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與志向的不同
A 工作
有一個星期天早上,我在家裡看一齣有關孫中山的電視節目。看著看著,忽然覺得這位從小就不斷被教育說是「偉大」的人,的確很偉大。從他的偉大,又聯想到一個疑問。
孫先生是讀醫的人。能讀醫科,畢了業之後再當個醫生,到今天還是很多學生的夢想。多少人為了追求這個夢想,要徘徊多年補習班而不可得。又有多少人因為實踐了這個夢想,而在社會上高人一等。
但是孫中山不但讀了醫,還是在那個年代的西方讀的。他不但讀出來了,還搞了革命,改寫了幾千年朝代興替模式的歷史。他不但搞了這樣的革命,還發明了孫文學說,寫出了《建國大綱》、《建國方略》。
我坐在那兒的疑問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一個人的腦袋,同樣數目的腦細胞,同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同樣是為了讀醫,結果有人要徘徊補習班多年還不可得,有人卻可以讀了醫科之後,還做了這麼多的事情?
左右這麼大差異的,到底是什麼?
那個早上我思索了好久,結論是:意念。
雖然同樣是腦袋、腦細胞、二十四小時,但是各人的意念不同,這同樣的腦袋、腦細胞、二十四小時,就發揮了不同的作用與功能。
有人的意念模糊而猶豫,於是進一所名門大學就成了他的高標準挑戰門檻,必須轉戰多年。有人的意念清楚而堅定,於是進出名門大學都不算什麼門檻,可以成為名醫。有人的意念不斷在發展,於是成為醫生之後,還可以成為今天海峽兩岸都尊崇的革命先行者。
意念左右所有事物的形成,以及發展。
我們的身體,包括肉體與思緒,都只是工具。好像腳踏車一樣的工具,可以用來每天上下班,可以用來在假日載一個心愛的人在後座,也可以用來單騎探索天涯。同樣一部腳踏車,因為使用的意念不同,而有了完全不同的作用。
意念和志向有點不同的味道。
有些人很早就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看出自己未來要走的路途,這就適合立定志向。志向,有點線性,也有點嚴肅,難以回頭或調頭,也不會隨時間與空間的改變而改變。
有些人必須經過一個過程,來調整對自己的認識與未來的設定,這就適合掌控意念。意念,有點立體,有點活潑,調整的幅度很大,可以隨時間與空間的改變而改變。
許多了不起的人物,都有很早就立定志向的特點;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是一路摸索發展自己的意念。所以如果我們暫時沒有自己的志向,也不必氣餒,因為起碼還可以發展我們的意念。
意念的重要不在其大(因為反正它是可以成長的),而在清晰(這樣不論在哪一個階段都可以實用)。
我們要好好對待意念——不論從積極面還是消極面思考。
—-摘自《工作DNA》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