, of glory in the flower
We will grieve not, rather find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
「從某個角度來說,李怡的離開給了我一個新的人生:為自己而活的獨立人生。這是我在承受傷痛和隨之而來的紛擾後的體悟。我其實不需要悲傷,他已經將所有最好的都給我了。而且他對我這一生有巨大的影響,以致他的形體雖走了,那無形的卻都還在,將永遠成為我身上的一部份活著。
「李怡常引用邱吉爾的一句話,『成敗皆非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我知道他的勇氣將會繼續伴我走過未來的人生之路。」
6.
在10月5日的發表會上,我聽到一位來賓說,這本書和李怡的《失敗者回憶錄》,像是了解李怡的倚天劍和屠龍刀。刀劍合璧,才能看到真正的李怡。
而我最高興的,還是邱近思完成了《我與李怡》這本書。她讓四十年來躲在藤蔓和繭裡的一個女人用自己的聲音講出了自己的故事,確實已經是她實踐了以勇氣走向未來的路。
——————–
照片,是10月5日發表會,邱近思手上拿的一張李怡在情人節送她的花朵連開的卡片。每年情人節李怡都會送她卡片。
十月十九日,星期六下午兩點半,在飛地書店還有一場邱近思談《我與李怡》。
飛地nowhere 邱近思

2024年10月11日 07:41

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韓江繼2016年得到布克獎之後,今年拿到諾貝爾文學獎,韓國媒體指出創下亞洲第一位女性作家得獎的紀錄。
韓江是光州人,13歲的時候看到爸爸私下拿給她看的一些照片,才知道光州事件,成了後來驅動她寫作的一大動力。《少年來了》就是以那個背景寫的,韓江說她每天邊寫邊哭。
她的代表作雖然是《素食者》,但這次得獎主要是因為《少年來了》特別受到肯定。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面對殘酷的權力,她的文章昂然挺立。」
韓國文學評論者說,韓江曾經是黑名單作家,而現在開啟 K 文學的潮流。
得獎後韓江的感想是:「我會和兒子一起喝杯茶,自己慶祝。」
恭喜韓江。
也恭喜出版她作品的漫遊者。

2024年10月4日 21:07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M 漫畫與小說O 活動與新聞報導

【周末的活動】
》10月5日星期六下午2:30/ 台北
《我與李怡》這本書是作者邱近思在李怡離世之後的療傷之作,也是她允諾心愛之人,以文字還予一個完整人生的作品。
這本書,作者用了許多個夜晚和日子翻閱時間軸長達四十年的照片、三大本近兩百卷底片、一九八四年後的所有護照、幾十本年度日誌、日記,以及兩人往返的信件卡片。書寫工程浩大,字裡行中更流瀉出那些美好的人事物,有笑、有淚、有溫度的年代。
透過作者細膩綿長的文字,帶我們回到一九八二年,兩人相遇的那一年。更以文字和照片引領我們走過那個時代,經歷台灣解嚴、六四事件、香港回歸、反送中運動、新冠疫情蔓延全世界⋯⋯透過作者的眼和手,一起在歷史和時代的洪流底下,進入時光隧道中,聽其娓娓道來一路兩人相識相愛相依四十年的愛的故事,也讓喜愛李怡先生的讀者們,能在其理性、為民主自由吶喊的文字作品之外,透過本書一窺名人的情感生活。
這不僅是一本走過時代的愛情故事,更是一本直探人心情感的溫暖之作。
本場活動,將邀請邱近思分享本書的創作歷程,帶領讀者了解這段不為人知的跨時代愛情故事。
《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新書分享會
▧ 時間:10.05 (六) 14:30 – 16:00
▧ 報名:https://pse.is/6g6w5p
▧ 地點:左轉有書(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 主講:邱近思(本書作者)
————————————————-
》10月5日星期六下午3:00 台北
留法建築師林貴榮寫下他在台法兩地的生活哲學、城市建築觀察
以及他對於「文學、哲學、宗教、影視」與建築之間的想法隨筆,匯聚、精煉成這本《城市的顏值》✨🏙️
有抒情、有想像,更有對於建築實務、城市美學的洞見與建言。
他期望這本書,潛移默化培養市民生活美學,主動思索探究城市氣質,恢復城市空間與人的良好關係。
本次新書分享會,林貴榮建築師將與讀者分享他在法國求學執業、爾後返台推動建築教育的經歷,他對於台法兩地建築的觀察,以及如何展現建築的特質,期望喚起更多人對於提昇城市顏值氣質的重視,了解建築人生的豐富與深邃。
▧ 時間:10/5 (六) 15:00-17:00
▧ 報名:https://pse.is/6f85be
*活動採報名制,免費入場
▧ 主講:林貴榮 (本書作者)
▧ 地點:郭怡美書店 後棟二樓Salon(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9號二樓)
—————————————————-
10月5日下午2:30 高雄
鉛筆、 電玩、 異男生活
身為異男,感覺如何?若異男天生不擅穿搭,難道他們是天生會打電動嗎?在這場講座裡,兩位講者要聊聊他們的新書《只能用4H鉛筆》、《電玩哲學》,以及書中的性別經驗。
▧ 時間|10/05(六)14:30 – 16:30
▧ 報名|https://bit.ly/4dpZmo6(免費報名)
▧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
▧ 主講|朱宥勳 (作家哥哥)、朱家安(作家弟弟)
▧ 主辦|大塊文化、逗點文創結社
—————————————–
10月5日星期六下午4點 高雄
《寂寞的天才──黃土水》新書分享會 #高雄場⋯✨
做伙來用這塊土地的語言來認捌黃土水 .ᐟ.ᐟ.ᐟ
本場活動,將邀請作者黃郁欽以及詩人藝術家潘家欣進行對談,除了郁欽老師將分享繪本創作的心路歷程外,家欣也將透過她自身美術底蘊的視角來與大家一起認識黃土水。拾回失落的臺灣史。
時 間|10.5(六)16:00-17:30
報 名|https://reurl.cc/vv8z6A
地 點|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高雄市苓雅區林南街16號)
對 談|潘家欣(繪本作家)
—————————————–
10月6日星期日下午7點 台北
♫ ✨⋯從語詞中的陰影到天空後的黑暗《音樂史暗處的金曲》新書分享會⋯✨♫
||◤ 神人級作曲家拾取歐亞大陸的養分,拓展音樂想像的疆界 ◢||
在這場新書分享會中,藝術家楊雨樵將會探討三位著名作曲家——馬蒂努、蕭士塔高維契與布隆達爾——的作品,引領聽眾感受這些音樂如何藉由字詞與聲音,演繹死亡這一永恆而深沉的主題。
I.取材自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經典,馬蒂努的《史詩吉爾伽美什》帶領聽眾經歷英雄的冒險與死亡。
II.生活在高度壓抑的蘇聯社會中的蕭士塔高維契,他在音樂中改編的寓言故事,諷刺社會的荒誕與矛盾。
III.超前衛科幻太空詩篇,布隆達爾的《阿尼阿拉號》航行至宇宙深處,反映人類在無限空間中的孤寂與最終的命運。
透過民間故事的演說、珍貴的影音資料再加上高度的知識含金量,這將會是一場非常精彩的哲學、音樂、文化饗宴!
▧ 時間:10.6 (日)19:00- 20:30
▧ 報名: https://reurl.cc/ReQZYg
▧ 地點:梓書房 (台中市西區福人街89號)
▧ 講者:楊雨樵(本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