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P 隨筆

2021 年 6 月 9 日,07:23

P 隨筆
最早的人會看天,看星星。
後來人的移動範圍大了,會看地。
會群聚生活,有美感的條件了,開始看人。
繪畫出現,會看轉述的世界。
文字出現,會看濃縮的世界。
書籍出現,會看別人腦中的世界。
放大鏡出現,會看小的。
望遠鏡出現,會看遠的。
火車出現,會看城市。
汽車出現,會看招牌和霓虹燈。
攝影出現,會看停格的時間。
電影出現,會看摹擬上帝創造的世界。
電視出現,會看自己為之著迷的東西。
網路出現,會看到別人同步的心跳。
手機出現,會看到把其他觀看都放棄的看到,而最大的風險,是沒了手機就不再知道如何觀看。
人類的發展,本來就是要發展各種各類的觀看途徑。
所以觀看分散,沒法集中注意力,是注定的,也是無法避免的。
但也正因為如此,更要注意觀看,知道不同觀看的作用,如何觀看。
Photo by Denise Duplinski from Pexels

2021 年 6 月 8 日,07:23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你上一次傾聽別人說話是什麼時候?而且是真正的傾聽,不去想接下來要說什麼、 不低頭瞄手機、不急著發表意見。
上一次有人真正的傾聽你說話又是什麼時候?認真聽你要表達的事,給的回應一針見血,讓你覺得自己真正被理解。
現代生活鼓勵我們要傾聽自己的內心、傾聽內在的聲音、傾聽直覺,卻很少鼓勵我們仔細、用心地傾聽他人。於是我們在雞尾酒會、工作會議上,甚至跟家人吃晚餐時,進行著一場又一場充耳不聞、雞同鴨講的對話,一心想要主導對話,而不是聽對方怎麼 說。無論是在網路上或與人面對面,重點都在定義自己、描述自己,以及傳達自己的論 點。於是,你投射了什麼成了價值所在,而不是你吸收了什麼。
然而,傾聽的重要性絕對不遜於表達。因為缺乏傾聽而引發戰爭、傾家蕩產、友誼 破碎的例子所在多有。
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說過一句名言:「從來沒有人因為傾聽過頭而丟了工作。」
藉由傾聽,我們才能參與融入、理解他人、跟人聯繫、同理他人,並且成為一個成熟的人。成功的關係都少不了傾聽,於公於私皆 然,政治領域也不例外。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有言:「大自然給人類 一張嘴、兩隻耳朵,無非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由此可見,高中和大學有辯論社和教學生如何表達和說服的課,卻很少開教學生用 心傾聽的課,令人費解…..現代人對功成名就的想像,少不了麥克風和舞台,不然就是站在講台上發表演說。…..
社群媒體給了每個人虛擬的麥克風,讓我們暢所欲言,還能過濾掉與我們相反的意見。
大家漸漸覺得打電話會打擾別人,也不太用語音信箱,寧可互傳訊息或表情貼圖。 就算在聽什麼,也很可能是戴著耳機,安全地躲在自己編排的聲音泡泡裡,在周圍築起高牆,耳朵裡的音樂就是自己為生活這齣電影挑選的配樂。
結果是疏離感和空虛感日漸蔓延,讓人滑手機滑得更凶。電子產品讓我們的腦袋隨時有事可忙,卻極少給它養分,更不用說培養情感的深度。畢竟情感的深度需要身心跟另一個聲音共鳴才能達成。而真正的傾聽,就是身體、心靈、理性、感性被另一個人的敘述給打動。
————
以上摘錄自《你都沒在聽》(大塊)。
今天星期2, 就少使用文字簡訊,多電話給朋友,好好聽聽他/她們說話吧。
Photo by Zack Jarosz from Pexels

