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3 :每個人都是「基本教義」派的時候】文字版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3 :每個人都是「基本教義」派的時候】文字版
1
教宗認為在經濟發展與倫理脫鈎之後,佔據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忘了地球資源屬於全人類所有,而不是少數人所有。
他形容這種心態的時候,用了一個詞「技術官僚典範 」。
所謂「技術官僚典範 」,在這裡他指的不是指政府機構裡的「官僚」,而是指有些人以專家、菁英自居,不把別人的價值放在眼裡,更不理會價值本身所蘊含的一些制約或限制。
在這裡,我也想補充一下在政府機構裡的官僚,在這種新達爾文主義的經濟發展裡所扮演的角色。
韓國記者李容馬,寫過一本書《我相信未來可以改變》。
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一個疑問:就是韓國民主化了三十多年,政黨輪替也好幾次了,為什麼整個國家還是不斷地在原地打轉。
他提出的分析是:政黨雖然輪替了,總統雖然換人當了,但是任何執政者都需要業績,經濟部的官員為了上司的要求,也需要業績。而經濟部的官僚要拿出GDP成長多少,外銷出口成長多少等,最方便的路子是拜託既有的大企業、大財團,提供他們各種好處,而大企業則回報他們需要的業績。
並且,大企業知道政府官員都怕媒體,所以大企業同時會或者用廣告支出來收買媒體,或者乾脆自己買下媒體、投資媒體,來掩護自己和支持自己的政府官員。政府、大企業大財團、媒體,這整個是綁在一起的利益結構。
因此,李容馬說,政府民主化之後,不論上層的執政者如何輪替,競選時拿出多麼前瞻的主張,實際真正在讓韓國運轉的是官僚+既得利益的大財團+媒體這鐵三角。
和韓國大致相同時間解嚴的台灣是什麼情況,大家可以對照著想一下。
李容馬的分析,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輔助說明教宗所說的經濟發展的新達爾文主義是如何越演越烈的。
當這種全球化和經濟新達爾文主義相互加成發展,造成全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卻掌握了百分之五十的財富之後,站在相對面的幾十億人的被剝奪感可想而知。
2.
因此教宗說這就造就了全球各地民粹政治的興起。
一般都以為民粹主義是在反全球化。但教宗認為:在民粹主義興起的背後,其實有著一種切身的辛酸。許多人感覺到,自己在全球的巨浪中是被遺棄了,被遺棄得無動於衷。所以,他認為與其說民粹主義是反全球化,不如說是在反對這些全球化了的無動於衷。
打著民粹主義旗號登場的許多政治人物,是最清楚這種心理的。所以他們能做的,也最喜歡做的,就是進一步激化這種被遺棄的心理,激化遺棄者和被遺棄者之間的對立和仇恨。
也因此,民粹政治人物最希望的,就是跟隨他們的人不要思考,只要把權利交給他,他來負責解決他們的恐懼和憤怒。
伴隨著民粹主義的課題,我覺得教宗在這本書裡非常有意思地,花了很多篇幅談到社會上各個領域的基本教義派。
基本教義派本來是指宗教領域裡,有些人一直主張對經典要有原始的主張,而沒法接受隨時代的不同而有些開放的解釋。
教宗指出,今天不只是宗教,社會各個領域都盛行基本教義派。
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各個領域都有人提供一些封閉而單一的價值觀,頑固地不隨時代變化而調整。
而為什麼在今天願意接受基本教義派思想的人會這麼多?
因為在一個動盪的年代裡,許多人心裡慌亂不安,大家想要心安,正好需要簡單,不複雜,沒有變化的東西;加入同溫層集合了同樣需求的團體,正好可以讓自己好像在風暴中進入避風港。
於是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然而,教宗也指出:回顧歷史,民粹政治容易導致獨裁政治。
而基本教義派,一旦相信「真理」已經被解釋完畢,不必再有進一步探尋的空間,那麼不但自己會停止思考真理,把所有的詮釋權都交給帶領他們的人手裡,並且任何人對他們提出質疑,都會被解讀為對他個人的人身攻擊。
於是,教宗說,社會上各個領域都有人『深陷在「自己的」 真理壕溝中,成為了自身立場的囚徒。 』
而這些問題的危險,都是不下於帶來COVID-19 的病毒。只是我們不自覺。
也因為這樣,我們都成了迷宮中的人。

