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G 政府與政治

為什麼不是突襲罷工?不能預告罷工?——我們可以做的第二件事

G 政府與政治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為什麼不是突襲罷工?不能預告罷工?——我們可以做的第二件事】

如果說大家可以為罷工的空服員做的第二件事,我會說是幫她們為兩件事情做解釋。

1. 
第一件,就是這次的罷工不是突襲罷工。

可以證明的,就是不談四月預告罷工,五月表決,光以六月七日投票表決罷工通過來說,第二天幾家報紙版面都是很大篇幅報導的。

蘋果日報是頭版全版。
自由時報是頭版頭條,加上四版全版。
聯合報是五版頭條。
中國時報是五版底。
(請見附圖)

這些媒體對罷工的立場雖然不一,但是都顯著地報導。中國時報報得最少,但也不是報屁股。

蘋果日報的標題就大大地標示著:「長榮空服隨時可罷工」、「恐6/24 前發動」、「日衝擊逾四萬旅客」。

所以大家應該幫助說明,讓一些人不要受長榮的影響,以為這次罷工真是突襲罷工。

至少,從6月8日這麼多報紙的報導(還不算電子媒體和網路媒體),到6月20日實際罷工,中間足足有十二天。

這樣還要說是突襲罷工?

2.
第二件,就是為什麼不能預告罷工。

我問過罷工空服員的一位工會常務理事李瀅,6月20日為什麼不預告是第二天或第三天才開始罷工,而必須是當天下午四點就開始。

和她談過之後,我說:「凡罷工就是要讓資方難以應付,不然為何要罷工。可以這麼說嗎?」

李瀅回答:「可以,如果不影響旅客,那長榮到底怕什麼,勞工到底有什麼資源和影響力?」

我想,也許打一個比喻也許比較容易明白。

六月七日通過罷工決議,像是宣戰。而實際罷工,像是開戰。而沒有人是會事先宣布開戰時間的。

以二戰的諾曼地登陸戰為例。

當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盟軍要反攻,要從法國的某處海岸登陸。但誰都不知道到底何時,到底何地。那是最高機密。想想看,如果德軍知道盟軍是要在六月六日從諾曼地登陸,盟軍有任何機會嗎?

如果說連軍事力量相埒的雙方都如此,那麼資源和力量都遠比長榮小到不成比例的空服員要罷工,當然更不能預告。預告了,就什麼作用都沒了。游擊隊還要預告何時攻打什麼地方,就等著被殲滅了。

長榮在6月30日提出要工會承諾未來預告罷工,還在指定地點罷工,是太小看罷工空服員的判斷力。

而大家可以做的事,就是幫忙向一些覺得受到影響的消費者多做說明。

也許有人會說,罷工可以,但不要影響我消費者啊。
消費者實在要說這句話,要抗議的話,應該對長榮說,應該是向長榮抗議,不該是向罷工的空服員抗議。

航空是特許行業。台灣是長榮和華航兩家寡佔的行業。

長榮在寡佔的特許行業裡擁有如此雄厚的資源和力量,並且事前都知道空服員在6月24日之前可能隨時發動罷工,當然應該負更大的責任來避免此事發生,或者說,發生了之後要負責消除或賠償對消費者的影響。

不然為什麼給他們特許呢?

相關閱讀

秋後不算帳的一個最卑微的起點——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
http://bit.ly/2IZpiMv

球回到長榮手上之後的兩個可能,以及對大家的意義
http://bit.ly/2YhPK9l

一個長期使用者給長榮及罷工的女空服員的建議
http://bit.ly/2Nj3kbD

 

蘋果日報 6月8日頭版全版,所有該預先提醒的事都提醒了。 還有一點要提一下。前一天林志玲宣佈婚嫁。蘋果沒有以林志玲的新聞來當頭版全版,很難得。

 

自由時報四版全版。自由時報顯然站在比較支持預告罷工的立場。但他們做了這麼大版,起碼也把風險都提醒了。

 

除了四版全版之外,自由時報六月八日的頭版頭條。以支持罷工預告期為立場。

 

聯合報當天,是在五版的頭條。也是該有的警訊都有。

 

中國時報當天新聞處理得最小,但也不能說是報屁股。不過其中一半是在強調雖然通過罷工,但反對罷工的有一百票。

 

