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 人物

2025年9月16日20:45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2012 年,莫尼卡.巴倫可(Monica Barengo)即將在義大利杜林的歐洲設計學院(IED)畢業。畢業生都要提出作品集給評審委員過目。
莫尼卡.巴倫可雖然從小就熱愛繪畫,也一直透過圖像尋找表達自己的方式,也即將在這所名校畢業,但是日後她形容自己當時的心情有些低落,因為原本讓她覺得能夠闖出一片天地的校園泡泡就要破裂,「而我即將面對自己永遠無法成功的現實世界。」
不過,第二天她收到一封電子郵件。
寫信的,是前一天學校邀請的外部評審委員中,一位叫大衛.卡利(Davide Cali)的人。大衛問莫尼卡:是否有興趣和他合作,畫一本他寫的故事:《白花之愛》。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莫尼卡的畫筆,把這本是花和植物的故事,更是愛情的故事,細緻地呈現了幽微和美麗。
她因為這本書而一鳴驚人,成為國際繪本世界閃亮的明星。《白花之愛》也成為膾炙人口的繪本經典。
 
 
 
2.
很高興這次高市圖國際繪本中心邀請莫尼卡.巴倫可首次來台,大塊文化和越圖力國際學會共同協力。
高市圖國際繪本中心從2018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繪本沙龍」,探討臺灣的繪本創作與世界如何交流,並呼應變化莫測的時代環境,如何讓繪本閱讀變得更有趣。
今年進入第四屆的繪本沙龍,主題訂為「我的小情歌-情書製作者的浪漫告白」。這是把繪本比喻成一封封寄往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書,也因此,衍生出許多題目:這些創作者是怎麼寫出這些情書的?他們心中的讀者會是誰?讀者又可以如何接受這些情書,體會其中的情意?如何透過繪本而能體驗自我療癒?高市圖繪本中心依循閱讀對象分出兒童、個人與他人的關係,衍伸出許多不同主題的活動。和莫尼卡有關的活動則有兩場。
一場是9月27日(六)下午2點半的演講;一場是9月28日(日)早上10點半的國際工作坊。
9月27日的演講主題是「我與他人的小情話——探見莫尼卡‧巴倫可的圖像情書」。其中除了會從莫尼卡許多著名的繪本,談她深藏內心的情意,以及她如何使用圖像語言寫出一封封情書之外,尤其會和大家分享這次在台灣將發表的最新創作《小貓一隻一隻來》。這也是莫尼卡和大衛合作的作品,講一個即使理智說不,愛依然會找到出路的溫暖、療癒的故事。
9月28日的國際工作坊主題是「我與寶貝的秘密時間—圖像創作的魔法屋」。在這場充滿詩意與趣味的工作坊裡,莫尼卡‧巴倫可將融合繪畫、拼貼與視覺敘事,帶著孩子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全新奇幻生物夥伴,引導小朋友透過圖像創作練習表達。
 
 
 
3.
繪畫技巧厲害是一回事,畫一本繪本,並且能和文字創作者的劇本互動,從而呈現超越文字與圖像語言各自原有魅力之上的作品,是另一回事。
莫尼卡願意來臺灣分享她自己的經驗,有助於更多人體會這其中可能的路途,以及珍貴的心法。
非常期待她來臺灣!也非常期待她帶來的《小貓一隻一隻的來》新書,將她獨特的優雅和幽默畫風讓更多臺灣讀者親近。
名額有限,請不要錯過她9月27日的演講「我與他人的小情話」,和9月28日的國際工作坊!
 
購票連結:
9月27日莫尼卡‧巴倫可演講「我與他人的小情話」購票連結:
9月28日莫尼卡‧巴倫可工作坊「我與寶貝的秘密時間」購票連結:
 
 
 

2025年9月06日20:06

L 人物
1979年,我第一個工作是在長橋出版社。當時有兩位攝影家常來社裡,一位是梁正居,另一位是徐仁修。這麼說,我第一次見徐仁修,已經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
當時徐仁修就已經以走向野外,走向生態攝影的路而知名,其後時間又過去了這麼久,他在做的事還在一直持續,這其中真是有佈道者的決心。
現在沈可尚拍了徐仁修的故事,電影題目是《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徐仁修的笑容和身態一如當年。這真不一般。相信只有初心如一的人才能做到這點。
而今天看到這篇報導說:
「徐仁修老師的故事固然精彩,看他把人生活成一首生態文學長詩確實過癮,我卻更喜歡沈可尚導演在電影中所留下人性非關善惡或謙傲的蛛絲馬跡…….留有這類不細膩的時空縫隙,才是傳記類電影 / 紀錄片該給凡人看見人非聖賢的血肉痕跡,也是助觀眾別輕易將被攝者神聖化的反省時刻。」
很有意思。

