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星期五的Free night 讀Paul Éluard的詩

B 閱讀P 隨筆

星期五的Free night 讀Paul Éluard的詩,即使只能讀英文翻譯的版本,都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COUVRE-FEU
Que voulez-vous la porte était gardée
Que voulez-vous nous étions enfermés
Que voulez-vous la rue était barrée
Que voulez-vous la ville était matée
Que voulez-vous elle était affamée
Que voulez-vous nous étions désarmés
Que voulez-vous la nuit était tombée
Que voulez-vous nous nous sommes aimés.
—Paul Éluard

CURFEW
What did you expect the door was guarded
What did you expect we were locked in
What did you expect the street was barred
What did you expect the city was in check
What did you expect it was starving
What did you expect we were disarmed
What did you expect the night had fallen
What did you expect we were in love.
Translation by Lloyd Alexander

在提議合編「中華大辭典」之後

B 閱讀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7.03中國時報
  繼「識正書簡」之後,馬英九總統再提出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建議將正體、簡體兩種字詞語彙陳列比較,以利兩岸互動。」
  大陸的「民間」要參與這件事情,很容易。大陸的當代簡體字典,都要以《現代漢語詞典》為參考標準,而《現代漢語詞典》是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這樣的指導機構,加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這樣的長期執行單位而形成。《現代漢語詞典》的定位、精神、內容以及方法,都有一套貫穿的理念,規範(prescriptive)功能強烈而鮮明。 Keep reading

馬總統與兩個誤區

B 閱讀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6.19中國時報

  馬英九總統說出兩岸應該建立「識正書簡」的共識之後,綠營批他是促統,民間不滿的聲音也很多。總統府和官員則忙著滅火,強調「識正用正」是目前的教育政策,「識正書簡」是對大陸的喊話。
  我很好奇馬總統為什麼要自家花園放火,徒生風波。不論到底是什麼原因,我都建議他回顧一下中文產生「繁」(正)、「簡」體之別的歷史背景。 Keep reading

商人難為年代 聽聽《給未來者言》

B 閱讀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1.16中國時報

        很多工作,需要為一種理念而奉獻,甚至不惜性命,是很清楚的。譬如要革命的政治人物,戰場上的軍人等等。但是商人呢?商人對自己的理念,到底應該堅持到哪個地步呢?有段時間,我很好奇。

        商人的目的不就是營利嗎?一個追求營利的人,到底有什麼理念好堅持?堅持到哪個地步才算食古不化?

        後來,沒想到因為看甘地的一本書而找到答案。

        一次大戰之前,甘地在南非的那段時間,有天要從約翰尼斯堡搭火車去德班。在火車站,一位來送行的朋友,塞給他一本書,好在二十四小時車程的旅途中閱讀。後來,甘地在他的自傳中,有一章名之為<一本書的神奇魔力>,專門談這本書對他的影響。

        甘地從拿起書就放不下。火車在傍晚時分到站,可是他那天夜裡根本無法入睡。甘地在回憶錄裡說,他不是閱讀很多的人。在他上學的時候,除了教科書之外,他幾乎什麼也不碰。出社會工作後,也很少時間閱讀。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他讀到一本書,就會大力消化。而他在火車上讀到的這一本書,則立刻給他帶來了鉅大的衝擊。

  Keep reading

沒有第四道閱讀需求的後遺症

B 閱讀C 出版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8.10.17中國時報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把思考並欣賞「社會制度之美好」,和「多元行為之美好」這兩種閱讀需求放到一起。

這和重視法治之後,才會重視人權是類似的道理。一個社會裡,有越來越多不是以政治、社會、法律、經濟、倫理等主題為研究專業的人,卻對政治、法律、經濟、倫理、文化等作用感起興趣,樂於思考並討論(或辯論)這些制度、體系、機制的運作,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欣賞,最起碼可以尊重,與自己主張、理念、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的行為。

