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本女人的書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三月,三本女人的書】
每到三月,一是會想到這是牡羊座的月份,二就是想到這是婦女節的月份。
今年三月,正好我們出了三本女人的書,所以就更有了先睹為快的理由。
1.
我先從《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讀的。
這是《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 Amy Morin的新書。
雖然作者是女性,但我還是先因為她為什麼要特別針對女人的「玻璃心」寫一本書而好奇的。
女人男人都是人,女人的「玻璃心」會有什麼不同?
「社會比較有兩種類型: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眼巴巴看著所謂比你好命的人,會使你的心理愈來愈不健康……」
顯然,這是不分男女都有的玻璃心。但是,作者指出:
「雖然男性也會與他人比較,但是研究顯示,女性更常與他人比較外貌,且更傾向進行向 上比較,因而打擊到她們的身體意象。……..
「所以男性看到其他男性肌肉發達或身材理想的圖片時,更容易受到激勵。他可能會詳加 考慮健身或調整飲食,讓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變得像照片中的人一樣。女性看到其他具有魅力 的女性圖片時,通常會產生自卑感,因為自認絕不可能達成類似的目標。
「另外,這項研究也明確指出一點:女性愈常進行比較,就對自己的身材愈沒信心;而她們愈是自卑,就愈會與他人比較。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最令人吃驚的是,女性這種惡性循環和社群媒體的糾結:
「社群媒體可能扭曲你對其他人的看法。有一項二○一二年的研究發現,人們花愈多時間瀏覽 Facebook,就愈可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優秀、更快樂。
「Facebook 上每天都有一千萬張新上傳的照片。二○一五年的研究顯示,女性只要瀏覽Facebook 十分鐘,情緒和身體意象通常就會變低落。瀏覽社群媒體上的影像與對自己身體的 不滿程度有關,因為研究對象會與其中人物的臉孔、頭髮和皮膚進行比較。 」
總之,雖然也是在談如何去除「玻璃心」,但是這本書所聚焦的,就是女人如何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
相信這本書不只是為女性寫的,也是為想要了解女性的男性而寫的。
2.
《瀕窮女子》,則是日本作家飯島裕子寫的。
社會財富兩極化,「貧窮」的定義重新改寫,更多過去的中產階級陷入「瀕窮」階級,是很多人都注意到的現象。
但《瀕窮女子》卻是特別指出許多女性在這種社會趨勢下更惡劣的處境,還有何以致之的根由。訪問、分析的雖然是日本的情況,當然可以清楚地用來對照台灣。
作者最主要想指出的,是今天女性的貧窮狀況是很難以掌握的,也是很難以說明的。
而她分析的起點,就是從日本僱佣關係的改變,越來越多工作是「外包」、「外派」,因而「將來身為一家之主必須養家的男性沒有正常的工作— 這件事對日本人造成難以估計的衝擊,最後被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女性面臨同樣的問題卻沒有受到重視。
這本書有六章,討論到勞動世界的實況、女性結婚生子的因素,以及女性世界本身的分裂等,但是我自己讀來覺得印象最深,衝擊最大的,還是女性和家人的關係。
有兩章的章名就力量很大:「名為家人的危險安全網」、「潛藏在家事料理中的黑暗」。
作者提到的「關係上的貧窮」,更是警鐘。她訪問過一個年輕女孩子這麼說:
「雖然家裡沒有經濟問題,但父母關係惡劣到極點,以前一直覺得家裡沒有我的容身之處。雖然一般都說: 『所謂貧窮,不就是沒錢嗎?』但我認為,我們陷入的是『關係上的貧窮』。」
也因此,作者這麼歸納:
「遭信賴的大人背叛,無論家或學校都無法容身的女孩懷抱著孤獨,在街頭徬徨。『溫柔』男子趁隙進入她們的內心。這些女孩一開始追求的是穩定的關係,在知道彼此關係原來是以金錢或性為目的後傷得更重,出現自殘行為,患了心病。
「若是物質上的貧窮可以馬上用金錢或物品填補,但沒有能安心的容身之所,無法擁有能 夠信任的關係— 『關係上的貧窮』根深柢固,無法輕易敉平。頭髮指甲修剪乾淨、打扮華 麗妝容的女子容易讓人認為和『貧窮』沒關係,然而,正因為她們的貧窮難以外顯,更增加遭遇危險的機率,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
女性(尤其亞洲女性)面對這麼多難以言說的問題,這本書幫我們來面對,雖然讀來很沉重,幸好書末有一章談「追求一線曙光」。
3.
