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2023 年 6 月 11 日,20:32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人有生有死, 國家有起有落, 但思想卻會繼續流傳。」 (A man may die, nations may rise and fall, but an idea lives on.)
昨天江啟臣立法委員、尹麗喬博士和我一起談甘迺迪的特別攝影展,江委員說他去年參加美國國會外交行程,造訪達拉斯的第六樓博物館(The Sixth Floor Museum),對甘迺迪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他說的這句話。
事實上,《甘迺迪:美國願景》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寫的也正是他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他1963年2月的一場演講,而9個月後他遭到暗殺,這句話也成為他流傳久遠的名句之一。
2.
甘迺迪原來沒有從政的打算,是因為父親一手栽培的哥哥在二戰中陣亡,才放棄了當記者的願望,走上政途。
他本來講話、演講都沒有魅力,從政使得他不得不苦練。幸虧他從小時候就為怪病纏身,常臥病床,養成了熱愛閱讀的習慣,所以不怕沒有底蘊。也因此成為名列美國最會演講的總統之列。
不但如此,甘迺迪的就職演說,名列美國總統最經典的四大演說之一。另三場是傑弗遜進行的首次總統就職演講、林肯的第二次就職演講、小羅斯福的第一次就職演講。
3.
昨天我們的話題談到政治家和政客之別。江啟臣委員說兩者的差別之一,就是政客只想講別人愛聽的話,政治家則敢講出自己真正的信念。而他和尹麗喬博士都同意,政治人物敢講出自己真正信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聽著他們談話,忽然得到一個啟發。
政治人物不敢講出自己真正心底的話、心裡的信念,是可以想像的。因為不同意的人,選票就跑掉了。而這也是不只政治人物的難處,即使是一般上班族,很多時候也為了不得罪人,不敢講出心底的話。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怎麼拉近政治家和政客之間的距離?
我從甘迺迪的例子,體會到有一個最好的工具就是會演講。
雖然自己真正的信念、想法可能不為某些人接受,但是傑出的演講可以做到兩點:至少,讓不同意的人聽起來不覺得那麼刺耳,不致於更討厭你;進一步,可能打動他們,讓他們接受你。
看甘迺迪的演講,可以充分體會這種演講的力量。
4.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1960年9月競選總統期間的一場演講。
當時甘迺迪有兩個被對手攻擊的弱點。一是年輕沒有經驗;一是他是天主教徒。到當時,美國從沒有天主教徒當上過總統的。
而他在這場題為<駁偏執>(The Refutation of BigoTry
)的演講真的是雄辯。
他先說「我信奉哪種宗教並不 重要──因為這是我個人重要的私事──但是我信奉什麼樣的美國才是重中之重。」而他信奉的美國是「政教絕對分離的美國…….我所信奉的美國,在官方上既不屬於天主教或新教,也不屬於猶太教。」
他一刀兩切,既說明了他當選之後施政上不會有什麼偏愛天主教的立場,也點出了美國人不應該以為只有新教徒才有資格當總統的偏見。
再繼續,他才說,「我所信奉的總統, 其宗教觀點是他個人的私事,他既不會將他的宗教觀點強加於國民,也不會接受國民把宗教作為就職條件強加給他。」
其後,就是他的另一句名言:「我不是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我是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不過恰好也是名天主教徒。在公共事務上我不為我的教會代言,我的教會也不會代表我。」
掌握了演講的方法和力量,是使他可以自信地講出他心底的話,而不怕得罪別人的憑籍之一。
5.
同一篇演講,也讓我們看到他的另一個憑籍:除了演講的方法和力量,必須要有深刻的信念。
甘迺迪說了他的施政「絕對不會因為外部的宗教壓力或命令而有所改變」之後,他又說了段這樣的話:「在我任職期間,我的信仰和國家利益之間發生衝突,而我要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那麼我將辭去公職;我希望任何一個有信仰的公職人員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都要這麼做。」
對,即使他強調政教分離,但是如果他當選總統而他的職位要他做的事有違他的宗教信仰的話,他寧可辭去總統的職位也不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
這是多麼堅定的信念。
我相信:是這麼堅定的信念,才促使他必須掌握演講的方法和力量來善加表達。否則,就驚世駭俗了。
而這樣,讀他最後的結語就是水道渠成了:
「我不打算為這些觀點向批評我的人道歉,無論他們信仰的是天主教還是新教:我也不打算為了贏得這次選舉而否定我的看法或我的信仰。 ……..但是, 如果這次選舉取決於一個前提,那麼四千萬美國人 [ 天主教徒 ] 從他們受洗的那天起就失去了成為總統的機會,那麼這是整個民族的失敗,不管是 在天主教徒還是在非天主教徒的眼中,不管是在歷史的眼中還是在我們自己人民的眼中。」
6.
感謝尹麗喬博士和江啟臣委員昨天出席,在對談中激盪出諸多火花。
還沒有參觀這個攝影展的人,也請把握機會。
到七月二日止,在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臺中國家歌劇院五樓。
這一位在看的是1960年甘迺迪接受民主黨提名總統候選人之後的第二天,在飯店裡告訴他弟弟Robert Kennedy 他要提名詹森當副總統搭檔。當時他弟弟和許多其他幕僚都強烈反對。但甘迺迪還是做了這個決定。 尹麗喬博士說這張照片拍出了政治人物的孤獨感。