2025年9月02日21:02

L 人物P 隨筆
下午不在公司,有人寄了兩大箱芭樂給我,有一百四十多顆。
原來是幾個星期前和畫家 Molly聊天,她提到自己的外婆很會種芭樂,所以請外婆寄「一些」給我。沒想到是這麼多的「一些」。
謝謝宋顏美玉女士。聽說她不只會種芭樂,還會種稻、種菜、種柿子、木瓜、荔枝、龍眼、菜瓜,還會做裁縫,五個女兒一個兒子的衣服都自己做之外,再做洋裝去市場賣……..讓她先生每天只要笑嘻嘻吹口琴就好。真是農地裡的女強人。

2025年8月30日22:56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一個國中時候很喜歡畫畫,但只能偷偷畫…不然就會被老師撕掉的女孩,
高中終於放飛,大學也讀了一個可以繼續畫畫的科系,
但是到了臨近畢業時,才發現自己並不知道接下來要往哪走。
於是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申請了唯一一所她知道的美國動畫學校……向銀行借了一大筆錢,想說只去個一年也好……
然後她去了,認真畫圖畫到要一直戴著護腕。
還同時確診了憂鬱症。
然後好想回家,整整一年,都活在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就是很焦慮又不開心,而且非常孤獨的輪迴中…….
然後,有一天,她發現自己收到了一個小小的禮物盒,蓋子鬆鬆地放在上面……
 
 
2.
水晶孔的《我很多的美國時間》,講的是一個愛畫畫的人的故事,也是每一個在成長過程中認真探索自己的人都會遇上的歷險,以及柳暗花明的轉折。
譬如,她收到那個禮物之後,生命如何出現嶄新的光亮,以及又連續出現一幕幕的驚異。
這些故事雖然用文字來講也很精彩,但是水晶孔用圖像來講,又有文字所沒法傳達的層次。
譬如,疫情期間,她被公司裁員,走投無路之際,卻收到皮克斯動畫的錄取通知。等她回荒蕪的辦公室打包準備從美東去美西的時候,她在開車途中「悲從中來」。
「悲從中來」到底該如何形容?水晶孔用畫筆呈現了文字看不到的場景。
又好比她回到舊金山,像開盲盒一樣滑交友軟體,遇上恐龍對象的表情,也是漫畫才能表達得入木三分。
 
 
3.
水晶孔的第一部作品是九年前的《流浪小孩》。
畫的是當時二十歲的自己曾經來去過的西藏、紐約、西安、新疆、上海,以及住下來的台北。
現在快十年過去,她來去的城市又多了奧克蘭、紐約、舊金山。果然真是流浪的小孩。
流浪的人有一個特質,就是要做和那些定居的人不一樣的事,看待世界不一樣的角度。不但總要和別人不一樣,也要總和自己不一樣。
看她的作品,顯然是如此。
《流浪小孩》,已經充分顯露當年她在畫的漫畫是和台灣最主流的日漫風格不同的路;而九年後的這本書,她又換了另一種風格說故事。
這樣看來,她在風格之間也已經輕鬆自如地流動了。
說流動而沒有說流浪,是因為在生命靈數的比喻裡,這樣的經歷像是在拍一部5的人生電影,或者5是主角。所以需要把各種流浪看出是流動的時候,才能自由自在。
 
 
4.
明天星期天,是個讀《我很多的美國時間》的好時間。
不論在不在美國,為了探索人生所需要的勇氣、機會、等待,以及途中的起伏悲喜是相同的。
 
 
每個人也都有很多臺灣時間。
 
 
 
 
 
 
悲從中來…..
像開盲盒一樣滑交友軟體,不夠幸運的時候…..

