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F 文化相關

政府應該知道「基金」和「基金會」的差別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4.23中國時報

  去年,文建會繼經濟部之後的《文化創意產業法》草案(以下簡稱「文建會版」)出爐之後,因為仍然沒有符合各方的期待,遭到許多批評。各界人士提供建言,籌謀行動,希望能在該草案送進立法院之前,有所補救。
  進入今年之後,這些建言與行動,更趨積極。民間有學學文創為代表,召開涵蓋十六個行業的一系列討論,匯整出各方意見,以供政府參考。
  繼之,政府也有積極回應,除了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文化創意圓桌會議」的開場,全程三小時聆聽出席人士的意見,蕭副總統也銜命與各界後續開會討論,要把各界建言送交行政部門參考之外,今年行政院的春節茶會上,劉兆玄院長也宣布行政院將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自己親自主持。
  過去不論經濟部或文建會所擬《文化創意產業法》之為人詬病,主管機關是很關鍵的一點。面對台灣前所未有,涵蓋領域如此之大,眾所期許又如此之深的《文化創意產業法》,主管機關不論是文建會或經濟部,兩個單位都有其不足之處。因此在眾多討論中,政府如何設置一個跨部會的協調單位,類似李國鼎時代的科技顧問小組,是一再被提出的議題。所以,劉兆玄院長親自召集「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的宣示與行動,很令人振奮。
  最近,行政院新通過了一個《文化創意產業法》版本(以下簡稱「行政院版」),送進立法院了。且不論現在這個版本和民間這一陣許多討論與建言的內容之落差,光拿原先的「文建會版」來對照一下,也有令人錯愕之處。因為從「行政院版」裡,不但看不出層次提高到行政院長擔任「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召集人之後所應有的誠意與魄力,反而比原先區區文建會一個單位所提出的版本,還增加了許多空洞和倒退。
  我們來看這兩個版本的四點主要差異: Keep reading

「文化」和每個人都有關係的原因

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3.27中國時報
   談到「文化」,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藝文」,有其原因。

  如果說「文化」代表著一種對價值和品味的堅持,那麼藝術、文學、音樂、表演等創作,最容易讓人對這種堅持有所體會。古往今來,這些領域中多少人儘管一生困頓,卻不為任何物質或金錢的誘因所動,始終一貫地把守自己的信念而創作,不在任何細節上讓步。然後,時間流逝,他們的作品日益光芒四射。後人觀賞之時,驚嘆於怎麼有人能在那麼艱辛的環境裡,堅持出如此豐富又璨爛的成果。
  因為這些藝術與文學等作品,經常讓我們很極致地領會到創作者在其中所堅持的價值和 品味,所以「藝文」就成為「文化」的代表。 Keep reading

台灣需要重視「文化資本」的長期理由

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3.13中國時報
台灣需要重視「文化資本」,還有個長期的理由。這和台灣的「人口」有關。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的人口出生率,逐年遞減。每年新生兒人數從四十多萬開始一路減少,到近年來已經到了每年二十萬的邊緣。看經建會的報告,目前每年生死相抵,人口還可淨成長六萬人左右,但是照這個走勢下去,再過十五年左右,人口就是零成長;之後,就是負成長。經建會的預測,到民國一四五年,也就是距今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台灣人口甚至有可能每年淨減少二十五萬人。
  台灣的人口,不只是在「量」上將有變化,我們會置身於一個人數越來越少的社會裡;人口的「組成」也將有變化,我們會置身在一個族群性質越來越複雜的社會裡。現在,每年的新生兒中,「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佔大約七分之一。隨著大陸配偶來台的名額從明年起要完全開放等,我們可以預期,這個比例,還將持續增加。如果我們再把這七分之一的人口和其他人又將相互嫁娶的過程考慮進來,台灣的族群組成,就越來越不是用過去的概念所能解釋的了。 Keep reading

希望拼圖–台灣需要重視文化資本的短期理由

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2.27中國時報        

        在一次文化創意產業的圓桌會議上,馬英九總統說他重視文化,也希望日後大家記得他是「文化總統」,因為「文化使一個社會偉大」。我聽了之後,做了點補充:「對今天的台灣,文化不只是使我們偉大與否的課題,而是涉及我們能否存在下去的課題。」
  這麼說,有短期的理由,也有長期的理由。短期的理由,是因為和中國大陸三通之後而起的。
  三通之後,有次跟一位大陸的朋友問起他的感想。他很急切地表達對台灣的憂心,擔心三通之後來過台灣的大陸人,不但沒法了解台灣,還可能誤解台灣。
  「看那些旅遊景點的安排,你們主要還是什麼阿里山、日月潭。大陸人去台灣只要是去阿里山和日月潭的,回來沒有不失望的。」他說。
  他認為,大陸人對台灣,有一種神祕的嚮往。要滿足這種嚮往,根本不是一些山水風景或夜市小吃所能奏功的。「台灣的價值和感動人的地方,是台灣的文化。但台灣卻沒有意識到。」他說,「如果大陸人只是來走不過爾爾的一趟,台灣的觀光景點賺不到大陸人的錢還在其次,他們回去以後從此以為台灣的價值不過如此,那可真不只是你們的不幸而已。」我很同意他的擔憂。
  Keep reading

「文化」帶動「第四波經濟」

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2.13中國時報

        從一個有機體來看待「文化創意產業」,不論是「以文化創意為特色的產業」還是「從文化中尋找創意的產業」,其中「文化」都是重點。

        但「文化」是什麼?

        這麼一個說來玄奧,經常有人長篇累牘地闡述的名詞,有沒有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明?

        我自己一直在思考。今年春節,倒是因為看了一部久聞其名的電影而找到一個說法。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Blow Up),是攝製於一九六六年的名作。電影講一個攝影師,在倫敦一所公園無意中發現的謀殺案。隨著主角走進公園,我看到在他身後的背景中,有一個在撿垃圾的老人。這位老人不是揹著什麼破爛的筐子檢,也不是清潔工一般戴了什麼塑膠手套撿。他身著雅緻的衣帽,拿著根手杖,一副英國紳士的派頭,慢條斯理地散著步,腰不彎,身不蹲地撿垃圾。他的手杖底端尖細,把地上的紙片垃圾一插一插,就一路往杖身串墊上去了。

        這部四十三年前的電影裡的一個小背景,讓我想到,「文化」就是對一些價值和品味的堅持。這些堅持可以體現在藝術與文學的創作上,也可以體現在我們生活和(不分行業的)工作上的每一個細節上。英國人堅持檢垃圾也可以像紳士在散步的價值和品味,那就是他們的文化。

        我們的社會,長期傾向於把「文化」窄化為「藝文」來看待,其中一個影響是,每當一些我們最卓越的企業領袖要談「文化」的時候,都經常以過於自謙的「我是個不懂文化的人」來開場。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