 

右邊這位小姐看的照片是1961年他當選後,得知剛果民選總統遭到槍殺那時的表情。 旁邊的男士看的是白宮邀請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表演,滿座貴賓衣香鬢影。 甘迺迪短暫主政三年期間的白宮也稱之為Camelot。因為兩者都是菁英薈聚、繁華盛開,卻又急速凋謝,給後人留下永遠的喟嘆。

 

攝影展的說明座談。

 

尹麗喬博士(左)與江啟臣委員。

 

很高興許多人看得聚精會神。

 

我們還把書中所有年表做了面牆。看一遍可以掌握時代氛圍和大事。

 

三人合影。

 

 

2023 年 6 月 11 日,10:59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張潔平在香港擔任端傳媒總編輯時期,打開了華語讀者閱讀網路新聞媒體(尤其在手機載體上)的嶄新感受。這樣的人,當她去年四月在台北開始營運飛地,會帶來不同於大家對此時一個香港人來台灣經營書店的想像,也是必然的。
從中英文的店名開始,飛地就宣告了這家書店的特質和創意。
飛地,可以是孤零之地,也可以是起飛之地。
Nowhere,可以是nowhere,也可以是now here.
所以,這家書店可以是香港文化社群立足在台北的一個基地,也可以是台北吸納香港文化氣魄的機會。
張潔平在開幕前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不想讓大家覺得香港是個墓碑,我不想讓這裡變成一個靜態的香港,讓大家只是來緬懷,香港的豐富性跟複雜性,不是一次社會運動的挫敗能夠定義的,我希望香港的活力能在這裡被展現出來。」
開幕前一張照片,具像地呈現了她要做的事情。
那張照片要傳達的訊息,和台灣許多獨立書店不同。可以看出她把文化、fashion、商業做無縫融合的期許和能力。
開幕後,她一直在實踐自己接受採訪時說的話。
在店裡,你可以看到香港文化創作者、研究者的書單。很簡潔,但卻能深刻呈現香港面貌的書單。
台灣出版的書還是在書店裡佔了更多的牆面,創作的、翻譯的,也是十分簡潔,卻一看就知道是進入這家書店的人會感興趣的書,並且和香港的書目相得益彰。
這真是經營書店的人的核心功力。
而張潔平從這精彩書單裡策劃的豐富活動,加上店裡銷售的其他商品(包括啤酒),可以靈活挪動、組合的有效桌椅配備,臉書上標註可以提供租借場地服務,然後在西門町一個極小的空間裡把所有這一切融合,散發出不但不違合,還有一種機動充滿活力的氣息,真是香港人獨到的功力。
今天下午三點,陳偉霖的《十年後我還在寫遺書》在飛地書店有一場發表會。偉霖這本書的獨特之書,我前幾天寫過一篇貼文介紹,連結貼在留言區。
他書寫得動人,本人說話更有一種吸引人之處,值得去聽。
飛地,值得去看。
活動的網路報名連結,也貼在留言區。
飛地:中華路一段170-2號。+886 2 2371 0300
開幕前一張照片,具像地呈現了她要做的事情。 那張照片要傳達的訊息,和台灣所有的獨立書店都不同。可以看出她把文化、fashion、商業做無縫融合的期許和能力。 照片取自 飛地。

 

「棺材和愛情不一樣,棺材是每個人都會遇到」 。 「時裝和死亡是同一天出生的雙胞胎」。 寫這種句子,是過去廣告業的文案高手才有的本領。 這次,是出自於一個外星人。 來自斑點星球,寫了一本《十年後我還在寫遺書》的外星人。

