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5年6月8日22:5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創作出一本成功的繪本並沒有一套公式或是一份操作指南可供遵循。
幸好,有些創作者願意慷慨分享自身創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挑戰、中途失落疑惑的心路歷程。
2.
幸好,有一個叫作dPICTUS的繪本創作者平台,讓大家分享這些心路和心法。
《做繪本的人》,是dPICTUS 的主編山姆.麥卡倫(Sam McCullen)選編了十二位創作者,自己剖析他們的代表性作品。
他們是:陳志勇、阿雷馬娜、凱蒂.克羅瑟、雍.卡拉森、蘇西.李、馬努葉爾.馬爾索。
3.
每個人都說明自己發想的起源,拿出草稿,解釋困難、如何在各種奇異的因緣下,冒出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進行調整,從黑暗的隧道裡找出美妙的光亮前行。
像馬努葉爾.馬爾索的《亞哈與白鯨》,有一個夜裡亞哈在風浪拍岸的懸崖邊遠眺的場面,氣勢澎湃。但看他拿出自己原稿白天(或頂多黃昏)的畫面,真是難怪他說自己都被後來做的調整嚇了一跳。
4.
這本書的譯者顏銘新也寫了篇導讀。
他說願意把這本書推薦給兩類讀者:
「第一類是繪本愛好者……對於繪本愛好者而言,這本書可以視為是一本『賞花圖鑑』,因為這裡面不但有恣意燦爛的花蕊,還有盛開前的花苞、花芽、花穗和種子,甚至還有無緣綻放的花朵和花謝後的枯枝殘瓣。」
第二類是繪本創作者,因為「《做繪本的人》更是案頭必備的『偉人傳記』類參考書,除了創作技巧和
過程以外,這些繪本創作大師的精神和態度更加
值得效法。」
應該還有第三類:編輯。
編輯是幫助創作者的人。對編輯來說,這本書是各種創作迷宮的攻略本。多看、多體會,不知哪一天也許就可以一語驚醒夢中人。
推薦給大家。
@image3creative
Manuel 簡直把整本《亞哈與白鯨》的草圖都攤出來了。
記得右下那張跨頁吧?對比原來的草稿真是衝擊很大。
可以想到這是哪一張的草稿吧?
沒錯。
阿雷馬娜的《神奇的胖胖一蓬蓬一小小》
陳志勇的《夏天的誕生》。

做繪本的人:

2025年6月7日21:44

B 閱讀C 出版N 談論過的新聞與文章
我們徵文「防護未來」及「超越未來」的活動,現在編好以電子書形式出版,免費讓大家下載。為了方便讓越多的人使用越好,現在先提供最方便下載的PDF版。接下來再提供其他形式。
1.
這本書,並不是針對竜樹諒所預言 7 月 5 日大災變的逃生之書。
預言固然有值得我們參考之處,但我們不該活在預言中。
活在預言中,那一天之前可能過於驚慌;那一天之後可能 可能過於鬆懈。
而這本書的重點是,我們該如何持續面對異常變化的地球 與氣候璄境,從政府到個人注意到容易忽視,但又刻不容緩的 防護意識,升級防護、彼此照拂!
2.
進入 2025 年之後,光是過去三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就看 到 3 月底緬甸、曼谷的 大地震、4 月下旬土耳其伊斯坦堡地震、 5 月初智利德雷克海峽地震,以及 6 月初日本北海道的地震。
至於異常的高、低溫,異常的冰雹、暴雨等情況,更不知 凡幾。
因此,我們希望大家的注意力與其放在 7 月 5 日到底是否會發生什麼事,不如在平日持續注意地球和氣候環境的變化, 以及做好如何應變的準備。
3.
本書共分三大部份。
�Part 1 專家訪談
有專研臺灣地震地質的專家陳文山教授談地震預防的重點,專研海嘯防災體系的吳祚任教授吳祚任教授談海嘯預防重點,以及曾經有 921 災後安置觀察經驗的吳崑玉先生談災後注意事項。
我們希望這些訪談能讓讀者看到一些該注意事項的大方向。
Part 2 預防與應變
這個部份我們希望能夠非常實用,談細節。共有
災前準備、
身邊環境安全檢查、
個人避難包準備、
個人防災卡準備,
以及地震應變重點。
我們是整合國內以衛福部為代表的各政府部門的防災手冊內容,並參考日本東京都「災害時需特別關懷者防災行動手冊 製作指針」(2022 年 1 月修訂版),整理出來的。
其實,任何災變發生時,最需要協助的還是各種身障者、 重病或特殊疾病者,以及需要照顧的孕婦及嬰兒等。所以這個 部份也有各類災變時需要特別照顧的特殊族群避難要點。
Part 3 徵文
徵文的源起,在於想請社會大眾提供值得參考的個人觀點。
收錄在本書中的分兩個部份,一個是談如何防護未來的觀點,選了林政宏、阮茗鈺兩位的投稿。
一個是如何超越未來的觀點,選了林子豪、于翎、Wolke Lin、橘君四位的投稿。
他們各從不同角度,說明了自己的省思,提供參考。
4.
最後,我們在書後附錄也整理了國內各政府機關的防災避 難相關參考資料網站,請讀者也各就自己縣市去查看。所有行 動準則還是以政府公布的為準,本書的內容,包括我們所訪問、 編輯的,或徵文來稿的,僅供參考。
歡迎大家下載。https://bit.ly/3Tbd9qT
歡迎大家讀後提供回饋意見到0705Beyond@gmail.com