屁話與意識的關係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屁話與意識的關係】

說國家主權意識都是屁話的人,
是因為屁話就是他心裡唯一的意識。

(在長榮的新聞裡,漏看了一位市長的發言。補充之。)

 

管中閔也是媒體黨同伐異的煉金石

G 政府與政治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管中閔也是媒體黨同伐異的煉金石】

風傳媒前天有一篇社評:「管中閔成了政治與司法的煉金石」,主要質疑『對比眾多前例,「管案」被公懲會列為「指標性案件」,破天荒公開審理,很難不啓人疑竇,甚至認為別有居心。』

然後結論是:『民進黨蔡政府或許看不起大學校長,或許視奪了他們口中肉的管中閔為寇讎,但是,站上合議庭的不只是管中閔個人,更是代表台灣最高學府的台大校長,代表知識份子在「這個時代(民進黨主政)」的艱難處境,公懲會「公審」的不是管中閔,而是司法的良心。』

我在台大校長案的爭議過程中,只寫過兩三篇針對體制不合理的文章,對管中閔個人從沒寫過一個字。甚至沒提過他的名字。

我當然聽到對管中閔各種質疑的聲音,也認為有些質疑的焦點是十分嚴重的,但我一直沒有發言的原因,是因為我期待聽到管中閔自己的回答。

在這個過程中,管中閔持續選擇沉默,我也決定就繼續等待。

直到監察院三次約詢他的時候,我以為是個機會,但他都以眼疾等各種理由推拖不到。

他當上台大校長的時候,如果夠坦蕩,我認為那是公開說明的最好時機,但他沒有。

監察院以七比四通過對他違法兼職的彈劾,管中閔自己回應說『有需要時候自然會回應』,可他顯然至今也沒覺得到了需要的時候。

那麼,對這麼一個眾所注目的指標性案件而言,管中閔就以為船過水無㾗,可以永遠不面對嗎?我相信社會上不只我一個一直沒開口但不表示沒有疑問的人。

所以,不談他其他爭議,至少光以他目前已知的違法兼職這件事來說,公懲會公開審理管中閔,是再合理不過的事。因為這是唯一一個讓管中閔知道自己該說明的事還是得面對的機會,這是唯一一個透過公開審理讓關心此事的社會大眾明白情況的機會。

如果說台大校長「被」站上了公懲會的合議庭是什麼恥辱,那是管中閔自己選擇的。他一路放棄了所有為自己說明的機會,當然只能被公開審理。

公懲會審如果不公開審理此案,才是沒有司法的良心。

硬要把管中閔逃避問題說成是他「不想再蹚政治混水」,硬要把好不容易可以透過公開審理的司法程序來𨤳清事實的機會說成是民進黨政府操縱,不是媒體該做的事。

台大校長案爆發爭議的過程中,有些媒體傾向於從寬解釋管中閔的行為,如果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取捨倒罷,但是一味把管中閔的問題視而不見,凡有對他看來不利的情況都解釋為民進黨政府的操縱,則自失立場,形同成為管中閔個人的貼身護衛。

所以,管中閔不只成了政治與司法的煉金石,也是媒體黨同伐異的煉金石。

相關閱讀

風評:管中閔成了政治與司法的煉金石 http://bit.ly/2Rly0Hw

 

有漏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有漏】

有人回應我的文章說,民進黨政府也有在做新的事。譬如文策院的設立就是想要點燃文化內容產業鍊的火種,離岸風電產業也會是另一個經濟火車頭,「但這些都是需要時間,都不可能馬上就有辦法接棒。這樣的狀況下,立刻要政府放棄原有的產業利基,也是很困難吧。」

他說的文策院和離岸風電,我也認為是蔡英文政府在做的正向的事情。但不能因而就不注意是否有更多負向的事抵消。

佛法中說,人的修行,固然要做善事,但更重要的要避免「有漏」,不要手裡拿個桶子裝水,桶底卻有漏洞,一面裝水一面漏水,永遠裝不滿。一面做善事,一面不改自己的惡習,就是「有漏」。

蔡政府在做的那兩件事,很像是在裝水,但是他們在我文章提的許多其他作為又是在漏水,大量的漏水。

政府的施政,要他們全部「無漏」是不可能,但起碼要「裝水」比「漏水」多。而現在這麼多人不滿意,顯然是「漏水」的比「裝水」的多。如果是有漏得比較少,何致於那麼不受歡迎?

