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P 隨筆

台北排隊奇譚兩則

P 隨筆
【台北排隊奇譚兩則】
1.
「請問這裡排隊的人這麼多,是排什麼隊啊?」
「啊,我也不知道。剛才走過來看這裡很多人在排隊,我就也跟著排起來了。」
2.
「哇,這裡排的隊好長啊,請問前面這一位排了多久?」
「我排了一個小時了。」
「那我可等不下去。謝謝。」
「不要走嘛,一起排嘛,一個小時滑滑手機,很快就過去了。」

2021 年 3 月 1 日,12:31

G 政府與政治J 核電與能源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截至今天已累積逾29萬份,超過中選會訂定公投法定門檻,僅剩5萬多份即可達35萬份安全門檻。工作小組宣布拉高設定目標,期望在3月10日前能衝到45萬份。」
繼續加油!
CNA.COM.TW | 作者: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藻礁公投連署逾法定門檻 拉高目標3/10前45萬份 | 生活 | 中央社 CNA
珍愛藻礁公投連署截至今天已累積逾29萬份,超過中選會訂定公投法定門檻,僅剩5萬多份即可達35萬份安全門檻。工作小組宣布拉高設定目標,期望在3月10日前能衝到45萬份。

只能背十五萬字的老朽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只能背十五萬字的老朽】
台灣去年開始稱之為「Podcast 元年」。
這件事情代表的意義是:我們終於開始重視聽覺,重視用聲音溝通的重要。
過去,我們的文化一直是重視視覺,尤其是用文字來溝通。所以任何知識的體會和傳播,都以文字為主。都是文字考題的考試教育,當然更助長了這個現象。
其實,人類最早都是以聽覺和這個世界接觸的。
嬰兒呱呱落地,第一個讓大家認識他的,就是他的哭聲。
他要告訴父母的訊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都是用哭聲來讓父母知道;他接受來自父母的訊息,也都是父母對他的呼喚。
所以,重視聽覺,用聲音來溝通,只是我們恢復人類最初也最基本的能力。
然而,用聽覺和聲音來傳播知識的能力,最大能擴展到多大?
以前知道荷馬這位盲詩人是用口述來記錄《奧德賽》和《伊利亞特》,已經覺得很厲害了。
最近因為讀地球禪者洪啟嵩寫的《佛經地圖》,看到印度人的本領,才真覺得嘆為「聽」止。
《佛經地圖》裡,有一章節專門解釋「佛經是如何集結出來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並不曾親手將自己的教說寫成經典,當時的弟子依印度習慣也沒有用文字將 教法紀錄下來,都是憑記憶與理解口耳相傳。
『佛陀入滅之後,對僧團造成極大的衝擊,隨著佛陀離世,全憑個人記憶、師徒間口誦耳傳的教法,本就容易出現錯謬疏漏。因此,隨著教團的發展,確實需要對教法作有系統的分類、整理、統一……..也就是佛經的結集。
『結集是「合誦」或「會誦」的意思,也就是集合僧眾,誦出佛陀遺教,並加以審訂、編次的集會, 又稱「集法」、「集法藏」、「結經」。』
歷史上佛經集結大致有四次,除了第四次集結的經過有文字記載,前三次都僅是口誦耳傳。
總之,印度過去很長時間裡有一種傳統就是由一代代的長老嚴謹地口傳弟子。
我請教洪啟嵩這種口傳、背誦,可以背到多少。
他以四部阿含經傳到中國舉例,四部阿含經都是傳經的人來到中國,口授再翻譯的。而四部阿含經從二十卷到六十卷不等,也就是從二十萬字到六十萬字不等。換句話說,印度人背誦一部五、六十萬字的經是很平常的,上百萬字的都有。
他還講了一個故事,就是當年有一位印度僧侶善背《大毗婆沙論》,到晚年還可以背出十四、五萬字。大家都笑他老朽了,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可以背出兩百萬字。
一代代的人靠口誦耳傳能開發出這麼大的能力,真是只重視文字傳播的人沒法想像的。
《佛經地圖》有一個部份主要談佛經的背景,有很多這種方便一般人對佛經有認識的故事。
相關介紹請看這一篇:https://bit.ly/300ctt8

