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G 政府與政治

政府是否以2020台北國際書展為國家防疫的戰略高地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政府是否以2020台北國際書展為國家防疫的戰略高地】

貞昌院長鈞鑒:

打擾。
想就昨晚傳給您的台北國際書展是否延期一文之後,再補充說明一些。

我完全明白此事屬文化部權責,由鄭麗君部長決定即可。

純就一個出版業者及台北國際書展的角度而言,我個人雖然傾向於以不要延期為宜,但也理解目前許多其他業者擔心讀者入場人數減少而影響業績的理由,尤其童書區的影響可能特別明顯。

因而與出版業相關的延期利弊,我大致已經向鄭部長說明過,在此不再贅言。

但我也看到此事有些層面與鄭部長權責無涉,但是與國家整體防疫戰略有關,所以寫信給您。

我主要想請您考慮的是,這次台北國際書展到底是否國家整體防疫的一個戰略高地。

我認為是。理由有三個:

一,台灣疫情本在控制範圍之內,目前以口罩為例所造成的紛擾和混亂,都是民眾莫名的恐慌所造成。

目前政府一直主張疫情是受控制的,聽說中央防疫中心目前也主張疫情在控制之內,書展可以如期舉辦,但如果歷史悠久,已有二十八年歷史的台北國際書展因為一些參展業者對業績低落的擔心而延期,是否更加大民眾對疫情的恐慌?

二,有些業者提出密閉空間開展,對入場觀眾及工作人員有莫大風險的揣測。但如同前述,中央防疫中心衡量目前風險情況表示可以舉辦。這時如果書展決定延期,形同政府防疫中心的可信度盡失,大家對政府接下來發布的防疫訊息肯定會更不相信,只能放任民間的各種揣測的風險泛濫,會進一步加大恐慌。

如果任憑現在對風險的揣測無限上綱,密閉空間就入場者和工作人員有莫大的風險,那麼書店也是密閉空間,是否也該暫時停止營業?百貨公司?捷運?高鐵?飛機?其他密閉空間的公眾場合或交通運輸?

(如果連書店也要被視為風險區而要暫停營業,那出版業的雪上加霜,已經顯得是小事了。)

三,在國際上的骨牌影響呢?台灣一直對外要建立台灣不同於中國,疫情受控制並穩定。今天新聞說亞洲最大遊輪撤出中國改來台灣,顯然國際上是有人相信的。http://bit.ly/2U9clpw

但是停辦台北國際書展,形同自己打臉。並且同時期相關聯的國際活動呢?元宵節花燈,觀光局在國際上招攬努力很久,是否都因而準備全部泡湯?其他國際旅遊的推廣?

如果台北國際書展的如期舉辦失守,那麼世貿中心其他的展覽活動呢?是否也要隨著延期?如果有人再主張也該暫停呢?

基於以上三點,我認為台北國際書展是否如期舉辦,是這次國家整體防疫戰略的一個高地。一旦失守,有太多連帶骨牌效應,造成政府防疫工作的混亂,甚至潰敗。

我認為一如人要活得久,更要有品質地活得久,防疫作戰也是。防疫的指標固然在控制患者的指數上,但也在是否能避免社會大眾盲動慌亂的心理上。

能夠讓社會大眾不要活在揣測的風險,自己把自己嚇癱嚇死,固然是每個人都該做的事,政府如何登高一呼,此刻更是關鍵時刻。

由於這種國家防疫的戰略高地考慮,不在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衡量的權責之內,因此我寫信給您。

如果您認為台北國際書展是國家整體防疫的一個戰略高地,相信可以動用遠超出文化部長的資源與力量來澄清各種不必要的揣測與恐懼,把情勢穩定下來。

有人說,中央疫情中心雖然目前說疫情不嚴重,可以舉辦,但不敢打包票說2月4日時也沒問題。
又有人說,萬一如期開展,只要有一個人發生感染情況,誰來負責。

如果放任這種說法成立,那形同主張沒有醫生可以打包票治好病,我們就都不要去看病了;形同進了醫院只要有一個人沒有治好,醫院就都不要開了。

所以關鍵在於我們社會對風險的理性評估,以及信心。而這種理性與信心的建立,莫過於由總統或行政院長層級的政府最高首長來宣示和以身作則,更加有說服力,更加激勵人心。

希望您能帶領大家建立對傳染病應有的警惕、對風險的理性評估,以及台灣在關鍵時刻對自己生活價值觀與方式的信心。

當然,如果您不認為台北國際書展是國家整體防疫的戰略高地,另當別論。

此信副本,我也一併送請蔡英文總統參閱。

即頌
政安

郝明義 謹啟
中華民國 109年 1月30日

副本並送

蔡英文總統
鄭麗君部長

 

