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 人物

2024年12月31日 19:31

A 工作C 出版L 人物P 隨筆

今天晚上,看還沒有要下班的同事從冰箱拿出自己存放的各式飲料要慶祝2024年最後一天,就也分了半罐汽泡酒一起同樂。感謝大塊、大辣、大製造所有同事,感謝所有作者,感謝所有支持我們的協力公司,尤其支持我們的讀者!為了回報大家,今晚我也去工作、催稿!(也會去吃一頓!其實太多久沒喝酒,現在已經半醉了。)
大家新年快樂!

2024年12月26日 19:17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F 文化相關L 人物

1.
今年九月,我們和劉振祥決定要出版他拍《戀戀風塵》的相關攝影作品之後,最重要的挑戰就是找誰來做美術設計。
要出版的這本書的重點,不只是《戀戀風塵》這部電影上市近四十年來從沒有完整披露過的劇照,還有阿祥拍攝大量電影畫面之外的人物和工作照。
就編輯的角度,我可以馬上想出劇照部份如何展現的調性,但是工作照如何編輯的調性是另一件事。尤其如何把這兩者融合得天衣無縫,需要非常細緻的拿捏。稍微處理不好,會把整本書的調性亂掉。
所以,我和阿祥討論找誰當美術設計的時候,就跟他說:那找劉開來做吧。
阿祥睜大了眼睛說:能找他出山來做,當然好!
2.
想到找劉開來做,不只是因為相信他有能力處理我想到的那些挑戰;相信他能給這本書的視覺帶來獨特的美感;也不只是因為想到劉開之前就和這部電影所有的那些淵源。(他和侯孝賢有過很多合作。)
也因為大致在《戀戀風塵》上演的1980年代中期,我也和劉開有兩年時間密切合作。
那時我在《生產力》雜誌工作,劉開在《中國時報》上班,幫我編的雜誌跨刀。每個月一次出刊前就到他和玫憶當時還在永和的家裡熬夜,出來看天色從魚肚白而轉亮的記憶,到現在還很鮮活。
不知是不是這些因素綜合發酵,讓我一下子想到劉開。而完全沒考慮到他已經隱退江湖多年。
3.
真正讓我確認是怎麼回事,是十月七日那一天。
當天劉開和協助他的蕭士淵來,我請他們和阿祥一起晚餐。
我們交換了初步工作方法後,談到另一個課題,就是書名。
劉振祥並不想這本書只是一本讓人想到那部電影的書。所以不希望直接用到電影的全名。
想書名是件有意思的事。
有的時候踏破鐵鞋也想不出來,有的時候就突然信手拈來。
那晚是後者。
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跟他們說,我想到了書名,並且連副標都想好了。
風塵前後:一部電影、一個攝影者、一個時代的風塵。
4.
侯孝賢拍這部電影又立下他導演工作,以及臺灣電影史的一個里程碑。
劉振祥以一個剛從軍中退伍,初出社會第一個工作的年輕人拍這部電影的劇照,就一鳴驚人,不只改寫臺灣電影劇照的定義,也為他自己以攝影記錄臺灣的人生開啟澎湃的序幕。
那是解嚴前後,從硬體到軟體,從政治到社會,從經濟到生活到娛樂,臺灣全面在變動的時刻。
大約那個時候有一個冬天的早上,我站在松山機場和民權東路交叉口等紅綠燈,覺得空氣中有什麼東西在微微震動得臉皮都有感覺。
真是風塵前後。
5.
因此出版這本書有很多希望。
希望能完整為劉振祥從沒完整公布的這部電影幕前幕後的作品,一次展現,讓讀者有一場視覺的饗宴。
希望這本書的美術、裝幀設計,以及精緻、到位的印製工法,能體現紙本書籍的美感與價值。
更希望大家透過劉振祥鏡頭裡記下的臺灣的那些時刻,書裡那些人所浮現的時代氛圍,重新不只回顧那個時代的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也能思索我們可以給自己的未來發生些什麼。
畢竟,現在也是風塵前後。
6.
感謝所有參與那個時代的人。
感謝所有參與出版這本書的人。
#風塵前後
劉振祥