並且就像這位先生說的,正因為新的事業都需要時間,不可能馬上接棒,所以舊有的思維和習慣更要檢查,有問題的部份更不能繼續。像是迷信土地開發錯置政府資源就是代表。

有漏到最後,有可能就算是裝水,還是什麼都不會剩下。

 

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 (下篇)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 (下篇)】

——-童心太陽花,同心太陽花———

2014年4月,太陽花運動進入後段的時候,我和幾位朋友發起過「百人太陽花」的計畫,先邀請一百位藝文界人士創作各種形式的太陽花,並歡迎社會大眾繼續共同創作下去。

這件事的目的,一來是讓立法院內的學生知道社會的大合唱已經響起,不論他們繼續守下去還是要退出來,都進退有據;另外也是想借由後續可能的展覽、拍賣,募款支持學生接下來的行動。

在各方熱情的回應中,有許多人的參與是可預期的,但也有許多人不論從年齡或職業,很難想像他們會站出來支持國民黨政府抨擊為「暴力」、「違法」的這個運動。

已經公布的人裡,當時已經八十一歲的前輩兒童繪本作家鄭明進就是代表。鄭先生畫了兩幅畫,我特別喜歡「童心太陽花,同心太陽花」那一幅,充滿趣味和力量。

等後來學生離開立法院,大部份人都願意把創作捐贈給學生籌辦「公民憲政會議」,並同意指名以林飛帆和陳為廷當管理者。

這些人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點上突然現身?他們熱情地支持學生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這些好奇在當時觸動了我。
之後我花了大約兩年的時間,透過寫書,觀察了兩次選舉,才逐漸理清其中的意義。

在那之前的幾年,年輕人的衝撞不斷,各種火種累積,到大埔案、洪仲秋案熊熊燃燒;到馬英九政府經濟上只知道往中國傾斜,最後要以服貿協議把台灣鎖進中國,就一路引爆了太陽花運動。

年輕人在反抗的,表面上固然是一個個特定議題,但深層在衝撞的是台灣長期的困境;而如同本文上篇和中篇所說的,困境的根源,是台灣各種老舊政治、經濟、社會思維與習慣所造成的結構性糾結,以及特別加到年輕世代身上的壓力。

那年4月,那麼多意料之外的人、原來立場隱形的人,毫不避諱太陽花被貼上的「暴力」、「違法」的標籤,站出來支持年輕人,他們即使沒法把這些困境的存在和原由解說得清楚,但肯定是體會到社會上長期以來存在的某些糾結,也體認到照過去的思維和習慣已經走不下去,由新世代衝破窠臼的機會到了。

所以他們支持的不只是年輕人,不只是學運,不只是反服貿。他們支持的是有人敢於挑戰既有體制,敢於衝出現有困境的勇氣。

破格的勇氣。

————一次坦率的回顧————

我常想,如果那年太陽花退出立法院之後,宣布學運世代組黨,再繼續引導社會的大合唱呢?如果當時宣布是由他們來立即促動憲改呢?

當然,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
那些捐贈給指名林飛帆和陳為廷管理的創作,因為他們沒有接手的意願,也就不了了之。

「公民憲政會議」發生了,但那是在半年之後,也沒有林飛帆的參與,很快就湮沒在眾多公民團體的倡議議題之中。

但,太陽花運動的力量消散,台灣社會需要有人以破格的勇氣衝破窠臼的需求並沒有消散。於是,我們看到後來不同的人搭著這個需求乘風而起。

林飛帆自己則選擇回校院讀書。

到2016年的大選過後,我訪問了林飛帆,談學運發展的過程,也問他對那次大選的看法,以及學運世代組黨等等。

林飛帆回答得都十分坦率。

對於組政黨的事,他的回答是:他自己很早就在想組黨這件事,覺得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政黨,思考「我們年輕世代最優先最主要處理的議題該是什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有自己的政治綱領,或者行動綱領?」

