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台灣可以感謝三鹿奶粉的事情

F 文化相關

三鹿奶粉的事件之後,大陸的《南方周末報》針對乳業做了一個深入報導。大陸乳業是在近十年急速發展起來,市場需求產生得又快又大,乳品企業「超常規」擴展,有的領導品牌甚至可以創下每年成長十倍的紀錄。在這種供不應求的市場現實之下,上游供應源奶的人就不免搞出花樣。「調奶人」,就是這樣出現的。

所謂「調奶人」,就是負責「添加各種東西,使牛奶的各項監測指標都能通過」的人。至於添加的「東西」是什麼呢?報導中舉的例子是:「 10噸的源奶,要加六七瓶雙氧水,二三十盒慶大黴素,4-5毫升的維生素C,10-15斤的蛋白粉,20-30斤的乳清粉,4-5斤的脂肪油,」甚至有時候,「加加過頭了,還會加點硫酸來中和。」

牛奶裡面添加了這些東西之後,經過六七個小時就會失效,因此從奶源地運送牛奶去工廠送檢的貨車司機,除了要確保能夠趕上時間之外,還得負責最後臨時往裡面倒雙氧水的工作。

乳業成長太過迅速,各個品牌爭搶奶源不說,奶源也爭搶乳牛,結果又出現「假牛」、「劣牛」的問題。「假牛」,是拿黃牛染色、隆乳、鑲牙而偽造出來的。所謂「劣牛」,是說「亂倫」而生下來的牛。牛本來有譜系編號,不理會譜系編號而「亂倫」交配出來的,即使表面看來是名牌乳牛,也是「劣牛」,容易出現不孕症、乳頭萎縮、乳房炎、不明原因死亡等問題。

 一些北京朋友談論起這些現象,說是覺得不好意思。我說利之所趨,人總會做些奇特的事情。台灣不過六七年前,從南到北也有人在河流上游傾倒有毒的廢油,嚴重汙染水源

三鹿奶粉事件發生之後,固然波及到台灣的廠商和消費者,造成損失與傷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也有所得。最起碼,台灣飲食品質的形象與價值,在大陸有一個重新定位的機會。

有一位娶了大陸配偶的朋友,說他以前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一個國際品牌的奶粉,他太太堅持要帶台灣製造的過去,而不要在大陸當地購買。他說現在懂了。

我一位北京的前輩,以前總愛推薦我吃當地的臭豆腐乳,最近則常聽他去一家台灣餐廳買他們自製的豆腐乳。價錢可真不便宜。

另外,在北京、上海各地,許多收費昂貴,但是門庭若市的台灣餐廳,也可以做一些旁證。

我自己的感受,則更切身。

以前,我在外面吃飯,不愛點高麗菜。總覺得菜葉包得多,擔心餐廳沒法把農藥清洗乾淨。可是經常來往於兩岸之後,一回台北,看了餐廳桌有人在吃高麗菜,馬上口涎直流地也跟著點了一盤。過去我不碰泡麵,這次回來,甚至還吃了兩次桶裝泡麵。好像,台灣泡麵裡的添加物也沒那麼可怕了。

在兩相比較之下,台灣的食物讓我感受到的價值和吸引力,我相信對大陸人也是同樣存在的。沒有三鹿奶粉事件的襯托,這種價值和吸引力,不要說別人,可能連我們自己也不見得有那麼深的體會。

有句話:「道理,是明擺著的」。價值,也是明擺著的。可以不言自明的。大力嘶吼,還總怕別人沒有聽到的價值,不是價值本身有問題,就是嘶吼的人有問題。

大陸,是個地方大,發展快,機會多的地方,相對而言,台灣不但地方小,目前許多發展也沒那麼快,機會沒那麼多。可是,台灣也有相對而言自己特別的價值。

面對大陸的大、快、多,我們不必恐懼,也不必諂媚。恐懼與諂媚,都是不明白自己價值的自卑。

 除了告訴人家台灣街頭可以有示威與衝突的價值之外,我們還有一些價值可以讓自己不卑,也不亢。

社群出版–如何創造新的閱讀需求

C 出版

一、 出版的未來何在?

這是一個人人都在問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先問另一個問題:今天的出版問題何在?