劉振祥對印出來的照片上的粒子很滿意。說那絕不是數位相機的感覺。
劉開重新出山的設計。
10月7日晚上的晚餐會後,和劉振祥和劉開。很高興那天想出「風塵前後」的書名。
侯孝賢拍這部電影又立下他導演工作,以及臺灣電影史的一個里程碑。
劉振祥以一個剛從軍中退伍,初出社會第一個工作的年輕人拍這部電影的劇照,就一鳴驚人,不只改寫臺灣電影劇照的定義,也為他自己以攝影記錄臺灣的人生開啟澎湃的序幕。
(照片取自劉振祥臉書)
要出版的這本書的重點,不只是《戀戀風塵》這部電影上市近四十年來從沒有完整披露過的劇照,還有阿祥拍攝大量電影畫面之外的人物和工作照。
(照片取自劉振祥臉書。)
那也是解嚴前後,從硬體到軟體,從政治到社會,從經濟到生活到娛樂,臺灣全面在變動的時刻。
(照片取自劉振祥臉書。)
因此出版這本書有很多希望。
希望能完整為劉振祥從沒完整公布的這部電影幕前幕後的作品,一次展現,讓讀者有一場視覺的饗宴。
希望這本書的美術、裝幀設計,以及精緻、到位的印製工法,能體現紙本書籍的美感與價值。
(照片取自劉振祥臉書)
更希望大家透過劉振祥鏡頭裡記下的臺灣的那些時刻,書裡那些人所浮現的時代氛圍,重新不只回顧那個時代的臺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也能思索我們可以給自己的未來發生些什麼。
畢竟,現在也是風塵前後。
(照片取自劉振祥臉書)
感謝劉開和玫憶,及蕭士淵,為這本書的設計定下許多高規格標準。感謝大製造的塗思真,沉著地完成印製上相對應的高規格執行。
也要感謝本書執行編輯陳秀娟完成高規格任務。
拿到書的第一天,正好阿祥來公司。耶!

 

2024年12月21日 19:35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2024圖像小說祭在今天開幕。大辣和信鴿書店共同主辦,三十五家出版社、書店參展。小野部長說以前文化部支持文化活動,都是指導單位,但是他改爲獎勵單位。這次有比利時、法國、日本漫畫家等來台共同參與,我很高興和五十嵐大介拍照,見到好久不見的歐陽應霽。也和國內諸位漫畫家相聚。
阿和說開展他終於鬆口氣,信鴿Sophie微笑的表情更是盡在不言中。謝謝Sophie相助。
也謝謝小野部長還特地買一本Toby King 托比王支持新人創作。
●活動時間|2024/12/21(六)~12/22(日) 11:00~18:00
●活動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紅磚屋西5館、光點華山影像穿廊、2F多功能會議室
●活動票價|市集、展覽免費參觀,部分活動收費
信鴿法國書店 Librairie Le Pigeonnier 大辣粉絲團dala pub

2024年12月17日 16:48

A 工作B 閱讀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今天金石堂四十周年年度影響力書+星勢力作家+風雲出版人與作家頒奬典禮。
星勢力作家:楊士毅。年度風雲人物董成瑜。年度風雲作家蔡康永。
我也趁機和歷屆風雲人物及兩位周董自拍了一張。
也拍了十本影響書的得主。恭喜大家。恭喜金石堂。恭喜正剛先生、傳芳先生、家瑜總經理。

