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米奇在十多年後的實踐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米奇在十多年後的實踐】

東西方文化雖然對一些美德有共通的價值觀,但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像收養孩子,起碼華人文化的傳統應該多會選健康樣貌好的,但是像美國就有人會特地收養身體有狀況而需要特別關愛的。

另外,東方文化又重視宗族姓氏,收養孩子,就要傳宗接代,而以美國為例,就有人會要收養孤兒卻要他們保留對自己原生父母的記憶。

1.
《尋找奇卡》是米奇.艾爾邦的新書。當年我因為讀他寫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感動而出版,後來一路是他的出版者,到他來台灣訪問之後也有些私交,但是讀《尋找奇卡》,以及讀完之後訪問他,讓我重新認識他。

2010年,海地大地震,當地一間收養孤兒的宣教院需要緊急救援,住在底特律的米奇接受一位牧師的呼救,去了海地。此後他每個月去一趟幫助那裡的人,然後就決定在底特律負責的原有幾間慈善機構之外,再多加了接手這間孤兒院的經營。

奇卡是在米奇經營孤兒院三年後進來的。她恰巧也是2010年海地大地震前三天出生的。

本來,奇卡是孤兒院五十二個孩子中的一位,但是在進入孤兒院大約兩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身體出現狀況,嘴和左眼皮下垂,走路有點歪,然後發現腦中有一塊組織,在海地沒有地方可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米奇把奇卡接去了美國,也在那裡得知奇卡長一種罕見的腫瘤,名叫「瀰漫型內因性橋腦神經膠細胞瘤」(簡稱DIPG),而她已經第四期了。

2.
《尋找奇卡》寫的就是其後兩年間,米奇和他太太潔寧與奇卡相處的過程,以及最後奇卡還是離開這個世界之後,米奇對她的思念,以及從這個孩子身上感受到的啟發。

米奇和潔寧因為工作的忙碌,一再延後生育的時間,等到最後他們決定要生孩子的時候,卻錯過了機會。所以他們把奇卡接回美國治療之後,就擔起了父母的所有責任。他們為米奇照顧生活上的一切,也奔波世界各地為奇卡尋找療方,最終雖然仍然沒能救回奇卡,但畢竟為奇卡留在海地只能活三、四個月的生命再延長了兩年,也完滿了米奇在人生過程中一直存在的許多空缺。

米奇跟我說:兩年前奇卡去世的時候,他本來想馬上動筆寫奇卡的故事,但是美國出版社擔心他的情緒太悲傷,所以不建議。因而米奇改為先寫《在天堂裡遇見的下一個人》,借由那本書先紓發了心中的許多悲恨,然後經過兩年後才寫這本《遇見奇卡》。

他說,墨瑞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教了他對於面對生死的態度,使他受益匪淺。多年來,米奇經常回去重讀,也幫他在面對許多年長的人過世的時候有所憑籍。

但是在奇卡死後,他也拿出《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來讀,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發,找到安慰,但沒有。墨瑞沒有失去過孩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主要是墨瑞對生死的體認。而現在他面對的是一個年幼生命的殞落,是他要自己面對生死,整理出自己對生死的體認,是完全不同的衝擊。《遇見奇卡》就是他的整理。

3.
為了要訪問米奇,我回頭把他的書都再讀了一遍。發現《遇見奇卡》幾乎在實踐他近二十年來寫作的許多構思。

十七年前的《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故事就是經由主角要去救一個八歲小女孩的命而展開。 當時他在寫作中設定的一個概念就是:照顧孩子,是生命的重要意義。而十多年後,他親身照顧奇卡,更讓他有了和當年構思一個故事主題不同,對「照顧孩子」這件事情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體認。

同樣也在《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裡,米奇還寫過一句話:「一個陌生人,造就一個家庭。」而十多年後他收養奇卡,真的是讓他原本遺憾的家庭完整了。

我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對奇卡深愛到這種程度,卻還是堅持奇卡叫他們「米奇先生」、「潔寧小姐」。 米奇說:領養孤兒的時候,一定不能想自己要當他們的爸爸、媽媽。無論如何,他們有自己的父母。「你只是個大人,是很愛她們,可以幫助、引導他們的大人。『爸爸』、『媽媽』是他們自己一生的課題。」

