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2023 年 4 月 23 日,15:44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2023年,ChatGPT4 新AI 革命成為話題,也引爆眾多有關學習、閱讀、教育相關焦慮的時刻,在4月23日這個世界讀書日,可以讀什麼書?
我會說:十九世紀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
雖然是將近兩百年前的書,但是這本書揭露了一個人可以如何擺脫既有教育的桎梏和影響,超前開發自己智能,以及其方法。
約翰.彌爾經常被人稱之為「天才」,他的自傳也經常有人說是「天才之書」。但彌爾絕不會同意這一點,因為《我的知識之路》告訴我們的,其實只是一條比較特殊、然而只要有心就可以有所依循的學習之路。
而新AI 時代,正好把其中一些比較特殊的條件和環境,更轉化為人人易得,人人皆可擁有。
2.
約翰.彌爾身有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等多種身分,並有許多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清末民初之際,嚴復翻譯了他的著作,因而以「穆勒」之名而為華人世界所知。
然而約翰.彌爾並沒有進過學校體制受教育。他父親想依照自己的想法,使他得到最高等的知識教育。
因此,他的童年沒有玩具,也沒有什麼兒童讀物,三歲就學希臘文,七歲讀柏拉圖的前六篇對話。八歲學拉丁文,開始讀西塞羅的演說辭及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整個童年,他熱中於閱讀及撰寫歷史的練習。其他學習的重點,則是數學。
十二歲起,約翰.彌爾開始讀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學習經院邏輯。十三歲讀完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課程。十四歲學會法文,開始離家遠行,去法國遊歷一年。回來後,約翰.彌爾雖然仍然在他父親指導下讀書,但是父親不再是他的導師了。此後,彌爾認為在促使他智力的發展方面,寫作重於讀書。
3.
約翰.彌爾這麼「早熟」的學習,特殊之點不只在於他父親詹姆斯.彌爾希望他學了些什麼,更在於要他怎麼學的。
詹姆斯.彌爾出身寒微,鞋匠和小農之家。雖然日後進了愛丁堡大學,畢業後成為研究希臘的學者,但一直也只能在雜誌上寫些不論政治還是宗教見解都不做違心之論,不為英國權貴人士所喜的文章,靠著有些不穩定的稿酬來維生。
約翰.彌爾回憶他父親,除了說這樣還敢結婚生子,養一大群家口令人吃驚之外,還有他仍然能堅持自己的研究,花了十年時間逐步計劃、寫作了自成一家之言的《印度史》。
也就在他寫《印度史》的同一張桌子上,詹姆斯.彌爾教起自己的兒子從希臘語開始學習之路。一條和其他家長教育孩子不同的學習之路。
「大部分經過訓練而學識豐富的兒童或少年,他的精神力不但沒有因為有學識而加強,反而受它的連累。他們的腦子充塞著單純的事實和他人的意見言辭,把這些東西接受下來,代替自己思想的力量。這樣,由那些傑出的父親不遺餘力地教育出來的兒子,長大後常常只成為學舌的鸚鵡,搬弄學過的東西,除了走別人走過的舊路,不會運用自己的頭腦。」
約翰.彌爾的父親則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提供大量的思考機會,「在我最早記憶中,綠茵和野花總是混合著每天向他複述上一天讀過課文的情景。就我記憶所及,這種複述出於我的自願,不是規定的練習……..我和父親經常談論我讀過的書本,他一有機會總是向我解釋一些概念,如文明、政治、道德和精神修養等等,過後叫我用自己的話向他重述這些概念的含義。」
約翰.彌爾的父親很早就對他接觸了經院邏輯的訓練,讓他及早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智力,打下了所有學術、哲學思考的基礎。