2021 年 6 月 7 日,21:09

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邀請你半夜看的推理故事】(修訂版)
1.
最近我心上一直惦著件事。
就是想到底該如何介紹一本書,能讓大家和我一樣,半夜也想爬起來讀。
這件事情就讓我先從小學的一些美好回憶說起。
最美好的就是考試成績不錯,我母親去幫我租武俠小說回家當獎賞的時刻。
那時候的武俠小說都是小開本,一套經常幾十冊。
她拎著一大摞小說回來,從聽到開門聲,到看著她走過院子,那種期待,真是雀躍。而當天總要熬夜也要一口氣看完的興奮,更宛若昨日。
武俠小說有些常見的橋段:在仇家追殺之下跌落懸崖,大難不死還意外得吃異果等等。任督二脈打通,更是主角武功更上層樓的關鍵。
但就像有些經典名著永遠只聞其名而不會打開閱讀,成為「傳說中的書」;武俠小說裡的任督二脈、奇經八脈等也是「傳說中的經脈」,就算日後當真想了解怎麼回事,也始終沒找到合適的書。起碼對我來說如此。
因此,五年前因為出版了《中醫護好心》而認識沈邑穎醫師之後,有一天我就向她請教:可否推薦一本用現代語言把經絡、穴道這些事情講得簡明易懂的書?如果沒有,她是否願意自己寫一本?
沈醫師回去想了一陣,告訴我還真沒想到可以推薦我什麼書。不過她的確願意自己來寫一套。這套書開始定為八卷,後來改為九卷,就是《經絡解密》。
時間倏忽幾年過去,沈醫師前面五卷都照預定安排出版,只有到第六卷的時候,卻延了兩次,晚了一年多,直到這個月才出版,就是《腎經+奇經八脈》。
我很好奇她中間的經過,就在出書前先向她請教。
2.
沈邑穎醫師一頭銀亮白髮,容貌年輕,說話則吐字快又清楚。
她寫的書也是。不只論說清楚,並且愛用輕鬆易懂的比喻,搭配圖解。每本書都有「經絡人形圖 」、「經絡循行簡圖」(她簡稱為捷運圖)、「穴位圖」。
總體而言,她說:「穴位就像是經絡列車的停靠站,每條經絡都跟鐵道沿線一樣, 滿佈著大大小小的穴位,它們的功能主要來自所屬的經絡系統。不同的經絡系統互相支援,互補互助守護著人體。 認識經絡與穴位,也是認識人體小宇宙的金鑰。」
然而,我聽她所說,顯然第六卷不只保持前幾卷裡都有的這些特點,並且還加了一個新的特色。
就是她用講一個探案般,透過綿密又層層疊疊的推理,讓人像看小說一樣領會她在中醫學理上發前人所未有的創見。
最重要的是,她找出了奇經八脈的起源,也顛覆了中醫傳統上以十二經脈為主,以奇經八脈為備用和調節系統的觀念。
她講得非常清楚。
等書出來,我再讀一遍,興起了一個念頭,就是想到底如何使用最簡明的文字,能把沈醫師的創見講得清楚,讓一般不懂中醫的人也願意接觸這本書。
這幾天掛在心上,今天總算寫好了。
3.
我所看到沈醫師的推理層次,是這樣展開的:
一,傳統上,中醫和「腎經」相關的名詞很多,但解釋很模糊,彼此關聯也不清楚。
二,但很清楚的一點是,腎主水,是「先天之本」。
三,《難經》中有一段話,「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這「腎間動氣」既然是十二經脈的根本,顯然極為重要,但到底什麼是「腎間動氣」,卻沒有中醫書說清楚。
四,沈醫師開始研究「腎間動氣」,越來越發現其重要。而既然是連十二經脈都出自於「腎間動氣」,顯然「腎間動氣」的功能展現早於十二經脈。但十二經脈裡本身就有「腎經」,「腎間動氣」卻又早於「腎經」,那就可能是此「腎」非彼「腎」。
五,而沈醫師最後研究出來的結論是:生命的起初,在西醫說是受精卵的階段,在中醫應該有相對應的「腎元」的存在。這個「腎元」不同於西醫所說腎臟的細胞,也不同於中醫所說的「腎氣」,而純粹是說明生命的「元始」狀態,蘊含來自父母親的遺傳物質。傳統中醫將這種狀態稱之為「藏精」,而沈醫師則稱之為「腎元」,以便說明「腎間動氣」並存於「腎元」,而且是推動胚胎分化的重要力量。
把人的生命換作植物的概念來看,腎元就是種子,而腎間動氣宛如種子的發芽點,是生命蓄勢待發的動力。
六,因此,沈醫師寫了這麼一段話:「腎元所藏之精,類似人類原始 DNA,腎間動氣的原氣則是推動細胞分裂、DNA 複製的動能。腎元藏精是為了後續的發育做儲備,這個珍貴物質需要腎間動氣輸送才能發揮功能,透過腎間動氣輸送到胚胎各處,做為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脈生長的重要資糧。」
七,那麼,胚胎下一步的發育,腎間動氣推動下一步的發展是什麼?沈醫師提出了她精彩的「紙袋理論」三階段。