但另外也有人覺得不需要有這麼大的政治綱領把大家集結在一起,各人在自己選擇的議題上深入蹲點就好。而其他大部分人是在這中間擺盪、猶豫。最後就沒組成。

等到政黨組不成之後,林飛帆認為既然搞運動的時候大家一起搞,那麼到參與政治的時候也該集中力量,大家一起投入某個政黨。但是這也沒有發生, 結果他們就各自分散行動,有的投入民進黨,有的時代力量,有的綠社盟。

我問他為什麼如此。

林飛帆說:他們這一批人沒法形成集體的原因,一方面是原本大家對政治的想像就不一樣;二方面是三一八過後有些問題沒有被解決,彼此之間的信任基礎要修復等等。

此外,他也對當年公民組合的分裂做了省思。對於時代力量當選的人,林飛帆認為他們是介於學運世代這一輩和再上面世代之間的人。他就民進黨和時代力量之間的關係,提出他所見到的隱憂,也就時代力量未來可以如何扮演第三勢力龍頭的角色,提出很實際的建議。

而對於那次大選的結果,他認為學運的力量是被民進黨收割了。

我問他這對學運世代本身的意義是什麼,他說:「我們的時代還沒那麼快到來吧。 」(詳細內容請見 http://bit.ly/2Raft0F 摘自《大航海時刻》)

———— 回答的關鍵時刻————

當時他們的時候真的還沒有到嗎?

這幾年來,看著台灣後起的種種事件,承接當年太陽花熱氣流而上升的一些人物,我不時會問自己這個問題。

今年六四三十周年,看當年學運領袖之一封從德接受訪問。封從德說,他們當年即使有幾百萬人上街,已經形成大規模民變,但有件事情沒有想清楚,那就是進一步發動兵變,接手政權。

封從德認為:如果再有一次機會,要有準備。

封從徳的話,讓我想到,太陽花當年應該也是。
不是時候沒到,而是沒有意識到。

太陽花佔領了國會,已經站上了準革命的位置,下一步就是由他們對這個國家發動根本性的改革。

這應該就是那麼多人捐出創作,願意支持他們包括憲政會議在內的下一步行動的原因。也一定有更多人有更大的期待。

六四的時候天安門的學生沒想到他們離可以發生的事只差那一步;太陽花的時候學生也沒想到他們離可以發生的事只差那一步。

不必遺憾。
但需要認清如果再有一次機會,要有準備。

而我認為現在正是又一次機會。

和上次不同,這次機會的發端不是由他們而起;但是從台灣到香港到世界,天下大亂的形勢,卻正是他們面臨的一次可以挺身而出的機會。

本文的上篇、中篇,都是在說明為什麼需要他們挺身而出的理由。

林飛帆談學運世代四散的時候,自問過這麼一段話:「甚至我有時會懷疑,那這個集體到底根本存不存在。還是這是一群只有在運動很危急的時候才會被逼出來集結,其實並不真正存在的人?或者,沒有大的事件氛圍、危機感,這些人本來就不會形成一個集體,共同去為一個目標或利益做什麼事?」

現在,我相信應該是他要回答的關鍵時刻了。

林飛帆想過的那個問題:他們年輕世代是不是應該有自己的政治綱領,或者行動綱領?

這一點我倒可以回答他:當然要。

要的理由在我前兩篇文章裡應該都寫得很清楚了,並且正因為他們提出這些綱領是為了使他們自己看到未來,所以也正可以使大家都看到未來。

何況,目前還有些短兵相接之事。

——–局勢圖 iPad vs. Line ——–

讓我攤開現在的局勢圖吧。

我這幾年把台灣各個領域傳統、保守的觀念和力量,匯整為一個可以名之為陸地思維的價值觀;以太陽花世代的年齡線為界,另一個領域新生的觀念和力量,匯整為可以名之為海洋思維的價值觀。(參見附圖)

四年前大選,是海洋思維和陸地思維的第一次衝撞。

當時由於太陽花運動使得各個海洋思維價值觀的領域相互聯結,民進黨也表面上都站在海洋思維價值觀這邊,所以氣勢很大。

另一方面,由於許多人對國民黨的施政不滿,陸地思維的價值觀在許多領域都很低落。這時加上國民黨又鎖定統獨之爭,就顯得很薄弱。

所以那一次交手,海洋思維的價值觀得勝,民進黨也沾光。

四年後的此刻不然。

首先,民進黨上台後露出他們本身在許多領域的價值觀是陸地思維而不是海洋思維,加上海洋思維這邊不像上次有太陽花連結,所以顯得薄弱。

另一方面,由於許多人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而有外溢效果,加上各個領域傳統、保守的觀念和力量本來就和國民黨聯結,密切結合成一體,所以是陸地思維這邊聲勢浩大。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韓國瑜六月一日的凱道造勢大會,同時也是重啟核四公投熱烈的簽名處。

