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 人物

2025年6月10日00:34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寫傳記寫得好,不容易。
寫總統的傳記寫得好,更不容易。因為不小心就會寫得像歷史參考書,或是好聽的話或難聽的話說得太多。
但是桃莉絲.基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不會。這位歷史學家寫起美國總統的故事,既有史實,又有言人不及言之觀點,又能把他們個人的故事、外表和內心世界都帶到讀者眼前。
她寫過三本書,以四位美國總統當過主角。其中寫林肯的那本《無敵》(Team of Rivals)得過普立茲獎,也成為史蒂芬.史匹柏拍林肯電影的重要根據之一。
那如果她寫起自己的故事,和她先生迪克的故事,以及他們回顧1960年代的美國的故事呢?
那就是她的新書《無盡之愛》(An Unfinished Story)。
2.
可以回憶1960年代美國的人當然很多,寫得精彩的人也很多。
而桃莉絲和迪克兩個人的回憶,最特別的在於他們兩人雖然一個讀的是歷史,一個是法律,兩個人也相差十幾歲,但他們兩人在各自二十幾歲的時候都在同一個地方工作過,為同一個職務的人服務過。那個地方是白宮。那個人是美國總統。只不過迪克服務的是甘迺迪,桃莉絲服務的是詹森。
所以你可以想像,當他們兩人回憶1960年代的美國時,不只有那時的時代背景,還有那個背景中活動的都是哪些人,或者說,他們看到哪些人構成那個背景。
3.
首先,這本書有一條主線,就是到底該怎麼看甘迺迪和詹森兩任總統對美國歷史的不同影響。
事實上,迪克從他年輕時候加入甘迺迪的核心圈子,輔佐過那位後來領導新世代的總統後,一生都景仰甘迺迪。桃莉絲從她年輕時候進詹森總統的白宮工作,並協助他寫回憶錄後,一直對詹森有著深切的同情與支持。
而甘迺迪從提名詹森當副總統起,雙方陣營就產生裂痕;到甘迺迪遇刺後,雙方更徹底決裂。所以從桃莉絲二十九歲的時候初識迪克到結婚數十年之後,兩個人會一直有不同的歷史詮釋觀點。桃莉絲會說,甘迺迪的國內政見與願景,大多是在詹森時代才得以實現;迪克則會說,是甘迺迪那充滿啟發性的領導,奠定美國整個六○年代的基調和精神象徵。
而書的開頭,就是他們在迪克八十多歲的時候,有一天決定打開他多年積累的三百多箱收藏品,從頭整理兩個人對歷史的回顧與對照。
那些箱子從他去油炸食物店打工,到讀大學和法學院時期,到白宮歲月乃至之後日子的所有資料。其中有信件、日記、生活點滴、紀念品,也有白宮備忘錄、總統及未來總統親自批註的無數演講草稿、剪報、報紙社論、舊雜誌、剪貼簿和照片。
4.
《無盡之愛》這兩位主角有趣的不只在於他們曾經和美國那兩位總統如此之近的距離、觀察及不同的歷史解讀角度,還在於他們來往的人包括小亞瑟.史列辛格、當時還是記者布拉德肖(Jon Bradshaw)女朋友的安娜.溫圖(Anna Wintour, 《穿著Prada的惡魔》主角) 、《滾石》雜誌的傳奇記者湯普森(Hunter Thompson)等這些人。
我讀到最驚奇的是,這位迪克原來就是電影《益智遊戲》(Quiz Show)裡的那位迪克。《益智遊戲》講的是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這位名門之後,英姿勃發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怎麼在美國50年代的電視益智節目裡配合製作單位作弊,把自己捧為螢幕明星,又摔下雲端的過程。
騙局之所以被拆穿,是因為美國國會發動的一項調查。國會會發動調查,是因為當時在國會立法監督小組委員會工作的一個助理提出的質疑。那個年輕的助理就是迪克。
後來,查理.范多倫決定去國會作證承認自己作弊。電影裡,他在去國會作證前夕和父親馬克.范多倫一起去找迪克,討論第二天程序的一幕,扣人心弦。連提出質疑的迪克在那個關鍵時刻也對查理.范多倫產生複雜不忍的心情。
而實際看迪克收藏的一封查理.范多倫事後寫給他的信,就更加令人低迴不已。范多倫是這麼寫的:
「獵人常言,雄鹿會愛上射殺牠的獵人……因此,牠流下的淚水,既是感激,亦是情深。此情並非虛妄,我明白,拉斯柯爾尼科夫(Raskolnikov) 也印證了這一點。
「我本該聽從您的勸告。
「您無須為此事感到愧疚。也許這麼說有些荒謬,但我總覺得您可能會。」
後來,范多倫身敗名裂,無處可去。幸好有莫提默‧艾德勒邀請他一起工作,還合寫了增訂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另成佳話。
