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禁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網禁】
我本來以為是另一國會首開紀錄。
『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日前簽署新的獨立國家網路法規,該法授予「俄羅斯國家資訊科技、通訊及大眾傳媒監察機構」(Roskomnadzor),可以終止外部網路交流,打造一個純俄國的網路系統。
『俄國政府指出,該法是保護國家的一部份,即使在外國勢力干預之下,也能繼續維持一個不受影響的國家網路運作。』
【創意與天才之書】
如何製造一部羞辱蚊子的機器?
訓練鬧鐘的機器?
給疲勞烏龜製造一部蜥蜴引擎?
讓懶惰小狗搖尾巴的機器?
有一個人都有答案。他發明了這些機器。
這個人叫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 ) 。在台灣雖然可能是很陌生的名字,但是在在歐洲,在西方,那是一個天才的名字。
他的朋友畢卡索稱他是「現代逹文西」。他也是義大利的國寶。
一般來說,莫那利以「視覺藝術大師」及「跨領域藝術家」等身分而為人知。但是貫穿他所有作品的,是他永不止歇的創意、美學、幽默,及突破各種框架的勇氣。而支持他進行這一切的,正是他對生命的熱愛和謳歌。
《莫那利的機器》這本他的傳世經典繪本,正是一個代表。
書中充滿了非比尋常的奇想。
莫那利以流利生動的文筆和充滿魅力的圖像風格創造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機器…..
總共13種異想天開的機器,解釋這些機器是如何運作的。
而他寫的這些解釋,是動人的故事,也是帶有詩意的散文。
但最重要的是,請注意這本書是何時創作的。
是1942年。
那是二次世界大戰打得最慘烈的時候,歐洲和義大利都在戰火之中。
但莫那利卻創作出不受現實世界限制的這部份作品,展現了一個創作者對生命無限寬廣的關懷,對生活各種美好的期許。
也正因為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創作本質,所以《莫那利的機器》這本書的生命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在出版77年之後,時至今日仍然在全球各地為大家所熱愛,成為融合古典與前衛的代表。
莫那利在1907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並一直在那裡定居、工作。他在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立體雕塑、繪畫、攝影、文學、策展等跨領域藝術中穿梭自如,被畢卡索讚譽為「現代達文西」。他在1998年逝世,但永為世人懷念。
一個人的創意可以走多遠?
一個人對生命的熱愛,和感受到的喜樂可以有多少?
莫那利可以回答。
我們下個月還會再推出莫那利的一本經典之作「藍夜」。
#image3 11月新書
【看到阿尼默的幸運】(修改文末講座時間)
雖然之前就認識阿尼默,也很早就知道我們要出版他的新著《小輓》,但是真正對他有了解,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的事。
當時image3非常圖像空間剛開幕,我說要在台中多走動,就想到阿尼默就住在台中,何不問他一下,是否可以去參觀一下他的畫室。
阿尼默同意了。
而我去了之後的體會和受益實在和原先的期待完全不成比例。
先說說我去之前對《小輓》所知道的好了。
這是一部阿尼默構思了十多年,實際動筆三年多的作品。三個談死亡的故事。
書的封面腰帶上,說這是一部「高度文學性漫畫」,但是打開書,就會知道「漫畫」兩個字可能產生多大的誤解。
因為這也可以說是一個繪本,也可以說是藝術畫集。是一格格畫面在講故事,每一格畫格又都可以獨立成一幅畫作。
所以推薦人裡的蔡明亮說:「看阿尼默的漫畫,不知不覺就把速度變慢,不會草草的要把故事看完。慢慢的看,有時停下來,在其中一幅看好久,看到了時間、記憶、空氣,看到了走過來的日子,美麗和哀愁。很驚豔啊……」
再說說我去之後對阿尼默所體會到的好了。
我認識的許多畫家,包括台灣和國外,可以分兩大類。
第一類,是雖然都有熱情和興趣創作繪本或漫畫,但是在實際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裡,經常把主要時間投注在接受委託進行一些插畫,然後設法找時間或擠時間來發展自己長期構思的主題。
第二類,則是相反,主要進行自己構思的長篇作品,偶爾兼接一些插畫,當作工作上的調劑。
那天晚上去看了阿尼默的生活和創作環境,聽他述說自己的故事,發現他是第三類。
他是要進行純藝術創作,然後為了調劑自己的心情,也賺一點錢來支撐創作,所以想了個故事來畫一本長篇漫畫。只不過,他想了十年之後,又用了三年時間全副投入心力來畫這本漫畫。
用三年時間畫一本漫畫來調劑自己,並想賺一點錢來支持自己的想法,已經夠讓人「啊」一聲了。
我想到的還有另一個「啊」。
啊,他要花三年時間來調劑自己的話,那他的純藝術創作的濃度到底有多濃啊!
我很幸運,那天晚上看了他的創作。那本來也是我去的目的之一。
但我更幸運,也意外的,是看到他的狗。
看到他的狗可以隨意地趴在他的創作上和他玩耍。
是那個畫面,讓我可以理解阿尼默的世界。
他投注最大的心力來處理濃度最高的純藝術創作,然後舖在地上隨他的狗狗踩一下、趴一下,表示了那是最大的開放。固然沒有把金錢價值放在心上的開放,甚至也沒有把所謂的藝術價值放在心上的開放。
因為這種開放,阿尼默求學和工作歷程的多樣的原因,就不必解釋了:他大學讀視覺傳達設計,碩士去捷克讀純藝術,做過插畫家、劇照師、電視與電影美術指導、動畫導演之外,還寫散文,並且去宜蘭當過水電工。
也因為這種開放,阿尼默當初畫《小輓》雖然是為了調劑自己決定要投入的純藝術創作,但是構思十年實際動筆三年下來,他說「純藝術與漫畫,到最後我已經不清楚,誰才是誰的調劑了」。
當然,也因為有這種開放,他不只拿自己最精萃的創作「隨意甘為狗狗玩」,還可以有武俠小說裡摘葉成劍的本領。他一些用廢棄紙板變出來的「遊戲」(只能姑且稱之如此),那晚讓我看了半個多小時。說實在,如果不是要趕高鐵,看兩個小時,甚至五個小時也可能。
能夠看到有人如此創作,還能夠出版他的著作,實在幸運。
和大家共享。
也請大家支持他的《小輓》,以及這次他的六幅出自書中畫面的限量噴畫,讓阿尼默有更開放的創作。
11/10(日) 下午五點,並有阿尼默和川貝母對談《小輓》。在image3非常圖像空間。(抱歉,原訂3點,因為一些安排改為五點)
報名相關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368869516706607/
這麼長時間這麼多戲劇化場面,要拍下一些吸睛的照片不難。但是林亦非卻是「用心」攝影,把香港事件不只讓我們看到事件的點線面,也有了歷史感,立體起來。
【阿鼻劍三十周年之一】
昨晚在image3非常圖像空間介紹了11月的主題。阿鼻劍三十周年是重點之一。
這次我們出了三十周年紀念合訂本,有588頁。除了把第一部《尋覓》和第二部《覺醒》前兩部一起集合之外,也把只連載過三回的第三部的一部份內容也納入,是漫畫版本的定版。
昨晚很高興幫一位把初版珍藏了三十年的讀者峻榮簽名,也很高興和購買合訂本的Andy合照。
阿和寫一篇當年他「遊盪」編輯的貼文也很有意思:http://bit.ly/34kI3li
也感謝台中市立圖書館館長張曉玲光臨,還有阿尼默、HOM,以及平凡、陳淑芬、Lisa、Eagle等人還特別從台北來。再還有米露提供的攝影。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