至於他自己,米奇說:「即使我不是奇卡的爸爸,但她是我的女兒。她讓我覺得我像個父親,比任何小孩的爸爸都更像個父親。」

4.
米奇說,他等了兩年才寫這本書,就是希望不要讓讀者讀一本會「肝腸寸斷」的書。

他的確做到了。
這是一本讓人感受到米奇的溫暖,以及他克制自己的悲傷與思念,分享他怎麼經由一個小女孩補足自己人生功課的書。

東方讀者,就像這篇貼文開頭所寫,還可以對照著有更多一些思索。

我訪問米奇的文章,會整理出來另外發表。今天先貼一些對這本書的介紹。

【遇見奇卡】
大 塊 ✦ https://bit.ly/2yH507C
博客來 ✦ https://bit.ly/2S2OoOq
誠 品 ✦ https://bit.ly/2KwiMg4
金石堂 ✦ https://bit.ly/3bCI3kS
讀 冊 ✦ https://bit.ly/2Vyl9Fx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郝明義Rex How
作者

2020 年 5 月 1 日,11:46

C 出版P 隨筆

小麥這幾年一直在投入籌備製作《鐵男孩》動畫,真是期待已久。現在他的漫畫版先出版了!

讀者除了可以支持小麥從紙書的完成再到動畫,阿和說鐵男孩還可以消滅corona,這也是請大家支持的理由。(這個 corona本來這次就受了無妄之災,有鐵男孩這樣來消滅它,才有生機!)

https://bit.ly/2S5PSI1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Aho Huang──和 Richard Metson 。

Midnight, IRON BOY will terminate Corona!

午夜,《鐵男孩》出動的時間

這次的任務:消滅 Corona!

⋯⋯更多

當知識圖像化的時候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當知識圖像化的時候】

在身邊滿是各種防疫新聞的今天,會遇上南丁格爾這個名字並不是意外的事。

畢竟,她不只是現代護理人員的象徵與起始,還因為她發現戰地的感染問題而推動了現代化的衛生觀念。像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勤「洗手」,就是她的功績之一。

但是我沒想到會在《樹之書》(Book of Trees)裡面遇到她。
這本書的焦點,是解釋知識和資訊視覺化、圖像化的歷史源流,以及各種不同的派別和型態。

而一百多年前的南丁格爾,原來也是一位數學和使用統計圖表的高手,今天我們習用為常的餅形圖(Pie Chart)雖然不是她最早發明,但因為她的使用而有了重要的推展。當時她用來呈現各種傷亡人數的統計,也因而讓大家注意到士兵死於感染和戰死在沙場上的對比,從而重視衞生。

人類的閱讀,一直需要文字與圖像並行。打個比喻,就是人要兩條腿走路,所以閱讀也要文字和圖像並行。也在這個意義上,如何把知識和資訊視覺化、圖像化,極關緊要。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大家都知道其意義和價值,以生命的演化開了多種學問領域的先河。

《物種起源》裡,只有一張圖。而這張圖是達爾文思索了多年,才在書即將付印之前完成,所以他親自寫信叮嚀出版社其重要性,並要求製版之後要讓他確認。(如圖)

這一張圖,把達爾文寫了整本書的物種演化理論給具象化,也總結了。用樹狀圖來呈現某些生命發展的歷程,早在達爾文之前就有。但是他引入了縱向座標一格就是一千年的概念,橫向則帶入不同生命型態的關聯,這就把迴然有異於生命來自於上帝的革命性理論濃縮又具象呈現於一張圖裡,讓人容易理解並接受,對他理論的推廣有莫大貢獻。

《樹之書》,是一直在研究知識、資訊視覺化的專家曼努埃爾.利馬(Manuel Lima)的著作。Wired雜誌稱譽他是「能將數據轉化為藝術的人」。他說自己原先一直在找一本這樣的書,卻發現從沒有人做過,因此就親自編了一本。

這是一本工具書,但是我今天早上就像是讀一本小說地先讀過了一遍。一方面是因為他像在講故事地敘述了脈絡,順流而下,讓人渴望把前後發展的關係盡收眼底;一方面也因為書裡使用他旁徵博引,大量收集並解說的精彩圖像、圖表。

書名《樹之書》,也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地球上體積最大壽命也最長的生物,就是樹,最長可以到3500年,而人類和樹有種特別的情感聯繫,基督教信仰裡亞當夏娃的伊甸園裡有棵樹是主角,佛教信仰裡釋迦牟尼坐悟得道之處也正是菩提樹下。