去年以核養綠只為了方便讓大家記住投他們一票,喊出「十項全能」,把十張代表不同立場的公投票全部蓋同意,雖然完全違背民主社會投票的原則,在陸地思維那邊卻是正會發生的事。

此外,網路等科技工具屬於年輕世代的專⻑,以此發揮很大的力量。最典型的代表,是太陽花攻進立法院的第一時間,iPad加夾腳拖的直播,衝破了保守力量所把持的電子媒體。所以,過去網路及社群媒體等,是年輕世代的擅⻑,不是年⻑及年老的。

然而五年後的今天,手機上方便使用的 Line群組成為所有上了年級的人一呼百應集體行動的最方便工具,成為陸地思維捲土重來的利器。

相對地,海洋思維本就尊重個人選擇、多元價值觀,即使有各種群組可以使用,也不像陸地思維那麼容易接受大規模的「團結」和行動。

證諸太陽花世代當年為了尊重大家對未來各自不同的想像,就寧可各自四散,而另外一邊會想到用「十項全能」來催票,就知道對比多大了。

所以如何信守民主社會的原則,尊重各人多元的價值觀,卻又能整合出力量抵擋住保守、陳舊力量的「團結」反撲,需要莫大的創意和勇氣。

太陽花世代,在這個時刻有許多比其他世代可以做得更好的事。

————承上與啟下————

太陽花世代也別忘了自己可以承上啟下。

承上,是以年輕世代本身就是目前困境裡的弱勢者,和前面世代所有的所有弱勢者結合,為自己也為他們打開出路。

啟下,則是和更年輕的世代並肩作戰,讓更年輕世代在「國民黨的惡形惡狀到處聽聞,民進黨的惡形惡狀親眼目睹」的環境裡不要喪失希望,並且經驗傳承。

在這次選舉,一定要準備應對國會的議題。

上次選舉,我就認為「年輕力量進國會」的時刻到了,這次太陽花世代更應該思考這個議題,看如何行動。

上次選舉,我也說民進黨最好不要過半,這樣他們才會比較謙虛。而事實證明,這四年民進黨種種惡形惡狀,正是因為他們迷信國會佔了多數,施政、立法就可以不顧程序正義。

所以,既要防止民進黨席次下跌之時,國民黨完全執政。也要避免再次讓民進黨完全執政又得意忘形。

————群星閃耀時————

茨威格在《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說,在人類歷史的進程裡,大部份是黑暗的,只有在少數關鍵時刻會閃亮,端看誰能掌握那稍瞬即逝的機會。

我覺得台灣這次大選的混戰之局,也正是閃動光亮的時刻。

我看過太陽花衝進立法院時刻所展現的創意和勇氣。

太陽花之後這幾年,我在許多不同行業又看到視野、才智過人,又對台灣充滿熱愛,在各自領域裡做許多先端探索的年輕人,我除了跟他們學到很多之外,也完全相信,並可以想像一旦由他們聚合起來,那種力量可以展現多大的光芒。

寫這篇文章,請當時立法院內外的各位,凱道上五十萬的各位,以及當時不在其中的各位參考。

——————————————————

【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上篇)】http://bit.ly/2MHR3Nl
【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中篇)】 http://bit.ly/2ZipDz1
【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下篇)】http://bit.ly/2wTbhcc

當年八十一歲的前輩兒童繪本畫家鄭明進先生寄來了兩幅畫。這是其中之一,充滿趣味和力量。
百人太陽花網站首頁。 http://www.savetaiwan.net/
曾經在學學文創展出過的作品。

台灣各個領域傳統、守舊的觀念和力量,匯整為一個可以名之為陸地思維的價值觀;以太陽花世代的年齡線為界,另一個領域新生的觀念和力量,匯整為可以名之為海洋思維的價值觀。

陸地思維各個領域的價值觀;海洋思維各個領域的價值觀。
想念太陽花的時候,玩這個遊戲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