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2023 年 1 月 31 日,23:46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明亮的一天!忙碌的一天!開心的一天!
這應該是今年所有參展者、參觀者的共同心聲。
雖然是第一天專業日,並且也不是假日,但第一天看到進場的讀者人數,不只比去年2022年多出許多,比疫情之前的2019應該也只多不少。
今天在會場上拍的照片,就請大家看一看!
波蘭館非常精彩,我明天再來詳細說明。
波蘭主題國,我跟他們設計師說:整個展館設計得能把典雅和樂於讓人親近兩者結合。詳情明天再說。

 

第一天專業日,進場的人就很多。

 

第一天看到進場的讀者人數,不只比去年2022年多出許多,比疫情之前的2019應該也只多不少。

 

會場上空。

 

大塊展位之一。

 

大塊展位之二。

 

泰國館開幕。

 

和國圖曾淑賢館長。

 

和人文出版司陳瑩芳司長。

 

和文化部史哲部長。

 

義大利館今年也特別擴大。

 

有一早就排很長隊的讀者。

 

德國館開幕,也為三年來首見的開放而開心。

 

出版業界著名的老鷹小姐。

 

好久沒遇見焦元溥,今天聽他說了不少故事。

 

幾米和他的寶貝。

 

飛地書店的張潔平。她在西門町的書店我要寫還一直沒寫。非常推薦大家也去參觀。

 

下午史哲部長在會場參觀了許多出版社展位。

 

一些小朋友在我們一面牆板前。

 

大和總經銷的陳恒和總經理。我們已經是認識四十多年了。

 

去參加國圖展位的開幕。今年完全不同於過去。與時俱進。

 

我應邀留一張拍立得。

 

法國負責海外參展業務的Christine,以及信鴿的洪麗芬。

 

今天在書展開幕式上表演波蘭歌謠的Dega,邀我明天2月1日晚上七點再去誠品信義店聽完整表演。可惜我要當主人,去不了。請大家不要錯過。

 

今晚書展基金會宴請波蘭主題國貴賓後,和董事長吳韻儀(左)及執行長王秀銀合影。

 

 

2023 年 1 月 31 日,21:00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旅行有多少種?
為了在忙碌的工作、緊繃的情緒中放鬆?
為了告別已經成為禁錮牢籠的城市?
為了壯遊?
或是因為自我懷疑與茫然?
在華語流行音樂界行走多年,為許多熱門歌曲譜詞、知名藝人企劃的黃婷,是為了告別愛情。
「有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出走。
為了能說走就走,放棄了穩定的工作。
為了忘記一個人,一次又一次,試圖逃得更遠。」
而黃婷一次次走遠,去攀登聖母峰基地營、漂流加拿大育空河、遠赴南極看企鵝看冰山、鐵路橫越西伯利亞,有了四段極地之旅。
七年之後,她沈澱風乾,梳理出一大片屬於自己的風景,寫出《一直走就不怕孤獨了》這本書。
五月天瑪莎看了書之後,為這本書寫了一篇文章,說那是用壯闊的儀式封存重要的回憶,也趁著這次書展來和黃婷對談旅行中一個關鍵的重點:「迷途中唯一的導航 ,是對自己誠實」。
歡迎大家參加,並且能找到自己的旅行之路。
2/1(三)
時間:16:45-17:45
地點:主題廣場
講題:迷途中唯一的導航 ,是對自己誠實——
《一直走就不怕孤獨了》新書分享會
講者:黃婷(音樂人、作者)、五月天 瑪莎 (音樂人)