二,可能正因為這種情感聯繫,所以也產生了理性聯繫。因此人類很早開始整理自己手中的知識,就透過樹狀圖來呈現。不論西方或東方。

而這本書就披展開人類是怎麼從感性、理性兩個方向來發展各式各樣的樹狀圖。最早,由下而上的具形樹狀圖,再由上而下,再左右橫向展開,再多向展開,再展成圓形,再展成強調節點的圓形,再發展出內外皆方的矩形,再發展出內斜外方的矩形……

打開目錄的時候,本來還覺得十一種分類好像太多,但是看完一遍之後,閤上書,剛才上一段我憑記憶就寫下了八個分類。這麼容易讓人記住,可見作者整理的順序非常自然。

這是從事圖像創作、設計、資訊視覺化、文化研究、大數據研究等領域的人,都必須擁有的一本工具書。

這也是喜愛純文字閱讀,抽象思考的人也需要參閱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只讓我和南丁格爾巧遇,讓我看到達爾文的關鍵一圖,也激起今天下午要重新去找培根、笛卡兒的書來讀。因為許多圖把他們的理論詮釋得太有趣了。

全書有兩百多張圖,我挑了十張,請大家看一下。

【樹之書】
大 塊 ✦ https://bit.ly/2WwvUJk
博客來 ✦ https://bit.ly/3a6hhjL
誠 品 ✦ https://bit.ly/33xB49l
金石堂 ✦ https://bit.ly/2U4plfj
讀 冊 ✦ https://bit.ly/3bnJhQv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網路及實體各書店有售

 

作者不詳 耶西之樹 Tree of Jesse 出自《法蘭德斯聖詠經》 (Psautier Flamand) 約 1500 年(前頁) 這幅以耶西之樹為題的全頁插圖, 出自一部裝飾豐富細膩的法蘭德斯聖詠 經。這部聖詠經於 1500 年左右在法蘭 德斯的布魯日製作,目前為巴黎愛爾蘭 學院圖書館的收藏。

 

昆秋嘉稱 Konchog Gyaltsen 宗喀巴皈依境 Tsongkhapa refuge host field tree 約十八世紀 以細金線描繪的西藏棉布畫,又稱唐 卡(thangka),皈依境(樹)的中央為宗喀 巴。 宗喀巴(Je Tsongkhapa, 1357 年- 1419 年)是傑出的哲學家, 亦為西藏宗教領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 創始人。這件作品將宗喀巴畫在樹的中 央,周圍有許多本尊、懺悔佛、菩薩、 羅漢和護法。這些宗教人物都端坐在從 下方藍色池塘長出來的樹上。圖像底部 圍繞著池塘的是七寶、護世四天王、梵天與毗濕奴。樹的上方是班禪喇嘛的轉 世傳承,班禪喇嘛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達 賴喇嘛之下等級最高的喇嘛。 © 魯賓藝術博物館/紐約藝術資源聯盟版權所有 © Rubin Museum of Art / Art Resource, New York

 

美德之樹與罪惡之樹 Tree of virtues and tree of vices 出自聖奧梅的蘭伯特《花之書》 1121 年 這張插圖出自《花之書》(Liber floridus,參考重要人物時間軸的第 45 頁),以無花果樹的形式來表現兩種性 質對立的主題:左側為美德之樹,右側 為罪惡之樹。美德之樹的樹幹上長出的 圓形飾物為慈悲的化身,罪惡之樹上展 現的則是貪婪的化身。每棵樹上各有 12 個圓形飾物,分別對應 12 種美德和 12 種罪惡。1

 

約翰・戈達德 John Goddard 人類生平之樹 The Tree of Man’s Life 約 1639 年- 1650 年 這張圖出自雕刻家約翰・戈爾德之 手,讓人印象深刻,一棵拔地而起的大樹,概要地表現出一個人生命中的各種 事件。樹幹分叉並扭轉交叉,將兩個場 景框了起來:上方為在墓地裡手持鐮刀 的死神,下方是富人與拉撒路的聖經寓 言。地底下樹根的兩側,有另外兩個互 補的場景:左側是一個正在給嬰孩餵奶 的貧苦婦人,右側是一名正在哺乳的有錢婦女。上方的天堂,可以看到耶穌的 名字被光輝圍繞。樹木的根、樹枝與樹 葉都寫滿了聖經段落與銘文。 © 大英博物館託管理事會版權所有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林姆和梵谷的樹。

 

