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P 隨筆

2021 年 6 月 18 日,07:18

P 隨筆
最早接觸《易經》的時候,在「離」卦上記得讀到一個說法是「離者,麗也」。我想是「離」卦是火,那應該是火燃燒得很美麗的狀態。
後來讀劉君祖寫的《易經之歌》,他引<說卦傳>的說法,雖然也是講「麗」,但「為附麗,兩頭鹿相依相偎,伉儷情深,本為聚合之意。 」所以這就很有意思了,「離」這個字一方面有離開、分離、分散之意,又有相依、相偎、聚合之意。
劉君祖的解釋是:這種正反兩意涵於一字的現象,可以用網罟之象說明。「漁網的孔目太寬, 漏網之魚必多;孔目太細,大多留在網上。目標物是離是合,取決於孔目設計的尺寸。 」他主要是在說:同一件事,過猶不及,就會產生相反的作用。
這個說法非常合理。其實看「離」卦本身就可以明白。
「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也就是上下兩把火,互相輝映的話,可以光明四射,照耀遠方。
二爻「黃離,元吉」應該是這種光明最美好的狀態。可是到了四爻,來了「焚如,死如,棄如」,一切焚燒毀滅。
這真是把「火」的作用講得明白。
火可以燒得明亮溫暖,也可以燒成火災。可以讓人相偎相依,也可以離散破滅。
今天星期5 是燦爛的火的日子,就想到這個和大家分享。
星期5快樂。
Photo by Gonzalo Facello from Pexels

2021 年 6 月 17 日,22:07

P 隨筆
易經六十四卦裡,六爻皆吉的只有「謙」卦。
謙卦的象是地在上,山在下,也就是山躲到地底下。明明高出地面的山,卻躲到地底下,這可真是「謙」了。
六十四卦的卦象都很生動傳神,但要我選,真是非「謙」莫屬。

2021 年 6 月 17 日,06:59

P 隨筆
今天是星期4。
經過了星期2「聆聽的力量」,星期3「觀看的力量」之後,星期4的「4」是「理性的力量」。
4,這個數字的形狀就像把旗子牢牢地插在地上,提醒我們不管聆聽、聯結了多少資源,觀看、發想了多少創意,現在到了要理性地思考、整理,並且牢牢實實,一步一腳印實踐的時候。
所以4 提醒我們要練習、掌握的就是「理性的力量」。
要把自己聽到、看到所有的想法,整理出一條條的計劃;
計劃要按步就班,井然有序地一步步推進;
推進的過程要非常堅定又務實,隨時注意現實的草根。
因此我選了這山岩的圖。從星期3的極目萬里的天空,回到地面。
山岩的屹立不搖,稜角分明,充分代表了4 所代表的理性的力量。
鍛練理性的力量,就是要整理事情的脈絡,有力量整理出化繁為簡的計劃。
要非常享受這個過程裡要承受的繁雜,能一直平靜地不斷地推論再歸納,歸納再推論,反覆進行,直到最後整理出的計劃一目了然。
又要非常腳踏實地,堅定不移地實踐計劃。過程中遇到困難就遇山鑿山,遇河渡河。享受其中始終井然有序的美感。
而所有的計劃和秩序,都靠數字來體現。數字是理性力量的根據,數字也是理性力量之美的展現。
所以,星期4到了,就提醒自己:有哪些事情該做好計劃還沒做?有哪些計劃做了一半零零落落?有哪些計劃還沒法用數字來體現?
因此,在公司裡,4也代表管理。是主管的人,就好好思考如何透過計劃的推行來管理眾人;不是主管的人,就好好思考如何管理好自己手邊的計劃。
不是上班族的人,即使你在創作藝術、創作音樂,照樣可以享受4的樂趣和美。
音樂不都是數字?
何況,檢查自己存款也是要看數字。:)
今天晚上9點再見。
星期4快樂。
做計劃快樂。
務實地推進快樂。
看數字快樂。

