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2022 年 11 月 29 日,22:04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名畫真的很有事》在出版前,作者 Junie 很快同意我們同事的內文美術設計,但是為了封面討論比較久。
這是一本談「名畫」的書,而 Junie 的大學、研究所都主修教育與藝術理論,但是她堅持這本書不要像大家傳統印象裡的那種藝術書,而希望有一種破格的趣味。
最後她提出以昆丁.馬西斯 (Quinten Massys )所畫的《醜陋的公爵夫人》(The Ugly Duchess) 為主圖,而我們美術設計金毛也繳出一張特別的封面設計。
2.
一本談名畫的書,別人唯恐封面上給人的印象不夠美,Junie 卻偏偏要選一幅以「醜」著名的畫,確實在走一條和與眾不同的路。
這一方面和她走的人生路途本來就很破格有關,譬如她的專業雖然是教育和藝術理論,但是擁有多項專業品酒認證;雖然主要書寫「東西縱橫記藝」的文章,但是又以廣播節目入圍金鐘獎。
她不希望自己人生走的是大眾傳統視為理應當然的路,所以也不希望自己的第一本談名畫的書給人傳統印象,又是規矩地按各種畫派、各種主義來談畫。
3.
Junie 選《醜陋的公爵夫人》當然不只是因為封面想別出心裁,也確實可以從她怎麼談這一幅體會到她整本書寫作的風格。
她先由細部分析公爵夫人醜在哪裡的奇異形象開始,再談到衣飾、珠寶的細節,再帶出時代氛圍,然後引出畫家昆丁.馬西斯 。從畫家再談他畫這幅畫的背景、公爵夫人可能的病理特徵,以及其真實身分的推敲, 還有當時女人的社會地位。然後 Junie 再談類似的畫作、再細談這幅畫裡的細部筆觸,然後引出以達文西為代表的其他畫家,最後才落筆於解釋昆丁.馬西斯 為什麼會畫這幅畫。
《醜陋的公爵夫人》是英國國家美術館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展品中回頭率最高的人物,也是西方藝術史上美醜論辯的經典案例。
Junie 在書中以近乎口白的筆觸,導引任何一個沒有接觸過藝術史的人也輕鬆又自在地進出其中。
她在書裡共選了 21幅畫來講為什麼這些名畫裡真有事,有什麼事。
4.
《名畫真的很有事》是十月底出版的。從出版前,Junie 就爆發了她想與越多人分享越好的熱情,應台北地方法院之邀去介紹過本書。出版後到今天,又已經在台中、高雄、台北辦過五場或預約或開放的活動,都引起熱烈迴響。
現在還有台北兩場,請大家把握機會。
一場是 12月2日(五)晚上8點,在誠品信義3F 「典藏敦南」專區。免費入場,報名已經額滿。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一試,因為誠品是開放式空間,可以在旁邊聽,或者有報名的人也可能臨時有事無法出席而有空位。會後可以給作者簽名。
另一場是12月3日(六)下午2點半,在 The One 生活概念店(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30號2樓 )。入場方式是費用1200元,含新書一本(定價750元)+貴賓下午茶一式。11月29日晚上此刻也只剩下兩位名額。報名連結請看留言區。
10月29日在打里摺生活空間場。 另外在11月20日加開一場。

 

10月30日在台中image3非常圖像空間場。

 

11月19日在高雄遠百誠品場。

 

11月27日在台北The One 場。 另外加開 12月3日場。

 

名畫真的很有事》內頁之一。

 

《名畫真的很有事》不走傳統畫派、畫風說法來談畫、藝術史、社會風物。 12月2日(五)晚上8點,在誠品信義3F 「典藏敦南」專區。免費入場,報名已經額滿。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一試,因為誠品是開放式空間,可以在旁邊聽,或者有報名的人也可能臨時有事無法出席而有空位。會後可以給作者簽名。

 

 

2022 年 11 月 28 日,21:24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想像一下,有個國家沒有政府、國王、女王,也沒有總統。沒有人照看這個國家。但國家需要政府。
我們也一樣,需要在自己的領地照看它,因為這塊領地十分廣大,包括我們的身體、感受、認知、心行和意識。
我們需要成為國王或女王,管理自己的領土。我們要懂得何謂珍貴、何謂美麗,才能加以保護。我們要知道哪些事物沒那麼美好,才會去修復或改造。我們要成為明智的君主或女王,而不是逃離自己的國家。
有些人不想當國王或女王,只想逃避責任,因為他們覺得太累了。我們看電視、吃東西、使用社交媒體、查看電子郵件或新聞、打電動、聽音樂,或用各種社交方式來逃避現實,不想回到自己的王國。
身為國王和女王,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明白自己應該主理政權,回到自己的領地去照顧它。我們可以學習各種管理方式。修習正念和定,就知道如何實行。所有基本方法都在十六個正念呼吸的練習中(參見本書第二部分的練習章節)。
對呼吸和步伐保持正念,以便真正活在當下此刻,擁有主權,治理你的王國。那麼在你開口或行動時,就能帶著正念表達自己,深入聆聽,理解另一個人的難處和喜悅。
——摘自《怎麼專注》一行禪師/著