長期耕耘與推手

B 閱讀C 出版F 文化相關M 漫畫與小說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長期耕耘與推手】
1.
近一個星期,得知法文版《刺客列傳》有好消息。
先是法國三大報之一的《世界報 Le Monde》報導介紹了七本亞洲漫畫,六本書的創作者來自日本,一本是鄭問的《刺客列傳》。
France Culture的法國電台 Radio France 也報導了鄭問和《刺客列傳》。
今天的消息則是三大報之一的另一家 費加洛報 Figaro刊出報導。
終於為鄭問作品找到法國出版社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有一位推手@Laurent Mélikian。
Laurent Mélikian是法國一位活躍的漫畫評論家,他長期關注台灣漫畫,也因為金漫獎的邀請來過台灣,喜愛鄭問的作品。照他自己說,他想把鄭問作品介紹到法國,都有二十年的時間了。
關鍵在2019年。那一年年初的安古蘭漫畫展,台灣館的主題是台灣漫畫三重奏,其中的經典主題就是鄭問,所以大會官方安排了座談活動,另外我也接受了Laurent Mélikian的採訪。
那次採訪快結束時,Laurent 很堅決地說,這次他一定要努力促成鄭問作品在法國出版,也提了一家出版可能有希望。
我說我四月還要去巴黎,就約了到時見面,再聽他消息。
2.
那年 4月到巴黎時,Laurent 告訴我一個壞消息,說先前談的那家出版社還是沒有成,但是那天他幫我引見一位女士,名字是 @Soline le Seaux,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翻譯鄭問作品的人才。
Laurent也跟我說他夏天要去美國德州居住一年,不過期間還是會努力尋找可能的出版社,會保持聯絡。
我謝謝他,但是心想他去美國居住卻要在法國尋找出版社,覺得是很困難的挑戰。
所以那趟巴黎之行,我還另外和兩個對鄭問作品感興趣的人談過,也同時做其他準備。
但是真沒想到:過了大半年後,到了2020年一月底的安古蘭漫畫展,其他兩家沒消息,Laurent 卻帶了一個人來台灣館,說他找到一家新成立的出版社 @Patayo 。Patayo這家出版社有初生之犢的勇氣,Laurent 介紹的創辦人 Federic 願意長期規劃出版鄭問作品。
而他們選擇先出版《刺客列傳》。
其後,雖然去年疫情嚴重,但我們的阿和跟維奈兒等持續努力,和他們保持密切聯絡,到年底,《刺客列傳》的法文版當真出版了。譯者也就是 Soline 。
過去,幾度似乎就要談成卻又沒成的鄭問創作法文版,當真向巴黎進軍了。
出書後,Laurent也繼續發揮各種推力。而最近一個星期的媒體報導正是其中之一。
3.
推動國際版權的銷售,固然特殊情況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但絕大多數還是就要長期耕種,點點滴滴地消除文化、語言、市場上的疑慮和障礙。
以鄭問的圖像魅力如此鮮活、知名度如此大,打進法國市場都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就可以了解。
這是從2012年第一次台灣館在安古蘭參展之前就在做,參展之後更逐年推,又包括金漫獎等活動邀請過Laurent,巴文中心的協力等等,才堆積出來的成果。
其中有創作者與民間出版公司的企圖,有文化部等政府部門重視漫畫的政策支持,有長期在安古蘭持續耕耘的努力。各方交互的努力。
現在鄭問的第一部法文版作品問世,接下來大家再一起努力下一步事情的發生。
最後,再次感謝Soline的翻譯 及 Federic 出版的眼光,以及最關鍵的推手 Laurent。這位關鍵的推手,臨門一腳的作用。
Le Monde的報導: https://bit.ly/2NKGQBd
Radio France的報導 https://bit.ly/3dQp6PC
昨天費加洛報的報導。

 

《世界報》和 Radio France 兩家媒體的報導,都選了同一幅圖。

 

2019年,台灣館在安古蘭漫畫展的台灣漫畫三重奏,Laurent Mélikian採訪我談鄭問後合照。

 

2020年安古蘭漫畫展台灣館,Laurent (右) 從美國飛來參展,並介紹他終於找到要出版鄭問作品的Patayo出版社創辦人 Federic.

 

刺客列傳法文版出版後,Laurent在他自己臉書上的照片。https://www.facebook.com/laurent.melikian

 

刺客列傳法文版內文之一。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02059446494896&id=27226485280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