查爾斯・達爾文 生命之樹 Tree of Life 出自《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1859 年 這張樹狀圖是《物種起源》初版中唯一 的插圖,它說明的是達爾文的演化思想 與共同始祖理論。在這張樹狀圖的最下 方,達爾文列出了從 A 到 L 的各種假 設性共同始祖,兩兩之間的間隔不定, 這是為了強調出之間的差異,圖的上方 則是表現後續變種與亞種的各種分支。 樹狀圖縱軸從 I 到 XIV 的每一條分界 線,分別代表一千個世代。雖然在達爾 文之前,讓 – 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 Baptiste Lamarck)、 愛 德 華・ 希 區 柯 克(Edward Hitchcock) 與 海 因 里 希・格奧爾格・波隆(Heinrich Georg Bronn)等人都曾提出能表現物種親緣 關係的生命樹,達爾文是第一個將隨著 時間更迭的機制引入樹狀圖的人,也讓 這張圖成了第一棵演化生命樹。

 

丹尼爾・克雷格・穆凱倫姆 Daniel Craig McCallum 紐約暨伊利鐵路公司組織計畫圖 1855 年 本圖是經濟學家眼中最早的組織結構圖 之一,它表現出紐約暨伊利鐵路公司 (New York and Erie Railroad)的行政 職責劃分與各部門的從業人數與層級。 這個組織結構為紐約暨伊利鐵路公司經 理丹尼爾・克雷格・穆凱倫姆與同事一同研擬而成,整個計畫包含分屬五個 主要分支機構(營運部門)與其餘次 級分支(客運與貨運部門)的 4715 位員工。在樹根位置排列成圓圈的, 是總裁與董事會成員的位置。

 

喬・斯通 Joe Stone X 戰警家譜 2011 年 這幅樹狀圖描繪出漫威漫畫出版發行 的《X 戰警》(X-Men)中複雜的人物關 係,包括愛情關係、血緣關係等。 (最底下一句最逗:還是看漫畫吧。)

 

史蒂芬妮・波薩維克 沒有文字的書寫 2008 年 這幅手繪的多向樹狀圖,描繪的是 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作品 《在路上》(1957 年出版)第一部分的 結構。每個文字組成的部分都被按層級 劃分成更小的單位,從章節(由中央分 叉出來的黑色分支)、段落、文句,以 及最後的文字 ─ 圖中最小的彩色線 條。顏色和波薩維克在書中找到的十一個主題類別有關,例如「旅行」、「社群 活動與互動」和「工作與生存」等,分 別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

 

班・施奈德曼 Ben Shneiderman 矩形樹狀圖 1991 年 這幅樹狀圖表現的是電腦硬碟內多層 次的巢狀檔案夾結構。1990 年,施奈 德曼在嘗試解決硬碟滿載時常會遇到的 問題,開始積極想創造出一個結構緊湊 的目錄樹狀圖。在嘗試了幾個節點鏈接圖以後,他決定探討利用有限空間來配 置樹狀圖的做法。施奈德曼捨棄了會造 成空白空間和重疊區域的解決方案,轉 而提出一個策略,也就是在瀏覽硬碟中 的各種分層目錄時,將螢幕空間分割成 縱橫交錯的矩形。雖然以空間為基礎的 視覺化呈現已有數十年歷史,施奈德曼 的做法引入了遞迴排列演算法,讓樹狀 圖的現代視覺化呈現產生徹底的變革。 此後,各種不同版本的矩形樹狀圖紛紛 浮現,近年來也衍生出許多新的類型, 例如圓形樹狀圖和沃羅諾伊樹狀圖。

 

Macrofocus GmbH 公司 理柏基金 Ch120501 2012 年 這幅矩形樹狀圖按類別描繪所有在瑞 士境內註冊的投資基金。每個矩形的大 小和各基金管理的總資產成正比,顏色 代表基金在六個月內的表現,紅色代表 虧損,綠色代表盈利。

 

克里斯・哈里森 Chris Harrison 網頁三字詞模型 Web trigrams 2008 年 網頁三字詞子集的分析,所謂三字 詞子集指包含三個字的短語,如「我喜 歡」或「你猜想」等。提取出 N 字詞 模型(由 N 個字組成的短語)在谷歌 搜尋語料庫內出現的次數,可以幫助我 們了解該 N 字詞模型的出現頻率。根 據谷歌發布的 N 字詞模型數據,克里 斯・哈里森繪製了一系列三字詞和五字詞模型的視覺化圖形。圖中的例子將 兩組分別以「我」和「你」開頭的三 字詞模型放在一起分析,製作出由兩 個共同樹根衍生而出的各種可能橫向 樹狀圖。在分析完前 75 個以「我」 和「你」開頭的三字詞模型以後,便 按出現頻率遞減的順序,把三字詞模 型的第二個單詞與第三個單詞組合排 列出來。圖中單詞的大小按出現頻率 而定,彩色線條則用來強調具有層次 性的從屬關係。