從2020台北國際書展是否需要延期談起(二版)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從2020台北國際書展是否需要延期談起】(二版)

我在飛法國安古蘭漫畫節的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台北國際書展是否需要延期,因此也談一下我的看法。

1.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的國防部長雖然我個人並不喜歡他,但他在記者會上講了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說,恐怖份子真正要做的,並不是摧毀兩棟世貿中心大樓,攻擊了五角大廈, 而是「他們想帶給我們一種恐懼,讓我們在天氣晴朗的早上要出門的時候,沒法再像以前一樣輕鬆自在地吹自己的口哨,而只能疑懼地張望四周。」(大意如此,詳細文字可以再查。)

換句話說,恐怖行動襲擊的表面上是人的生命,而深層襲擊的是對大家生活的價值觀和方式。

那位部長說要捍衛美國人的生活價值觀和方式。

所以其後我看美國並不是看他們在中東如何報復當年的襲擊者,或者消除所謂的恐怖份子,而是看他們到底在國內如何維持每個人可以在晴朗的早上照常吹著口哨出門,平日趕他們擁擠的地鐵,除夕夜在時代廣場迎接倒數計時。

911過去了快二十年,他們基本上一直是做到的。

2.
2003年,SARS風暴時,我出版過一本《移動在瘟疫蔓延時》。在卷首語裡,我寫兩個重點:

首先,1990年前後,出現兩件事情,改變了人類移動的本質。一是以柏林圍牆倒塌為代表,世界上大部份的「鐵幕」地區開放,開啟實體世界的全球化時代;二是提姆.柏納.李發明了WWW,開啟了網路時代的無遠弗屆。

這兩件事情合起來,給了太多人對未來的樂觀,於是有人寫「歷史的終結」,有人寫「世界是扁平的」,更多人在享受一段移動得最自在又快活的十年。

然而,2001年的911,2003年的SARS,提醒我們還是得面對隨著我們移動的突破,戰爭與瘟疫也有了新的突破。

新時代的SARS和WARS是只差一個字母的雙胞胎,都因為人類有了前所未有的移動方法,而有了前所未有的蔓延方法。

也因此,SARS也是新時代的使者,帶著要我們重新思考移動本質的訊息。

我們要如何面對傳染病,必須要先思考如何面對移動的本質、方法和目的。

十七年過去了。回顧當年我所寫的,還是都成立。
今天台灣和中國的交流之密切,雖然遠非當年所能相比,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思考如何面對移動的本質、方法和目的,更為緊要。

尤其現在有武漢肺炎進入台灣的此刻。

3.
首先,對於武漢肺炎,我認為台灣人必須嚴陣以待,盡最大的能力保護自己。

坊間有人拿來和美國流感相比,有人認為先捐口罩給中國才是正道,我都不同意。

看看這幾天世衛組織對武漢肺炎的一再淡化或誤讀,他們秘書長去北京的講話和姿態,台灣身為國際上的孤兒,當然要有更高的自我警惕,先防護好自我再說。

但,也正因為我們需要對疾病的本身有更高的自我警惕和防護,所以我們更應該注意:不能因而動搖了自己生活的價值觀和風格。

如果我們沒法維持自己生活的價值觀和風格,只剩下對疾病的恐懼,那我們的警惕和防護是持續不了多久的,還是很快會被疾病所擊倒的。

只有當我們可以該享受的該享受,該吹口哨的時候照吹口哨,在這同時卻又能對傳染病有新的警惕和防護,我們的日子才能繼續過下去。

而如前所述,由於傳染病本來就和移動有關,所以我們當然應該對自己的移動有特別的注意,對自己可以去哪裡不能去哪裡有特別的注意。

所以,要不要去2020年的台北國際書展?

4.
其實,說到這裡,我的結論應該很清楚了。
如果是民間主辦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我會說不需要延期。
現在主辦單位是文化部,就政府的立場,我認為是不該延期。

首先,台灣的疫情遠沒到和中國相提並論的地步。

再來,書展也和演唱會不同。
有人拿劉德華取消他的演唱會來避免傳染舉例,但演唱會的群眾是摩肩擦踵,需要狂歡嘶喊,而書展不是。書展人再擠,再比肩而坐聆聽演講,那種靜態的狀況是不同的。

演唱會大家沒法High會很失落,但是如果書展大家都保持更冷靜的氛圍,相信會讓人另有收穫。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必為了對傳染病的恐懼無限上綱,到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地步。
如果擔心凡密閉空間就會傳染,那我們捷運是否要停開?如果擔心陌生人會傳染,那是否所有的餐廳都不要去了?誰知道廚房裡的師傅有沒有感染到?是否菜市場都不要去了,誰知道有什麼傳染的可能?