「我相信,沒有哪一種科學的教育法能比父親對我教授邏輯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更加徹底,或在培養才能上更為適合。他力圖(甚至有點過分)喚起我的智力活動,所以一切問題都要我自己去解決,事先不向我解釋,總要在我碰到困難無法解決以後,才對我講解。他不但把這兩門重要學科的精確知識傳授給我,達到當時一般的程度,而且要我成為對二者進行獨立思考的思想家。」
4.
在學習之路上,有比自己高出一籌,甚至更高的人相伴,是極有意義、助益的事情。
約翰.彌爾的學習之路的特殊,不只在於他有一位如此不同一般的父親,還在於因而他有機會可以及早親近一些可以啟迪思想的大人物。
十二歲,約翰.彌爾有機會訪問休謨;
十三歲,能認識李嘉圖,受邀去他家,和他一起散步,邊散步邊討論政治經濟學;
十四歲,去法國住薩伊家,見過聖西門;
十五、十六歲的時候,約翰.奧斯汀允許他跟他學羅馬法。不但得到有價值的法學入門知識,而且在他的普通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個部份。
大約與此同時,他得以親炙邊沁。
5.
約翰.彌爾也回憶,他父親特別刻意防範他會自滿,高度警惕不使他聽到讚美的話,不讓他和別人作自我誇耀的比較。
在十四歲結束跟在父親指導下的學習之路,要去法國遊歷的前夕,他父親在海德公園跟他講了一段話,讓他才體會到自己的學習之路領先同代人至少二十五年:
「等我結交新朋友時,將會發覺我所接受的教育不是與我同齡的年輕人普遍懂得的。⋯⋯我比別人懂得多一點,不是我有了不起的地方,只是我的命運賦予我不尋常的優越條件:有一位能教育我的父親,願意承受必要的麻煩和耗費必要的時間。⋯⋯假如我知道的不比那些人多,那就是最大的羞恥了。」
而他之所以想到寫《我的知識之路》,除了希望藉此向幫助他智力和道德成長的人們表示感激之外,是因為「如今教育或改良教育是比以前英國歷史上任何時期更受廣泛重視(如果不是更加深刻的話)的研究主題,在這裡記錄下一些不尋常且頗具特色的教育情況,也許不為無益。不說別的,這種教育已經證明人在幼年時期能接受的東西比一般設想的要多得多……」
他又說,「現代教育要求孩子學習的功課盡可能輕鬆和有趣,的確這種努力值得稱讚。但是如果這個原則發展為只要求兒童學習輕快和有趣的東西,那麼必然要犧牲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新制度正在養成一批人,他們將沒有能力做他們不樂意做的事情。」而彌爾認為,「如果不要求學生做他不會做的事情,他就永遠不會去做能做的事情。」
6.
當年我出版《我的知識之路》的時候,說看約翰.彌爾的學習歷程,先是如同搭上雲霄飛車,炫目之極,覺得非常人能及。但再細看他把自己的路程說明得如此清楚,所以這一條特殊的知識之路,其實也是任何一個普通讀者都可以學習的。
我也因此在代序中整理了許多參考的路標。
其中最難得的,當然還是那位一直陪同他共同思索的父親,以及那位父親所引介的那些才學過人的學者。這兩個特殊條件,不是一個普通讀者可以得到的。
但是因為彌爾的自傳裡介紹了所有這些人的重要著作,和他們的互動,所以我認為一個勤勉的讀者,仍然可以透過閱讀這些人的著作,找到替代的機會。
而2023年最大的不同,是有了新AI 的革命。
在新AI的對照下,「大部分經過訓練而學識豐富的兒童或少年……長大後常常只成為學舌的鸚鵡,搬弄學過的東西,除了走別人走過的舊路,不會運用自己的頭腦。」比兩百年前更加險惡。
而對一個想要走一條不同於傳統學習之路的人,新AI 革命雖然還是無法提供約翰.彌爾的父親,但可以同樣不怕「必要的麻煩和耗費必要的時間」,隨時協助,打開太多前所未有的新的知識之路的選擇。
同樣的,沒有約翰.彌爾父親引介的學者朋友可以陪伴成長的讀者,也可以在新AI 的引介下方便得識任何時代最頂尖的專家學者的思路,走上另一種新的飛躍的知識之路。
所以,《我的知識之路》裡的路標,今天也就更可以當作參考了。
感謝約翰.彌爾和詹姆斯.彌爾。