 

 

給洗完澡、擦乾身體的人(修訂版)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給洗完澡、擦乾身體的人】(修訂版)

最近我的讀書選擇出現了一個模式。
每天回到家就先看唐人筆記小說,奇幻華麗兼有歷史掌故,一頭栽進去,跟著那些狐鬼仙道、端麗妖艷各有奇色的女子進進出出。

然後另備一書並讀。選個完全不同類型,以便有時候跳出來到另一個世界換個心情,也好比冰熱交替的三溫暖。
上個周末我選了一本「並讀」的書,交替了幾次後就放不下來,一口氣讀完,連書末的感謝辭也沒放過。

書名《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作者是Netflix的共同創辦人及第一任執行長馬克.藍道夫(Marc Randolph) 。

1.
好看在哪裡呢?

剛開始,有一種另類八卦的吸引力。

今天大家談到Netflix,另一位共同創辦人也是目前執行長的瑞德.哈斯汀(Reed Hastings),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他當年去百視達租錄影帶來看,因為過期還帶而被罰四十美元所起的靈感。

而藍道夫要說個不同的故事。

他說,矽谷愛死精彩的創業故事,喜歡聽創業者講他怎麼獲得一個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的時刻,怎麼迸發出讓世界就此不一樣的點子。

所以,哈斯汀講的那個故事雖然很精彩,他也的確有一卷逾期未還的錄影帶,但是藍道夫說,那只是一部份的故事,而Netflix的創業點子和逾期費一點關係也沒有,「事實上,我們在初期也收逾時的罰金。」

他要講的故事,是從他和哈斯汀要共創新公司的時候,他開著車子,丟出為客戶訂製棒球棒、郵寄客製洗髮精說起的。

而藍道夫顯然是很會寫的。他說這本書沒有找寫手,那他真是天生寫手,非常會說故事。

Netflix 的點子如何誕生、名字如何出現,怎麼找到豪勇七蛟龍般的創始班底(包括錄影帶和A片達人),奠基的經營模式如何發展出來,原來只投資的哈斯汀如何開始要加入經營並且要比較大的股份,他怎麼克服憤懣而同意分工,他們怎麼去見Amazon、百視達,甚至微軟洽談把Netflix賣給對方卻都沒成,最後自己閃亮上市…..

故事本身就高潮迭起,完全是二十一世紀矽谷版的鬼狐仙怪各顯神通。
甚至,還會學到怎麼做「狗屎三明治」(猜猜是幹嘛用的)。

2.
好看的另一個原因,是誠懇。

藍道夫不只把Netflix創業、成功的秘密說出來,並且講出了許多關鍵的眉角。我本來一直搞不懂他們月費吃到飽的模式所由何來,看他們一步步摸石頭過河,找出模式,就很清楚了。

還不只如此。藍道夫寫這本書,顯然是把想要創業的人放在心上的。所以他書裡不時會穿插他想多講兩句,把一些新創公司要注意的陷阱、談判的方法,也都分享出來。

也因為誠懇,所以他寫哈斯汀的部份也深刻又令人受益。

哈斯汀完全是和他兩個不同極端的對照。在藍道夫筆下,哈斯汀不但冷靜,也有些冷酷。開始,兩人的分工是哈斯汀當天使投資者,藍道夫負責實際開發與運營。到了要引入增資時,哈斯汀要求參與共同運營,執行長頭銜也一併讓給他。
藍道夫寫哈斯汀來談這一段很精彩:

======

「我沒說我要拿走公司。」瑞德說:「我只是提議一起管理,我們是團隊。」 他又停下,停了很久。

瑞德最後說:「聽著,不論這件事最後怎麼樣,我是你的朋友。」他起身:「但是如果你堅決反對,我不會硬逼你吞下去。雖然身為股東的我,的確有辦法這麼做,我很尊敬你,不想走到那一步。如果你不相信這麼做對公司來講最好,也不想朝這個方向前進,沒關係,我們就賣掉公司,把錢還給投資人,剩下的錢分一分,然後回家。」