2021 年 7 月 12 日,21:00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是什麼主張,教宗說就像病毒一樣容易傳染,並且,這些病毒的危險並不下於帶來 COVID-19 的病毒,只是我們自己不自覺而已?
歡迎收看【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18 之 3 : 當每個人都是「基本教義」派的時候】
「基本教義」原指宗教領域裡,有些人對經典的解釋堅持要是原始的、固定的,且沒辦法接受這些宗教經典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需要有新的解釋。
然而,今天這種基本教義派別跟精神已經不只是在宗教領域,已經蔓延到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發生,也就是說社會各個領域都有些人在提出一些封閉而單一的價值, 頑固地不隨時代改變而調整。結果,我們就「深陷在『自己的』真理壕溝之中,也成為了自己立場的囚徒。 」
歡迎大家今晚繼續分享教宗在書裡提出的智慧。
★【讓我們勇敢夢想—18 集專題介紹】:
★【讓我們勇敢夢想—專題頻道】:

2021 年 7 月 10 日,21:22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兩年前,我家養的十五歲的狗死了。照看牠因為老衰而死去的模樣,我內在創作欲望的小小細胞,也發生了些微的變化。湧起了好想畫這隻狗的生與死的心情。」
日本國寶級漫畫家谷口治郎,在《先養狗,然後……養了貓》這本書裡,講他畫第一篇〈養狗〉的背景。
谷口治郎相當愛狗,筆下經常出現以「狗」為主角的作品。〈養狗〉就是透過日記般的筆法,敘述主角夫妻照顧年近15歲的愛犬「湯姆」,終老臨走前最後一年的過程。
在這篇作品裡,谷口治郎帶出高齡寵物的長照課題,細膩摹寫飼主心境轉折,從悉心呵護、焦慮不耐到痛心放手,樸實的圖文灌注了強烈的情感。實際速寫愛犬的臨終模樣,更是令人鼻酸。即使距1991年發表至今已近30年,作品中緻密的描寫、滿溢的情感,仍令人感動不已。
書裡第二篇是〈然後……,養了貓〉。記錄愛犬湯姆死後,夫妻因緣際會接收了一隻被棄養的奇怪波斯貓「小破布」。
不同於第一篇散發出濃濃的哀傷,此篇以詼諧的調性細數在小破布身上觀察到的趣味,如:像海獺一樣仰睡、屁股毛沾到大號、走路滑倒……等等,讓有養貓經驗的人都能會心一笑。乍看之下,似乎是這對夫妻拯救了貓咪,但貓咪的出現,卻也救贖了因愛犬離世而深陷在哀傷裡的夫妻,使他們重獲新生。
「寵物們如果不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我們,也許就會活不下去。所以,牠們會原諒我們的任性。然後,靜靜地顯現出那些,我們早已遺忘的純粹。那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事物,我們的心卻因此變得柔軟。」谷口治郎這麼寫。
此外,書裡的〈庭院風景〉與〈三人時光〉,則講述了「離別」與「相遇」。透過人與人、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彼此陪伴而得到的歡樂與治癒,賦予「家人」新的定義。
谷口治郎說:「這部作品是讓我打開狹窄的漫畫表現的代表性作品,也成為我開展新領域的確實線索。」
這個版本是谷口治郎去世後的紀念新版,全書重新製版,原始彩稿全部四色印刷。除了四篇〈養狗〉的系列漫畫之外,特別收錄一篇以二戰軍犬為題材的時代劇漫畫〈百年系譜〉,以及谷口治郎親自撰寫的兩篇文章——包含全文超過一萬六千字的長篇散文〈Sasuke和治郎〉,還有原版單行本的後記〈回想〉——在畫格之外,透過誠懇的文字,還原漫畫家本人養狗養貓的真實歷程。
在一個疫情即小解封的星期六的晚上讀這本書,很有感觸。
愛狗愛貓的朋友,請不要錯過。
《先養狗,然後……養了貓》 博客來:https://bit.ly/3A1TgI7 誠 品:https://bit.ly/3jim6On 金石堂:https://bit.ly/3A0R0Rt 讀 冊:https://bit.ly/3xX9tg4 MOMO:https://bit.ly/3h7FLOy 大 塊:https://bit.ly/3qwonHo

