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兩個人的經驗

B 閱讀

為什麼一個整天和書為伍的人,要到四十四歲才明白閱讀是怎麼一回事?

有時候,談話延長那麼一點,是好的。

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譯者,在來來飯店的咖啡廳討論一份書稿。熬過了漫長的一個下午,我們的話題有機會轉到一個輕鬆的方向,聊起一部叫作《益智遊戲》( Quiz Show)的電影。

195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英姿煥發的年輕教授,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參加一個叫作《21點》(Twenty One)的對決型益智獎金節目,連續拿下十四週冠軍,創下五千萬人收視的紀錄,轟動全美。他不但累積了驚人的獎金,上了《時代》雜誌封面,還在固定節目裡談十七世紀的詩、談幾何學,成為風靡大眾的媒體明星。然而兩年後,有人開始檢舉《21點》作弊,節目內容事先有套招。主辦單位和范多倫先是都否認,但隨著司法單位的調查節節升級,最後連國會都召開了聽證會,范多倫終於承認他「介入此事甚深」,無數支持他的觀眾,為之嘩然。

Keep reading

中學的「我考故我在」

B 閱讀

一個國三學生自殺的背後

2004年有一則新聞報導。

有一家父親在營造業工作,母親在當教師,國三的獨子在學校品學兼優。一天父親看到兒子在屋子裡看小說,把他訓斥一頓。兒子受不了訓斥要出去,父親不准,要他打電話給母親。母親在電話裡說了幾句,兒子在電話這頭回嘴,說父母的要求太高了,為何不能讓他有自己的讀書方式。父親認為小孩講話沒禮貌,打了他兩個耳光。兒子隨即進了屋子甩上門。等父親聽到外面碰的一聲,兒子已經跳樓了。

Keep reading

潘朵拉盒子裡的最後一個禮物

B 閱讀

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

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

Keep reading

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B 閱讀

也許,它們也沒什麼不好,不過,就是不值得你付出那麼多時間。

有些時刻,讓我很頭痛。譬如年底,有人要我跟讀者推薦一下這一年裡讀了哪些好書。或者,有人問你對你生命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我很同意林語堂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

Keep reading

為什麼不必是文字與書

B 閱讀

我們的基因中,許多感官作用需要重新被喚醒與恢復的必然。

那兩位女士的發言,表面看來像是兩個極端,但事實上是同一個出發點。

第一位母親的發言,太過重視書的作用了。
那位當姊姊的發言,表面看來雖然顯示了她對「網路」與「書」的平等對待,但是她引用今天之前的人曾經自己找到出路,而對下一代的人主張平常心看待,則又忽視了今天面對的變局,是人類過去所從未有過的。一個閱讀的嶄新時代己經來臨,如果只是援用過去幾十年,幾百年的經驗,遠遠不夠。只是主張以平常心來看待「網路」與「書」,同樣也只是延續書籍時代的思維而已。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