2023 年 4 月 22 日,22:01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往東半公里處的亞當斯河岸上,白樺有三十公尺高,加拿大馬鹿、鹿和白靴兔也吃了它們的樹枝和嫩芽;海狸用防水的莖蓋窩;松雞舒服地躲在葉叢裡;吸汁啄木鳥和啄木鳥在樹上挖洞,之後貓頭鷹和鷹再來接收。這些卓然而立的白樺吸收了冰河水,河裡的水因為秋天產卵的鮭魚而染紅。……
「捕食產卵鮭魚的熊,每天大約會把一百五十條鮭魚帶進森林。樹根吸收了腐爛鮭魚的蛋白質和養分,樹木所需的氮有超過四分之三由鮭魚提供。樹木年輪中的氮來自鮭魚還是土壤,清楚可辨,因為海魚體內有大量的氮十五同位素,是可用來追蹤木頭中鮭魚養分含量的自然示蹤劑。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氮含量的每年變化,便能找出鮭魚產量跟氣候變遷、砍伐森林、捕魚方式改變的相互關係。一棵雪松古木可能含有一千年的鮭魚洄游紀錄。」
2.
在陰天的星期六下午,想到今天是世界地球日,我去找出《尋找母樹》這本去年出版的書。吃著巧克力脆片冰棒,很快就沉入了。
一如去年OPENBOOK 年度好書評審所言,「 這是一本重要的知識書,也是溫暖而充滿著愛的故事書,結合森林科研的回憶錄。」
而作者把森林、熊、鮭魚的生態樣貌和循環寫得那麼迷人又清楚,只是這本書要講的故事和知識的入口之一。
更大的一個入口,則是這本書說明了「森林為什麼不只是一大群樹而已」,一步步帶我們看到林木之間其實存在著一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的生命共同體。
就像人類社會裡有母親會照護自己的子女長大,與隣家共同互相照拂,森林中的樹木也有「母樹」的存在。
「現代社會以為樹不具有跟人類一樣的能力,認為它們沒有照顧幼小的本能,不會互相療癒,也不會關照他者。但現在我們知道母樹確實會培植自己的後代。花旗松能認出自家幼苗跟其他家族或不同種樹的差別。它們互相交流並送出碳(組成生命的要素),不只給自家幼苗的菌根,還有群落的其他成員,以利維持群落的完整。它們對待幼苗的方式,就像母親把自己最好的食譜傳給女兒,把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傳給下一代。紫杉也置身於這個網路中,跟一輩子的同伴互相連結,也跟我這樣大病初癒或只是偶然穿過林間的陌生人建立關係。」
作者對這個網路的發現,打破了「競爭是森林中唯一重要的植物互動」這個觀念,被譽為里程碑之作,從此改變人類與森林、樹木和其他物種互動方式的認知。
3.
作者蘇珊‧希瑪爾(Suzanne Simard)出生於加拿大,目前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森林系的森林生態學教授,研究森林有機體網路的先驅。
而她在這本書給讀者的另一個入口,是她個人的生命歷程。
我們看到她如何成長於一個伐木世家,如何被森林吸引而成為「森林偵探」,進而成為一名科學家,發現樹木之間藉由地底的隱密真菌網來回傳送的訊息 ,再進而發現母樹的存在,「母樹釋放的能量有如浪潮一樣豐沛,有如陽光一樣強烈,有如山上的風一樣難以抵擋,有如保護孩子的母親一樣所向無敵。 」
她不只帶我們走進森林的各個隱蔽的角落,用最生動的文字把森林表層、地底的景像、氣味呈現在讀者眼前,也讓讀者同時看到她如何奮力工作、研究的同時,身為一個母親,又如何經歷罹癌、離婚、出櫃介紹自己的女朋友,以及面對子女的心路歷程。
她把自己對「母親」角色的探索,和對「母樹」的尋找,交織成一個許多層次和面向的故事。
4.
而這本書的核心訊息是:「世界萬物都彼此相連 — 森林和草原,土地和水,天空和土壤,靈魂和生者,人類和其他生物,無一例外。」也因此,作者說:「這本書談的不是我們能夠如何拯救樹木。 這本書談的是樹木如何可能拯救我們。」
我很高興看到她在書末提到的建議:「如果你住城市,在陽台上放個盆栽。如果你有院子,打造一座花園或加入社區園地。」或者,「去找一棵樹——屬於你的樹。想像自己跟它的網路相連並與附近的樹合為一體。打開你的感官。」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讀了《尋找母樹》,讀的過程共吃了兩根冰棒,很開心。