2025年6月4日22:55

G 政府與政治L 人物
今天六四,我想起了彼得.梅爾(Peter Mayer)。
他在1978到 1997年,長達將近二十年時間裡擔任企鵝出版集團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他菸不離手,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說話的聲音低沉沙啞,眼神時而冷峻時而狡黠,氣勢和魅力迫人。
他不只有強大的編輯力,也是強大的管理者,在他任內把企鵝集團重新悏復生命力,也把據點拓展到世界許多地方。
我和他成為朋友,有近距離的觀察後,又注意到猶太人的血統使得他在商業、金錢上有多麼仔細、計較。
也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一次他講當年他進中國市場的故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1980年中期他主持企鵝集團如日中天的時期,正在各地開地闢土,很想打開中國市場大門,但就是不得其門而入。
後來有一天他去香港,在一個宴會場合認識一個人。那人說他有門路。沒想到還真的讓企鵝很快地就在北京有了一個公司。
但是,彼得.梅爾說,1989年的六四之後,他決定把公司關掉了。他跟我說,「我就是沒法把公司開在一個對自己人民開槍的地方。」
後來有人來找他,暗示要向他的上級告狀。他說請便。(至於多年之後企鵝在北京又設據點,已經和他無關。)
彼得.梅爾真讓我見識了一個人可以如何全身流著頂級精明的生意人血液的同時,又能堅持他頂級的知識份子心智。
今天晚上很想念他,去找他照片。忽然看到這一張。
這不是我本來想找的那一張。
但很像是他在跟我打招呼:嘿,你在想我啊?
(這一張是我在他2012年,76歲時候拍的。6年後他過世。)
 

2025年6月4日09:10

G 政府與政治
原則一:保留日期,讓語意自己說話
使用「6月4日」「June 4th」「4 de junio」等中性表述,不刪不改日期,讓知情者自我聯想。
適用語言:所有語言
範例:Today is June 4th.
—————-
原則二:搭配模糊但有情緒的詞彙
加入如「沉默、記憶、不能忘記、靜靜地、某些日子」這類詞,營造氛圍,不給結論。
建議用詞:
英文:silence, memory, cannot forget, certain days
法文:le silence, la mémoire, inoubliable
中文:沉默、不能忘記、日子像風一樣
範例:今天是六月四日,一個風會低語的日子。
————-
原則三:留白、未完成句、提問式語氣
使用未說完的句子、問題形式、開放式結尾,讓語意「懸在空中」。
範例:
Aujourd’hui, c’est le 4 juin…
Is today just another day?
————-
原則四:使用「記憶」「歷史」「時間」等抽象語彙作為轉譯
把事件轉譯成記憶或歷史現象的抽象影像,用哲學感包裹敏感內容。
範例:
Some dates remember us, even if we try to forget them.
歷史不是過去,而是今天在呼吸。
————————–
原則五:讓設計/語境說話
配合視覺設計或語境(如展覽、書名、牆上數字、鏡子等),文字只需點出「時間」,不需承擔全部訊息負荷。
實例用語:
只寫:「6月4日」搭配空白頁
只問:「今天是幾號?」
(剛才問GPT的。)

2025年6月1日22:2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吳明益是個固執的人。
儘管他因為辨色力弱,小學的時候曾經被老師說他的畫圖配色「不正常」、「不對」;儘管他用文字就可以講他任何想說的故事,但是他堅持要進行一部圖像創作,並且期許「至少要讓那個(圖像閱讀)領域的讀者覺得,你的作品有存在那個領域的充分理由。」
現在,吳明益的《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出版了。
他說自己是一個先有畫面,才有文字的作者。
所以,他《海風酒店》寫到小鷗進入「巨人之心」的那一 刻,就注定了小說裡的小鷗必然成為一個繪本作家。他也想要把小說裡提到的那本圖畫書畫出來。
而打開書,第一句話是他小說家筆寫下的:「在一個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的季節⋯⋯」
在那旁邊,是他畫家筆下波光粼粼的溪面。
2.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不只有他用文字、圖像二刀流說的故事,還有他一篇題目是「甜根子花謝的季節」的文章。
文章裡寫他如何同時受圖畫書和文字書餵養長大;如何嘗試向那些曾經影響過他的視覺作家(他對插畫家、漫畫家、繪本作家的統稱)致敬;如何從一個寫作者的桌子,變成一個畫圖者的桌子;如何一面失去信心,一面又激勵自己。
也寫了他為什麼要堅持對書的製作、行銷、定價的一些堅持,以及他把這本書的「初版版稅」全數捐出的心意。
他說:「因為這既是小說裡角色小鷗的心意,也是這些圖畫的心意、 故事的心意。我畫的每一筆都來自花蓮,理所當然應該成為花蓮海灘上一枚固執的卵石。」
也是因為這份固執,他怕水泥廠文化挪用後的巨人神話成為定論,所以決定「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挑戰、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
3.
「如果你願意打開這本,不是小說作者,不是散文作者,不是課堂的 老師,而是圖畫書作者的我所創作的《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我會感謝你們收容了我的新身分。」
謝謝吳明益由大塊文化來為讀者介紹了他的新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