反之亦然。一個社會裡越來越只剩下非藍即綠,非獨即統,非愛台即賣台這種截然兩分的思考習慣時,大家就越來越沒有意願,沒有機會,更沒有力量去討論(或辯論)自己社會裡所可以改善的政治、法律、經濟、倫理、文化等制度、體系與機制。

一個社會在閱讀文化的七道階梯上,站不上或站不穩這第四道階梯的話,很難再更上層樓。不是說這個社會裡後三道階梯的需求就完全不存在,甚至也不是說我們必須要有多少多少這樣的人(因為金字塔越往上層的基數本來就越少)。而是說,以七道階梯組成的閱讀文化的金字塔而言,第四道階梯破損或者不存在的話,這個金字塔是不成形的,後三道階梯和前三道階梯是分斷的,彼此構不成互動的刺激與養分。

如何養生,如何美容,如何理財,如何從一些成功人士身上掌握他們的秘訣,如何讓人生受到一些啟發,如何吃喝玩樂等等──這些屬於基本的閱讀需求,當然永遠存在,也永遠有供應需求的出版物可以造成暢銷現象。同樣的,一個社會裡,也總會有人在追求多元知識的相互激盪,或是對知識的創造有所貢獻,或是知識的終極之美。但是沒有一道銜接的第四道階梯,這兩類閱讀需求就各自分斷,難以相生相長。

人數本來就多的前三道基本閱讀需求和創作中,沒有環境和氛圍可以讓一些人拾階而上的話,人數本來就少的後三道閱讀需求和創作,終究難免萎縮。後三道閱讀需求和創作萎縮的話,前三道基本閱讀需求和創作也就難免原地打轉,原地消耗。

網路帶動的數位革命,對傳統閱讀需求造成衝擊,固然是一個全球性課題,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為之苦惱,但是隨國家和地區之別,苦惱也各自有別的原因,正在這裡。

網路與數位閱聽,衝擊最大的,是閱讀的前三道需求。養生、美容、理財、成功秘訣、人生啟發、吃喝玩樂,甚至一些藝術之美的入門,網上大量免費的內容、新奇的表現方式、方便討論的社群,大幅削減了過去只能從紙本書籍中獲得滿足的需求。這是全球性苦惱的原因。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網路與數位閱聽而有的苦惱,往往又各自有別的原因,則在於他們社會所擁有的閱讀需求的七道階梯,以及這七道階梯所形成的閱讀文化的金字塔,結構和內容都有所不同。

有些國家和地區,雖然整體人口不多,以人數而論的市場不大,但是他們社會裡面閱讀需求的七道階梯,卻完整存在。這樣的社會,雖然基層的傳統閱讀需求也受到網路及數位閱聽的衝擊,但是因為七道階梯的金字塔結構完整,所以會產生兩個效果:第一,七道閱讀需求和創作自成循環,循環裡的相生相長不受影響;第二,這個自成循環的七道閱讀需求,也就比較有力量也有機會,把網路和數位閱聽所帶來的衝擊力,轉化為對自身的鍛練力。也就是說,化外力為內力。這種社會的例子,我願意舉荷蘭。

另有些國家和地區,雖然以人數而論的市場很大,或者說相當可觀,但是社會裡面閱讀需求的七道階梯,卻分斷、破損。這樣的社會,就算基層的傳統閱讀需求很大,也非常容易在網路及數位閱聽的衝擊下遭到侵蝕。結果也產生兩個情形:第一,七道閱讀需求分散零落,無從自我循環,無從把網路和數位閱聽的衝擊力化為鍛練力;第二,社會裡呼籲、推動基礎閱讀的人所在多有,但是努力往往形同沙上築塔,在網路及數位閱聽浪潮的沖刷下,辛苦與作用難成比例。

過去二十年,台灣社會一直流失穩固第四道閱讀需求的機會,今天碰上網路與數位閱聽席捲而來的風暴,看來是載浮載沉,實際狀況可能更為棘手的原因,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