2022 年 11 月 25 日,22:11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明天11月26日,選舉投票日的下午2:30,我在新竹或者書店有一場演講。
講題是:「從訊息時代看澤倫斯基的心智力量」
今晚稍早的時候,看到臺北大龍峒保安宮一則貼文裡的話:「台灣國內族群類似烏克蘭國內,有部份親俄者主張和俄羅斯合併統一,引誘共謀,俄羅斯普廷出兵侵略烏克蘭,人民才有至今悲慘的下場。」
這段話本身就說明了,俄羅斯出兵侵略烏克蘭,在戰場上開火之前,是先發動「主張和俄羅斯合併統一」的心智戰,當作開路先鋒。
而烏克蘭在戰場上能抵抗得住,繼而獲得友邦的軍火支援、進行反擊之前,是澤倫斯基先展現了他的心智力量,透過一場場演講傳達的訊息,團結了人民、獲得國際的支援。
訊息時代的心智力量之重要,先於軍火力量。
明天投完票,把幾個月來選舉的喧嘩告一段落之後,歡迎新竹的朋友來或者書店,一起探索來自烏克蘭的訊息。
講座資訊:
日期:11/26 (六) 14:30-16:00
入場:一百元,可折抵購書《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請填寫報名表單,以利統計人數

佛法和易經之願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佛法和易經之願】
劉君祖以他對《易經》之深研,開創了一條以易解佛的特殊路徑。繼《從易經解金剛經》、《從易經解心經》之後,我們又出版了《從易經解六祖壇經》。
我自己認為:如果說《金剛經》是一部登峰造極的內功心要,《心經》就是濃縮的短詩。 而六祖慧能留下的《六祖壇經》就是這部心要的白話版、演義版。
所以拿到書之後,就趕快看一下易學大師劉君祖怎麼解《六祖壇經》。
1.
當年惠能身為一個不識字,賣柴為生的人,聽客人讀《金剛經》霍然有感,再受客人資助而去黃梅親近五祖,從此成為禪宗六祖。
對這段傳奇經歷,劉君祖說:「人生際遇,稍縱即逝。《易經》重機,佛教講緣,合起來叫機緣。」
所以劉君祖用姤卦來解釋惠能從一個村野匹夫改寫整個中國佛教史的傳奇:「姤卦講不期而遇,第五爻爻辭:『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人生機緣成熟,一剎那間可能徹底改變命運。」
果真是「姤之時義大矣哉!」
2.
《六祖壇經》裡五祖傳法那一段看多少遍都感動。
五祖要惠能夜裡去找他,三鼓入室,五祖還怕別人看見,以袈裟遮圍,為他講解 《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惠能頓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說出了一段總結佛法的金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劉君祖說:「這五句泉湧而出,全似蒙卦〈大象傳〉所稱:『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
接著又說,這很像井卦第五爻:「井冽,寒泉食。」
我開始好奇了一下他為什麼用「井冽,寒泉食」來解,但後來覺得恰到好處。
一方面這五句話總結佛法與禪宗的精要,在讓人飲用的泉水中當得起最上乘的「寒泉」;另一方面,這五句話是否能為一般人接受,也如「寒泉」般只能冷暖自知了。
3.
六祖也解釋了佛教徒都廣知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對照著這些願,劉君祖也整理了《易經》中的願。
他先談履卦。履卦初爻:「素履,往無咎。」〈小象傳〉:「獨行願也。」如果修成,上爻:「視履考祥,其旋元吉。」〈小象傳〉:「大有慶也。」
因此「慶是皆大歡喜,從獨行到大有,正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接著他談泰卦。泰卦第四爻:「不戒以孚。」〈小象傳〉:「中心願也。」第五爻:「以祉元吉。」〈小象傳〉:「中以行願也。」所以「從心願到行願,為萬世開太平。」
劉君祖又談漸卦。漸卦第五爻:「終莫之勝,吉。」〈小象傳〉:「得所願也。」所以「循序漸進,終於登峰造極得償所願。」
最後,他談中孚卦。中孚卦第二爻:「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小象傳〉:「中心願也。」因此他說這是「愛顧眾生,出自至誠。」
過年,大家都愛說「心想事成」,大家不妨對照佛法裡的願,和《易經》裡的願,看如何可以「所願皆成」。