2023 年 1 月 30 日,23:05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我決定要離開這個地方了
不是因為恐懼
而是害怕自己將來不再懂得恐懼
收拾行李時我掉了很多東西
只留著最珍貴的……
然而,我還是決定把行李埋在地上
到了我離開的那天
朋友都來和我道別
我決定用走路的方法離開
因為我根本沒有目的地
沿路我一直計算著距離
已經是第一百三十二棵樹了
一直走著,沒想到我竟然哭了起來
但每次我只流一滴眼淚
我等地上的眼淚乾了
才繼續走
就這樣走了二萬三千九百八十六棵樹的距離
直到我不再流淚
我知道我終於離開了
我高興我終於離開了
……
……
這如詩的文字,是香港漫畫家黃照達(Justin Wong)寫的,配合他的作品《那城》。
《那城》的源起是:2020年疫情開始不久,他決定創作一個名為「這城」的插圖系列,每星期把香港的政治新聞串連起來,用圖像描繪其時的社會面貌,在《明報》的周日版連載。『直至2020年7月,港版國安法通過之後,人民躁動不安,社會不同層面都充斥著白色恐怖。為了避免為報館帶來麻煩,我決定把「這城」易名為「那城」,由明刀明槍的政治漫畫改為以個人感受出發的圖文故事。』
只是這樣還不足黃照達自保。到2021年,他因為遭到舉發,倉促間緊急離開香港,移居倫敦,「那城」系列漫畫就此成為他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的道別之作,他對香港的思念之作。
黃照達創作的原動力,是圖像與設計的風格和創意,也是因為他的文字。
他的漫畫風格深受美國漫畫家克里斯.衛爾(Chris Ware)影響,擅長用平面設計、幾何排列的形式來構思版面。
所以雖然是在講述政治議題,但並不鋒利批判,而是以抽象簡約的圖像寓意、玩味實驗的畫面構圖,以及相搭配的文字,嘗試用較多空間讓讀者思考。
然而,讀他的文字,顯然又絕不只是和圖像搭配的作用而已。
歷史上許多人在最深的傷痛之後,寫出來最美的詩。
詩人總是手術刀般剜出自己心底的情緒,卻種植成窗台的風景;
總是讓你剛看到他傾瀉而出的淚水,倏忽轉為潺潺溪流。
黃照達的文字,顯然又給了歷史一個新的實證。
——-
是在去年的台北書展後,香港在台的作家鄧小樺引介我們認識並出版了黃照達的這本《那城》。
這次台北書展,我們請小樺來談黃照達的這本書。
2/1(三)
時間:11:30 – 12:30
地點:大塊沙龍
講題:最深的傷痛之後,寫出來最美的詩——
黃照達的《那城》和香港
講者:鄧小樺(作家)、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2023 年 1 月 28 日,23:20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那裡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土地。」
這是一句在臺灣會常聽到的話。
當然,自古至今,每當一個國家想要擴張其版圖,要侵攻某地的時候,都會講這種話。
然而真要細數到底是哪一個國家最愛講此話,把此話講得最徹底,執行得最徹底,非俄羅斯莫屬。
今天俄羅斯是全世界領土最廣大的國家,就地球上人類可居住的地理面積來說,他們一個國家就佔了八分之一。
而他們掌握這麼大領土的時間,不過是五、六百年的事;而他們在崛起過程裡之所以能東征西伐,擴展出這麼大的版圖,其中有一個旗號就是「收回自古屬於俄國的土地」。
2.
今天我們熟知的俄羅斯,是由莫斯科大公國而俄羅斯沙皇國而俄羅斯帝國,再歷經蘇聯時期而來。
而莫斯科大公國由東北歐一個邊陲之地站上歷史舞台的焦點,是從1480年反抗金帳汗國,結束汗國在當地200年統治開始的。
1480年,相當於中國的明朝中葉。但就在接下來短短幾百年間,這個晚近才新受注目的國家,卻經由一系列君王的前後接續,把帝國一路膨漲成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世界各個不同地區在某些時期都會出現拓建龐大帝國版圖的雄主。亞歷山大、圖拉真、唐太宗、成吉斯汗、康雍乾、拿破崙…….但是俄羅斯持續數百年的領土擴張始終不斷,直到2018年普丁在俄羅斯地理協會發表講話,還會說「俄羅斯沒有國界,只有地平線!」不能不說特別。
聞一先生寫的《膨脹的帝國:俄羅斯土地收集史》,就是講俄羅斯一系列君王,到底是怎麼發展出擴張領土的雄心、方向、目標和行動,形成了他們民族的信念。
這不是俄羅斯通史,但是他以對俄羅斯歷史的畢生研究,以俄羅斯如何收集土地為主軸,寫出了一部結合帝王、戰爭、拓荒、地理及冒險的歷史書。
3.
這本書是歷史書,也是故事書。
請看一段聞一怎麼寫彼得大帝如何知道白令海峽的經過:
「(炮事衙門的主管)布留斯還是一個特別喜好收集中國「稀罕物件」的人。據瞭解他的人記載,他有整整一屋子的中國『稀罕物件』。儘管如此,布留斯苦於不清楚這個『中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地方,他多方打探也毫無結果。他渴求尋找到一條能從俄國通往日本,再去那個神祕莫測的『中國』的道路。傳兵衛的到來讓布留斯精神大振,就私下要把傳兵衛永遠地扣留在俄國,作為尋找這條道路之用。………
「彼得所以聽從了布留斯的建議,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的目光盯住了遙遠的太平洋。自他聽過傳兵衛的講述後,一個神祕的地名—— 『阿尼安海峽』令他無法平靜。十七世紀中期,『新土地發現者』的先驅傑日尼奧夫曾提到過這個海峽,說是這海峽將俄國所在的大陸與海那邊的大陸隔離了開來,但是他並未能到達。自那以後『阿尼安海峽』的神話和吸引力就隨著眾多哥薩克的探險足跡不斷擴大和蔓延開來。在準備與瑞典重新開戰和戰爭進行之中,彼得也一直沒有忘記這個『阿尼安海峽』,沒有忘記遙遠東方的海上窗口的『打開』。」
4.
俄羅斯擴張領土有幾個方向和主張,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一個是以往西伯利亞的拓荒、探險為代表,主張「這些土地不在俄羅斯的疆界之內是歷史的最大不公」 。
另一個就是往瑞典、波蘭等地的擴張,主張「那裡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土地」。
從這個角度看,特別能體會俄羅斯和烏克蘭之爭的核心癥結。因為他們爭搶的是「基輔羅斯」的正統,以及話語權。也就是公元882年起留里克王朝到1240年金帳汗國征服基輔這將近400年歷史的正統和話語權。
烏克蘭認為他們立足基輔,本就是正統的繼承者,莫斯科不過是當時偏遠地區的遠房親戚;莫斯科在逐退蒙古人之後,則認為自己才是基輔羅斯的繼承者,一路把自己升級為大俄羅斯、烏克蘭是小俄羅斯。也因而當然一直有許多人會時至今日仍然把烏克蘭當作「自古屬於俄國的土地」,非要拿回不可。
這一段雙方各有理由、各有背景的歷史,說來糾纏不清,但是在嚴一的兩本書裡可以看出清楚的脈絡。