2025年8月24日15:31

L 人物
我和侯長蘭老師見面了。
侯老師是我在韓國釜山華僑小學三年級時候的級任導師。
在最近出版的韓文版《燦爛的不便》裡,我也提到了侯老師對我人生的影響。
 
 
 
1.
當年侯老師給了我一份很特別的作業——她要求我每天要寫一篇作文或日記。全班只有我有的作業。
對一個小三的學生,這個作業真成了頭痛問題。很快就擠不出東西,隨便寫兩句「今日無事」也過不了關。
幸運的是,我發現了一個解決之道。
我父親書桌上找到一本書。書裡有各種主題的文章,從四季變化到人生悲歡離合,從抒情到論述。我就每天找一個主題「臨摹」起來,替換場景、人名,做一些更動,變成可以交的作業。
學年結束,她送了我一本書當獎品。
我偷偷臨摹的那本秘笈的書名現在不記得了,但是隨著年歲長大,後來逐漸知道那些文章結尾括弧裡所署的人名代表了什麼:魯迅、冰心、林語堂、周樹人、胡適……一個個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名字。
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能以他們的文字當摹本,開始練習寫作之路,真是莫大的幸運。
沒有侯老師,這些事都可能不會發生。
 
 
 
2.
這次見面,聽侯老師多說了一些她的人生軌跡。尤其來釜山華僑小學教書前的那一段。
韓戰的時候,侯老師全家是從仁川逃到釜山,戰後又輾轉去了大田再到全羅道住下。
她從小功課就很好,一直因為得第一名而可以拿獎學金。直到考大學來臺灣讀臺大化工系再轉化學系,仍然拿到臺大的獎學金。
但是她只讀了一個學期就輟學了。
原因是她家六個孩子裡,姐姐一早結婚,她排老二,下有四個妹妹和弟弟。
侯老師來臺灣讀書後,她父親決定讓其他孩子都不再讀書,分頭去就業找工作。因為她父親覺得只有侯老師會讀書,其他孩子都不是讀書的料,就早些工作比較好。
侯老師認為不能因為她成績比較好就只有她一個人有機會讀書,所以就趁大一寒假回韓國和父親商討。
但是她父親非常堅持,說是供養不起,要供就她供。
侯老師為了一口氣,答應了。
她決定輟學,自己一個人帶了四個妺妺、弟弟,從全羅道搬去釜山租了間小屋住下,去釜山華僑小學找了一份教職,再兼一些家教,幫妹妹、弟弟各自走上自己人生的路。
她弟弟叫侯國基,後來因為排球能力出色,一路讀韓國學校到大學,曾經一度成為韓國國家隊成員,後來因國籍問題又再成為中華民國國家隊成員。
侯老師來當我三年級級任導師那一年,就是她帶著妹妹、弟弟來釜山的那一年。那是1965年。
聽侯老師講這一段,尤其說「為了一口氣」的神情,真有俠女風範。
 
 
 
3.
談到當年她當我們導師的情況,侯老師說她教書喜歡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
我問她那當年為什麼想到給我一個人那份特別的功課。
侯老師說,那時看我沒法上體育課,下課時間也沒法出去和同學玩,總是一個人呆在教室裡悶悶的,就想給我出一個適合我做的功課。她看我字寫得不錯,又愛看書,於是要我每天交一篇作文。
「你寫的文章很好,有時候我拿給其他老師看,他們說『不可能啦,這不可能是他寫的。』 」
但是侯老師說,她都幫我辯護,說知道是我寫的。
之前沒聽她說過這一段。聽了之後,回家的路上我也思考了一陣。
那些文章確實是我寫的,但也確實是我摹仿那些名家的文章改寫的。
如果當年侯老師咬定這不能算我寫的,或者罵我是抄的,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但不論如何,我幸運的是遇上了侯老師。我不相信她沒意識到我在臨摹什麼;但是她也應該感覺到我「改寫」、「加工」的努力,因此給了我鼓勵。
不是侯老師,我的遭遇會完全不同。
 
 
 
4.
今天看新聞,臺灣的中小學都缺老師。
臺灣的百行百業都缺工,缺老師有其共同性的背景,一定也有特別的背景。
我聽說很多人疲於當老師,也是因為今天的恐龍家長太多。
真心希望每個學生都能遇上改變他人生的老師。
也真心希望每個老師都能遇上願意接受他教導的學生。
每個職業和角色都有其為難與偉大之處,但是老師的挫折與磨難,往往特別虐心,發散的光亮也特別感動人。
侯老師,謝謝您。
所有的老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