2024年12月3日 22:0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2.
海德特在《失控的焦慮世代》中,將身邊手機成癮的孩童個案與訪談資料彙整,加上詳盡明確的圖表問卷數據,歸納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是因為兩條軸線的雙重影響所導致:一條是從1980年代開始,父母為了保護兒童免於受傷害,導致「以玩耍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條是從2010年代開始,因為智慧型手機流行,導致「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
這兩條軸線交互影響,第一條是大人把孩子推向手機,第二條是手機本身的功能把孩子吸入手機,所以產生干擾兒童社交和神經發育的「童年大重塑」,也因而導致孩子「睡眠剝奪、社交障礙、注意力碎片化、手機上癮」等一系列癥狀普遍流行。
從這本書,我們可以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身上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越來越多孩子的精神狀態出現問題?為什麼對自我的評價越來越低?為什麼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手機成癮又對男孩造成了什麼驚悚的變化?
在本書的後半段,海德特更提出極具說服力的建言,為了讓孩子有更健康的童年,政府、科技公司、學校、父母分別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以及我們自己?如何將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回現實世界?這是關心教育、孩子成長、身心健康、社會現象的每個人都該閱讀的一本書。
3.
《失控的焦慮世代》推出中文版的消息曝光,立刻引起熱烈迴響。今天下午我們辦了新書發表及記者會,有各界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成長、教育等各界貴賓出席,並發表各自重要觀察和回應。整理如下: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4,
這是一本站在時代關口,提醒我們要對未來世代付出更多關心與行動的書。
我們不要只是糾結於問題的果上,而更要看清、處理問題的因。
並且,這也不只是要幫助孩子的課題,也是幫助我們大人的課題。
因為畢竟是我們大人形成了所有這些問題。
我們一起努力!
也因此,我們在準備一個新的網站 FutureTogether.
啟動後再向大家奉報。
再次感謝今天所有到場的貴賓、媒體朋友,以及我們的同事。
陳培瑜 張雅琳 Ngalim Tiunn 何琦瑜 @李昆樺 兒福聯盟 – 我好,你好! 親子共好空間 @劉安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家在婆娑美麗處:小熊部落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12月3日下午的發表會及記者會。
現場另一角。
近十年來我一直關注臺灣年輕世代遭遇不同於過去世代的困難和挑戰,在去年出版的《臺灣的未來在海洋》裡,也特別指出青少年手機多巴胺上癮,以及校園對心理輔導需求激增到難以負荷的課題。
更令我震驚的是,近十年來臺灣各個年齡層的自殺率都在下跌,或逐漸下降的趨勢中,只有15到24歲,以及14歲以下年輕人和孩童的自殺率有持續攀高的現象,兩者都升高到至少一倍。
因此當我看到美國NYU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寫的《失控的焦慮世代》,非常感謝他做了這麼詳盡的研究,相當全面地分析了這些現象形成的原因,以及對策,為不只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現象提供了進一步思考、行動的參考。
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不只在臺灣,早已成為全球化現象。
#許嘉倩(教育部學生事務與特殊教育司副司長):
對於作者所提出的見解非常共鳴,從玩耍的童年變為手機網路為重點的童年,落差非常大,因從小用手機與網路的結果,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加社團的人越來越少,生活圈只在網路上。
年輕人不婚的比率增高,而很多人回答為什麼不婚,都是說沒有對象。大學生不參加社團,當然認識對象的機會也就跟著少。所以這簡直可以說是個國安問題。
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網路宣導我們已經投入了那麼資源,現象還是沒有改善?我們會繼續針對教師、家長、學校整理指引,加強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加強學校輔導的專業能力等,也在研議禁止中小學校園使用手機的辦法。
#陳培瑜(立委、親職教育講師)
之前本來以為手機成癮的問題,是個別家庭的狀況,深度研究後發現手機上癮是很普遍的焦慮。
並且越偏鄉的地方還越嚴重,因為小孩回到家後更沒有其他可使用的資源。偏鄉的小孩可以說是手機養大的。
有一位在偏鄉工作的老師讓人印象非常深刻。小學一年級的前十個星期是用來教注音符號的時間,而他決心利用這十個星期來同時開立「手機戒毒班」,並積極與家長溝通。一段時間後,成功培養孩子比較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比較好的社群參與方法。
「我會繼續收集第一線的聲音,很樂意透過立法院與行政機關的合作一同解決問題。
#張雅琳(立委)
我們應該思考到底可以如何打造更多符合兒少的遊戲空間?如何讓孩子自由地玩耍,並在遊戲的過程中自己學習評估與挑戰?我們限制兒童遊戲玩樂,就可能無形中將小孩推向網路,降低孩子真實跟人有互動的機會。