一本是前述《膨脹的帝國:俄羅斯土地收集史》,一本是《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之前有一篇介紹烏克蘭這本書的貼文聯結請看留言區。)
《膨脹的帝國:俄羅斯土地收集史》裡講了(包括但不僅止於)帝俄時代兩國的恩怨情仇,《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則從帝俄覆滅後,為什麼像挪威可以獨立,烏克蘭卻不得,反而要再加入蘇聯的源起,把近代兩國繼續糾結的前因後果,透過大量史料梳理清楚,並回敘過去歷史的關聯。
兩本書合起來讀,可以對俄羅斯「收回自古屬於俄國的土地」這個主張到底對世界,以及對烏克蘭有什麼影響,有不同的體會。
而澤倫斯基的《我們如此相信》裡,許多篇演說,又從二十一世紀此刻的角度,以實際正在進行的情況,對這些影響加以印證。
5.
這次台北國際書展,有兩場演講和這幾本書有關。歡迎大家聆聽。
2/1(三)
時間:13:00 – 14:00
地點:藍沙龍
講題:膨脹的帝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糾結——�《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與《膨脹的帝國:俄羅斯土地收集史》
講者:洪美蘭(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2/2(四)
時間:13:00 – 14:00
地點:主題廣場
講題:從澤倫斯基看和平的要件,以及對臺灣的啟示
講者:苗博雅 (臺北市議員)、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2023 年 1 月 27 日,23:08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鏡子》來了。
Suzy Lee的「邊界三部曲」也終於出齊了。
Suzy Lee從首爾大學藝術系畢業後,去倫敦坎伯韋爾藝術學院(Camberwell College of Arts)進修書籍藝術(Book Art)。
2002年,她帶著碩士學位畢業作,一本概念和形式都奇異的手工樣品書,隻身前往波隆那書展。經過六家出版社的拒絕後,Corraini接受出版。當年28歲的她也就以這本書在歐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大放異彩。那本書就是《愛麗絲幻遊奇境》。
《愛麗絲幻遊奇境》有多麼前衛,即使在她的母國,也直到2015年才出版韓文版,可見一般。現在為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收進Artist’s Book Collection。
我是在2019年才得知這本書,看到之後大受震撼,就馬上決定引進臺灣。
2.
而真正讓Suzy Lee奠定國際大作家地位的,則是她的「邊界三部曲」。
Suzy Lee一直探索書籍藝術化的前沿,她在2003年發表《鏡子》、2008年《海浪》、2010年《影子》三本書。Suzy Lee 說:「這三本書共享了同樣的概念,就是書的『裝訂線』可以做為幻想與現實的邊界。」也因此,三本書合起來被稱為「邊界三部曲」。
三部曲的情節,是一個小女孩分別和她成長過程中遭遇的鏡子、海浪和影子嬉戲。都用黑色和另一個顏色相搭配:《鏡子》橘、《海浪》藍、《影子》黃。
三本書的尺寸都相同,但翻閱方式卻分別爲《鏡子》直式左右翻、《海浪》橫式左右翻、《影子》橫式上下翻。
而Suzy Lee環繞也貫穿三本書創作核心的,就是書的裝訂線部位,也就是左右頁(或上下頁)之間所謂的「書溝」。
裝訂線的書溝,本來是書之所以成書之必要一環。但是在繪本(或其他圖像)書,尤其遇到跨頁滿版圖時,這條書溝卻成了一道忌諱之線。
畫家擔心自己構圖的精彩核心,尤其人像如果正好落到這個部位,會支離破碎,陷入黑溝。
而Suzy Lee在「邊界三部曲」的三本書卻利用這大家忌緯的書溝部位奔騰其創意。
繪本研究專家東華大學藍劍虹教授如此說明她的革新和突破:
「在首次運用的《鏡子》中,兩位鏡像般的人物可以『躲入』其間和隱匿消失,之後『穿越』此一區域,兩人交換位置(版面)。藉由兩邊頁面與書溝的處理巧妙呈現『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恰如銅板的兩面:一面是自我,另一面是他人。更很好地展示了精神分析中鏡像階段的愛恨狀態:從最早的興高采烈到後來出現的攻擊性。整體揭露腦內的心理劇場:所謂真實自我亦是一模擬之物,就如《紅樓夢》所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的迷幻時刻⋯⋯」
而《鏡子》如此,《海浪》、《影子》也如是。只是遊戲的方式由直式左右,而橫式左右、橫式上下。
3.
「邊界三部曲」的三本書不管對閱讀、繪本創作或是書籍設計,都有里程碑的影響。2016年Suzy Lee首次被提名安徒生大獎之後,2022年第二次被就獲得大獎肯定。
藍劍虹教授說:「此三部曲非常成功地將原本是盲點的中間書溝區域,使之真正成為書籍版面的中央舞台,一舉轉化提升成書籍設計藝術上的耀眼位階。Suzy Lee 作為書籍藝術家,卓然當之無愧。」
Suzy Lee自己接受訪的時候則說:「出現在『邊界三部曲』裡的小女孩不見得是同一個人,卻共享了同樣的特質——一個孩子的好奇、勇敢和無窮的精力。我並不是說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不過那些特質都是我想保有的。我非常喜愛繪本這個文類,因為它永遠都面對著孩子,永遠在對孩子說話。」
我們出版「邊界三部曲」的時候,先出版了《海浪》和《影子》,現在出版了《鏡子》,終於三部曲完整了。
「邊界三部曲」擁有能夠為讀者的知覺打開新通道、為腦中的認知開啟新次元的神妙能力。不管是孩子或是成人,是繪本讀者、創作者或設計師,Suzy Lee「邊界三部曲」都是絕對不能錯過的經典傑作。
這次台北書展,也有一場柯倩華教授談Suzy Lee 「邊界三部曲」的講座,也歡迎參加。
2月4日星期六
時間:16:00-17:00
地點:大塊沙龍
講題:現實與幻想的界線——書籍藝術家Suzy Lee的邊界三部曲
講者:柯倩華 (繪本評論及教學研究者)
繪本研究專家東華大學藍劍虹教授如此說明Suzy Lee 的革新和突破: 「在首次運用的《鏡子》中,兩位鏡像般的人物可以『躲入』其間和隱匿消失,之後『穿越』此一區域,兩人交換位置(版面)。藉由兩邊頁面與書溝的處理巧妙呈現『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恰如銅板的兩面:一面是自我,另一面是他人。更很好地展示了精神分析中鏡像階段的愛恨狀態:從最早的興高采烈到後來出現的攻擊性。整體揭露腦內的心理劇場:所謂真實自我亦是一模擬之物,就如《紅樓夢》所言:『假作真時真亦假』的迷幻時刻⋯⋯」

