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的動物

B 閱讀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一種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的動物】
1.
從小到大,在各種論述中,『人是萬物之靈』是我們最常看到的話之一。而到底靈在哪裡,也是百家齊鳴,各有不同的角度。
現在,且看這一位是怎麼說的:
『在天地間……動物與環境之適應如同齒輪之相契合。冬眠的刺蝟等到春天再行新陳代謝,而回到生命中。蜂鳥拍擊著空氣,把針樣尖的嘴伸到花蕊中去。……地鼠鑽洞,好像有人把牠設計成機械往復的零件一樣。…..
『但是自然— 生物的演化— 並沒有把人類配合到某一特定的環境中。……他的生存裝備粗陋;然而…..卻給了他一個適合一切環境的裝備。在成千成萬的動物中,爬的、飛的、行走的、游泳的,只有人不為環境所侷限。他的想像力,推理的能力,他情感的敏銳度及堅韌度,使他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而人類世代以來再造環境的一連串發明,是另一種演化— 不是生物的,而是文化的。我把這一系列的光榮文化的頂點稱為「文明的躍昇」。』
這段話出現在布羅諾斯基(Jacob Bronowski, 1908-1974)為《文明的躍昇》寫的第一章開頭處。身兼數學家與科學史家身分的布羅諾斯基所寫的這本書,被譽為「洋溢著魔術般的詩意」,其來有自。
2.
很多事物,都是不受時間所限制,歷久彌新。
1968年,史丹利.庫布利克和亞瑟.克拉克所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即使在53年之後的今天再看,也要驚嘆。
同樣的,成書於1973年的《文明的躍昇》,在48年後重讀,也是如此。這本書的起源,是遠早在國家地理雜誌頻道、Discovery 頻道,各種其他科學新知頻道出現之前,由BBC製作的十三集電視紀錄片。布羅諾斯基親自撰寫劇本、擔任旁白,在紀錄片播出之後,再整理成書,而為其後不計其數的科普書拉開序幕,也立下里程碑。
今天重讀這本書,仍然被其氣派所震懾。
書有各種吸引人的可能:有的是嚴謹,有的是深厚,有的是有趣,有的是豐富,有的是脈絡清楚,有的是縱橫跳躍,有的是周全,有的是犀利,有的是簡明易懂,有的是令人回味…….
而真正的氣派是:能統攝這一切,並且了無斧鑿㾗跡。
說來像是不可能的事,但有的書就能做到。
《文明的躍昇》正是其一。這是一本上下古今,透過從科學到藝術到社會的多面向角度,解說人類如何開發自己多方面天才的歷史。「我要把他的思想,特別在科學上的思想,連到人類獨稟的天賦的來源上。…….人之成長乃因發覺了自己天賦的完整,他的天才與官能,在此過程中他所創造的,是他了解自然,了解自我的階段中所留下的紀念碑──就是詩人葉慈所說的『不會蒼老的智力紀念碑』。」
而這是一本只有三百來頁,可以在床上像小說般拿起閱讀,一拿起就放不下手的書。
當年建築大師漢寶德讀了之後,會親自執筆翻譯介紹給國人,他在當時的感受可以體會。而漢寶德教授本身的學養,也讓他執筆的這個譯本不只轟傳當時,在今天也熠熠生輝。
3.
這個星期天,3月21日下午3點,我們邀請謝佩霓來談《文明的躍昇》。
之前,和佩霓聊天的時候,聽她說當年在魯汶大學畢業之後,正當在歐洲有很好的事業發展之際,卻在1997年選擇了回臺灣,不由得好奇問她為什麼做這個決定。
謝佩霓說:「為了漢寶德老師。」
那時正是漢寶德忙於臺南藝術大學創校的時期,期許佩霓把歐洲的人文精神帶回來,她也就同意了。
現在由佩霓來談漢寶德教授翻譯的這本名著,精彩可期。
時間|3月21日(日)15:00-16:30
地點|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講者| 謝佩霓 (Peini Beatrice Hsieh) (策展人、藝評人)
付費活動,講座當天可全額折抵《文明的躍昇》書籍消費。

Comments

Previous
2021 年 3 月 17 日,20:14
Next
2021 年 3 月 19 日,21:45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