 

初見狗。

 

「那瞬間,心情突然平靜下來…..」

 

初見貓。

 

真是畫出了養貓的快樂。

 

 

2021 年 7 月 9 日,22:31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大辣這個月出版了一本很特別的書。
【做工的人也推薦】
「我的人生很無聊,只是打了一萬隻雞雞」——讓涼圓也可以發聲
文/ 林立青 (《做工的人》作者)
圖/ Crystal Kung Art
近幾年來,台灣的書市出現一波職人書寫,多半是來自於作家的親身經歷,寫下自 己的工作職場變化,人際應對和各行各業之中的「潛規則」,既打開了視野,也能夠看 到以往不為人知的文化,諸如大師兄、盧拉拉、王國春、姜泰宇、一線三、條子鴿等, 過去鮮少人可以搞得清楚的「內部」和「心聲」都隨著出版的問事帶來了改變。
因為是自己的故事,說起來時主觀感情很重,很能夠感動讀者,進而同理,在讀完 以後,眼界變得開闊,這些作者的出現帶來了一股各行各業的親自現身說故事,比記者 蹲得更久,比學者懂得更深。
這股風潮終於等到了涼圓的出現,涼圓的身分特別,她既是性工作者,又不是過 去傳統形象中的為錢下海或者拜金,涼圓給了台灣社會一個當代的性工作者故事和生命 經驗,她不是因為家裡欠債而下海,也不是因為拜金而淪落風塵,而是「打手槍是我那 時候能選的最好工作」,這種誠實的說法可能顛覆許多人的想像,也打破傳統男性文人 對於女性的幻想,加上她生動的描述及獨有的,對於性事的觀察,甩開了過去媒體的伺 機窺探,學者的反思在反思角度,而是光明正大的直接說出來,大小啦、快慢啦、長短 啦,什麼的信手捻來就是一篇又一篇的分析觀察,夾帶著極強大的現實感,例如多少錢、划不划算、時間要花多少、奧客風險如何。
這些是過去很難見到參與其中的人願意站出來現身說法的,台灣的社會對於性好奇卻又不肯承認,想要理解卻又被怕他人指指點點,尤其在女性身上,好像預設了各種假 想的人物:要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絕口不提這段「賣身」經歷,彷彿說出來以後,這個人就被刻上印痕,再也不能被當作正常的女人看待,會是「髒」的。
所以有大量的文字詩歌戲劇,都是用男性角度去看,編造一些故事,吸引同情,女 性是被寫、被欣賞、被當作有價值的,萬不得已才要踏入,身世堪憐,遭逢變故,不然就是拜金以後要被當作是下場悽慘,只能等待人老珠黃。
談到這個話題時,我想到的是「那運動員呢?哪個運動員不是滿足人對於體能的需 求和想像突破?哪個運動員又可以到年老還保持巔峰體力?」為什麼對於從事性工作的人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卻感到害怕而非欣賞?
好在我們有涼圓,那是一個真人,在台灣長大,有屬於台灣的經驗和人生,同樣喜 愛動漫、閒聊八卦,她說的故事無從辨別真假因為獨一無二,她的文字直接告訴你當代 職場充滿歧視,所有的待遇都不好,打手槍雖然被歧視,但至少是個「誠實的工作」, 銀貨兩訖,提供台灣男人最需要,最原始的生理需求服務。
只是這樣的作法也讓她後來被歧視,從同事主管,到後來自己身邊的朋友,多少人都對於性工作者有所迴避與排斥,這讓她謹記在心,卻也讓她想著有朝一日,應該把這 些故事記錄下來。
或許是看得多了以後,她擁有了獨特的抗壓力和幽默,能夠將性的痛點赤裸裸的翻 出來嘲弄,她說起話來和文字一樣靈動活現,每次幾個朋友出來聚餐時,她總能立刻侃 侃而談,大方豪爽地分享瘦身、手術和各種生活中的瑣事,她上Podcast能逗得大家笑出來,上節目也總是人氣高漲,票房保證,她能夠直接點名男人的惡習,會拉著女生告訴 她們如何應對各種奇怪的男人嘴臉,自我介紹時,說「我的人生很無聊,只是打了一萬隻雞雞」一句話讓所有男人瞬間句點,無話可說。
這本書寫的故事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自認為自己是手工業者,踏實認分的打著 一隻一隻的雞雞,賺取她的「手工費」,有需求才有存在,她解決男人們的需求後,誠實的告訴你這是她的選擇,她有這樣一段的人生,她打著一支一支的手槍來養活自己。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於性工作有興趣的人,看看裡面的職場,同事和客戶之間的互動、較勁,並且記下這些潛規則。
那是從未有人公開出現說明的世界,也是另一個台灣。
————————————————————————
博客來獨家限量簽名書】
隨書附贈一款水晶孔X 手槍女王自白書 圖文金句明信片
#做工的人 #性感槍手 #手槍女王 #博客來 #八大行業

