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米奇在十多年後的實踐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米奇在十多年後的實踐】

東西方文化雖然對一些美德有共通的價值觀,但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像收養孩子,起碼華人文化的傳統應該多會選健康樣貌好的,但是像美國就有人會特地收養身體有狀況而需要特別關愛的。

另外,東方文化又重視宗族姓氏,收養孩子,就要傳宗接代,而以美國為例,就有人會要收養孤兒卻要他們保留對自己原生父母的記憶。

1.
《尋找奇卡》是米奇.艾爾邦的新書。當年我因為讀他寫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感動而出版,後來一路是他的出版者,到他來台灣訪問之後也有些私交,但是讀《尋找奇卡》,以及讀完之後訪問他,讓我重新認識他。

2010年,海地大地震,當地一間收養孤兒的宣教院需要緊急救援,住在底特律的米奇接受一位牧師的呼救,去了海地。此後他每個月去一趟幫助那裡的人,然後就決定在底特律負責的原有幾間慈善機構之外,再多加了接手這間孤兒院的經營。

奇卡是在米奇經營孤兒院三年後進來的。她恰巧也是2010年海地大地震前三天出生的。

本來,奇卡是孤兒院五十二個孩子中的一位,但是在進入孤兒院大約兩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身體出現狀況,嘴和左眼皮下垂,走路有點歪,然後發現腦中有一塊組織,在海地沒有地方可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米奇把奇卡接去了美國,也在那裡得知奇卡長一種罕見的腫瘤,名叫「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簡稱DIPG),而她已經第四期了。

2.
《尋找奇卡》寫的就是其後兩年間,米奇和他太太潔寧與奇卡相處的過程,以及最後奇卡還是離開這個世界之後,米奇對她的思念,以及從這個孩子身上感受到的啟發。

米奇和潔寧因為工作的忙碌,一再延後生育的時間,等到最後他們決定要生孩子的時候,卻錯過了機會。所以他們把奇卡接回美國治療之後,就擔起了父母的所有責任。他們為米奇照顧生活上的一切,也奔波世界各地為奇卡尋找療方,最終雖然仍然沒能救回奇卡,但畢竟為奇卡留在海地只能活三、四個月的生命再延長了兩年,也完滿了米奇在人生過程中一直存在的許多空缺。

米奇跟我說:兩年前奇卡去世的時候,他本來想馬上動筆寫奇卡的故事,但是美國出版社擔心他的情緒太悲傷,所以不建議。因而米奇改為先寫《在天堂裡遇見的下一個人》,借由那本書先紓發了心中的許多悲恨,然後經過兩年後才寫這本《遇見奇卡》。

他說,墨瑞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教了他對於面對生死的態度,使他受益匪淺。多年來,米奇經常回去重讀,也幫他在面對許多年長的人過世的時候有所憑籍。

但是在奇卡死後,他也拿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來讀,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發,找到安慰,但沒有。墨瑞沒有失去過孩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主要是墨瑞對生死的體認。而現在他面對的是一個年幼生命的殞落,是他要自己面對生死,整理出自己對生死的體認,是完全不同的衝擊。《遇見奇卡》就是他的整理。

3.
為了要訪問米奇,我回頭把他的書都再讀了一遍。發現《遇見奇卡》幾乎在實踐他近二十年來寫作的許多構思。

十七年前的《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故事就是經由主角要去救一個八歲小女孩的命而展開。 當時他在寫作中設定的一個概念就是:照顧孩子,是生命的重要意義。而十多年後,他親身照顧奇卡,更讓他有了和當年構思一個故事主題不同,對「照顧孩子」這件事情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同樣也在《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裡,米奇還寫過一句話:「一個陌生人,造就一個家庭。」而十多年後他收養奇卡,真的是讓他原本遺憾的家庭完整了。

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對奇卡深愛到這種程度,卻還是堅持奇卡叫他們「米奇先生」、「潔寧小姐」。 米奇說:領養孤兒的時候,一定不能想自己要當他們的爸爸、媽媽。無論如何,他們有自己的父母。「你只是個大人,是很愛她們,可以幫助、引導他們的大人。『爸爸』、『媽媽』是他們自己一生的課題。」

至於他自己,米奇說:「即使我不是奇卡的爸爸,但她是我的女兒。她讓我覺得我像個父親,比任何小孩的爸爸都更像個父親。」

4.
米奇說,他等了兩年才寫這本書,就是希望不要讓讀者讀一本會「肝腸寸斷」的書。

他的確做到了。
這是一本讓人感受到米奇的溫暖,以及他克制自己的悲傷與思念,分享他怎麼經由一個小女孩補足自己人生功課的書。

東方讀者,就像這篇貼文開頭所寫,還可以對照著有更多一些思索。

我訪問米奇的文章,會整理出來另外發表。今天先貼一些對這本書的介紹。

【遇見奇卡】
大 塊 ✦ https://bit.ly/2yH507C
博客來 ✦ https://bit.ly/2S2OoOq
誠 品 ✦ https://bit.ly/2KwiMg4
金石堂 ✦ https://bit.ly/3bCI3kS
讀 冊 ✦ https://bit.ly/2Vyl9Fx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郝明義Rex How
作者

2020 年 4 月 25 日,21:17

B 閱讀F 文化相關L 人物P 隨筆

原本2月台北國際書展要來台灣的韓國繪本作家 蘇西・李(Suzy Lee),可惜因為肺炎疫情取消行程。在這一篇越洋筆訪裡,蘇西・李談她當年一鳴驚人的《愛麗絲幻遊奇境》源起,還有那個小女孩又如何貫穿到《海浪》等書之中,很精彩。摘一段訪談如下:

『《愛麗絲幻遊奇境》是一個有趣的參照,這部作品很吸引我,就另一個面向來說,我感覺自己就像「愛麗絲」,在那段時期漫遊在倫敦(這對我也很有意義)。人們講著我無法完全理解的語言,文化差異有時候甚至讓我迷惘,但同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滋長,那也讓我覺得自己就像愛麗絲一樣勇敢!新的生活與感官經驗讓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刺激我用不同的方式感受與回應。所以我在那時創造了一些實驗性的書籍作品,甚至把自己投射成我書裡的愛麗絲。所以說,不同的地點會讓人創造出不同的故事!』

OKAPI.BOOKS.COM.TW
韓國繪本作家蘇西・李。 有些圖畫書作家的圖讓人看過就難以忘懷,像初次見面就一見鍾情,深深刻印在心底。久別重逢再見,瞥一眼就又勾起美好的記憶,讓心湖盪漾。韓國繪本作家蘇西・李的作…

生生不已的力量

B 閱讀P 隨筆

【生生不已的力量】

今天世界讀書日。讀葉嘉瑩先生的《紅蕖留夢》。
因為最近讀了她的《美玉生煙》之後,越發更想對她的一生知道更多。

《美玉生煙》的主要內容是她讀李商隱詩的感觸,對應自己人生的波折;《紅蕖留夢》則是回顧她的人生,及相關人物與詩詞的對她的影響。

也連帶去網上看了當年鳳凰電視對她的訪問。

又是真實人生比戲劇還要曲折。

看她的婚姻生活,感觸尤其多。她的家世良好,不論才華或容貌都光采過人,當年卻因為憐憫之心而嫁給一個本來一直拒絕的人。

因為他們認識差不多兩年時,那個人丟掉了在秦皇島的工作,還得了病。「失業的原因至今他也沒有告訴我。他的姐夫在國民黨海軍工作,就在南京的海軍給他謀了個職。他就提出要跟我訂婚,我如果不答應,他就不走。我當時心腸就軟了,我以為他可能是因為常請假到北平來看我才失去工作,見他又失業又生病,好不容易謀到個職業,別耽誤了,就答應了他。」

而當年他們來台灣之後,就在葉嘉瑩剛生下大女兒不久,在軍中的先生因為匪諜案而被捕,只靠她一人謀求生路。在1950年代的台灣,艱辛可想而知。

葉先生靠一身詩詞學養不只奇蹟似地存活下來,還幫出獄的先生找到工作,再來還應聘到美國的大學講學,把家人都接出國去,在加拿大定居。

而她寫道:「我先生閒居在家,又像從前一樣,重演以對妻子發威來顯示做丈夫權威的作風。那時我既要準備用英文教課的教材,還擔心第二年的工作沒有著落。我在工作和心理方面承受著沉重負擔, 卻無人可以訴說,我既不願增加老父和女兒們的憂慮,更不敢向我先生訴苦。因為在他的觀念中, 總以為如果我訴說勞苦,甚至只要有人同情我的勞苦,都是對他的侮辱和諷刺。」

今年九十六高壽的葉先生,說她一生從沒有戀過愛。在男女情愛上的確沒有。但是她與詩詞之愛,卻又哪是一般沉迷於男女情愛裡的人所能想像。

我想起去溫哥華看她,到她大學裡幾十年如一日獨自終日研究的小房間感受到的衝擊。現在再對照她在婚姻生活中的遭遇,更覺得震撼。

而葉先生終生講授詩詞,練就一種特異功能也是眾所周知的。到九十歲左右的時候,她仍然可以一站上講台,就中氣十足地一講兩三小時。

這其中的秘密,也只有她自己能回答:

「我對詩詞的愛好與體悟, 可以說全是出於自己生命中的一種本能。因此無論是寫作也好,講授也好,我所要傳達的,可以說都是我所體悟到的詩歌中的一種生命,一種生生不已的感發的力量。……

「我在講課時,常常對同學們說,真正偉大的詩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的,是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的,在他們的詩篇中,蓄積了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的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而我們講詩的人所要做的,就正是透過詩人的作品,使這些詩人的生命心魂,得到又一次再生的機會。而且在這個再生的活動中,將會帶著一種強大的感發作用,使我們這些講者與聽者或作者與讀者,都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力量。」

還不只如此,她還說明了為什麼其中自有源源不絕的樂趣:

「在這種以生命相融會相感發的活動中,自有一種極大的樂趣。而這種樂趣 與是否成為一個學者,是否獲得什麼學術成就,可以說沒有任何關係。這其實就是孔子說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以今天為起點,我會再繼續好好讀葉先生的書,也多跟她體會詩詞與人生的連動。

 

 

 

2020 年 4 月 15 日,20:55

B 閱讀P 隨筆

今天讀葉嘉瑩先生的《說初盛唐詩》,看她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有兩個字要這麼讀,就跟著試一下。果然大有不同。齒頰生風。請試試看。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裡你要注意,我把「者」讀成「ㄓ ㄚˇ」,「下」讀成「ㄒㄧㄚˇ」,因為這首詩押的是上 聲韻,所以「者」和「下」的讀音就與現在普通話的讀法不同了。我們說詩的好壞,它的感發力量,除了與它的意義有關之外,它的聲音也是非常重要的。上聲的字讀起來中間有一個轉 折,好像拐了個彎兒再上去的樣子,在原理上確實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