2021 年 6 月 16 日,22:53

F 文化相關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為了這次座談影片,我在第三段訪問波隆那書展主席 Elena Pasoli, 請她談這幾年對台灣畫家與繪本參與波隆那書展的觀察。
因為我們播出的時間在波隆那時間下午5點,已經在今年宣布「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之後,所以她說她除了要恭喜台灣今年有林廉恩的 HOME得到故事繪本的首獎、阿尼默再度得奨以《情批》拿到詩類的評審優選奬之外,還要講個消息,「The Surprise of Bologna Never Ends! 」(波隆那給人的驚奇不停止!)
今年的「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得主又是台灣人!
她笑一下,說了得主是卓霈欣。
她說這位二十歲的畫家,著著實實(Literally)讓國際評審大感驚喜。
「波隆那SM國際插畫家大獎」是波隆那書展和西班牙 SM 基金會合辦的一個獎項。
得奬的人會有1.5萬歐元獎金,SM會在一年內和她合作出一本書,並且明年波隆那書展會為她辦一場個人畫展。
卓霈欣是繼2011年Page 鄒駿昇之後,台灣第二位得主。
所以Elena 也祝福卓霈欣未來能和 Page一樣走上成功之路。
台灣今年拿了三項大獎,大家恭喜並同喜。

2021 年 6 月 16 日,20:03

F 文化相關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今天晚上台北時間 11點, 義大利時間下午5 點,波隆那書展的網站會公開一部我幫台北書展基金會主持、製作的座談紀錄短片。
片名是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Taiwanese Illustrators and Picture Books (台灣畫家與繪本的新起點) 。
會想到做這件事,是因為有感於今年台灣畫家與繪本在波隆那的突出表現,前陣子先應媒體之邀寫了篇短文。
台灣畫家與出版社參加波隆那書展的競賽活動,可以分兩塊來看。
一塊是插畫展,一塊是書籍的拉加茲獎。
插畫展部份,台灣畫家從1988年開始參加,到今年已經32年。其中前十年有五年入選,從2000年起則持續二十二年每年都有入選。近年來更達到高峰,像2019年共有9位畫家入選,義大利本國才有7位,而唯一比台灣還多的只有日本,是10位。而今年,台灣已經和日本、義大利並列最多入選國家。
相對而言,參加書籍拉加茲獎的部份,則一直要到 2015年、2016、2017 三年,才各有孫心瑜以《北京遊》、蔡兆倫以《看不見》、鄒駿昇以《禮物》拿到不同門類的評審優選獎。
其後中斷兩年,2020年阿尼默以《小輓》在漫畫主題青少年類拿到創紀錄的首獎,幾米也以《時光電影院》拿到電影主題類的評審優選獎。
而進入2021年今年,不但有阿尼默以《情批》再度拿到詩主題的評審優選獎,林廉恩更以《Home》拿到故事類首獎,寫下新的里程碑。
回頭看這三十多年的路程,其實也是很合理的。
挑戰書籍創作的拉加茲獎的難度,和插畫入選大不相同。
所以書籍要直到六年前才開始陸續得到評審優選獎,再開始比較密集地拿到首獎,應該可以說是台灣整體插畫、繪本創作持續耕耘了三十多年後,終於逐漸開花。
再結合2014年格林,2019年大塊在波隆那書展得到亞洲區BOP(年度最佳童書出版社)獎來看,綜合而言,說整個台灣繪本及童書創作在波隆那書展日益受到重視應不為過。
所以我覺得站在2021年新的立足點來看,台灣整體繪本、童書、插畫創作者、出版者應該共同把握這個基礎和機會,一方面彼此加油、刺激,以更多更精彩的圖像作品更上層樓,另一方面參考韓國的經驗,互相結合,共同開創更大的國際能見度,為台灣的圖像出版品打開新的出路。
在這個思路下,我想應該盡量利用今年的波隆那書展,就在最後關頭問了書展主席Elena Pasoli 是否可以給我們一個時段,她爽快地一口答應,我也就趕快準備。
全部內容分三塊,Part 1 是談HOME.
我們邀請林廉恩和巴巴文化的主編詹倩宜,對談者是拉加茲獎綜合類評審之一的 Izabella Kaluta, 她是波蘭文學界卓有聲譽,剛離開朵卡萩創立的基金會副執行長位置。
Part 2 是談 情批。
主談者有阿尼默和大塊文化副總編輯林怡君,對談者是拉加茲獎詩類評審之一Morag Styles,但後來因為她只能寄短片來,所以再邀請兼顧綜合類與詩類評審之一的Chiara Basile。Morag是劍橋大學教授,Chiara則是義大利推動少年讀詩運動的推手之一。
Part 3 則是訪問波隆那書展主席 Elena,請她談對台灣畫家與繪本這些年的表現的觀察。她談得非常誠懇,並有令人驚喜之處。
我當主持人,同事 Phoebe 當我助理與翻譯。Robin協助我後製。
今晚有興趣的人請到這裡登記上網就可以看:https://bit.ly/35qdkWz
波隆那書展結束後,台北書展基金會就會另外播出,並且會準備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