瑞德走出我的辦公室,刻意輕輕把門帶上,就像是離開醫院的病房。

========

而藍道夫寫他自己怎麼從不解,到憤怒,到平靜下來接受的過程也很精彩:

========

我愈仔細想,就愈發現我的夢想已經產生變化。最初我有一個夢:有一間由我掌舵的新公司。然而,我坐在辦公室裡,聽著瑞德細數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聽著他解釋為什麼公司需要我們兩個人一起掌舵,我才明白其實一共有兩個夢。我需要犧牲一個,才能讓另一個成真。

Netflix這間公司是一個夢,由我掌舵則是另一個夢。如果要讓Netflix成功,我得誠實面對自 己的局限。我需要承認,我喜歡打造東西,發揮創意,自由施展。我在這方面的能力足以號召一支團隊,塑造文化,讓點子問世— 從寫在信封背面的靈機一動,變成一間公司、一間辦公室、 一個存在於世上的產品。然而,那些工作屬於公司的初始階段。現在公司必須成長,而且是快速成長,此時需要的技能完全不同。

========

所以那天晚上等藍道夫冷靜下來,即使又收到哈斯汀另一封信,要求自己增加更大的股份,藍道夫也接受了。

於是兩人開始新的分工,藍道夫負責前端營運,哈斯汀負責後端財務和技術並導入其他領域的人才,「我們合作的引擎開始發出聲響。 」

3.
但這本書又不是只寫給創業者看的。

從開始寫他在華爾街工作但每天下班回家要到地下室打造小火車的父親,到貫穿全書的一個個人物和故事,到最後書的結語,藍道夫要說話的對象,是每一個在工作中需要有夢想的人。

英文原書名直譯,是「那個點子絕對行不通」(That Will Never Work)。這是藍道夫第一次跟他太太說出網上出租錄影帶業務的時候,他太太的回答。

「每一個有夢想的人都有過那樣的經驗,不是嗎? 有天早上你醒來,有了一個改變世界的好點子!你等不及要衝下樓告訴先生,向孩子解釋,告訴教授,或是衝進老闆的辦公室,展示 你的好點子。

「他們都說了什麼?
「那個點子絕對行不通。」

而藍道夫整本書要回答的,是他引用好萊塢一位劇本大家的一句話:「沒人知道任何事 (Nobody Knows Anything.) 」

中文書名《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也正是來自於他在書裡說的一句話:

「事實是,每產生一個好點子,就有一千個壞點子,而且有時你很難分辨到底是好是壞。」

也因此,藍道夫在結尾所說的這一段話是很動人的:

========

而我只有一次機會寫這本書。我覺得要是我在故事的結尾,沒提供你一些建議,我也錯過了一 個機會。

讓夢想成真最重大的一步很簡單:你需要開始。真正找出你的點子好不好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做。做一小時,將勝過一輩子想著那個夢。

踏出那一步吧。打造一點什麼,做出某種東西,測試一下,推銷一下,靠自己找出這個點子究竟好不好。 ………..

雅達利(Atari)的共同創辦人諾蘭‧布希內爾(Nolan Bushnell)講過一句話,永遠引發我的共鳴。「每個洗過澡的人都會冒出點子。」他說:「但只有洗完澡、擦乾身體、真的著手做些什麼的人,才會讓事情不同。」

或許你已經在想,能否應用我提供的小建議,讓自己的夢想成真。或許你已經有自信,有辦 法踏出困難的頭幾步,讓夢想成真。或許你已經準備好走出淋浴間,用毛巾擦乾身體,想辦法做點什麼。

如果是的話,我已經完成任務。
接下來,就看你的了。

========

讀完了書,很希望認識藍道夫。
也介紹給大家。

大家追劇看Netflix 的同時,請不要忘了也看Netflix怎麼創始的這本書。

【一千零一個點子之後】
大 塊 ✦ https://bit.ly/2xXnYH3
博客來 ✦ https://bit.ly/3beH61c
誠 品 ✦ https://bit.ly/2QvxZBC
金石堂 ✦ https://bit.ly/33E01A7
讀 冊 ✦ https://bit.ly/3b7M284
友善書業 ✦ https://bit.ly/2yJQHzn

網路及實體各書店有售

 

封面設計,作者堅持Netflix字不能太大。

 

公司名稱的選擇。一度差一點選了「電影中心」。

 

他們想出這三種模式,不知試哪一種比較好,最後決定三種一起來。

 

結尾尤其誠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