果然,後來迪克承認范多倫說得對,之後每當聽到「范多倫」這個名字,他心中總會泛起一絲愧疚。
因為他說:「我從未真正挖掘出事情的根源,也沒抓到罪魁禍首─那些賺大錢的贊助商和電視公司。參賽者只是棋子,甘願被金錢、名聲,甚至是他們所合理化的『善意』利用。沒有人真的想追究事情的本質,更別提那些國會議員了。他們對贊助商和電視台高層畢恭畢敬的態度,讓我最為幻滅。他們不僅沒有深入追問,對待主導這場騙局的人反而像對待受害者一樣客氣。」
5.
迪克為他們夫妻為什麼要打開塵封幾十年的三百個箱子,重新回顧美國1960年代,寫過這麼一段話:
「回顧我國一路來的盛衰興廢,顯示出一件事:巨大、深遠的變革終將到來,且往往來得迅疾。這些變革能否帶來治癒與包容,則取決於我們自己。……屢次逼近滅亡危機的美國,實際上並不如表面顯示的那般脆弱。」
而桃莉絲在她先生去世之後完成的這本書,也在書的結尾寫了這麼一段話:
「林肯二十八歲時,曾在春田市青年文學會(Young Men’s Lyceum)發表演說,強烈主張必須講述美國革命的故事。當時,他對國家的氛圍深感不安─激情正在取代理性,暴民行動蔑視法律。他警告說,在如此動盪的時代,獨裁者可能會崛起。他擔憂,自美國獨立革命與憲法批准以來,已過去了約六十年,那段『活生生的歷史』,那曾經滲透於每個家庭、觸動人心的經歷,正隨著開國一代的凋零而漸漸淡去。為了喚起人們對美國民主的共同情感,他主張,必須不斷訴說、閱讀與傳頌美國革命與建國的歷程。
「林肯的話在我心中激起強烈的共鳴。我意識到,正如當年他所擔憂的,美國革命的『活歷史』隨著開國一代的凋零而淡去;如今,距離六○年代的變革與動盪已過去將近六十年,那些記憶開始模糊,被遺忘,甚至扭曲。我與迪克的計畫,也許能為這段歷史注入我們的聲音,將親歷者與見證人的回憶交織在一起,重現那個時代的「活歷史」。透過這樣的重構,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當年抓住了哪些機會,犯下了哪些錯誤,又錯過了哪些可能性,並試圖從中尋找指引,為這個破碎的時代帶來一絲光亮。」
6.
無盡的愛,寫的是兩個人對愛的信念,也是寫他們對國家和傳承的信念。
祝福美國。
也祝福每一個對愛、國家和傳承有信念的人。
無盡之愛
可能是 6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2025年6月8日22:5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創作出一本成功的繪本並沒有一套公式或是一份操作指南可供遵循。
幸好,有些創作者願意慷慨分享自身創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挑戰、中途失落疑惑的心路歷程。
2.
幸好,有一個叫作dPICTUS的繪本創作者平台,讓大家分享這些心路和心法。
《做繪本的人》,是dPICTUS 的主編山姆.麥卡倫(Sam McCullen)選編了十二位創作者,自己剖析他們的代表性作品。
他們是:陳志勇、阿雷馬娜、凱蒂.克羅瑟、雍.卡拉森、蘇西.李、馬努葉爾.馬爾索。
3.
每個人都說明自己發想的起源,拿出草稿,解釋困難、如何在各種奇異的因緣下,冒出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進行調整,從黑暗的隧道裡找出美妙的光亮前行。
像馬努葉爾.馬爾索的《亞哈與白鯨》,有一個夜裡亞哈在風浪拍岸的懸崖邊遠眺的場面,氣勢澎湃。但看他拿出自己原稿白天(或頂多黃昏)的畫面,真是難怪他說自己都被後來做的調整嚇了一跳。
4.
這本書的譯者顏銘新也寫了篇導讀。
他說願意把這本書推薦給兩類讀者:
「第一類是繪本愛好者……對於繪本愛好者而言,這本書可以視為是一本『賞花圖鑑』,因為這裡面不但有恣意燦爛的花蕊,還有盛開前的花苞、花芽、花穗和種子,甚至還有無緣綻放的花朵和花謝後的枯枝殘瓣。」
第二類是繪本創作者,因為「《做繪本的人》更是案頭必備的『偉人傳記』類參考書,除了創作技巧和
過程以外,這些繪本創作大師的精神和態度更加
值得效法。」
應該還有第三類:編輯。
編輯是幫助創作者的人。對編輯來說,這本書是各種創作迷宮的攻略本。多看、多體會,不知哪一天也許就可以一語驚醒夢中人。
推薦給大家。
@image3creative
Manuel 簡直把整本《亞哈與白鯨》的草圖都攤出來了。
記得右下那張跨頁吧?對比原來的草稿真是衝擊很大。
可以想到這是哪一張的草稿吧?
沒錯。
阿雷馬娜的《神奇的胖胖一蓬蓬一小小》
陳志勇的《夏天的誕生》。