如果台北國際書展延期了,取消了,是否今年後續的所有展覽也都要延期、取消?

我們需要警惕傳染病,但不應該被自己對它的恐懼擊垮,動搖所有的生活價值觀和方式。
政府尤其不該帶頭出現這種動搖。

2020台北國際書展當然應該繼續辦,但不論政府或民間,應該有些面對一個有些不一樣的書展的心理準備。

5.
我們每個人應該用更高的標準檢視自己是否應該「移動」到台北國際書展這個年度盛會。

首先,我相信愛書的人不會像愛跑舞廳的人,自己都知道有問題,還要往人多的地方去。

再來,不只是因為武漢肺炎,即使是感冒或有其他不適的症狀的人,現在都該克制不去。即使戴口罩都不要去。自己錯過年度盛會,但是卻能造就一個其他人自在的閱覽環境,應該是功德。

第三,即使是身體毫無問題,相信可以去參加書展的人,也必須全程載口罩,勤洗手等。我看台北書展基金會已經準備了一份入場提要,請大家參閱。

也因此,今年書展不一樣的地方,有可能首先顯示在童書區。往年父母帶兒童、幼兒去書展參觀,今年相信可能會有許多父母更謹慎。
其他書區,當然也可能人潮會比往年少一些。

這些可能,會使得2020台北國際書展對參展者不利,但是對參觀者不見得不利。
參展者的不利,就是人少了,收入會不如過往。

但是參觀者不見得不利,是因為人少了,反而可能更能自在地觀覽,也減低了許多風險。

所以政府不需要考慮延期。
政府如果實在想做點什麼,可以展後看實際情況考慮對受影響的參展出版社有些什麼彌補。
並且,政府需要由文化部,以及文化部以上的層次更積極地做一些事情。

6.
文化部需要做的事,是立即發函給以韓國主題國為代表,所有預定要來台灣參展的國外參展者,跟他們說幾件事情:

一,說明台灣和中國不同,疫情的現況
二,說明台灣處理的情況,以及決心。
三,告訴我們對他們光臨的期待。並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一個安全,不被傳染病恐懼擊倒的國際交流。
現在很多人都在觀望,我們自己都沒有信心,別人當然更不會。

當然我們所有的出版社也是。

所有相信台灣和中國不同的人,這是一個最好證明台灣與中國是不同的機會。
我們不要錯過,更要掌握。

我們讓所有這次來參展的國際朋友,都對台灣留下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安全又愉悅的參展經驗。
這正是台灣的價值。

7.
也正因為我們要提供大家一個真正安全的環境,同時我們應該對文化部以上的政府層級提出更嚴格的要求。
他們應該捍衛我們生活的價值觀和方式。

所以要求他們協調出台灣更好的傳染病防護網、透明的資訊。

並且政府應該採取行動,更嚴格防範來自中國的傳染可能。
朝鮮關閉了中國的邊境。英航停止了通中國的所有航班。
連美國都在考慮要暫時中斷和中國的一切飛航往來,我們也該要求政府如此考慮。
如果不更積極防堵來自中國的傳染源頭,卻只在台灣停止自己的活動,加大大家的恐慌,那也是政府的失職。

而最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仔細檢視自己的移動方式,不論在日常生活或特殊活動,不論在國內或國外。

這本來就是一進入二十世紀,SARS和WARS兩位使者就傳來的訊息。
十七年後,只是再提醒我們一次。

移動在瘟疫蔓延時。
在瘟疫蔓延時,我們還是得移動,也要閱讀。

 

應該問蔡英文和賴清德才對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應該問蔡英文和賴清德才對】

「相信迄今仍有許多人還在歡慶小英總統成功連任,台灣守住主權與民主自由。但交通部鐵道局卻在選後的第一個工作天,也就是1月13日,發文通知台南鐵路東移案將被強拆的居民,要求2月15日前自行遷移,否則將再次強拆,讓這些居民在春節前夕一片惶恐不安。……

「交通部鐵道局選在2月15日前強拆,背後原因或許還包括對審理多時的撤銷南鐵東移都市計畫變更案行政訴訟的前途感到悲觀。一般行政訴訟,人民勝訴率都僅5-6%,但此案依筆者經驗判斷,勝敗機率各半。而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已訂2月26日言詞辯論,鐵道局擔心緊接而來的宣判可能會輸,才以工程進度為藉口,想先下手為強,造成無法挽回既成事實。」