2023 年 4 月 4 日,20:39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今早起來的第一件事,是找出很少用的一套茶具。泡了一杯有人送我,還沒打開過的桂花九曲紅梅。
因為昨晚睡前讀了一本書。
1.
「二○一六年,中國科學院的考古學家分析了漢景帝墓中的隨葬植物,發現了舉世最古老的茶葉….白毫銀尖 ,這位寬大開明的皇帝如此鍾愛的茶,如此寶貴,沒有它,他甚至不能死,正如我沒有它活不下去一樣。」
這裡的「我」,名叫漢麗耶塔·洛弗爾(Henrietta Lovell)。
洛弗爾顯然是一個生命力很強的人。她曾經被閃電擊中,墜落過冰川,摔下過激流,還經歷過兩次癌症的襲擊。
她本來在大型跨國企業負責財務工作,2004年在倫敦創立了一家「珍稀茶」(Rare Tea)公司,為了尋找最好的茶葉,也為了幫助茶農,堅持不經由中間商來往,她遍訪全球各地的茶農,包括臺灣,也成立了一個回饋茶農的慈善協會。
今天以米其林一星聖約翰餐廳(St. John)和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為代表,全球許多頂級餐廳的主廚與飯店業者都尋求弗洛爾的專業指引與合作。
《訪茶》(Infused),是洛弗爾寫自己的茶葉故事、尋茶歷險。
「驀然回首,我往往會因為發現自己冒險得多麼深入而吃驚,我走過的路徑迷失在一片糾結的葉片之中。」而她開始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或許我變得更勇敢了,而且明白自己並不孤單。當然,還是脆弱,但因為我周遭有仁慈構造的鋼骨,因而能夠擺出不屈不撓的模樣。」
2.
在臺灣這個自豪產好茶,懂茶的人多,談茶的書也多的地方,看到一個英國女人寫有關茶的書,即使知道這本書出版後成為《紐約時報》年度好書,也廣受名廚Oliver Jamie 等人的推薦好評,可能還是不免一個疑問:給我們看的?
沒錯。真是給我們看的書。也可能正因為臺灣產茶,懂茶的人多,所以更該讀《訪茶》這本書。因為她把茶寫得很立體。
《訪茶》好看之一,是作者不只談的是跨越全球十五個國家,至少三十個地方的茶的橫向連結,還有茶在全球開展的歷史縱深,以及對照的景深。
洛弗爾讓我們看到十七世紀茶開始進入英國,怎麼和咖啡與巧克力競爭,終於成為財富、文化和精緻品味的象徵;
看到英國社會上下對茶如何發展出巨大的需求,導致鴉片戰爭;
看到其後十九世紀一個叫羅伯特.福鈞(Robert Fortune)的人如何從中國偷出茶樹,由印度而再往世界各地散播;
還有英國二戰的時候「海軍給水手們喝蘭姆酒以提振精神,陸軍給士兵喝啤酒,皇家空軍的飛行員需要鬥智鬥勇,所以他們喝茶」的文化。
最有意思的是和茶和威士忌的故事。
十九世紀,除了蘇格蘭高地之外,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愛喝的是白蘭地和蘭姆酒,不怎麼喝威士忌,覺得那是拙劣的烈酒。
而當時英國的植物學家已經從印度的茶樹發展出三千多個品種,大家都大膽地探索把各種茶葉調和搭配起來是什麼風味。「英式早餐茶」就是這樣調和出來,大受歡迎。