春節的時候不要想北極熊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春節的時候不要想北極熊】
1.
今天在全球,焦慮症是全球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形式。
在英文版谷歌圖書(Google Books)中,「Don’t Worry」(不要擔心)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已達到史上新高。
然而,在十九世紀,「Don’t Worry」可不是這麼隨時隨地掛在人人嘴邊。
而COVID-19當然更帶來新的種種焦慮。
如何對治疫情,各國政府的措施不同,各方專家學者的意見也並不一致:是否禁止外籍旅客入境、是否關閉學校、是否不准餐廳內用、是否禁止民眾群聚,大家討論熱烈,人人都為了疫情而產生諸多焦慮。
另一方面,一九九○年,憂鬱症成為全球第四大常見病因,僅次於呼吸道疾病、腹瀉和產前併發症。 二○○○年,憂鬱症已經排到第三位,並在二○一○年來到第二位。最後,在二○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報告,指出全球最常見的病因不再是生理疾病,而是憂鬱症。短短十年間,全球罹患憂鬱症的人數增加了近百分之二十 。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國家越富裕,顯然情況越不妙。對於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廣場恐懼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藥物濫用和精神錯亂等病症,高收入國家的普及率是低收入國家的兩倍以上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讀瑞典社會學家羅蘭.保爾森所寫的《焦慮時代》,我發現可以先從𨤳清「恐懼」和「焦慮」有什麼不同來思索。
2.
羅蘭.保爾森引用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說法來回答這兩者的不同。
齊克果說:恐懼,是人走在懸崖深淵上時,心中會升起的感受。危機迫在眉睫,我們會想:要是我此時此刻摔倒,會發生什麼事?
另一方面,焦慮,則是想像自己站在懸崖深淵旁邊往下看、直視無底黑洞,並自己決定是要繼續往下看,還是邁步往下跳。
這麼說,焦慮有很大成份是自己嚇自己,不由自主地總在想一些不必去擔心的事。
而這又是怎麼發生的?
羅蘭.保爾森又引用了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一個故事來說明。
3.
托爾斯泰的回憶錄裡,講了一個「不去想北極熊」的故事。
托爾斯泰有四兄弟。小時候,大哥尼古拉和三個弟弟玩一個遊戲,說世界上有個祕密,等到祕密被揭開的那天,人類心中邪惡的念頭就會被趕走,美善的事物就能降臨世界,而且大家還會成為「螞蟻手足」。
托爾斯泰說,他們兄弟能連續幾小時專注虔誠地躲在鋪了毛毯的椅子下,等待祕密揭曉的那一刻。他百分之百確信這個祕密的存在,想到螞蟻手足的理想,以及即將出現的美善事物,就會感動到落淚。
托爾斯泰渴望知道這個神奇的祕密到底是什麼,然而尼古拉只說祕密被刻在一根綠色棍子上,而棍子被埋在離家有一段距離的峽谷邊緣。
終於,有一天兄弟四人決定遠征,去尋找這根綠棍子。這時尼古拉出了一道考題。
所有想一起去找那根棍子的人,都得通過一個測驗:他們必須站在房間角落,而且每個人腦袋裡都不許想到北極熊。
托爾斯泰全心全意投入這項測驗。但不管多努力,他都沒辦法不去想北極熊。一站到牆角,北極熊就出現在他腦海。
這份回憶伴隨托爾斯泰一生,那根具有解放力量的綠色棍棒也對他帶來巨大影響,以至於他在死前不久,還指名死後要被葬在尼古拉口中埋藏棍棒的地點。
總之,托爾斯泰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意識到有「北極熊」的時候,「不去想北極熊」就不可能。很多人意識到有某種恐懼的時候,不去想那個恐懼,不在心裡給那個恐懼演化出各種劇本,也就很難了。
4.
《焦慮時代》的副書名是「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作者的著眼是: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就埋下了問題的種子。狩獵時代的人,只要專注在他們當下的各種危險之中即可;而進入農耕時代之後,人要開始規畫未來收成,把時間概念往未來推展,於是就多出了因為未來而產生的不確定性和不安。
而到了近代,西方社會的機械宇宙觀、線性宇宙觀使得問題更嚴重。機械宇宙觀、線性宇宙觀企圖透過科技和相對應的資本主義發明或發展出各種消除未來不確定性的方法,企圖將風險極小化,將機會極大化。而這本身又激發出更多不確定性和不安。
5.
二〇二〇年,全台灣有二〇五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每四人就有一人不快樂。
在日常情境中,讓我們焦慮的原因幾乎無所不包:工作、學業、經濟收入、人際關係、性取向、自我形象、生命有無意義⋯⋯再加上COVID-19引發的有關疫情和健康的焦慮。
雖然說「幸福家庭都大同小異,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焦慮的問題也是因人而異,但是羅蘭.保爾森的《焦慮時代》以大量的個別案例分析、人類歷史的回顧、社會學的廣度、醫學的深度,以及宗教和哲思的緯度,寫出了一本可以綜觀來觀察焦慮的社會現象,微觀可以對照個人狀況來思索的書。整本書又寫得非常生動。
在春節假期,推薦給大家一讀。
而我引用作者的一段話來當結尾:
「接納(不確定性) 的首要目的既非減輕焦慮也不是醫治我們。接納是為了讓我們看見世界的本質:世界基本上是不確定的。…..我們在不確定中更接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