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育部的一封信的草稿
B 閱讀
我寫了一封給教育部的信的草稿,請大家提供意見。
敬啟者: 我是一個讀者,使用教育部負責編修的印刷本《重編國語辭典》,也使用教育部掛在網路上的《國語辭典》的讀者。
寫這封信,是因為我在使用這兩部紙本與數位型態雖然不同,但是都出自 貴部的辭典的時候,碰上一些困惑,因而只能想到請 貴部出面回答。
我寫了一封給教育部的信的草稿,請大家提供意見。
敬啟者: 我是一個讀者,使用教育部負責編修的印刷本《重編國語辭典》,也使用教育部掛在網路上的《國語辭典》的讀者。
寫這封信,是因為我在使用這兩部紙本與數位型態雖然不同,但是都出自 貴部的辭典的時候,碰上一些困惑,因而只能想到請 貴部出面回答。
2003年,慈濟緣起一灘血的案子,花蓮地方法院宣判證嚴法師必須賠償莊姓家屬一百零一萬元。《中國時報》不但在頭版的新聞報導中把法院宣判書中的「一灘血」註明「應為攤」,二版還有一篇〈說文解字:此「攤」非彼「灘」〉,解釋為什麼應該是一「攤」血而不是一「灘」血。理由是「一般人想當然耳,認為血是液體,當然是『一灘』。翻閱字典,灘是指水淺沙石淤積之處,如沙灘。搶灘也是這個用法。至於液體的量詞,跟攤販一樣,都該用攤。不管是一攤爛泥、一攤污水、還是一攤血,都不能用『灘』。牛肉麵攤當然更不能因為有湯,就變成灘了。」
于美人曾說:「在閱讀之前,你要先知道如何閱讀。」傅月庵則說:「《越讀者》是台灣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果您喜歡郝明義所寫的《越讀者》這本書,歡迎下載《越讀者》簡介PPT檔,email給親朋好友,號召大家一起來提升閱讀力。
下載處:http://www.netandbooks.com/3111NP012/001.pps
(約3MB,用滑鼠右鍵按網址,再按另存目標,即可下載。)
*最近為《我的知識之路–約翰.彌爾自傳》寫了一篇導讀,貼在這裡。記得最早讀約翰.彌爾的自傳,有點像是去看一場電影。
◎
彌爾,以嚴復過去譯為「穆勒」的名字,而為我們所熟悉。但是過去從中學教科書上所知道的,僅限於他在十九世紀集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等於一身,以及閱讀過他的《論自由》(On Liberty)。
想要讀彌爾的自傳,是因為看了一篇報導艾德勒(Mortimer Adler)求學的文章。艾德勒早年因為想當記者,輟學去報社打工,後來為了改善寫作,去上大學的夜間部課程。這時他讀到了彌爾的自傳。知道彌爾竟然是在五歲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艾德勒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在大學的正式求學,最後自己在教育領域卓然成家。
我因為想知道彌爾是如何在五歲就讀柏拉圖的著作(後來發現其實是七歲),所以也跟著去讀了他的自傳。一打開書,就如同搭上一列雲霄飛車,又好像置身三維立體電影銀幕之前,五色炫目,神馳心移。
《越讀者》裡,我在<中學的「我考故我在」>這篇文章中這麼寫了一段話:
教科書與參考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教科書,是近代有了學校體制後,對學生心智成長所提供的濃縮維他命;考試參考書,是刺激考場上腎上腺素分泌的興奮劑。至於補習班?那不過是提供大量興奮劑的轟趴。
興奮劑當然有助於你衝刺考試,但,改變不了那是興奮劑的事實與本質。
沒有父母會要自己的子女在發育成長階段的六年時間裡,只以各種維他命過活,並且以整天要他們參加提供興奮劑的轟趴為樂為榮。但是在對待自己子女心智的成長上,卻很容易如此。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