做繪本的人:

2025年6月4日22:55

G 政府與政治L 人物
今天六四,我想起了彼得.梅爾(Peter Mayer)。
他在1978到 1997年,長達將近二十年時間裡擔任企鵝出版集團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他菸不離手,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說話的聲音低沉沙啞,眼神時而冷峻時而狡黠,氣勢和魅力迫人。
他不只有強大的編輯力,也是強大的管理者,在他任內把企鵝集團重新悏復生命力,也把據點拓展到世界許多地方。
我和他成為朋友,有近距離的觀察後,又注意到猶太人的血統使得他在商業、金錢上有多麼仔細、計較。
也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一次他講當年他進中國市場的故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1980年中期他主持企鵝集團如日中天的時期,正在各地開地闢土,很想打開中國市場大門,但就是不得其門而入。
後來有一天他去香港,在一個宴會場合認識一個人。那人說他有門路。沒想到還真的讓企鵝很快地就在北京有了一個公司。
但是,彼得.梅爾說,1989年的六四之後,他決定把公司關掉了。他跟我說,「我就是沒法把公司開在一個對自己人民開槍的地方。」
後來有人來找他,暗示要向他的上級告狀。他說請便。(至於多年之後企鵝在北京又設據點,已經和他無關。)
彼得.梅爾真讓我見識了一個人可以如何全身流著頂級精明的生意人血液的同時,又能堅持他頂級的知識份子心智。
今天晚上很想念他,去找他照片。忽然看到這一張。
這不是我本來想找的那一張。
但很像是他在跟我打招呼:嘿,你在想我啊?
(這一張是我在他2012年,76歲時候拍的。6年後他過世。)
 

2025年6月1日22:2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吳明益是個固執的人。
儘管他因為辨色力弱,小學的時候曾經被老師說他的畫圖配色「不正常」、「不對」;儘管他用文字就可以講他任何想說的故事,但是他堅持要進行一部圖像創作,並且期許「至少要讓那個(圖像閱讀)領域的讀者覺得,你的作品有存在那個領域的充分理由。」
現在,吳明益的《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出版了。
他說自己是一個先有畫面,才有文字的作者。
所以,他《海風酒店》寫到小鷗進入「巨人之心」的那一 刻,就注定了小說裡的小鷗必然成為一個繪本作家。他也想要把小說裡提到的那本圖畫書畫出來。
而打開書,第一句話是他小說家筆寫下的:「在一個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的季節⋯⋯」
在那旁邊,是他畫家筆下波光粼粼的溪面。
2.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不只有他用文字、圖像二刀流說的故事,還有他一篇題目是「甜根子花謝的季節」的文章。
文章裡寫他如何同時受圖畫書和文字書餵養長大;如何嘗試向那些曾經影響過他的視覺作家(他對插畫家、漫畫家、繪本作家的統稱)致敬;如何從一個寫作者的桌子,變成一個畫圖者的桌子;如何一面失去信心,一面又激勵自己。
也寫了他為什麼要堅持對書的製作、行銷、定價的一些堅持,以及他把這本書的「初版版稅」全數捐出的心意。
他說:「因為這既是小說裡角色小鷗的心意,也是這些圖畫的心意、 故事的心意。我畫的每一筆都來自花蓮,理所當然應該成為花蓮海灘上一枚固執的卵石。」
也是因為這份固執,他怕水泥廠文化挪用後的巨人神話成為定論,所以決定「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挑戰、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
3.
「如果你願意打開這本,不是小說作者,不是散文作者,不是課堂的 老師,而是圖畫書作者的我所創作的《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我會感謝你們收容了我的新身分。」
謝謝吳明益由大塊文化來為讀者介紹了他的新身分。

2025年5月14日21:58

L 人物P 隨筆

今天到了高雄八點多,明早有活動卻一頭亂髮,要找理髮的地方scooter都上不去,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問一家是否可以有人出來幫我在門口剪。這家要事先預約的店同意了。於是我有了生平第一次店門外理髮的經驗。
感謝#海理男士髮廊,感謝Elio理髮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