第一階段,當胚胎還在扁平狀態時,只有2D結構,就像是被壓平的紙袋,紙袋只有前後面,發展的經脈也一定是最根本的主要幹線任、督二脈。
第二階段,受精卵經過分裂變成細胞團,脊椎接著開始發育。 從空間來看,胚胎會開始長大長胖,此時則由 2D 結構變成立體的 3D 結構。 紙袋像是被撐開,除了前後面之外,中間也出現。於是衝脈出現,由下而上,全面涵蓋體腔內層;帶脈分布在外部,全面涵蓋體腔外層。
第三階段,臟腑組織器官開始陸續生長, 四肢也出現了。從空間來看,胚胎由中間向兩側發育,隨著臟腑組織器官增多,加上頭部和四肢,身體結構變得複雜,體腔內的組織器官與四肢之間的距離也逐漸增大。 因應這種情況,身體發展出可以連結軀幹和四肢的經脈,是為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和陽蹻脈。
以上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奇經八脈。而這奇經八脈的發育,全是腎間動氣所推動的。
八,在傳統的中醫裡,是以正統十二經脈為核心,奇經八脈常被視為後來才產生的備用及調節系統。然而在沈醫師的研究和推理下,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的先驅和前置部隊。十二經脈之出現和發展,是在「紙袋理論」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因應體腔內組織器官和軀體四肢的發展而生,而奇經八脈裡最晚出現的陰陽維蹻脈,都還稍早於十二經脈, 扮演「學長」的角色,協助十二經脈建構。 只是當十二經脈發展完整後,奇經八脈就除了任、督兩脈之外,各自把原先主要任務移交給十二經脈了。
但這就表示奇經八脈不重要了嗎?沈醫師說正好相反,「奇經八脈是人體最初始的設定,跨越多條經絡分佈,分散風險,不會像十二經脈那麼容易被日常生活損傷。 以現代 3C 系統來比擬,奇經八脈類似『原廠設定』,當身體出現雜亂失常的現象時,我們可以透過奇經八脈重新設定身體系統,這就是 RESET 的概念。」
也因此,沈醫師說這也正是許多練家子以奇經八脈為練功基礎的原因之一。奇經八脈雖然退居幕後,但是當臟腑經脈出現重大問題,牽涉多臟腑多經絡,且無法自行解決時,奇經八脈就會出手, 以綜合性的高度與廣度,跨越臟腑與經絡界線,做通盤改善。
九,最後,那「腎經」是怎麼回事呢?「紙袋理論」第三階段腎臟長出,腎經也就出現,成為十二經脈之一。隨著奇經八脈把主要任務都移轉給十二經脈,其中尤以腎經和肝經為主。而腎間動氣也把任務交付給腎臟和腎經,自己退居丹田。腎為先天之本的地位也就確立。
十,基於以上,《難經》裡所說「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就為沈醫師所澄清和證明了。
4.
《經絡解密卷六:腎經+奇經八脈》的精彩不只如此。沈醫師還有其他創見,包括腎經的「旋轉」。
我自己急著想用我自己的話來整理沈醫師對奇經八脈,以及「腎元、腎間動氣、腎臟與腎經」的精闢發現,主要是想致謝。
謝謝她用這麼淺白的文字,像推理小說一樣的風格,這麼現代的圖文並茂呈現,滿足了我這麼多年的想像,也滿足我期待這麼多年,想要接近而不可得的「傳說中的經脈之書」。
昨天晚上我讀到十一點左右入睡後,睡了幾個小時起來,半夢半醒間都在喃喃自語奇經八脈的關係。也在今天清晨三點多開始接著讀,到天亮時終於知道可以如何寫這篇文章介紹給讀者了。
不論是為了知道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還是為了閱讀的樂趣,都請大家看這本書。(有人和我一樣享受半夜捧讀這本書的樂趣的話,當然更好。^^)
如果你讀過《經絡解密》前五卷,或其中的任何一卷,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本。
如果你完全沒有讀過《經絡解密》的任何一卷,就請從這一本讀起沒有錯。
不論是為了知道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還是為了閱讀的樂趣,都請大家看這本書。 如果你讀過《經絡解密》前五卷,或其中的任何一卷,千萬不要錯過《卷六:腎經+奇經八脈》。 如果你完全沒有讀過《經絡解密》的任何一卷,就請從這一本讀起沒有錯。 主文:【邀請你半夜看的推理故事】 https://bit.ly/34VoXVg