緣起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緣起】
教宗方濟各寫的《讓我們勇敢地夢想》,開啟了我們看待COVID-19風暴及其病毒許多嶄新的觀點,體會我們真正的危險和機會。
為了使這本書方便為更多人閱讀和討論,我從 7 月 5 日起,按主題寫一系列 18 篇文章,也錄製成 Podcast 和影片。
今天是18集專題的第二集,主題是〈驅動世界運轉的背面〉,可以在 Facebook 這邊閱讀文章與觀賞影片,也可以透過其他平台第一時間接收新的集數,內容是一致的。
🎧 Podcast 連結
SoundOn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2 :驅動世界運轉的背面】
1.
教宗提醒我們說:造成 Covid-19風暴的這個病毒 ,它可能只是帶給我們帶來一個驚醒,並且它可能是在邀請我們共同思考一些問題。譬如:世界今天種種經濟、社會、生態上的危險,會不會是同一個根源所產生的呢?而我們可能提供的解答,會不會可能也就是同一個呢?
我們來看看,教宗他所認為今天世界種種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今天趨動世界運轉的力量,是商業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
我們相信市場化有助於貨物、服務的流通、創造就業機會,因此使一個社會有種種發展。
而市場化的下一步一定是追求自由市場,市場的自由化。
然後追求市場的自由化再下一步發展,不可避免地一定是全球化。
而全球化的推動,也不可避免地會造就財富的全球化。
教宗說:他並不是反對市場化 ,他反對的是市場中心的放任主義。
也就是說,「凡是對市場好的,就必定對社會好」這種觀念。
他所反對的是:「必須讓財富毫無阻礙地流通,社會才能繁榮」這種觀念。
他反對的是:「經濟發展跟倫理脫鈎,結果出現經濟的達爾文主義 也就是不問過程 , 一切只看最後的優勝劣敗。」
2.
就天主教宗的立場,他會說出反對經濟發展跟倫理脫鈎這樣的話,是非常自然的。
但教宗方濟各特別的是:他不只如此。他同時又非常完整地分析,然後講出非常犀利的觀察。
譬如,他說:所謂的「自由」市場,其實對許多人來說是一點都不自由的。尤其是對越是貧窮的人,他在自由市場裡越是沒有選擇的機會。
又譬如,他說:今天許多被媒體捧為天緃英明,多麼成功了不起的許多企業家,其實背後都是巨額的公共投資的科研跟教育的成果,只是被這些企業股東給收割了果實而已。
教宗說:今天大家都忽略了這些,只追求財富的成功,所以財富成為了個新的偶像,更激化了所有事情滾動。其結果就是全世界今天最頂端的百分之一的人,卻掌握了全世界百分之五十的財富。
3.
在財富發展的這件事情上 去年我們出過一本書叫做《誰偷走了你的財富》 這本書可以輔助說明教宗對財富全球化這件事情的觀察
全球化當然有助於貨物、服務、人的流通 但事實上真正體現也享受到全球化最大好處的 是財富的全球化。
因為其他的人、事、物的全球化流通,總是會受到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只有財富的流通是不受任何時間跟空間的限制,它是真正可以在彈指之間就完成的。
所以有本事、有本錢把財富進行全球化的人,他們所享有的機會和好處是其他人所完全沒法想像的。他們可以把財富進行各樣各式的躲避、隱藏、轉換、變身,不斷地把自己的財富滾雪球地越滾越大。