二、 今天出版業主要的問題是:

1.讀者在書籍之外,擁有了許多新的閱讀選擇,
cp1.jpg

2.傳統的書店之外,出現了許多新的銷售通路,
cp2.jpg

這使得種種過去我們所熟悉的marketing 與promotion 都不再行得通,於是,

3. 不論出版業的上下游,都產生危機感,容易急於各謀生路,各行其是──而這種新的危機感所導致的各行其是,使出版業的上下游不但無法共同解決問題,還更容易彼此傷害,進一步造成問題的惡化。

cp3.jpg

所以,出版的未來,就是看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三個問題。

三、  分享(sharing) 的本質

如果說圖書館是透過書的借出,來進行閱讀樂趣的分享,那麼出版就是透過書的銷售(Selling),來進行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Sharing)。

出版業要經營得好,必須兼顧「銷售」與「分享」這兩個部份。但是出版業在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的發展,隨著產業發展的過程越來越商業化,大規模化,我們很容易越來越注重「銷售」而不是「分享」。

網路時代來臨後,出版業者面對了許多衝擊。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也許可以聽到網路時代其實在提醒我們一些新的訊息,也是一些我們自己忘記了的本質。

以網路書店來說,一些成功的網路書店,不只是他們多樣的折扣方案與便捷的服務誘人。亞瑪遜書店(Amazon)的「讀者評論」(readers’ review),就是他們在「銷售」 之外,滿足讀者「分享」的需要,也形成他們的特色。

cp4.jpg

而不論是維基百科,還是布落格,這些數位內容的提供者,所立足的更是不折不扣的「分享」精神。

cp5.jpg

cp6.jpg

出版業者面對讀者擁有書籍以外的閱讀選擇,書店以外的其他購買通路,現在的重點不再是如何「開拓新的市場」 (create a new market)而在於如何「創造新的閱讀需要」 (create new readership)。

而在一個新的時代,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呼應網路時代的特點,在出版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更深入也更真誠地體現「分享」的精神。──而不是包著「分享」外衣的「銷售」。

四、 人性(Human Touch) 的方法

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除了「分享」之外,還必須用上另一個利器:「人性」(human touch)。

突出「人性」,可以是許多事情的解答。
譬如圖書館。1990年代中,網路剛開始興起的時候,許多人都說,圖書館已死。但是,今天我們看全世界各地,會發現許多圖書館都以提供更有「人性」的環境、內容與服務,而發展得更加蓬勃。

cp8.jpg

紙本出版也可能需要訴之於這一點。
出版的內容,可以更有「人性」。

cp9.jpg

書籍的形式,可以更有「人性」地展現。
cp10.jpg

行銷與促銷的活動,可以更帶有「人性」地進行。

cp11.jpg

「人性」,即使對數位出版,也仍然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多少網路遊戲的成功,仍然要歸助於其模擬「人性」的元素。

cp12.jpg
出版業想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需要記住「人性」這第二個關鍵字。
五、 社群意識(community awareness)

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除了「分享」和「人性」之外,還必須具備「社群」(community)的意識。

出版業者的「社群」意識,有兩個面向。
一個是和讀者間共有的「社群」意識。
一個是在出版產業之內所共有的「社群」意識。

就第一點,也就是建立和讀者之間的「社群」意識來說,出版業者需要放下過去習慣的「品牌行銷」(Brand Marketing)而走向「社群行銷」(Community-oriented Marketing)。

「品牌行銷」和「社群行銷」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
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有所謂的「目標讀者群」。
相異之處則有三:

1. 「品牌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不脫從一個「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的味道,但是「社群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則必須從本身就是社群的一員來出發。

cp13.jpg

2. 「品牌行銷」主要發生在出版者與讀者之間。但是「社群行銷」必須納進出版者、作者、書店、圖書館、讀者等各個層面的參與者,大家共同形成一個「社群」來進行,並善加利用實體與網路上的一切工具。
cp14.jpg

3.品牌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是經過商業計算的。社群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雖然也要經過商業計算,但一定要加入更長期的,近乎「教育」的考慮因素。

至於喚醒出版產業內的「社群」意識,其實就是喚醒一種「夥伴」(& Company)的精神。我們應該記住,出版者、作者、書店、讀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夥伴」的關係。許多出版世界裡的傳奇,譬如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 Bookshop)正是一個代表。

cp15.jpg

而「夥伴」精神,也是一種「共同體」(Interdependence)的精神。
cp16.jpg

在出版的世界裡,最原始的成功秘訣就是「共同體」的精神。只是在過去追求商業化的過程裡,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規模越來越大的過程裡,大家很容易忘記,這個產業的「共同體」的本質。

為了面對出版的未來,為了創造新的閱讀需要,身為出版業的上游,出版者需要倡導並提醒大家這種「社群」意識。其中,出版者和實體書店之間的「社群」意識,尤其需要特別注意。