第三本,我讀了《卸殼》。
《卸殼》不像前兩本是綜觀分析社會現象,而是微觀談人。是台灣作者寫的,寫她的母親,並且那位母親在去世前,也做過外派公司的清潔人員。
但,這位清潔人員又有自己多樣面貌的人生。
「家族中的長女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奉獻青春,叛逆結婚後又旋即離婚, 有自己的事業卻替前夫還起賭債,然後為了親人作保而背上巨額貸款。中年失去房子與工作後,做起各種工作維生,作為洗碗工或是清潔人員,她根深蒂固的優雅仍未逝去。」
而作者寫到這一段時,最令人震動:
「整理她的相簿,發現她依舊保存著年輕時的照片,以及一張剪過的、她穿著白紗的泛黃相片,畫面中沒有新郎、沒有其他人, 只有一名新娘。」
然而這本書寫的並不只是一個「水人無水命」的女人。
在《壹周刊》人物組當過記者的江佩津,在前言裡這麼寫:
「二○一二年的五月,我正在聲援死刑犯鄭性澤的記者會中,電話響起,我躲到廁所去,接起電話,電話那一頭的人是警察,他告訴我,我十年來未曾見過的父親剛剛過世了,因為一場工安意外。
「二○一九年,一月初始,推開家門,我找到了母親,她躺在地板上,周邊散布著她的診斷證明書、藥物。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煙燻味,我碰觸她,冰冷而僵硬。我知道,她已經離開了。
「從那一刻起,我是一個人了。
「四十八歲、五十五歲,父親與母親的生命就停在這樣的歲數, 而我的年紀從二字頭來到三字頭。
大學畢業後,我換過幾份工作,最後以寫字維生,透過一只錄音筆竊取他人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並不知道怎麼跟人介紹自己的記者工作,總半開玩笑地說:都寫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因為名人與成功總 是那樣遙遠,但只有失敗與悲傷,是我們彼此共有,也終會遭逢。 這些受訪者的故事尚未走遠,而這一次,輪到我寫自己了,由我來寫出自己的坦白講。 」
所以《卸殼》的副書名是「給母親的道歉信」。
但,又不止於此。
就是一個女人一面卸下她所有的殼,一面和你講述每一片、每一塊殼的故事。
她卸得那麼仔細,說的聲音那麼安靜又清楚,適合在三月的陽光下讀,也適合在任何一晚的燈下讀。
—————–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
大 塊 ✦ http://bit.ly/37EWyBO
【瀕窮女子——正在家庭、職場、社會窮忙的女性】
大 塊 ✦ http://bit.ly/3bGggjY
【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大 塊 ✦ http://bit.ly/2HFyGDl
如何直面此一黑暗昭炯之石?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如何直面此一黑暗昭炯之石?】
《2001:太空漫遊》裡,亞瑟・克拉克描繪的人類進化史,是從使用一根獸骨而開始。
在《如同此石》裡,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則從一塊石頭說起人類的進化史也是戰爭史。他透過一顆石頭,描繪出人類的各種爭戰,以及因而發展出的各種工具和歷史。
桑納繼《皮諾丘前傳》、《白鯨記》之後,這次的新作《如同此石》是一本160頁的巨著。他以史詩的宏圖,磅礴的筆觸,接近動畫的精細分鏡,畫出了他對人類文命的沉思。
他這麼解釋過自己創作這本書的過程:
「我心已覺察應跟隨我手的知性來刻畫陳述人類的戰爭史。⋯⋯手的思維方向不同於心智,其本性更為果敢、恣意,其運作不受概念制約而有其靈視,他們不停地開啟、抹除、再重新啟動一幕幕的畫面。宛若沒有任何預先計畫地運作著。就如我繪畫的動作、姿態擘劃著每幅畫面的命運,而那顆內在持其不變本性的石頭,則標示著人類的未來。」
2月23日,星期天下午3點,我們邀請藍劍虹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來主講一場「如何直面此一黑暗昭炯之石?」,是對巨石的呼應,也是對桑納的呼應,歡迎參加。
日期|2月23日(日)15:00-16:30
地點|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入場方式|免費報名參加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20200223
圖片版權:Alessandro Sanna《COME QUESTA PIETRA: il libro di tutte le guerre》
有沒有忘了什麼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有沒有忘了什麼】
出門,在家,有沒有忘了什麼?