 

把人的生命換作植物的概念來看,腎元就是種子,而腎間動氣宛如種子的發芽點,是生命蓄勢待發的動力。 因此,沈醫師寫了這麼一段話:「腎元所藏之精,類似人類原始 DNA,腎間動氣的原氣則是推動細胞分裂、DNA 複製的動能。腎元藏精是為了後續的發育做儲備,這個珍貴物質需要腎間動氣輸送才能發揮功能,透過腎間動氣輸送到胚胎各處,做為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脈生長的重要資糧。」 主文:【邀請你半夜看的推理故事】 https://bit.ly/34VoXVg

 

「腎元、腎間動氣、腎臟與腎經」三者的相互關係。 《難經》裡所說「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到底是什麼意思,也就為沈醫師所澄清和證明了。 主文:【邀請你半夜看的推理故事】 https://bit.ly/34VoXVg

 

沈邑穎醫師精彩的「紙袋理論」三階段。 
第一階段,當胚胎還在扁平狀態時,只有2D結構,就像是被壓平的紙袋,紙袋只有前後面,發展的經脈也一定是最根本的主要幹線任、督二脈。 
第二階段,受精卵經過分裂變成細胞團,脊椎接著開始發育。 從空間來看,胚胎會開始長大長胖,此時則由 2D 結構變成立體的 3D 結構。 紙袋像是被撐開,除了前後面之外,中間也出現。於是衝脈出現,由下而上,全面涵蓋體腔內層;帶脈分布在外部,全面涵蓋體腔外層。 第三階段,臟腑組織器官開始陸續生長, 四肢也出現了。從空間來看,胚胎由中間向兩側發育,隨著臟腑組織器官增多,加上頭部和四肢,身體結構變得複雜,體腔內的組織器官與四肢之間的距離也逐漸增大。 因應這種情況,身體發展出可以連結軀幹和四肢的經脈,是為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和陽蹻脈。 以上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奇經八脈。而這奇經八脈的發育,全是腎間動氣所推動的。 主文:【邀請你半夜看的推理故事】 https://bit.ly/34VoXVg

 

 

2021 年 6 月 7 日,07:08

P 隨筆
海明威說過一句話:「別把動作和行動混為一談。」(Never confuse movement with action.)
動作和行動,兩者都是動,但是差異很大。
「動作」,是做一件事,自己覺得有在做了,有在動了,就心安了。或者,可以向別人交待了。是不是過了很長的時間之後,一切仍然都只是在動作,不在他心上,或視而無睹。
「行動」,是做一件事,即使一時看不出有什麼在動,但是決心在一段時間一定要看到結果。
故意拿「動作」來當「行動」,是自欺欺人。
很多人不會故意這麼做,但會不小心,或下意識這麼做,但結果都是悲劇。
所以要常提醒自己:「別把動作和行動混為一談。」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