蘇格蘭有些雜貨商因為看到調和茶葉大受歡迎,想到那何不也來把不同品種的威士忌也來調和一下。經過調和的威士忌保持一致性和圓潤平衡的風味,進入市場也大受歡迎,從此開始風行各地。
其中一家雜貨商叫亞歷山大.沃克( Alexander Walker ),他的家族後來調製出全球知名的「約翰走路」 ( Johnnie Walker ) 。單一麥芽威士忌的興起,是後來的事。
茶葉真是全球飲料的高端先行者。
3.
《訪茶》當然有豐富而多元的茶葉及味覺知識。最重要的,是穿插著各種故事,讓人樂於一路閱讀下去。
「茶樹全年都會不斷生長新葉,但只有第一批新芽才能保住春天的甜美氣味。茶樹在寒冷的冬天休眠,夏季的糖分都儲存在根部,以度過漫長陰暗的月分,等待第一道微弱的春光。茶樹利用這些儲存的糖分長出第一批新葉,這些葉片還沒有因太陽的追逐而張開,還沒有開始把糖轉為能量的光合作用,這就是為什麼這些芽葉會如此獨特地甜美。 」…..
「同一片葉子可以製成白茶、綠茶、烏龍 、紅茶或普洱茶。普洱經過發酵;紅茶則是充分氧化,帶出茶多酚豐富的深度;綠茶只需略微加工,展現更微妙的植物風味;烏龍則巧妙地介於兩者之間。而白茶……白茶是最初始,原封不動的茶葉,只經過乾燥,因此保留了新鮮葉片最細膩的香味,清新如草。」
這本書對照各地不同的茶葉,尤其寫出了許多比較的幽微之處。
像是來自非洲馬拉威塞特瓦莊園的紅茶,和頂級的中國紅茶與大吉嶺紅茶相比,有什麼不同?
後兩者加了牛奶之後,「味道就會變得虛無縹緲,像幽靈一樣」,而馬拉威的紅茶加了牛奶之後,「卻像著了魔的擠奶女工一樣,四處潑灑,乳香四溢。 」
至於茶葉怎麼喝法,怎麼調和不同的茶葉喝,怎麼搭配各種食物、酒精喝的知識,更是作者每天思索的重點,這本書的好戲。
「把武夷茶與尼泊爾手揉紅茶混合會是什麼滋味?我們該不該在美洲沙漠的音樂節上泡原葉茶喝?…..」
於是我們看到目錄裡她做的各式各樣的探索、實驗。
內文裡,她更寫出細微的異同:
「白毫銀針——我喜歡稱呼它為白毫銀尖,聽起來比較柔和,是大白品種茶樹第一輪的絨毛春芽。這些芽是在春天之始,大約短短五天之內採摘的…..」
至於而白牡丹茶,則是在白毫銀尖之後採摘的,「是第一片展開的葉子和下一組葉片包的嫩芽。」
所以,洛弗爾說她每天以白毫銀尖茶開始,白牡丹茶則是在挪威海邊搭配吃海膽最好,這種茶「帶著青草味、柔和、甜美、多汁,帶著最細膩的杏子味,與北極海膽明亮、令人眼花繚亂的清新,和海邊空氣的鮮味相得益彰。」
4.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她真會寫。把歷史、科普、遊記、食譜、人生勵志調和在一起,讀得讓人入神、移神。
「這是我的尋茶歷險。我希望能引誘你,一點一滴地,愛上原葉茶。…….我想要告訴你真正為我帶來力量的好東西,以及他引領我去的地方。」
而貫穿整本書的,不只有她的熱情,還有她獨特的觀察力和描述。
她寫自己最早喝茶的體驗:「它嘗起來有老虎和大象的味道,有佩戴璀璨珠寶和四肢頭巾的男人的味道,有青山和冒險的味道。」
她堅決反對喝茶包,不只是因為茶包裡有漂白劑、膠水和廢物,還因為有些絲質茶包「像月經帶一樣懸掛在杯子的一側」。
