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2024年11月25日 09:05

B 閱讀L 人物

葉嘉瑩先生昨天離開了。
今年九月,我為了補祝她百年大壽,寫信給她。摘其中一段:
———-
有機會去見識過您數十年如一日研讀詩詞的工作室,卓然獨行的精神更是深受啟發與激勵。
剛寫到上一段「卓然獨行」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在西方生命靈數裡是7的數字,何不幫您算一下來印證?而結果,果真是7的生命路程。
而您的生命路程雖然是在卓然獨行,但您的生命原動力卻是2, 以韻律(包含音樂與詩詞)來聯結世人。您雖然歷經諸多波折5, 但始終以超越的9,關懷的6來面對人生,並修煉出嚴謹自持的4,也從兼顧精神與物質世界平衡的8中,達成深自期許的人生目標。您善用了與自己生命相關的每一個數字的光明,恭喜您,也感謝您。
—————–
懷念葉先生。
#葉嘉瑩

2024年11月24日 23:34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昨天、今天兩天高雄行,行程排得緊密。其中有兩場是岡山的獨立書店岡好販賣所邀請的。這家書店的老闆健福和他的夥伴昱秀先是安排昨天去他們書店,今天下午則是去高雄城市書展他們規劃的講座。
健福和昱秀問我為什麼會答應他們,尤其是去岡山這個他們才開了一年多的新書店。我說是因為我們的同事建閔推薦的。建閔跟我說他們做得很用心,值得鼓勵。
昨天到現場看也體會到如此。
原來岡山雖然在高雄,但是卻是一個經常並不被視為高雄的地方。健福自己是岡山人,就是他們去高雄其他區,不會說是去哪個區,而會說是去高雄。而長期以來岡山都沒有書店(兼文具店的不算的話),所以他在台中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想到回來開。
他的夥伴昱秀是在台北當醫生,到周末則來岡山和他一起經營書店。兩人都是熱情與理想滿滿。
昨天在講後認識了一些新讀者,今天在城市書展的演講也是。其中有位熟悉的讀者承志,今年台北書展時沒有見到,今天他就把這一年來他買我的書都集中拿來給我簽名。非常感謝。
今天演講開始前,認識了高雄市圖的館長李金鴦, 講後也去參觀了正在辦十周年展的國際繪本中心,看到他們逐步發展,及好繪芽所展現的影響力。多謝玉庭和品菡兩位的介紹。
在高雄的活動還不只這些。另外再找時間寫。
先再次感謝所有的人,也祝大家閱讀幸福,幸福閱讀。

老闆健福

 

販賣所另一位老闆昱秀。
很用心安排也很用心參與的讀書會。

 

QA很好。
從店外看。
感謝這位讀者。
感謝這位讀者。
24日在高雄城市書展。
與高雄市圖館長李金鴦。
現場之一。
和大家一起。
今年台北書展時沒有見到承志,今天他就把這一年來他買我的書都集中拿來給我簽名。非常感謝。
感謝這位讀者。
感謝這位讀者。
感謝這位讀者。
感謝這位讀者。
感謝這位讀者。
感謝這位讀者。
和剛好販賣所兩位
和高市圖國際繪本中心主任玉庭(右)和同事品菡。十周年周看到國際繪本中心逐步發展,及好繪芽所展現的影響力。

2024年11月18日 21:55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郝先生,聽說你們要出版 Anxious Generation了?」
「咦,你怎麼知道的?我們還完全沒有對外公布啊?」
1.
以上的對話,從今年大約八、九月起,就不時發生。
問我的人,也各種職業領域都有。
最早是一位醫師。其後,涵蓋各個職業領域。
醫師是透過國際學會討論知道這本書,再從社群媒體打聽到我們要出中文版,懇切希望知道出版時間好安排課程討論。
有作者朋友看過原書,自己製作了多集影片來分享內容,激起數十萬人點閱。
有家長看過英文版組成讀書會,輾轉打聽中譯本,要再擴大中文讀書會。
有新手夫婦看過之後表達,希望宣傳告訴所有想要為人父母的,先將這本書當作家庭共識的生育前提。
有社會學者、政界人士對如何讓台灣產生更多共識去面對焦慮世代,表達熱烈關切。
也有從生死學研究到人資培訓,從幼教團體到兒童幫扶機構,在這幾個月中透過不同的管道來詢問並期待知道出版訊息。
有澳門朋友表示,他們看過這本書的簡中版譯本,但覺得「若有所失」,所以期待我們出版的繁體中文版,相信大塊的品質。
還有朋友希望等紙本書出來,他要讓他國小、國中的孩子們都必需閱讀,制定家庭公約。
2.
現在我們確定要在12月出版這本書的繁體中文譯本:《失控的焦慮世代》,副標題是「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NYU教授Jonathan Hadit 寫的英文版自年初在美國出版後,就長期蹯踞紐約時報及亞馬遜暢銷榜首,也在世界各地激起巨大的迴響。
因為這一場心理疾病的瘟疫,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台灣,發生在世界各個地區。並且,不只吞噬了兒童和青少年,也襲擊了其他年齡階層。
所以這是一本站在時代關口,提醒我們要對未來世代付出更多關心與行動的書。這也是對我們自己的提醒。
很榮幸能出版這本書。這是人類共同的課題。我們一起努力!
#焦慮世代
#失控的焦慮世代
#AnxiousGeneration