今天,網路書店對出版業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但是,就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網路書店畢竟不是唯一的的通路。不論怎麼說,對於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實體書店還是佔比重最大的通路。

cp17.jpg

因此,實體書店和紙本出版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實體書店的發展不好,紙本出版的發展就無從好起;同樣的,紙本出版的發展好不起來,實體書店的發展也無從好起。出版者如何和書店建立彼此「社群意識」的共識,又如何協助或配合書店往「社群書店」發展,勢必是出版者的工作中極重要的一環。

cp18.jpg

六、 未來的出版

如果說「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是未來我們最需要重視的三件事,那麼今天看看世界各地,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情況。
有些地區一直很注意這三件事情,有些地區則不然。因此,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的機會與問題。
而全世界的出版人,也可以發揮「社群意識」,像一個「社群」一般,大家共同來討論,比較這些情況。讓這個情況的發展,互相可以有更多刺激與學習的機會。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出版,紙張到底存不存在。
我們只知道如果沒有「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出版是難以存在的。

cp19.jpg

【分享+人性】×【社群意識】
=創造新的閱讀需要
=出版的未來

這是一個可能的說法。

對政府評分的四種不滿意與一種滿意

G 政府與政治H 我們的希望地圖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8.11.7中國時報  

政府對「我們的希望地圖」共四十一個希望提出施政構想與說明之後,網友進行滿意度評分並提出意見,在十月底截止。

從「很滿意」到「很不滿意」分五個量級評分,分別計以從「正2」到「負2」逐級遞減的分數之後,對於政府回應滿意度評分最高的前三名,依序是「讓每一個小孩都能有飯吃 」、「重視幼兒自費疫苗全面接種補助」、「育兒補助 

滿意度評分最差的前三名,則依序是「將不孕症自費醫療支出納入健保或育兒補助 」、「停建蘇花高」、「馬路平整問題

全部四十一個項目的滿意度評分中,只有三項不是負分。滿意度最高的得正4分。滿意度最差的得負21分。大家對於政府回應不滿意的意見,可分為四大類。

一,政府列了政策,卻沒列執行的時間表。舉例,對於政府回應「成立國會直播電視台」,網友hopezukunft的意見是:「真的有誠意的作法,應該是表明何時立法院將會審議此案,至遲何時應當會通過。沒有確定的時程安排,都是空話。……」

二,主要負責部會失蹤,沒見回應。舉例,對於「便捷挑戰安全的自行車道」,網友nature2007 的意見是:「制定『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是好事,但是,執行的權限在地方政府,沒有配套給地方政府的誘因,地方政府根本不會去執行,特別是市區的自行車道。回函的單位是內政部以及體委會,卻不是最重要的交通部,不知是不是毫無誠意還是根本搞不清楚問題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交通部不願意認真去推動大眾運輸……」

三,事涉政府跨部會解決的問題,卻由單一部會來回答。舉例,對於「停建蘇花高」,網友nature2007的回應是:「台灣根本沒有國土計畫,東部區域計畫的主管機關是內政部營建署,目前東部重大的經建計畫列管或是推動者是經建會,東部需不需要蘇花高的問題,根本就不是交通部可以回答的,為何又推給交通部?……這個國土計畫的層級與角色從頭到尾都缺席,放任開發單位僅僅就開發行為辯護,放任環保單位僅僅就開發行為審查,這些都是末端的東西。最重要的,東部的發展何去何從?需要什麼樣的基礎建設?這個討論是零,甚至還找不到到底行政院應該是那個單位出來主持負責這個討論。」

四,政策的原地踏步或倒退。舉例,對於「落實同志人權保障……王蘋的回應是:「整體而言,行政院的回應讓人非常失望,不但沒有積極的主張與作為,甚至連消極的表態都沒有。針對伴侶法,僅提出困難,針對反歧視法,甚至隻字未提。……馬總統在台北市長任內,即回應過同志團體,『對於同志婚姻,如果中央立法,台北市就會執行』。時過境遷,現在馬市長已是馬總統,但是對於同志權益,並未見到中央政策上任何表態,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對於政府回應滿意,留言意見中也明顯說明滿意原因的唯一例子,是「讓每一個小孩都能有飯吃」。網友alu 回應是:「這個回答就具體多了,感覺有在做事:)

以上均為摘錄,詳情分析等請上我們的希望地圖」網站.