是鑰匙、手機、口罩?還是在煮的咖啡、該回的信?
會不會,是你的靈魂?
去年剛出爐的波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Olga Tokarczuk),和《沒有名字的老人》繪者康哲友
(Joanna Concejo)合作的跨界繪本。
是一首詩、一段哲學沉思,也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今天,2月22日晚上7:00,謝佩霓來講她看到的這本書的世界。(請注意,今天是7:00 而不是 7:30 )
歡迎大家。
時間:2020 年 2 月 22 日(六) 19:00-21: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非常圖像空間
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go/dusza
誰的眼淚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誰的眼淚】
昨天晚上本來該工作的時候,卻熬夜讀完了《羅浮宮的貓》。
松本大洋的這部新作,作畫和敘事風格和過去大不相同,不是《惡童當街》的犀利;不是《乒乓》的熱血;不是《花男》的溫情;不是《竹光侍》的纏綿悱惻;但卻又以上皆是。並且是透過貓來完成。還是居住在羅浮宮裡的貓。
不能破梗,就不講故事情節了。但是從昨晚大約這個時候開始看,一直看到半夜才讀完。故事的發想是一流的。他選用的畫風,也剛好恰當好處。
貓咪打呼嚕的聲音,躍然紙上。看到天空裡那隻流淚的眼睛,更是自己也會心碎。
『松本大洋愛動物,尤其愛貓,這點毫無疑問。貓很早就出現在他的作品裡,《惡童當街》裡的小黑小白就被暱稱為「貓」,他幾乎每部作品都有貓(花男午睡時、《乒乓》裡的背景),到了後期,貓咪像智者一樣犀利地看著街屋和人類、下評論註腳(《竹光侍》裡黑貓聞得到血腥味……);而這次應羅浮宮漫畫計畫之邀,松本大洋首次以貓作為主角。』我們同事說。
所謂「應羅浮宮之邀」的意思,是因為羅浮宮博物館有個漫畫計畫「當羅浮宮遇上漫畫(BD Louvre)」,邀請全球知名漫畫家到羅浮宮取材創作。之前受邀的畫家,國際上有德魁西、谷口治郎、荒木飛呂彥、艾提安・達文多等人;台灣也有小莊、麥人傑、常勝、61Chi、簡嘉誠、張世炘等人。
而這次《羅浮宮的貓》,是邀請松本大洋出馬的作品!
於是,我們看到松本大洋舉重若輕地把他的犀利、熱血、溫情、纏綿悱惻揉合在一隻隻貓的身影中,呈現在我們眼前。
松本大洋自己畫的是黑白。為了配合羅浮宮的計劃,同意法國又請了藝術家 Isabelle Merlet上色!
而這次我們出了黑白和彩色兩個不同的版本。
黑白和彩色兩個版本各有不同的魅力。
彩色版,又稱歐漫彩色豪華版,我自己覺得多了浪漫,也更像在看羅浮宮的故事。味道比較醇厚。
黑白版,又稱為松本大洋原色版,相對之下松本大洋個人的風格更突出,很清楚地在看他的故事。味道比較強烈。
明天,2月22日星期六,如果你在台中,可以在下午三點到image3 非常圖像空間聽一場講座。歡迎! 詳細資訊如下:
【穿梭在羅浮宮的貓——松本大洋最新療癒新作分享會】
講者:林玠均(漫畫家艾姆兔)
時間:2/22(六)15:00-16: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5F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002120930076249358820






1,251 次觀看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