 

張潔平。 在店裡,你可以看到香港文化創作者、研究者的書單。很簡潔,但卻能深刻呈現香港面貌的書單。 台灣出版的書還是在書店裡佔了更多的牆面,創作的、翻譯的,也是十分簡潔,卻一看就知道是進入這家書店的人會感興趣的書,並且和香港的書目相得益彰。 這真是經營書店的人的核心功力。

 

而張潔平從這精彩書單裡策劃的豐富活動,加上店裡銷售的其他商品(包括啤酒),可以靈活挪動、組合的有效桌椅配備,臉書上標註可以提供租借場地服務,然後在西門町一個極小的空間裡把所有這一切融合,散發出不但不違合,還有一種機動充滿活力的氣息,真是香港人獨到的功力。 照片取自飛地。

 

自己的排行榜和周邊商品。

 

去年十二月,我們在飛地辦的《那城》發表活動。 鄧小樺和人在英國的黃照達連線對談。 照片取自鄧小樺臉書。

 

店裡還有張潔平精選的啤酒。

 

 

2023 年 6 月 10 日,22:41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今天第一次參觀了鐵道便當節。一早台北火車站就擠滿了人,真是壯觀。下午三點蕭菊貞更有場活動,可惜我因為要趕高鐵去台中主持甘迺迪特別攝影展的座談,沒法參加。就請同事代為出席。
這兩天我除了收到有讀者要買《南方,寂寞鐵道》送朋友的訊息,也收到一位家長說她小學的孩子已經看過電影渴望有機會見到作者本人,還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想團體預約看電影但是看到十六日之後沒有購票資訊而很緊張,以為電影要下片了。我問了王師之後就轉告「戲院是一週一週排片。下個週末後的映演情況,要看本週票房而定。」
所以,請大家踴躍支持,讓更多排片可以一周一周地不斷持續下去。
明天6月11日有四場是蕭菊貞會出席映後場次。請把握。

2023 年 6 月 8 日,22:02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在船的甲板上,風吹起了男人的頭髮。他閒適地斜坐著,騰了左手在椅背外。
倚靠在他椅子扶手邊的女人,應該是預料到風大,先戴了頭巾。
秋天的陽光很亮,他們都戴了墨鏡,眺望港口的群帆之外。
然而,這並不是一張富有人家的渡假照片。
他們坐的船不是昂貴的遊艇,是一艘驅逐艦。
那一年是一九六二年,照片裡的兩人,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與他的夫人賈桂琳,人稱賈姬。
年輕的時候,甘迺迪風流成性,韻事不斷。他想當記者的時候固然如此,到他從政當選眾議員之後,也一時沒有想要成家。
直到一九五二年,甘迺迪認識了當時二十三歲,是攝影記者的賈桂琳,才終於有了結婚的願望,次年結成連理。
賈桂琳顯然很崇拜甘迺迪,他對賈桂琳也很著迷。
賈姬跟他一樣機智,還能彌補他欠缺的幽默,並且帶來他所沒有的優雅。
甘迺迪的父親,老約瑟夫.甘迺迪共生了九個孩子。他本來栽培老大,也就是小約瑟夫.甘迺迪從政,但不幸的是,這個大兒子在二次大戰從軍時陣亡,於是改而安排二兒子,也就是約翰.甘迺迪接棒。也因此,甘迺迪雖然走上了政治之路,有一段時間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
所以甘迺迪和賈姬相戀、結婚之後,從更深層的角度來說,甘迺迪從此走出他哥哥的陰影, 不再受制於老爸,也不再是一匹孤獨的狼。
這張照片攝於他們婚後九年的九月,甘迺迪就任總統還不滿兩年。
他們搭的驅逐艦名「小約瑟夫.甘迺迪號」(USS Joseph P. Kennedy Jr.)正是紀念甘迺迪的哥哥。
這是美國羅德島州新港市附近海域。
再過一年多一點的時間,甘迺迪和賈姬這對總統伉儷將天人永隔。
6月10日星期六下午三點,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有一場甘迺迪攝影展的講座,歡迎大家來參加。
請大家參觀許多精彩的攝影,也聽一下這些照片背後的故事,以及六十年之後為什麼需要重新認識這個人的理由。
▋重新認識甘迺迪的理由 ──《甘迺迪:美國願景》攝影特展分享講座
■時間:6月10日(六)15:00 – 16:30
■講者:尹麗喬博士、江啟臣立法委員、郝明義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5樓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感謝陽信銀行贊助。
◎報名請見留言處