我知道有些孩子在放學後會在便利商店聚一聚,那是他們講垃圾話,一起玩一玩的時間。那是他們很重要的小自由。但是有些家長就會緊張,不准他們有這段時間。那這不是又把他們逼進手機裡了?
對於孩子手機上癮這件事,需要每個人都出一分力氣,才能真的有點改變。
#何琦瑜(親子天下創辦人兼執行長)
親子天下很重視遊戲的重要。我們第一期做的主題就是玩耍帶來的大可能。去年,為了調查青少年心理焦慮,我們做了一萬份的調查。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今天五年級到九年級的同學有近九成擁有手機,並超過三成回應手機一離身就會焦慮,甚至有人習慣一遇到困難的最先向手機求救。其中九年級更是重度使用手機,並且會看到朋友發文就焦慮。
臺灣手機上癮的現況不但與世界同步,甚至會超越世界。
大家真要正視這個問題,除了一起重視童年重塑的情況。我們自己也要時時提醒放下手機,與當下的自己同在,當個好大人。改變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李昆樺(臺灣網癮防治學會理事長)
很多人問我到底何時才是給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間,我都回答:「越晚越好。」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有兩件事。第一,是重新思考並重視「關係」。我們以為數位時代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但其實我們只是在忙著完成更多工作,更少時間陪伴孩子。而關係的重點是品質而不是量,簡單的吃飯時間或睡前時間的陪伴都很重要,所以關係需要重新定義與連結,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第二,網癮的戒斷支持,證實網路成癮會有更高的強迫症、焦慮現象等。我們正積極培育完善,完整的臨床醫療人員,希望從醫療端協助支撐親子關係,提供家長或孩子有支持的地方,讓孩子更開心。危機也是轉機: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關係如何建立連結。
#呂佳育(兒福聯盟副主任)
兒福聯盟從2005 年就開始關注網路安全議題,每年更新並建立研究報告,從桌機變為手機。我們針對臺灣國高中生發過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調查,目前9成以上都有在使用社群網站。使用年齡平均落在11.3歲,甚至擁有3-5個帳號。雖然社群軟體有限制年齡使用,但審核機制非常不嚴謹。
手機上癮的定義是一週使用超過42小時,而這種情況很普遍。網路成癮的兒少,確實在情緒困擾、焦慮的問題較顯著,甚至會擔心實際人際互動、社交的問題。還有五成的人遭遇過不愉快經驗:詐騙、霸凌、色情泛濫。
我們希望呼籲大人、家長從自身開始,先增加自己的網路素養,並建立良好的網路世界與使用習慣,並知道當孩子發生異狀的時候如何尋求專業幫助。
#劉安婷(TFT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
目前主要有三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是,如何支持老師在學校的角色?怎麼在學校幫助孩子學習、面對挑戰。老師該怎麼教社交?怎麼教社群使用?希望支持老師更多資源,能夠當孩子的人生教練,去面對網路誘惑。
第二個身分,我們不應該避開數位,線上課程的普及也能確實幫助教育,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使用數位工具,正確的認識與使用,以及在網路中進行真正有意義的關係與互動。
第三個身分,是我個人的學習任務,需要戒斷社群媒體,教育必須要以身作則。我要從自身做起如何管理能量、分配關係,也練習一週一天戒斷網路,當「安息日」。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繪本作家、親職作家)
網路成癮的大腦變化跟吸毒是一樣的。隔代教養越多,越難戒斷。
在許多演講與相關學校回饋中,我發現有些小孩子甚至會因為上學之後會沒有手機、沒有平板,而不願意上課,甚至和沒收手機的家長、老師爭吵、打架。
手機成癮的問題確實需要被改善,希望學校能協助達到更好的管理。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感謝《失控的焦慮世代》實現我想推動的網路教養、數位教養議題。
我們可以如何規範孩子的使用、如何引導?到底幾歲可以給手機?家長如何在孩子面對同儕壓力下,真正達成在兒少大腦發展完善時才能使用手機?我希望用一場場演講,從家長社群、更多的老師開始影響,在孩子大腦尚未發育前,以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引導正確網路的使用方式。
對孩子來說,手機是給了就收不回來的。「同學都有、我沒有」的壓力很大。
所以家長能否真正攜手很關鍵。不論治標還是治本,總要有個開始!
我們需要集體行動!這是家長的責任。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數位學習與數位娛樂都連在一起。這兩者都必須分開。 「工作」的反面並不是只有「休息」,還有「遊戲」。然而今天的大人到小孩都是不會玩樂的一群。我們「都」已經是失控的焦慮世代。 不會玩樂、不會休息的我們,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遊玩,都市計劃後的玩樂空間在哪裡?但我們卻不斷地提倡AI的流行、數位工具的使用。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由大人協助,讓孩子向學習自律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