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人生

A 工作

大約二十年前,我剛當上一家企業的總經理。每天工作得不亦樂乎,業務上的應酬也很多。
有一天,一位好久不見的朋友從香港來。她問問我的作息情況,說那怎麼行啊,你哪有時間陪家人吃飯啊。

我說是啊,怎麼可能有時間。
她說,可是她們香港有個大富豪,每天再忙,連午餐都一定回家吃的。

她說的話,我並沒有以為然。我大致的想法是,人家規模那麼大的企業,人才齊足,當老闆的當然有資格可以回去吃午飯。我們的事業還在起步,哪談得到這些。
我繼續忙,忙到有一陣子,在街上看到自己的妻子都驚訝於她髮型的改變。因為每天我回家的時候,她早已入睡;每天她出門的時候,我還沒起床。太久沒看見她了。

不過,雖然那個富豪的名字我早就忘了,可是這件事情卻沒有在我心頭就此不見。即使在我終於把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忙到消散之後,即使有一段時間我在台灣徹底單身一人,那個每天一定回家吃午餐的人,不時會從心底溜出來晃一晃,好像在提醒我什麼,又好像在反問我,你的回答對嗎?

灰色週末階段的人生過了之後,我又有一次機會組織了自己的家庭。
君子不二過。我不能重蹈覆轍,不能不思考怎麼重新安排工作與家庭的時間。
我一下子把晚上的應酬戒掉了。有一陣子,我甚至連晚飯都不吃了。晚上多出來完整和家人相處的時間,這不是問題。

我最大的考驗,出在週末時間上。

過去在睡眠上,在工作上發揮蓄水池調節功能的週末,要改換用途,最起碼要全心全力地用來陪家人了。有一陣子很不適應。因為週末時間雖然不需要那麼多時間睡眠,但是週末用來當作總結上週工作,計劃本週工作的作用,卻一下子亂了章法。
我心底不停地有個聲音說,這多可惜啊,這多可惜啊。可惜多了,心情就不很愉快起來。

從逐漸讓自己適應週末時間的新用途,到心平氣和地接受,到極其愉快地把這當成生活裡應該的安排,我前後花了大約五年的時間。這時候,我突然發現,即使不是每天,我也經常回家吃午餐了。

我仍然不是什麼富豪。我自己公司的業務,參予社會公益服務的活動,仍然讓我忙得團團轉,但是我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卻不知道比那個時候多出了多少倍。
工作和家庭如何兼顧,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想不想的問題。要想,才能。不想,是不能的。

這麼說,可能還是太玄。
來說一個比較實用的方法好了。

有一次我訪問意識型態廣告公司的鄭松茂,他談到一個「微型人生」的理論,覺得可以給所有的上班族參考。

鄭松茂是這麼說的:
「一般的生涯規畫,好像是一條邏輯性的橫線。工作這一段就是從小公司到中公司到大公司,到更好品牌、更高的位階。然後再來是退休、旅遊……可是我後來就顛覆這個想法。我希望把這個橫向的線變成垂直的。最好我每一天的時間裡都有很好的工作感覺、很好的工作的過程、很好的工作結果跟呈現,因為我要服務我的客戶。之外我還有生活的感覺、我還有生活的內容。如果一天的時間實在容納不了這麼多內容,那就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吧!如果這五天不行,另外兩天我一定要去過一點日子。

「如果說一般人看到的那條長長的橫線是人生的話,我現在注意的一條條短短的垂直線則是『微型的人生』。『微型的人生』不是生涯規畫,而是自我定位。」(網路與書主題書系列《少一點》)

換句話說,你可以不被「先衝刺事業,再照顧家庭」、「拚命賺錢,早早退休」這種觀念糊弄,甚至害到的。你想衝刺事業之後再來照顧家庭,家庭卻可能早就破散了;你想先拚命賺錢再提早退休享受,卻可能到時連享受的健康都不見了。

不要把工作和家庭切割得那麼不能並存。「微型人生」的理論提醒我們,實在要把工作和家庭切割的話,以一天為你的人生單位來切割吧。最差,以一週為你的人生單位來切割吧。如果把「先衝刺事業,再照顧家庭」、「拚命賺錢,早早退休」這種觀念應用在每一天的人生單位裡,運用到每一個星期的人生單位裡,那麼,最少你每天都一定有段時間是在照顧你的家庭,或者,最起碼,每個星期都一定有段時間是在照顧你的家庭。
這樣你不會在錯失一些事情後,後悔莫及。

沒有把時間都貫注到工作上,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安,覺得可以用在工作上的時間少了,工作就一定沒法做得那麼好了,那麼多了。

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你可以兼顧你的工作與家庭,那麼,工作少一點,恰巧可以工作得更好一點,甚至更多一點。
聽來很矛盾。但是真的。怎麼會有這樣的謎底,只有在親身嘗試後才明白。
這也是「工作為什麼比床重要」的真正答案。

—-摘自《工作DNA》

Comments

Previous
某些參考 — 我曾經有過的週末
Next
如何消除壓力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