看了台東茶農的工作,她說:「一個農民這個月可能在採收鳳梨,下個月則在採茶製茶。這是法老王.山德斯(Pharoah Sanders )在演奏壯麗複雜的自由爵士樂( free jazz),而不是皇家愛樂樂團按樂譜演奏。」
她在京都一所禪院向一位僧人求教抹茶,則觀察到:「他用由單一竹莖精雕細琢製成的茶筅刷茶…….他擊拂的手腕像最熟練的自慰者一樣靈巧地移動。」
而她也坦誠地告訴讀者兩件事:
第一:喝好茶要小心;你可能會上癮而停不下來。……
第二:歡樂可能會帶走你的壓抑。「極度愉快的經歷是如此不同尋常,因此我們對它們的反應可能同樣出乎意料。」
書裡,她講了一段在義大利一趟火車旅行的故事。
由於她對鐵觀音的熱愛,讓她和隣座一個男人在一再共享好茶的過程中,傾談如故,錯過自己該下的車站,最後兩人去一個港口住了兩天。
「我們並沒有碰一滴酒,但我卻覺得自己喝醉了一般,難以克制。我是英國人,當然十分拘謹,通常需要酒精才能讓我們放鬆,但是非常好的茶效果更好。」
5.
讀《訪茶》,雖然作者不斷地在空間上、時間上移形換位,或近或遠,或正或側地和茶相關的知識和故事,但神奇的是,完全不覺得炫目。
她寫這本書,真的像泡了一壺好茶,讓讀者喝得忘其所在,但又記其當往。
書的最後有一章是<用好茶改變世界>:「選擇好茶,直接由自農民的茶,而不是來自匿名的中間商。那個選擇將會有多方面的連鎖反應。你將會是支持世界各地的社區,人們努力擺脫貧困,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然而,整本書寫的更直接的一件事,應該是「用好茶改變自己」。
可以體會到茶為什麼是為鬥智不鬥力的空軍而準備:「背後有一種細緻感。這是堅韌和勇氣,而非重量和肌肉。它是為也是由知道前方危險但並沒有厭倦戰鬥的人而調製。」
體會到為什麼在最無助夜裡需要茶的撫慰:「無緣無故地,有時在夜裡我會發現自己沒有任何一個明朗的念頭。我是在廢棄瀝青網球場上瑟瑟發抖的野草。……你需要你最珍貴的茶壺,你最珍愛的茶。在黑暗中,有你的燈的光芒,和你手中杯子的美麗,和茶的溫暖。」
也體會到為什麼每天早上起來要喝杯好茶:「一日之始在床上那最初的片刻充滿了可能,在我出門前啜飲最後那幾口茶時,我知道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即使是最好的日子,依舊可能天有不測風雲,但我的確有力量以真正美好的茶展開我的一天。」
於是能體會到:自己也可以從日常生活裡好好「訪茶」開始,給人生展開不同的面貌和可能。
這樣,今天早上起來就找出了我喜愛的茶壺,泡了朋友送的好茶,寫了這篇文章。
明天嘛,我想去照書裡的配方,調一杯「白毫銀尖馬丁尼」(White Silver Tip Martini)。
體會到為什麼每天早上起來要喝杯好茶: 「一日之始在床上那最初的片刻充滿了可能,在我出門前啜飲最後那幾口茶時,我知道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即使是最好的日子,依舊可能天有不測風雲,但我的確有力量以真正美好的茶展開我的一天。」