2024年11月9日 20:31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

感謝–台中場
感謝苑裡鎮長劉育育特地趕來。我知道她星期天也有忙不完的事,祝她能善用她的數字,大放光彩。
感謝台中圖書館館長曾惠君來,也祝她在兼顧兩組數字之下,可以更得心應手地實踐計劃。
感謝有過三十二年教學經驗的潘如玲老師來,她今天還特別願意上台說說她對我算她生命靈數的印證。也謝謝她對我做的事的歸納:「喜歡去遠方看過風景,採擷果實後,回來整理給大家分享。」
感謝有一位讀者從藍寧仕醫師的書,到漢斯.德寇茲的書,一直到我的書,一路在研究生命靈數的讀者。
感謝有許多讀者事前已經做過功課來問我問題。
感謝有許多讀者從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書,而樂意從我這一本書開始入手思索自己生命中的數字能量,並用來拍好自己的人生電影。
#用鑽石生命靈數拍好你的人生電影

 

下午在台中誠品園道店。
感謝有許多讀者從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書,而樂意從我這一本書開始入手思索自己生命中的數字能量,並用來拍好自己的人生電影。

 

感謝有許多讀者事前已經做過功課來問我問題。

 

感謝有過三十二年教學經驗的潘如玲老師來,她今天還特別願意上台說說她對我算她生命靈數的印證。也謝謝她對我做的事的歸納:「喜歡去遠方看過風景,採擷果實後,回來整理給大家分享。」

 

感謝許多讀者周末時間。

 

感謝苑裡鎮長劉育育特地趕來。我知道她星期天也有忙不完的事,祝她能善用她的數字,大放光彩。

 

感謝這一位從藍寧仕醫師的書,到漢斯.德寇茲的書, 一直到我的書,一路在研究生命靈數的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雅尤老師。

 

感謝如玲老師。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台中圖書館館長曾惠君來,也祝她在兼顧兩組數字之下, 可以更得心應手地實踐計劃。

 

感謝這一位讀者,帶她孩子一起來,要我簽兩本我的書之外,加楊士毅的書,還送我台中的名產。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老師。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感謝這一位讀者。

 

開心的合照。

 

希望能說得清楚。

 

感謝。

 

感謝。

 

我希望他們能記得:每個人都是在拍一部自己的人生電影;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電影的導演。

 