十月下旬,行政院研考會來函表示:他們重視這個政府與公民的對話行動的重視,自明(98)年起,於每年5月彙整各相關部會截至當年4月底之最新政策推動情形」寄來作為參考。

很感謝行政院的這份說明與誠意。一任政府四年時間裡,每年一次檢查政府的回應是否比上一年有進展,有改善,還是每年都說同樣的話,公民就可以透過與政府的理性對話來監督並推動政府,或至少看出政府的問題何在了。當然,這也要看我們公民是否可以保持一如初始的參與。網友ltt0808留言說,參與公共事務,不缺開始的熱情,但缺長久的堅持……接下來就靠大家的堅持,以達擴散至全體國民這應該就是我們的關鍵。

商業周刊:好奇、羞恥、自律和立場 郝明義終身練習的人生價值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郝明義小檔案

出生:民國45年

學歷: 台灣大學商學系

現職:大塊文化董事長

父親資歷:27年

張家毓攝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終其一生是個好奇的人,一輩子都因著好奇探索世界。面對兩個小孩逐步跨進另個人生階段,他與他們分享他的生命信仰。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十八歲隻身從韓國來台灣念大學,大學畢業後與朋友合夥創業失敗、面臨負債等一連串跌跌撞撞,終於在四十歲確立出版做為一生志業,創立大塊文化,陸續出版幾米繪本系列、葛林斯潘︽我們的新世界︾等書。

過去一年以來,郝明義的大兒子決定踏上音樂路,小兒子即將進入小學就讀,兩個小孩分別進入新的人生領域。面對兩個小孩各自摸索著不同的生命階段,郝明義也將累積至今的獨家探索心法,傳授給兩個小孩;以下是口述記要: Keep reading

「人性」和「社群」的關鍵字

C 出版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8.10.31中國時報  

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除了「分享」之外,還必須用上另一個利器:「人性」(human touch)。

突出「人性」,可以是許多事情的解答。

譬如圖書館。1990年代中,網路剛開始興起的時候,許多人都說,圖書館已死。但是,今天我們看全世界各地,會發現許多圖書館都以提供更有「人性」的環境、內容與服務,而發展蓬勃。

紙本出版也可能需要訴之於這一點。出版的內容,可以更有「人性」。書籍的形式,可以更有「人性」地展現。行銷與促銷的活動,可以更帶有「人性」地進行。

「人性」,即使對數位出版,也仍然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多少網路遊戲的成功,仍然要歸助於其模擬「人性」的元素。「人性」,是未來出版的第二個關鍵字。

「社群」(community)意識,則是第三個關鍵字.

出版業者的「社群」意識,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和讀者間共有的「社群」意識。一個是在出版產業之內所共有的「社群」意識。

就第一點,也就是建立和讀者之間的「社群」意識來說,出版業者需要放下過去習慣的「品牌行銷」(Brand Marketing)而走向「社群行銷」(Community-oriented Marketing)。

「品牌行銷」和「社群行銷」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

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有所謂的「目標讀者群」。

相異之處則有三:

一,「品牌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不脫從一個「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的味道,但是「社群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則必須從本身就是社群的一員來出發。

二,「品牌行銷」主要發生在出版者與讀者之間。但是「社群行銷」必須納進出版者、作者、書店、圖書館、讀者等各個層面的參與者,大家共同形成一個「社群」來進行,並善加利用實體與網路上的一切工具。

三,品牌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是經過商業計算的。社群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雖然也要經過商業計算,但一定要加入更長期的,近乎「教育」的考慮因素。

至於喚醒出版產業內的「社群」意識,其實就是喚醒一種「夥伴」(& Company)的精神。我們應該記住,出版者、作者、書店、讀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夥伴」的關係。許多出版世界裡的傳奇,譬如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 Bookshop)正是一個代表。

而「夥伴」精神,也是一種「共同體」(Interdependence)的精神。

在出版的世界裡,最原始的成功秘訣就是「共同體」的精神。只是在過去追求商業化的過程裡,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規模越來越大的過程裡,大家很容易忘記,這個產業的「共同體」的本質。

為了面對出版的未來,為了創造新的閱讀需要,身為出版業的上游,出版者需要倡導並提醒大家這種「社群」意識。其中,出版者和實體書店之間的「社群」意識,尤其需要特別注意。

今天,網路書店對出版業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但是,就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網路書店畢竟不是唯一的的通路。不論怎麼說,對於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實體書店還是佔比重最重大的通路。因此,實體書店和紙本出版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實體書店的發展不好,紙本出版的發展就無從好起;同樣的,紙本出版的發展好不起來,實體書店的發展也無從好起。出版者如何和書店建立彼此「社群意識」的共識,又如何協助或配合書店往「社群書店」發展,勢必是出版者的工作中極重要的一環。

如果說「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是未來我們最需要重視的三件事,那麼今天看看世界各地,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情況。

有些地區一直很注意這三件事情,有些地區則不然。因此,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的機會與問題。而全世界的出版人,也可以發揮「社群意識」,像一個「社群」一般,大家共同來討論,比較這些情況。讓這個情況的發展,互相可以有更多刺激與學習的機會。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出版,紙張到底存不存在。

我們只知道如果沒有「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出版是難以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