 

跨越十五國,至少三十個地方,把歷史、科普、遊記、食譜、人生勵志調和寫在一起。 至於茶葉怎麼喝法,怎麼調和不同的茶葉喝,怎麼搭配各種食物、酒精喝的知識,更是作者每天思索的重點,這本書的好戲。

 

有一章是<用好茶改變世界>:「選擇好茶,直接由自農民的茶,而不是來自匿名的中間商。那個選擇將會有多方面的連鎖反應。你將會是支持世界各地的社區,人們努力擺脫貧困,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

 

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      博客來:https://bit.ly/3JI4qay 誠 品:http://bit.ly/3yZP1xB 金石堂:https://bit.ly/3JCXrjn 讀 冊:https://bit.ly/3lABAAY MOMO:http://bit.ly/3lABp8M 大 塊:http://bit.ly/42zBf2f

 

 

2023 年 4 月 2 日,22:47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去年世界盃足球賽,英國足球隊的陣容和表現都空前,不只引起各國注目,英國人自己更是興奮地期待他們可能繼1966年之後從沒有奪冠的遺憾。
來到八強賽,英法大戰。
英國隊隊長哈利.肯恩(Harry Kane)得到兩次罰球機會。
肯恩風華正茂,名列當今全球頂尖球員之列,也是當時英國隊有史以來進球數最高的球員。
肯恩第一球踢進,第二球卻射高。最後法國隊以2比1得勝,淘汰了英國。
電視畫面上,肯恩懊悔的神情難忘。
另一名球員退役的球評說,他也有過關鍵時刻踢飛的經驗,成為後來夜半醒來一再拷問自己的問題。
球評說,他相信這種感受會跟隨肯恩很久很久。
2.
人生,不免後悔。甚至,像推特上有人所說:「我的身體不是聖靈的殿,它存放的是後悔。」
但人們真正後悔的到底是什麼?有多少種後悔?
《後悔的力量》是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的新作。品克以《未來在等待的人才》等書而為臺灣讀者所熟知。
這次品克著手進行史上樣本規模最大的美國人遺憾態度調查計畫,並架設「世界遺憾調查」網站,從一百零五個國家、超過一萬五千人收集得來的後悔憾事,援引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寫成了《後悔的力量》(The Power of Regret)。
而這本書的重點,就是直視後悔和遺憾,了解核心的後悔有幾種?後悔的好處有哪些?如何面對?如何找到從後悔中推動自己前進的解方?
3.
品克把核心的後悔歸結出四種。
我們和別人談判什麼事情的時候,如果提出了什麼條件,別人毫不遲疑、順理成章地就表同意的時候,很多人也會十分懊惱。後悔剛才怎麼沒提出更好的條件。
這種懊惱並不在四種核心的後悔裡。
品克分析的四種核心後悔是:
第一種,是根基遺憾。( 年輕的時候不該喝那麼多酒;當年應該多存點錢;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讀書….. )
第二種,是勇氣遺憾。(關鍵時刻沒敢表露愛意;有一個工作上的挑戰機會沒敢接受….. )
第三種,是道德遺憾。( 婚姻的出軌、友情的背叛…… )
第四種,是人際遺憾。(和父母、伴侶、子女、朋友的關係破裂,或無法修復…..)
他舉的勇氣遺憾的例子,讓我想起大約三十年前在報紙上看到一則一直無法忘記的新聞。
故事大致如此:一個高中畢業學歷的計程車司機,載了一個大學畢業的年輕女孩從台北去永和。他們一路聊得非常愉快,眾多興趣和喜好都投緣,女孩還鼓勵他不必因為沒有讀大學而難過。
司機開始想要女孩的聯絡電話,卻鼓不起勇氣。直到女孩下車道別之後,他突然意識到女孩可能在等他主動要電話,就瘋狂地回頭去找,但再也找不到。後來司機還去了派出所請幫忙找人。
4.
對於四種核心遺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書裡也做了三種類型的歸納。
其中有一點很有啟發。
就是後悔會給人兩種感受。
一種是痛,像是被什麼尖銳的東西刺到。
一種是悶,像是被厚重的毛毯蒙住、壓到。
大家雖然怕痛,但痛倒不見得是壞事。
被厚重的毛毯蒙住,雖然不痛,但可能一路讓你頹喪,壓得你喘不過氣來,結果窒息。
覺得被刺到雖然痛,但卻可能發揮鞭策的作用,使人振作。
(由我來補充一句話的話,會說但千萬不要痛不欲生。)
品克說,兒童成長到大約七歲的發育臨界點的時候,決策能力會突飛猛進,讓他們體驗到何謂後悔。
所以,後悔本來就是人的成長動力。
品克也分析了這些動力是什麼,以及如何從後悔中找到推前自己的解方。
書裡沒有說,我相信在所有動物裡,人類也一定唯一感受到後悔。也因此人類成長為萬物之靈。
5.
後悔,都是因為人生的過程裡出現某些破裂。
《後悔的力量》講了日本陶藝匠人如何面對這種破裂的故事,也引用了歌手科恩(Leonard Cohen)的歌詞:
「裂痕無處不在,萬事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亮流入之處。」
確實如此。
(後記:最近我看哈利.肯恩的表現很好,希望他也找到了後悔的力量。)
後悔的力量: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博客來:https://bit.ly/3TpGcXl 誠 品:http://bit.ly/3ljZjVU 金石堂:https://bit.ly/3yLuMDF 讀 冊:http://bit.ly/3JWdpGN MOMO:http://bit.ly/3JO9lIc 大 塊:http://bit.ly/3YSRpAM 誠品蝦皮:https://bit.ly/3K5cOT0

 

 