《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這本書分析、蒐集了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有錢人怎麼玩財富全球化的這個遊戲。相形之下,玩不起這個遊戲的人,財富相形之下都巨幅縮水,所以形同財富被偷走。
而教宗要強調的是:大家把財富當作新的偶像來追逐,自然也就會追逐一種商業、經濟發展的無止境的成長。因此他也舉了聖經裡巴別塔的故事。
巴別塔的塔愈蓋愈高,需要的人多、磚頭多,而那個磚頭建造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所以如果有工人在那個過程裡面掉了手裡的磚,那就要停工,然後要被鞭打一頓 。
而教宗說:今天我們在追求無止境成長的企業,也很像是在蓋巴別塔,只是今天在排隊等當工人的人更多,人的價值也比磚頭更不值錢。今天你出了狀況,工都不會停,直接就會有排隊排得很長的人馬上接手。所以在這個過程裡,到底是人重要,還是磚頭重要,已經不是大家所考慮的。
全球化發展造就了新的要蓋建巴別塔的人,又把大量的人變成排隊要蓋巴別塔的奴隸的景像,教宗在書裡描寫得非常生動。
4.
這樣一味追求經濟成長 到底會發生什麼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人掉進了錢眼,就只顧著看得到錢,也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掃盡自己和錢之間的所有的障礙。
因此一定會權、錢結合。因為和權力結合,是能把自己跟錢之間的障礙掃除的最快的途徑。而只要和權力的人結合,當然也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需要注意、關心弱勢的人。
此外,大自然本來就是以各種天險,設下了對人類發展的某種限制跟制約。可是人類掉進錢眼(之後,為了追求無止盡的成長,他就會開發各種科技工具來突破這些天險, 也給生態帶來巨大的破壞。
所以我們知道要設法讓船可以穿越北極,但卻想不到伴隨而來的氣候劇變,會給世界各地帶來洪水、森林大火。也因此,我們會讓地球高達一百萬種的生物瀕臨滅絕的危險,自己卻不自知,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所以只要眼裡只有錢,就會產生一種心態跟行為模式,也就是為了讓經濟的巴別塔愈蓋愈高,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犧牲的。
只是在這個過程裡,大家會忘記兩件事:
一個是:地球的資源是屬於全人類的,不是屬於少數幾個人的。
另一個是:光靠市場和經濟的成長,它沒法滿足我們需要同時達到的兩個目標:
一個是如何靠著比較永續、比較節制的生活方式,來讓大自然得到休養的機會。
再一個就是,如何照顧現有的經濟體系所傷害、所排擠的民眾,讓他們的生活不致匱乏。
用教宗的說法也就是說:在蓋巴別塔的過程裡,怎麼重視人而不是磚頭。
我們忘了這兩點的話,全世界各地感到被剝奪的人會產生反彈的力量,會出現反全球化的民粹風潮,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更多資訊】
讓我們勇敢夢想 – 18 集的主題列表:
疫情時代的美好生活提案,購書連結:
大  塊:https://bit.ly/361oD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