 

我們出版「邊界三部曲」的時候,先出版了《海浪》和《影子》,現在出版了《鏡子》,終於三部曲完整了。

 

 

「邊界三部曲」的三本書不管對閱讀、繪本創作或是書籍設計,都有里程碑的影響。2016年Suzy Lee首次被提名安徒生大獎之後,2022年第二次被就獲得大獎肯定,當之無愧。 藍劍虹教授說:「此三部曲非常成功地將原本是盲點的中間書溝區域,使之真正成為書籍版面的中央舞台,一舉轉化提升成書籍設計藝術上的耀眼位階。Suzy Lee 作為書籍藝術家,卓然當之無愧。」 「邊界三部曲」擁有能夠為讀者的知覺打開新通道、為腦中的認知開啟新次元的神妙能力。不管是孩子或是成人,是繪本讀者、創作者或設計師,Suzy Lee「邊界三部曲」都是絕對不能錯過的經典傑作。

 

2002年,Suzy Lee 帶著碩士學位畢業作,一本概念和形式都奇異的手工樣品書,隻身前往波隆那書展。經過六家出版社的拒絕後,Corraini接受出版。當年28歲的她也就以這本書在歐洲,乃至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大放異彩。那本書就是《愛麗絲幻遊奇境》。 《愛麗絲幻遊奇境》有多麼前衛,即使在她的母國,也直到2015年才出版韓文版,可見一般。現在為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收進Artist’s Book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