2023 年 3 月 31 日,23:05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視覺盛宴」雖然是常見的說法,但真正能當之無愧的,並不多見。
而《永別了,白雪公主》是其中之一。
長住巴黎的義大利畫家碧翠絲.阿雷馬娜,今年三月波隆那舉辦個展,其中「永別了,白雪公主」那面展牆是最核心也受人注目的。
白雪公主,這個再通俗、甜美不過的故事,在阿雷馬娜筆下,轉化成色彩的瀑布、深淵、風暴,潑灑出渲染的瘋狂與黑暗、殘酷與詭魅。
看完阿雷馬娜的白雪公主故事,你先是好一陣子不知怎麼形容那種奇異的感受。
過一會兒,你還是只能說出一句:XXX,好美。
2.
阿雷馬娜在畫展的解說中談到,她創作這本書的時候,自己是透過繪畫而找出一些呼吸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她想要把自己內心一些狂野、邪惡的東西畫出來。但也就在這時,她發現如果沒有一個可以連結到童年的敘述,畫不下去。她需要找到一個經典童話來聯結。
而在書的前言裡,她說找到了〈白雪公主〉這個故事。
但她問自己,這個故事的真相究竟為何?誰才是真實的受害者或劊子手?在格林兄弟最初的想法中,善良出現在何處?
「所以,我想要翻轉文本的觀點,創造出關於受苦、嫉妒、報復的說法。我想要站在醜惡的這一邊,一如我們會想要理解瘋狂。我想要講述殘酷、黑暗、獸性,一如我們可以講述整個童年。我想要重新發現故事無法抗拒的深度,將惡夢和恐懼的電擊聲音賦予童年:這些故事是一種神奇、魔法與騷亂的混合體……..」
其結果,就是《永別了,白雪公主》這本書。而她波隆那個展的策展人則如此解釋這部作品:「阿雷馬娜為大家創造了一個下墜的深淵。她陪伴我們跨越深淵的時候卻又解除我們的防備,墜入深淵。我們不能不下墜,因為沒有回頭路……為了出來,你必須進入;為了找到出口,你只能在裡面迷路。」
3.
阿雷馬娜在書的序言結尾說:
『里爾克曾寫過:「美不過是恐怖的開始。」這種「恐怖」,我認為我們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體驗到,這種體驗伴隨著迷戀──我希望是如此──以及某種樂趣。 』
而《永別了,白雪公主》讓我們看到,恐怖也不過是美的開始。
美得嚇人的美。
連假期間,別錯過這本書。
4.
請參考國內外各界的評語:
☆「(本書)是一場視覺盛宴。插圖細節之多令每一頁都成為一種獨特體驗。這個現代化的版本引起當代讀者的共鳴,並鼓勵年輕讀者對童話故事中女性角色進行批判性思考。」—— 美國書評雜誌
☆「每一頁都是反映美麗的魔鏡,筆觸的表演堪稱最佳演員,美得令人起雞皮疙瘩。」——阿尼默(插畫家)
☆「你有想過白雪公主跟王后(後母)的心情嗎?公主只能蠢白可愛善良無害?母后注定要嫉妒壞心,血祭破功,含恨而終?當公主復仇成功,當童話裡的怨念輪迴,美麗與黑暗,塵歸塵,土歸土,我們的同情該迴向何處?」——尉遲秀(本書譯者)
☆「以瑰麗迷離色彩、顫觸肌理運筆,營造詭譎迷魅畫面,撼駭呈現童話故事背後,那超越美之領域的幕幕場景。」——藍劍虹(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阿雷馬娜以她獨特的方式重新詮釋了這個經典故事,創造出一個令人驚嘆的視覺世界,表達出令人深思的主題。」——法國《La Revue des Livres pour Enfants》
我一回到城堡就迫不及待問了魔鏡,白雪公主是不是終於消失了。 聽到真相時,恐懼緊緊抓住了我。 「這次我一定會找到辦法,帶你走向死亡!」我一字一句大聲地說。

 

白雪公主被放進水晶棺裡,棺材的側面用金色字母刻上她的名字和公主的頭銜。 然後,悲痛欲絕的小矮人們抬棺上山,日夜守護。 樹林結冰,野獸前來悼念白雪公主。

 

婚禮盛大隆重。 我也受邀出席。 我決定親赴現場。 我需要知道一切, 更需要看清我的嫉妒。

 

中文版豪華規格:25×34.5cm大尺寸,書名字燙金,裸背精裝,全書五色印刷。是繪本也是典藏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