2023 年 6 月 3 日,22:42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我對小時候的記憶並不多。在有限的幾個畫面裡,有一個是我父親有一天回家,跟我母親說,「甘迺迪死了。」一個和我在韓國童年生活一萬個竿子也打不到的名字,就這樣鑽進了我腦袋。那天,連帶我還知道了「暗殺」這個說法。事後算一算,那是1963年的事,我才七歲。
後來長大些,看了一部電影,是甘迺迪二戰時從軍,在一艘魚雷快艇上作戰、脫險的故事。電影情節記得不多,但我卻記住那艘快艇的名字 PT-109。也因此,有一段時間,每當聽人說起甘迺迪的事蹟,我都會帶著一點得意地反問:「那你知道他當兵的時候服役的船叫什麼名字嗎?」
再又長大些,會讀英文小說,知道了亞瑟王和圓桌武士的故事,學到了Camelot(卡美洛,亞瑟王的王宮和城堡)這個字之後,又體會到為什麼新聞裡提到談到甘迺迪短暫主政三年期間的白宮也被稱之為Camelot。兩者都是菁英薈聚、繁華盛開,卻又急速凋謝,給後人留下永遠喟嘆的傳奇。
2.
進了出版業這麼久,我當然不是沒有想過要出版甘迺迪的傳記。只是寫他的傳記太多了,拿不準怎麼取捨,在什麼時機點上出。
本來我一直希望等到有關他被暗殺的真相,或起碼所有檔案都公開之後,再找一本適合的。
然而,1992年美國曾經立法要求行政部門必須要在2017年之前公布此案所有情資,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
川普任內,曾經解密好幾千頁文件,但其他的仍然以國安之名封存。2021年,拜登總統又公布了1,500頁文件,但還是把其他的保密。去年年底,拜登又宣布將在2023年6月(對,就是這個月)再公布一批,然而還是會有2,545件只公布一部份,515份文件完全不公開。
當年雖然有華倫調查委員會做了結案報告,但懷疑另有陰謀的聲浪一直不絕,不是沒有原因。
而一個風華正茂,帶領美國國力趨向全球顛峰的總統,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完整的來龍去脈卻成了跨世紀之謎,不可思議。
也就在這些背景之下,當去年尹麗喬博士介紹我出版甘迺迪家族所編的《甘迺迪:美國願景》時,我覺得等到了一本適合的書。
3.
《甘迺迪:美國願景》,是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Stephen K. Smith)擔任共同主編,在他百歲誕辰時候出版的書。
他們按甘迺迪生命各個階段,以及相關重要事件和議題,分了七章,邀請世界各國和甘迺迪有關聯的四十四位人士撰文。我們固然能看到卡特、季辛吉、哈維爾等政治人物、保羅.克魯曼等經濟學家,也會看到諾曼.梅勒等文學家,以葛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 為代表的社會運動家,以勞勃.瑞福為代表的演藝人士,以達賴喇嘛為代表的宗教人物等各個不同領域的撰稿者。
非常難得的,是四十四位作者談甘迺迪的時候,沒有什麼重複之處,他們各自以帶著感情又保持客觀的文字評述甘迺迪在各個領域的事蹟,並且以互不重複的角度串連起一部甘迺迪的傳記。
這樣再搭配精選的三十一篇甘甘迺迪關鍵時刻的精彩演講,加上重現當年時空的大事年表,還有以名攝影家Jacques Lowe 作品為代表的六百張珍貴照片,就形成一部方便即使在二十一世紀之後才誕生的讀者,也方便認識甘迺迪置身的時代氛圍、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做了些什麼事。
4.
讀這本書,我覺得編者最重要的是希望讀者能了解甘迺迪這個人。
書的七章主文開始之前,有一篇喜劇演員康納.歐布萊恩(Conan O’Brien)的文章;書的結尾,有一張還沒當總統之前的一張甘迺迪照片,形成一條線索。
確實,甘迺迪是很難被了解,也很容易被誤會的一個人。談起他,很多人最先想起來的可能就是:他是一個結合財富和權勢巔峰的家族的政二代,結合外貌和頭腦的媒體寵兒,政治嗅覺靈敏並且因勢利導影響全球局勢的人物。
然而,事實上他人生原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生活不受拘束的記者(也所以花邊新聞不斷)。而他也確實有當記者的才質。二戰結束後他採訪英國大選,斷言邱吉爾會輸掉大選,沒有人相信,結果卻跌破大家眼鏡。他不是嬌生慣養的政二代,自小就有怪病纏身,但二次大戰時服役進入海軍,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時受過重傷,拿到英雄勳章(PT-109的電影所本)。但是背傷使他日後經常要站著工作才能舒緩疼痛。
而他從政,是因為他父親最早安排他哥哥進入政壇但是在二戰中戰死,他是被遞補接棒的。
甘迺迪本來講話、演講都沒有魅力。但是他經由苦練,成為美國最會演講的總統之一。甘迺迪的就職演說,名列美國總統最經典的四大演說之一。(另三場是傑弗遜進行的首次總統就職演講、林肯的第二次就職演講、小羅斯福的第一次就職演講。)