詹順貴這一篇寫得很好。但他這個問題問錯了:「請問交通部林佳龍部長,這是說要謙卑的勝選執政黨送給不聽話人民的春節紅包嗎?」

應該問蔡英文和賴清德才對。

相信迄今仍有許多人還在歡慶小英總統成功連任,台灣守住主權與民主自由。但交通部鐵道局卻在選後的第一個工……
UPMEDIA.MG
相信迄今仍有許多人還在歡慶小英總統成功連任,台灣守住主權與民主自由。但交通部鐵道局卻在選後的第一個工……
相信迄今仍有許多人還在歡慶小英總統成功連任,台灣守住主權與民主自由。但交通部鐵道局卻在選後的第一個工……

馬英九先生的健忘

G 政府與政治N 談論過的新聞與文章P 隨筆

【馬英九先生的健忘】

看新聞:「國民黨敗選,黨內青年主張重新檢討兩岸政策的九二共識路線主張,甚至認為兩岸對九二共識看法已經出現落差。前總統馬英九下午受訪時也認同這個看法,表示這地方大陸要負相當責任,因為他把九二共識解釋成完全就是一中,忘記還有各表。」http://bit.ly/2R5bLHi

馬英九先生太健忘了。

2015年他在新加坡見習近平的時候,就是講「九二共識」的時候,只提了「一個中國」,完全沒有提什麼「一中各表」,事後心虛刪文又被抓包。http://bit.ly/377GiK7

在那麼關鍵性的場合,馬先生怎麼不當著習近平的面提一下「一中各表」呢?
今天他說九二共識不受歡迎大陸要負相當責任,那他要負什麼責任呢?

他如果還想不起來,可以再看看我快三年前的這一篇貼文:
【原來中華民國是這樣不見的】
http://bit.ly/2R8VDo9

 

介紹一位會思考台灣國防政策的立委參選人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介紹一位會思考台灣國防政策的立委參選人】

1.
五年前,我在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則和徵兵有關的新聞。

當時中研院一個中國效應研究小組,持續做了多年民調之後,新加了一題:「您贊不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恢復徵兵制度?」結果不但總數是贊成的以六○・一%明顯勝過反對的三六・三%,細分各年齡層也都是大致如此(後來知道,連女性也是)。

因為這個調查結果和一般人認為的情況差別很大,勾起我的好奇,就在網上找尋相關資料,看到一個很特別的網站:「壯闊台灣」。這是個以台灣的國家及國防安全為主題的網站。當時的首頁上很顯著地寫著Beta版,但是一些文章的角度和深入,都令人印象深刻。

於是我就設法聯絡站主,約了某天傍晚一見。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吳怡農。

2.
吳怡農講話的音量很適中,笑容淺淺的,禮貌也剛好。走在路上,你會以為他也是個很陽光的鄰家男孩。
但是從他平靜地告訴我的經歷中,可以知道他並不是那麼鄰家。

「我在金融業十年,主要為高盛在亞洲投資,並管理旗下的資產。這些項目讓我跑遍亞太地區——蒙古、中國、紐澳、東南亞、印度等,也給了我機會從企業、經濟發展的角度觀察不同國家的制度、公共政策。」怡農說。

當時他回來,要為台灣做點事情,於是做了「壯闊台灣」這個網站。

這是一個談國防政策的網站,不是一個軍事迷的網站,沒有聳人聽聞的消息,而只有一則則或是從主題帶出細節,或是從細節帶出主題的深度分析報導。不論從內容,到視覺,都形成一種簡潔的風格。

吳怡農說,他為了讓自己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實際去陸軍特戰部隊服了剛過一年的義務役。他講了些他觀察到的問題,大有駭人聽聞之感。
我曾經問他要不要寫一兩則。吳怡農回覆我不要,除了說當過兵的人多有類似的故事,不見得有興趣之外,他這麼說,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最主要的原因:這些是一個長期忽視國防的社會、幾十年沒打過仗的軍隊會有的現象。我們希望大家對國防的重要性開始有共識、重視國家安全。軍隊及軍人開始對自己的任務和角色有期許,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也很關鍵。提這類很多人已經知道的「好玩」現象,只會加深一般民眾對軍人的不尊敬、擴大社會與軍隊之間的疏離、加劇軍人的自我孤立。這或許不是我們要的?」

所以,吳怡農說,他要做的事情是:

● 針對國防政策,包括外交,以及和台灣國家安全有關的國際新聞做解析,讓一般人有些基本認知。
● 成為討論國家安全議題的平台。
● 希望國防政策更好。

而他寫在一篇文章裡的話,就是他的宗旨了:「無論對台灣的未來有什麼不同的期望,不論政治立場是藍還是綠,台灣的國防是大家共同的課題。」

3.
我們不只討論了前面那條新聞裡的調查,吳怡農還告訴我:之前清華大學還另外舉辦過一場「台灣國防政策與軍事轉型」研討會。

當天一位前國防部長問了在場的清華學生,假使中國對台灣用武,有誰願意冒著生命危險,扛起槍,在前線保衛國家。
吳怡農在現場目測至少有八成的聽眾毫不猶豫地舉手。

此外,他還提醒我中研院的調查報告還有第二題,也要我看一下。那一題是:「您贊不贊成台灣為了增加軍事力量而增加稅金?」面對這一題的回答,則不分年齡層或男女,都是反對的遠多過贊成的。

「你看出什麼意義?」我問他。

吳怡農覺得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解讀這些現象:洪仲丘事件,十幾二十萬人上街頭抗議;符合資格的青年大都選擇替代役;募兵制招募不到願意成為職業軍人的年輕人;政治人物認為提當兵是義務就會落選;但是六、七成民眾似乎支持公民服義務役的原則,連清華的所謂菁英、高材生,都表示有保衛國家的意願。

「或許不是年輕人不愛國,或自私、不願為家園犧牲。也許問題出在制度太差,浪費時間及生命,沒讓國民感覺到為國家付出的這種義務有任何意義。而政治人物不知道怎麼推動改革,只好做出最便利的選擇,乾脆讓大多數人免役。」吳怡農說。

然後,他又提出了一點:拋開公民義務、社會正義等考量先不談,為了讓多數人免役的募兵制,其實需要財政來支撐。「但中國效應研究小組民調的第二個題目顯示,民眾其實並不認同付錢了事。所以我們還是回到最關鍵的問題:制度怎麼改?又如何推動?」

國防制度怎麼改?又如何推動?

這真是個複雜的問題。那天我們當然沒有答案。
雖然沒有答案,後來我是這麼記下一段結論:

「不過,也正因為這個題目如此複雜,所以想到那天傍晚在細雨中和一個年輕人分手,他安靜地繼續思考國家安全與國防安全的議題,繼續做如何壯闊台灣的研究,感到很溫暖。」

4.
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的時候,我訪問了許多不同行業和領域,各有熱情和專業的年輕人。
吳怡農應該是最低調的。

在和他談話過程中,因為對他的經歷和見解的來由感到好奇,我一直設法打探他的背景,他都沒透露。

直到後來我整理討論的筆記,在電郵的往返過程中,有一次他提供我另一份參閱的資料,才提到那份資料的作者是他父親。我也才明白。

吳怡農說他一向謝絕媒體採訪,本來也要求我不要把他寫進書裡:「在還沒做出任何成績的情況下,實在不配被報導。如果您覺得《壯闊臺灣》的目標值得和您的讀者分享,您的支持對我們團隊將是很大的鼓勵。可是千萬不要將我寫進您的書中,畢竟我目前一事無成。謝謝您的諒解。」

但是基於我實在無法在書裡引用許多重要的觀察卻歸之於一位無名氏,後來我總算好不容易說服了他。

5.
那之後,有段時間,我們還交換電郵。
我查一下,最後一次收到他的信是2017年3月,然後我們就沒再聯絡。
後來去看《壯闊臺灣》的網站,也是在那時就沒有再更新文章了。

所以去年聽到吳怡農要參選立委,和蔣萬安打對台,實在意外也不意外。
看到他在新聞上談國防、展現肌肉,覺得熟悉也不熟悉。

我很想知道他中間這兩年多時間有什麼心路歷程,讓他跨出這麼大和過去不同的一步。
我相信這其中有他一以貫之的信念,也有某些變化。

去年我在臉書上發簡訊給他,想約他方便時一談,他們編輯說會轉告他和團隊,但顯然太忙而還一直沒有回音。

本來我想那就等選後再找時間談好了,但是在選前最後兩天,我想到也許可以先整理過去我對他的認識,記在這裡。

一方面,五年前他講給我聽的那些見解,今天看來仍然關鍵而重要。他提的那個問題「國防制度怎麼改?又如何推動?」到今天也仍然在迴盪。

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他勿忘初衷。

向大家介紹我所認識的這位會思考台灣國防政策的立委參選人。

壯闊台灣 吳怡農
壯闊台灣網站 http://www.thrivet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