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2 月 15 日,06:13
P 隨筆
昨天早上回家清理一下之後,十點鐘到美術設計集紅堂,和張士勇、廖立文、呂佳真會合,開始最後的文稿修整和校對。
工作結束,夥伴們收工的時間是今天凌晨五點二十分。整整十九個小時二十分。
下樓發現陰雨刺寒。但路燈溫暖地打著招呼:嗨,下班啦?

昨天早上回家清理一下之後,十點鐘到美術設計集紅堂,和張士勇、廖立文、呂佳真會合,開始最後的文稿修整和校對。
工作結束,夥伴們收工的時間是今天凌晨五點二十分。整整十九個小時二十分。
下樓發現陰雨刺寒。但路燈溫暖地打著招呼:嗨,下班啦?
有人問我地震的預測和預防該怎麼做。我不是地震的專家,但是用常識想到幾點回覆如下:
1. 地震的預測和預防是兩回事。但不論是哪一件,日本人做得都可稱典範,看看日本人的政府和民間都怎麼做,就該有個眉目了。
2. 預測是專家的事,預防是每個人的事。台灣處於地震帶上,政府不只要有預測地震的機構,不只要從法令、設施上做好防震的要求,更應該帶頭讓整個社會隨時有防震的準備,使人人都把預防地震當作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事來做。網上隨便找一下,都可以看到日本人是怎麼推動公共設施、住宅建築的防震措施,還有小學生如何接受防震教育。
3.台灣在九二一地震之後,不是沒有警覺要設立一個國家級的防災救災中心,但最後因為政府的認識不足,「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只成為科技部下的一個行政法人,這兩年也根本沒做什麼事。
4. 但是台灣仍然不是沒有單位在做地震的預測,像中央研究院去年4月就預測到去年11月到今年3月台灣可能發生強震。但是大家不認為防震是件大事,那就算有這個預測也沒有用。
5. 地震的預測固然很難,但是從日本的例子還可以學到一點是:如果一個社會平素就有防震的準備,那麼即使地震發生前十秒這麼短時間內的預警,也可以讓很多人及時逃避或找到掩護,減少傷亡。
6. 有關預防地震的常識還很多,大家自己搜尋即可。
7. 常識再多,比不上自己的行動。最少大家每個人在自己家裡都備一個地震包吧。
8. 還有,看報導,照中央研究院的預測,「這次南台地震規模6.4,能量未釋放完,只是前兆,還會發生規模7以上大地震」,請注意吧。而台北市已經是許多人公認萬一發生地震可能受災最慘重的地區,也請多準備吧。
國家級防救災中心或總署—-別再有「國家」之名,卻無「國家級」之實
2014高雄氣爆,2015八仙塵爆,已經連續兩年讓我們看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不論在處理災變現場還是急救傷患上,都因為缺乏協調中樞而出現的混亂失措。現在加上2016的南部地震,如果再死傷這麼多人都還是沒法讓我們看清政府應對災變的失能,不做些緊急的調整,不但無法面對未來可能更大的災變,也實在太對不起那些在災難中傷亡的人了。
李鴻源說他每次災難發生都談到成立國家級防救災中心或總署的重要,但都不受重視,這次應該到了一個不能再拖延的地步了。
如果上網查查,其實可以發現,我們目前已經有一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這個中心是在921地震後著手成立的,開始的時候看來企圖不小,針對第五次全國科技會議之建議提出回應,以「加強防災科技研究及相關之基礎研究,特別是跨領域任務導向之整合研究,以國家型計畫推動之」。但是最後到2013年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後,成了一個冠著「國家」之名,卻不是「國家級」的單位,只是科技部之下的一個行政法人,並且只扮演提供「諮詢」的角色。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民國105年2月11日)看這個單位的網站,「歷年重要成果」,只列到民國102年6月;「年度工作」,只列到民國103年。
從以上就可以知道,設一個國家級的救防災中心或總署,並不是不可行,也不是沒有被政府所想過,只是不真正了解其重要性,結果就限縮其位階和功能;不真正了解其價值,結果就任其散漫而失靈。
立法院新會期開始後,我建議就這次地震的救災及應變,有些事情要好好質詢一下行政院。這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這兩三年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正是其一。
而對於不論是要卸任的馬總統,還是未上任的蔡總統,實在應該再聽一下李鴻源的提醒。不要每次都是地震來了感覺痛,地震走了忘乾淨。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