2024年11月8日 22:23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一個人的文筆到底要好到什麼程度,才能讓聘用他擔任全職作家的雜誌三十年等不到他寫出一個字,還是願意繼續付薪水給他?即使換了三任總編輯都一直如此?
一個人的才華到底有多麼迷人,才能讓他的同事看他坐領乾薪而不以為忤,每天豎起耳朵聽他在辦公室裡打字的聲音,去翻他垃圾桶想要尋找線索卻徒勞無功?
一個人到底遭遇了什麼情況,才會從1930末到1970年代持續是《紐約客》的招牌作家,美國報導文學的顛峰代表,影響無數後進,卻突然再也沒有任何作品三十年?
2.
約瑟夫.米契爾(Joseph Mitchel)出生於美國南方北卡羅萊納州人,父親是擁有遼闊農田和棉田的大地主。本來,他應該和其他同齡朋友一樣,長大後也留在那裡,繼承家業。
但是十歲的時候,約瑟夫的父親帶他出了趟遠門,去了紐約。根據他們家的傳說,約瑟夫頭一次看到高譚市的摩天大樓和繁華熱鬧時,就向他的父親宣布:「這是為我準備的。」
他也真沒有說錯。日後他將會來這個城市工作,從報紙的記者做起,再成為雜誌獨樹一幟的報導文學作家,以難以望其項背的方式紀錄這個無以名狀的大都會。
3.
約瑟夫.米契爾會寫場所。
「比爾這輩子最在乎的,就是要讓麥克索利(McSorley’s)保住和他父親在世時一模一樣的風格。只要一有任何東西需要更動或修理,他便感心驚肉跳。二十年來,這間酒吧腐朽的程度日益嚴重,木匠一再警告他房子再不修就要塌了;到了一九三三年,他終於讓木匠動手打理,要把房子撐起來。工程進行之際,他坐在裡屋的桌前,雙手抱頭,心亂如麻,好幾天都吃不下東西。同一年,天花板上布滿煙塵(和蜘蛛網)的油漆開始剝落,飄到地板上。顧客紛紛抱怨飄進啤酒的碎片可能會害他們窒息而死,比爾才心不甘情不願地重新粉刷了天花板。一九二五年,他不得不把杯子換成陶杯;因為大部分的錫杯都被人順手牽羊去當紀念品了。同年,裡屋安裝了一部他自己從不接聽的投幣式電話。這些大概就是他所容許的、僅有的重大改變。」——摘自〈老家的老啤酒屋〉(The Old House at Home),1940
4.
他會寫吃的。
「你馬上出發,去利比的生蠔屋,告訴那個人你要吃他的大牡蠣。不要坐下。站在他們那個精美的大理石吧台前,你可以在那裡看到那個人用刀把牠們撬開。告訴他你要喝生蠔汁;他會在底殼下刀,這樣生蠔汁就不會溢出。你要確定你吃到的是大蠔,要大到你必須向後仰才能吞下去,這是大多數餐廳用來炸和燉的大小;上帝寬恕他們,他們不懂。要他給你羅賓斯島、馬蒂塔克、鱈角或馬鞍岩的生蠔。不要在上面放任何紅醬、五味醬、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些雜碎。向那個人要半顆檸檬,戳一兩下,讓檸檬汁出來,然後擠在生蠔上。他切開的第一顆生蠔,把牠拿起來聞一聞,就像聞玫瑰花或白蘭地一樣。那種鹹鹹的海藻芳香會讓你神清氣爽;它會讓你的血流加速。而且不要只吃六個;慢慢來,吃一打,吃兩打,吃三打,吃四打。然後給那個人慷慨的小費,去給自己買一支五十分錢的雪茄,把帽子斜戴起來,然後到滾球綠地(Bowling Green,曼哈頓的小公園)去走一走。」
5.
他會寫人。
「大約一年後的一天,我正在和韓曼談話,不知怎地我感覺他沒有做到他承諾要做的事,所以我請另一個人過來,用金屬棒敲墳墓聽它的聲音。正如我的懷疑,韓曼騙了我。他只挖了一.八公尺。他是難纏的老傢伙,固執己見,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而不是按照我的意願。他一直都是挖一.八公尺深的墳墓,而且無法改變。這讓我很不高興,我很生氣。我已經把我的名字刻在這個墓碑上,看來我好像埋在這個墳墓裡了。」
他邁出了兩大步,站在同一塊墓地的下一個墳上。
「相反地,」他說,「我會被埋在這個墳墓裡。」
他彎下腰,拔起一根雜草。然後站起身來,抖掉雜草根上的泥土,丟到一旁。
「啊,算了,」他說,「不會有什麼差別的。」
6.
約瑟夫.米契爾的寫作到底留給讀者什麼印象呢?
一九八二年,一位加州的政治學教授寫信給米契爾,有這麼一段話:
「我不知道有誰的作品能像你一樣,如此快樂地把純潔、樸實、不做作、善良、甜美和平靜的特質結合在一起。至少對我來說,這些特質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其中,是我獲得無窮樂趣的泉源。甚至只讀幾頁你的書,我就會洋溢著一種柔和的歡喜,不知何故感覺更潔淨、更滿足、更感激。」
後來米契爾一直把這封信放在手邊,並且經常翻閱,尤其是他在寫作荒漠中徘徊的最後幾年。
7.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是同樣身為記者出身的湯瑪斯.康克爾(Thomas Kunkel)的作品,榮獲2016年美國指標性傳記寫作獎項「斯珀伯圖書獎」(Sperber prize)。
《紐約時報》這麼說: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是一本優雅動人的傳記,主角深具紐約特質一如其筆下的紐約角色,他深信這座城市的魔力並為其獨特特徵添磚加瓦。」
8.
那麼,米契爾先生到底為何不寫了?
我看完書之後,有了我自己的答案。但是不能破梗。
請大家讀這本會讓你徘徊的書。
#米契爾先生為何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