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21:55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下午,蕭菊貞在《銀簪子》紀錄片包場放映後談這部電影對她的意義。很多人好奇她不論拍《造山者》、《南方,寂寞鐵道》怎麼都會拉出歷史的縱深,她回答,這都和25年前她拍《銀簪子》有關,這部紀錄片本身就是在刻劃歷史的縱深。
而不論她在拍《造山者》、《南方,寂寞鐵道》,我聽她的理由都是:「再不拍,那些人(或那些地方)就不在了。」這麼說,這也和她拍《銀簪子》有關。因為當年她也是在跟許多老兵搶時間,紀錄他們的生命。
 
 
 
 

 
 
2.
就像寫台灣半導體發展歷史的書雖然很多,內容也很翔實,但是《造山者》卻從影像紀錄的角度引爆另一種深刻的共鳴;看《銀簪子》電影和書也是一樣。
蕭菊貞後來寫的《銀簪子》書裡,紀錄父親和老兵的文字更多,但是影像裡那些人吐露自己的回憶,以及呈現的情況,給人不一樣的直觀撞擊。你看書裡一個老兵身上刺青殺朱拔毛的照片,和電影裡看他撩開衣服露出來的刺青,感受是不一樣的。
25年前,蕭菊貞拍《銀簪子》電影,就是想幫那些老兵褪下一些時代的標籤;25年後,她仍然有這個希望。這麼看,更謝謝她當年拍下了他們。
 
 
 
3.
文字和影像有不同的力量,在《銀簪子》有很好的實證。看書,和看電影,真是一體兩面,要合起來才完整。
我自己的感受是:蕭菊貞的父親,蕭政賢先生,真是個活得越來越漂亮的人。年輕時候一副瘦不禁風的模樣,到電影拍攝時進入七十四、五歲,神情卻清潤自在。那不只是生活的經濟條件改善所致,一定有他自己獨特的生命信念。
恭喜菊貞當年跨出拍《銀簪子》的那一步。《銀簪子》電影是用她的視角拍了她父親和老兵;書是用沉浸式角度,寫了她父親、老兵,還有她自己。
 
感謝今天來看電影,並在會後留下來和菊貞熱情互動的讀者朋友。
 
 
 
 

Comments

Previous
2025年11月21日22:11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