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2019 年 5 月 4 日,11:14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分享五四和杜威的「原音」】

今天是五四,並且是一百周年。
我們出版了四本書,其中有三本和杜威相關,一本是五四運動期間關鍵五十篇文章的重現。

想要這麼出版,主要和我身為讀者的一段探索有關。
一九一九年春天,杜威本來在日本講學,五四前夕臨時受邀來到中國,結果發現自己正在見證一個關鍵時刻,也深為中國所發生的一切吸引,於是改變了講學計畫,最後停留了兩年兩個多月,直到1921年7月才返美。

五四影響了杜威,杜威也影響了中國。五四的旗手之一胡適,本來就是杜威的弟子,深受其影響,到目睹杜威來華之後所捲起的千堆雪,他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先生這樣大的。」而蔡元培也稱杜威是「現代孔子」。

為@Openbook 閱讀誌寫了一篇文章,談這段探索經過,也談為什麼杜威的思想,即使在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對台灣的我們,以及全世界的人都是警鐘長鳴。摘錄一段如下:

『因為他對民主和教育的信念,正好對照出此刻我們遭遇困境的根源。

『杜威認為人類社會所有衝突的根源都是一群人的利益和另一群人的利益發生衝突。而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在追求「發展共同生活」。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往來、相互溝通、產生關係、發生影響。如果能「發展共同生活」,就比較可能事先化解衝突;有衝突時也比較可能溝通。

『所以杜威認為的「民主」是這樣的:「一個社會若能妥善安排所有成員平等地參與全體的共同利益,並且在與其他群體互動中彈性地調整制度,就可以算是民主的。」

『這麼看的話,就知道過了一百年之後今天的台灣,即使我們早已經是華人世界民主化的代表,但其實離「民主」的距離還多麼遙遠;而世界上許多其他「民主」歷史更悠久的國家之陷入泥淖,也莫不是因為日漸背離了杜威所揭示的「民主」社會的原則。』

OPENBOOK.ORG.TW
五四運動,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海峽兩岸都是每年都有紀念活動的大事。今天,則兩岸都各有理由地遺忘或忽視。 2019年是五四100週年,身為一個出版者到底可以做些什麼?我想了很久,最後因為一場偶然的談話,讓我從一個讀….

2019 年 5 月 2 日,20:36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鱷魚的一天】

鱷魚的一天是怎麼過的?從這個疑問開始,所以這支短片的音樂就想到用了懸疑風。

image3 五月新書之一。

————-

⚈ 《鱷魚的一天》(Professione Coccodrillo)
——Giovanna Zoboli 著、Mariachiara Di Giorgio 繪

★ 2018年法國女巫獎
★ 2018年義大利Premio Luigi Malerba最佳圖畫書獎
★ 2018年義大利Premio Andersen年度最佳無字圖畫書
★ 2017年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
★ 2017年美國芝加哥公共圖書館最佳書籍
★ 2017年美國亞馬遜網站最佳書籍

『詼諧、幽默、睿智、富有想像力的精彩無字圖畫書。
讓圖像帶我們穿梭大城市,看見渺小而獨特的自己。 』

1,379 次觀看

image3

⚈ 《鱷魚的一天》(Professione Coccodrillo)
——Giovanna Zoboli 著、Mariachiara Di Giorgio 繪

『詼諧、幽默、睿智、富有想像力的精彩無字圖畫書。
讓圖像帶我們穿梭大城市,看見渺小而獨特的自己。 』

⋯⋯更多

2019 年 3 月 15 日,20:40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讀與不讀,紙與非紙】

聯合報做了一個有關閱讀力的系列報導,根據他們調查,台灣去年「逾40%受訪者,一整年沒看書;去年沒看書的人,平均最近一次看紙本書是7.7年前,且65%受訪者整年沒買書。」

請參閱:http://bit.ly/2O5dkls

雖然很多數據看來很嚇人,我不悲觀,也不樂觀。
說不悲觀,是因為台灣閱讀紙本書上的人雖然在減少,但是留下來的人卻在深化。
說不樂觀,是因為台灣的考試教育體制,有至少整整六年在全力破壞新生代少年人閱讀紙本書的習慣、樂趣和基本能力。

明天星期六,3月16日下午3點在誠品信義店3樓,我會講一場「紙張的仍在與不在」。這是誠品三十周年活動之一,主持人是李惠貞。歡迎大家參加。

相關資訊:http://bit.ly/2Ta9cBo

 

http://bit.ly/2O5dkls

 

http://bit.ly/2Ta9cBo

 

在兩太之間

B 閱讀P 隨筆

晚上回到家,從一堆要看的書裡挑了一本。

《尋找創意甜蜜點》,談的主要是商業創意,包括團隊合作的商品,或者是個人創作但卻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創意。

作者Allen Gannett 是TrackMaven 大數據行銷服務網站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全書的重點有兩個:

一,打破創意是多麼神祕而不可測度的迷思。世界上不是只有「天才」和「非天才」兩種人。

二,分解創意的曲線,提供可以訓練的方法。

這裡先破一個梗。書裡有一句話我認為很核心:「太新鮮的東西有把人嚇跑的風險;太熟悉的東西則無法引起興趣。」而創意的鍛鍊正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甜蜜點。所以他歸納了四個法則。

談創意的書當然很多,就像如何減肥、如何學英語的書一樣多,要看你是否正好被那個方法打動。這本書我本以為擇要看一下就好,結果回家後就看,整本看完。

他講這些原則很清楚,舉的很多例子也很好看。從百老匯舞台劇的製作團隊,到Reddit網站創辦人,從Netflix的內容長,到米奇林星級主廚,有許多創意的內容分解。對我來說一個意外的收穫是:之前我不知道羅琳在她網站上有公布《哈利波特》第五集的情節表,所以去張望了一下,但找不到,不過找到有人下載在這裡:http://bit.ly/2IFi1mX

還有人打字解說在這裡:http://bit.ly/2IFi1mX

想到有連續四天假期可以讀書寫東西,而夜還長得很,覺得很幸福。

祝大家也是。

2018 年 12 月 14 日,20:51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從彼山到此山】

我認識丁松筠神父很早,在1980年代初。那時我為光啟社的電視劇寫劇本,和他常來往。

但是我認識丁松青神父很晚,直到2017年3月,我才第一次慕名去了新竹的山中拜訪他。
他是1969年來台灣,7年後就在那裡住下,直到今天。

那天,我看著新竹青綠的山脈,聽丁松青神父說著他來台灣的經過,還有他在2014年初次回黎巴嫰的尋根之旅。

因為他給我看的照片裡,黎巴黎也是山脈綿延,所以我就跟他說:那就請你寫一本《從彼山到此山》好嗎?從你的祖先所在的黎巴嫩山上到你現在傳教佈道的新竹的山上,應該有一條脈絡。

丁神父同意了。

12月16日,星期天下午3點,在台北誠品松菸店3樓Forum,有一場新書發表會。歡迎大家來聽這一位在台灣居住了五十年的神父說他如何找到血緣的根,並借由家族史看見自己此生服務奉獻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