美國總統除了要會演講,是否風趣、幽默也是大家關注的。這一方面儘管今天很多人馬上會想到雷根,但是在康納.歐布萊恩眼中,真正並肩名列第一的是兩個人:林肯和甘迺迪。「我所說的幽默感,源於悲劇和歷經風雨之後的信念,那就是──人類,以及我們所塑造的世界,有著深層的缺陷和顯而易見的荒謬。看清楚這一點需要一種自我反省式的幽默…….如果一個人認為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既無比美麗而又無比淒慘,那麼他就需要這種幽默來容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就是約翰.甘迺迪的幽默。」
也因此,康納.歐布萊恩說他最喜歡甘迺迪的一句話就是:「世上確鑿之事有三: 上帝、人類的愚昧和笑聲。前兩個超出了我們的理解力,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做到第三個。」
這樣,我們再對照全書最後一張照片,感受就會更不同。
甘迺迪獨自走在一片野地,側首眺望遠處。那是1959年,他當上總統的前一年。風,吹起他的頭髮。
5.
2023年是甘迺迪遇刺死亡六十周年。這一年出版這本書唯一的中文版,對台灣讀者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我認為有兩個。
一個是今天動盪的世局和甘迺迪置身的時代相仿,我們面對諸多挑戰,不論是如何捍衛民主、如何面對政黨之爭、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如何務實地邁向美好的未來,都可以參考甘迺迪當年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候所堅持並實踐的信念。
另一個則是,甘迺迪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觀點。書中有三篇談和平的演講。我自己覺得最精彩的是他認為「真正的和平一定是很多國家的產物、很多行動的總和。它一定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隨著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斷變化。因為和平是一個過程,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段話應該是台灣今天每個人都該讀的。
6.
6月6日起,我們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五樓的image3非常圖像空間,從《甘迺迪:美國願景》六百張照片中,精選了24張辦一個特別攝影展。
由這些放大了的名家攝影作品,及照片背後的相關說明,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甘迺迪。
6月10日星期六下午三點,有一場講座,也歡迎大家來參加。
▋重新認識甘迺迪的理由 ──《甘迺迪:美國願景》攝影特展分享講座
■時間:6月10日(六)15:00 – 16:30
■講者:尹麗喬博士、江啟臣立法委員、郝明義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5樓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感謝陽信銀行贊助。
◎報名請見留言處
一九四三年,所羅門群島,海軍中尉甘迺迪在指揮魚雷艇PT-109。在他執行第三十一次任務時,日本驅逐艦撞沉了這艘魚雷艇。兩名船員犧牲,甘迺迪帶領其餘人脫險。 這也是我小時候看的那部電影的情節所本。 /攝影者不明 © Corbis Historical

 

一九六一年一月。 在甘迺迪的白宮任職期間,很多攝影師都拍攝到他彎腰俯向辦公桌的照片,他經常是站著而不是坐著,這是為了減輕他的背部舊傷的疼痛。 /攝影:雅克.洛(Jacques Lowe) © Estate of Jacques Lowe

 

甘迺迪總統和夫人賈姬。就職典禮當晚。 雖然賈姬參加了三場舞會後在凌晨一點離席,甘迺迪則參加了全部五場舞會,就職典禮後的次日凌晨快四點時才回家,而早上九點,他就需要開始任職後的第一天工作(一個週六),召開白宮工作人員會議。 /攝影:保羅.舒策(Paul Schutzer) © Photo by Paul Schutzer

 

書裡最後一張照片。 甘迺迪獨自走在一片野地,側首眺望遠處。那是1959年,他當上總統的前一年。風,吹起他的頭髮。 這是在他最喜愛的海恩尼斯港。 /攝影:馬克.肖(Mark Shaw) © Mark Shaw / mptvimag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